□沈 丹
接到小源媽媽的電話時,我有點意外。她在電話里說:“老師,小源最近總是嫌棄自己的衣服、鞋子不是名牌。上個周末,他吵著鬧著非要買名牌鞋子,爸爸打他,他也不怕,非要買。我們家里有三個孩子,消費太高了負擔不起。這可怎么辦啊?”
我很清楚,攀比心理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扭轉(zhuǎn)的,于是說:“小源媽媽,估計有的同學穿了名牌衣服,小孩子之間有些比較。這個事情我會在班里好好教育的,你們暫時不要與孩子起爭執(zhí)。”家長無奈地答應(yīng)了。
我心事重重地回到教室,默默觀察了一下孩子們的穿著,發(fā)現(xiàn)小源確實穿了新鞋子,估計是周末剛買的。我也發(fā)現(xiàn),班級后排的幾個孩子穿的都是名牌鞋子,衣服也都是市面上流行的運動潮牌。轉(zhuǎn)念一想,大多數(shù)學生家庭條件都不錯,家長給孩子買名牌衣服、鞋子也很正常,我也不能因為孩子穿了貴一些的衣服就批評他們。
一連幾天我都悄悄地觀察小源,發(fā)現(xiàn)他一下課就跑到后排去找小赫玩。幾個孩子一起圍著小赫,時不時還會哈哈大笑,好像在說什么有趣的事情。小赫的家庭條件很不錯,經(jīng)常帶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到學校,流行的書都是成套買的,很多人找他借。難道是小赫他們幾個“欺負”小源,看不起他?
我悄悄走近這群孩子,留心他們的對話。幾番觀察下來,我發(fā)現(xiàn)小赫的言語間并沒有看不起小源的意思,反而很大方地借給他漫畫書和水彩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細細詢問后,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問題:小赫每天穿著光鮮,時不時帶來各種新穎的玩意兒,這讓小源羨慕不已。因為羨慕,小源就更加想和小赫一起玩,但是看到他們穿著名牌衣服和鞋子,自己就不敢大方地上前玩耍。小源可能想:要是自己也這樣穿衣打扮,是不是就能大方地和他們一起玩了?
“新鞋子穿著舒服嗎?”我問他。
“還行?!?/p>
“穿了新鞋子,你們就成了好朋友嗎?”我又問。
“可能吧?!?/p>
兩個問題一下子就把小源拉回現(xiàn)實世界。他自己也意識到,名牌鞋子、衣服不是他交朋友的“利器”。我也發(fā)現(xiàn),小源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攀比心理,而是小源渴望交友、融入群體的心理。
小源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攀比”行為,說到底是內(nèi)心的不自信引發(fā)的物質(zhì)焦慮。他幻想通過物質(zhì)上的“平等”來獲得交往上的“平等”,從而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尊重。因此,要幫助小源,首先就要扭轉(zhuǎn)他的交往認知。
1.初次談話,解疑釋惑。小學生十分尊敬老師,用身邊的老師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可以事半功倍。
我與數(shù)學老師是兩種不同的穿衣風格,學生還因此開過玩笑,所以我準備以此為例引導小源自省。我問小源:“你知道數(shù)學老師平時總和我一起玩吧?”他點了點頭。
“你說,數(shù)學老師會因為我的穿著跟他不同就不跟我玩了嗎?”他盯著我看了一會兒,咬了咬嘴唇,搖了搖頭。
“是啊,好朋友交往其實不會看外在的東西,反而會看習慣、性情、學識這些內(nèi)在的東西?!蔽椅⑿Φ乜粗A藥酌?。“我知道你最近跟小赫走得近,一起玩。其實這樣挺好的,你的學習自覺性比小赫強,字又寫得漂亮,可以幫助他。他樂觀開朗,鬼主意多,可以讓你活潑一些?!?/p>
“真的嗎?我和小赫是可以互相幫助的嗎?”小源有些驚喜地問我。
“難道你是因為他有好玩的東西才跟他交朋友的?”我反問小源。
被我這樣一問,小源居然愣住了。這次談話促使他開始思考自己交往的出發(fā)點以及交往模式。之后的幾天,我發(fā)現(xiàn)小源有時在輔導小赫做數(shù)學題。
2.再次談話,柳暗花明。一周后,數(shù)學老師跟我說,最近小赫的數(shù)學作業(yè)不用催了,成績也進步不少。我乘機在晨檢時表揚了小赫,還故意問:“你是不是找了一個厲害的小幫手,監(jiān)督你做作業(yè)?”小赫摸著頭,不好意思地說:“是我的好朋友小源在幫我,我遇到不會做的數(shù)學題,他就會教我?!蔽易プC會說:“你們學習玩耍兩不誤,真是好朋友?!蔽伊粜目戳丝葱≡?,發(fā)現(xiàn)他的眼里閃著亮光,滿臉笑容。
我又找小源聊天:“你最近跟小赫的關(guān)系怎么樣?”小源說他跟小赫的關(guān)系很好,周末還一起出去玩。“你們玩了什么?”“我爸爸帶我們幾個去一條小水渠釣龍蝦。”我很欣慰。小源能夠大方地約小赫一起玩,說明他已經(jīng)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敢于自信地面對那群同學了。
其實像小源一樣的孩子不少,他們因為羨慕別人而自卑,進而開始攀比。我想,要化解這種攀比,還要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強化自我認同感。
1.“你說我也說”,了解他人的看法。同伴影響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有時候老師的話還不如同伴的話有用。小源會陷入攀比的怪圈,也是因為不清楚同學的真實想法,只是自己認為如此。于是,我設(shè)計了三個層面的問題。
“如果你擁有很貴重的物品,你會在別人面前炫耀嗎?為什么?”
“如果你沒有和同學一樣的貴重物品,你會感到自卑嗎?”
“如果有人在你的面前炫耀你沒有的東西,你會怎么回應(yīng)?”
這組問題從理解、選擇、應(yīng)對三個方面進行引導,學生可以在回答問題、聆聽他人回答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2.“演講大舞臺”,亮出自己的態(tài)度。攀比心理實際上是同伴交往中衍生出來的一種不良心理,不自信的學生更容易陷入其中。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這種心理可能會在成年后加劇,造成不良后果。因此,為了加深學生的自我認知,我又組織“演講大舞臺”活動。
我把小源這次事件匿名處理后,當作案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以此為話題進行演講。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切入點很豐富:《攀比之心要不得》《如果你陷入了攀比》《穿衣,我的風格我做主》《自信交友》《同學交往與名牌效應(yīng)》《好朋友,不在乎名牌》……活動結(jié)束后,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班里部分學生簇擁在一起玩某個同學帶來的新鮮玩意兒的現(xiàn)象少了,現(xiàn)在,大家坦然地詢問,大方地借玩,一切看起來自然多了。
小源媽媽不久后跟我說,小源主動跟他們聊了想買名牌鞋子的原因,還說長大后他可以自己實現(xiàn)這些“羨慕”。聽到這句話,我知道小源已經(jīng)從攀比怪圈中走出來了。
這次事件也讓我意識到,看到某種現(xiàn)象,教師不應(yīng)該急于下定論,有時候,我們再多了解一下,也許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