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繁伶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Q:
孩子今年上三年級。最近我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不配合,比如以前為了讓她學習彈鋼琴,只要說練習半小時會給10 元零花錢,她就會高高興興地練琴;現(xiàn)在即使說帶她吃大餐或者買禮物,她也無動于衷。這是怎么回事呢?
A:
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經(jīng)常有家長遇到這樣的困惑向我咨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獎勵是家長教育手段中比較常用的。比如,孩子幫媽媽掃地,獎勵一個棒棒糖;孩子會主動刷牙,獎勵他看一集動畫片;孩子考試得了100分,獎勵他一個玩具……我們想用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熱愛學習、養(yǎng)成好習慣??墒菨u漸地,這個方法越來越不好用了。
隨著獎勵次數(shù)的增多,孩子會有兩個應對表現(xiàn):一方面,漸漸只對獎勵感興趣,而對大人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另一種情況,孩子對獎勵有更高的要求,最初,只要獎勵一個小貼畫他就很滿意,后來他不再滿足于這種小獎勵,可能會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說:媽媽,如果我這次考得好,我想要一部新手機。
當我們對獎勵不了解的時候,隨便亂用獎勵的方式,當前期的利好慢慢被消磨掉,獎勵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
教育學者付立平曾經(jīng)在她的新書《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中說到獎勵方法,她說獎勵會把孩子的需求拉低到生理需求層次。大家都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低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父母對孩子進行獎勵,就把孩子的這種需求放到了最低層次。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提醒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做好一件事情,并且持續(xù)地做好,就要啟動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也就是說動力要來自內(nèi)部,而不是外力,而物質(zhì)獎勵恰恰就是一種外力。
比如,一個孩子參加兒童畫比賽獲了獎,他很開心,媽媽也很開心,告訴孩子:“你表現(xiàn)得很好,我要獎勵你一輛玩具車?!焙⒆诱f:“我參加比賽就很開心,為什么還要獎勵?”但是媽媽每次總要獎勵孩子,玩具、零食、衣服。于是,孩子在參加比賽前,都會詢問媽媽獎勵自己什么禮物,并以此作為畫畫的動力。當這種獎勵不斷重復,孩子畫畫的內(nèi)驅(qū)力就慢慢減弱,他會只關注即將獲得的獎品,也就是媽媽的獎勵,從而失去對畫畫本身的熱愛。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一個實驗中把志愿者分成兩組,他們都是玩一個拼圖游戲。愛德華·德西告訴一組志愿者,30 分鐘之內(nèi)完成拼圖會獲得豐厚的獎勵,而對照組卻沒有獎勵。30 分鐘后兩組都沒有完成拼圖,這時候德西告訴他們,他有事情要去一趟辦公室,10 分鐘以后回來,讓志愿者在這等待。有獎勵的那一組接下來都去看雜志了,并沒有再繼續(xù)玩這個游戲;而沒有獎勵的對照組大部分人仍在繼續(xù)拼圖。這個實驗表明,獎勵讓這項工作變成了任務,如果沒有獎勵,參與者也就對任務失去了興趣。搞清楚了這個邏輯,您的困惑、以及如何獎勵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
我們想鼓勵孩子的好習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一方面,可以改變獎勵的內(nèi)容,把物質(zhì)的獎勵變成精神的獎勵,比如可以給孩子讀一本書,或者陪孩子出去騎自行車、跑步。
另一方面,肯定的語言是不錯的獎勵。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怎么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正向的反饋,不斷強化這件事情呢?運用“我看到……”這個句式。比如:“我看到你今天畫這幅畫的時候非常認真,還看到你不斷嘗試顏色的配比,直到找到特別滿意的綠色,你才停下?!北磉_盡量具體,這樣的語言就會強化他做這件事的興趣。
好的行為習慣加上自我的主動激勵,就會達到一個目的:孩子主動地、持續(xù)地認真學習,并且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