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民主
“先有楊家院,后有三原縣”,是在渭北三原縣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俗語中的楊家院又被稱為灣子楊村。相傳楊氏先祖于宋朝時自山西遷至陜西,楊氏父子五人擇漢白渠一處轉彎內落腳立戶,后楊家在此發(fā)枝散葉成為當?shù)卮髴?,并在三原城南北各修有大庭院,因此被稱作楊家院。
在灣子楊村有一株大槐樹,是全省登記在冊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大槐樹扎根于村西打麥場東北角,樹身因粗壯而顯得并不挺拔。樹皮灰暗粗糙,主干內有朽洞,三根粗壯分枝伸向四周,規(guī)整的半球形樹冠枝葉繁茂,樹蔭有一畝半地大,雖經(jīng)千百年風吹雨打依然生機勃勃,護佑著古老的村莊。
大槐樹每年夏初開花,未開的花蕾呈米黃色,采摘下來晾干叫槐米,既是一味中藥也是一種染料。舊時染料短缺,每到花季,人們就到大槐樹上采摘槐米煮染土布,染出的顏色為淺黃綠色。大槐樹果實形似念珠,味極苦,村人稱之為槐豆豆。災荒年代,饑餓難忍,打下大槐樹上的槐豆豆,用水煮食充饑,雖苦澀難咽,但在饑荒年代,大槐樹上的槐豆豆確也救了不少窮人命!
三夏麥收打場,大槐樹下成為人們唯一納涼休息的地方。炎炎烈日,社員們在場中碾打晾曬,汗流浹背。到了休息時間,就都跑到大槐樹下,喝上半瓢從機井里剛抽上來的甘洌井水,在樹蔭下或坐或躺,涼風陣陣襲來,勞作的辛苦也變成了愜意自在!
“忙罷暑夏,放學放假。”大槐樹下又成為村中小孩玩耍的地方。一群群小碎娃在樹蔭下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huán)、捉迷藏,有調皮的還會搭人梯上樹掏老鴰窩。在無憂的童年中,碎娃們將戲耍打鬧、哭喊歡笑全留存在大槐樹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在大槐樹下豎起了籃球桿,成立了籃球隊。農(nóng)閑或節(jié)假日,總有外村或工廠、學校的球隊來村里賽球。球場上,小伙們一個個來回奔跑爭搶;球場外,觀賽人群里外三層,如同過會,好不熱鬧!
有大槐樹庇佑,村人團結心齊、村風正、干勁大,莊稼種得好。政策放開后,村上開有油坊、粉坊、豆腐坊,辦起了柿子園、瓜園。馬車隊在外搞運輸,副業(yè)隊在城里攬零活。村集體還購置了拖拉機、脫粒機等農(nóng)機,渠井雙灌。飼養(yǎng)室騾馬成群,棉成糧豐,集體經(jīng)濟富足。
村人重視文化教育?;謴透呖己?,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連續(xù)十余年,每年都會出一兩名大學生。筆者算是村上最早走出的大學生,現(xiàn)雖定居外地,但每次回家,最想看到的還是村里那棵大槐樹。離家時,也總會到大槐樹下駐足片刻,回望幾眼大槐樹,回味樹下的悠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