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tǒng)計,中國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然而,西瓜原產地并非中國,最早的西瓜既不好吃,產量也有限。那么,西瓜是如何被人類馴化的?
甜味西瓜起源于非洲,人們從約4000年前開始對其進行培育,在得到初步馴化后便開始逐漸向外推廣種植。而在被人類馴化之前,野生西瓜雖然富含水分,但質地較硬,色白而無味,甚至味苦。
而西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一度是個難解之謎。
“西瓜”這一名詞最早見于五代時胡嶠的《陷虜記》,其中記錄了“契丹破回鶻而得此(西瓜)種”的歷史過程。據推斷,大約在9世紀中期,西瓜由回鶻人從中亞傳到我國新疆地區(qū),隨后向南傳播至山西、河南,向北傳播至松花江附近的女真部族。
早年間,西瓜屬于貴族消費的奢侈品,借由各國使節(jié)、商人的交流,以貢品或奢侈品的身份,成為貿易往來的稀缺資源。當時,在中亞的長距離運輸過程中,西瓜均由鉛質盒包裝,還需要加入冰塊保鮮,價格也十分昂貴。
普通百姓吃上西瓜,要到南宋。當時南宋官員洪皓出使金國,獲得西瓜種子,西瓜由此逐漸擴散至整個江南地區(qū),但味道并不太甜。不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了對西瓜的進一步培育。
通過選種實驗,西瓜的種植技術逐漸升級,味道更佳,產量更豐。
至元代,西瓜栽培技術已經很成熟,已有重約30斤的巨型西瓜出產。明清時期,種植面積擴大到全國,許多省份都有了自己的西瓜品種。出于對西瓜的喜愛,康熙皇帝還曾專門挑選優(yōu)質西瓜子,送往臺灣地區(qū),只為吃上一口“反季節(jié)”的西瓜。
1938年,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黃昌賢,利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無籽西瓜,轟動生物學界,后被人稱為“無籽西瓜之父”。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西瓜、甜瓜總面積不足百萬畝,生產水平低下。但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從事西瓜研究的科研人員數(shù)量有了大幅增長,先后培育出了優(yōu)良新品種60余個。
(摘自《解放日報》 肖雅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