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平
陸曉婭的母親到了患病后期,漸漸忘了陸曉婭是誰,開始喊她“媽媽”或“姐姐”。偶爾,陸曉婭也會開玩笑地叫她“媽寶寶”。有一次,她問母親:“我是你媽媽嗎?”母親說:“是。”陸曉婭再問:“我這個媽媽當(dāng)?shù)迷趺礃??”母親說:“還不錯?!?/p>
父母老去是每個人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患認知癥的老人,子女該如何面對?陸曉婭在照顧患認知癥的母親時,通過與母親身體上的親近和觸撫,重新建立了愛的連接。她用行動告訴人們,陪伴父母老去的路,也是一條尋愛之路。
2007年,陸曉婭任《中國青年報》高級主編,創(chuàng)辦了給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的“青春熱線”。再過一年,她就可以退休了。
然而,正當(dāng)陸曉婭準備開啟人生新篇章時,卻發(fā)現(xiàn)母親有點不對勁。她回家看望母親,發(fā)現(xiàn)家門大開,母親卻不知到哪里去了;母親端坐在沙發(fā)上認真地看報,而那張《參考消息》卻是字朝下;有時,她一天會接十幾個電話,母親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她很快明白,母親很可能是生病了。
好強了一輩子的母親卻不認為自己生病了,每當(dāng)陸曉婭對母親說去醫(yī)院,母親總會用千萬個理由拒絕?!罢l說我記憶力不好,我記憶力好著呢!我去買菜,賣菜的都說我腦子快!”“胡說,我才沒病呢!我身體好著呢!”“我同學(xué)都說,你的微積分我們都比不上……”
陸曉婭知道母親年輕時確實很優(yōu)秀,她的數(shù)理化很好,要不是考大學(xué)時看錯表提前交卷,她大概就是上海交大畢業(yè)的工程師了。后來,她和父親一起進了《新華日報》,又進了新華社,成了一名國際新聞的記者和編輯。母親腦瓜聰明,很快掌握了法語,成為社里唯一會說法語的人。陸曉婭沒想到事業(yè)上的女強人,如今會成為大腦衰退得讓人擔(dān)心的老太太。
陸曉婭見說不通母親,便直接掛了專家號。77歲的母親被確診得了認知癥,醫(yī)學(xué)名詞為“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年失智”或“老年癡呆”。
醫(yī)生誠懇地對陸曉婭說:“這個病現(xiàn)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治療,除了吃藥有助于延緩疾病進程外,最重要的是增加社會交往?!?/p>
陸曉婭
自從陸曉婭的父親因患肝癌去世后,母親就一直自己生活。她除了買菜、做飯、散步、澆花外,就是在家讀報。這個病大概和她獨來獨往的性格有關(guān),怎樣讓母親接受新鮮信息的刺激呢?
其實,陸曉婭和母親的關(guān)系是疏離的。父母生了她和弟弟妹妹三個孩子,她不到兩歲就被送到外婆家,直到5歲時,父母才把她接到北京??梢驗闆]時間照顧她,又把她送到了一家全托幼兒園。在一個誰也不認識的陌生環(huán)境,她只有用哭來表達內(nèi)心的孤單和害怕,可父母一次也沒來看過她。
從小到大,陸曉婭沒有經(jīng)歷過溫馨的家庭時刻,對父母沒有感覺,她把這種親情疏離叫“親情失血癥”。
陸曉婭感覺自己和母親之間因為缺少情感黏合劑,現(xiàn)在只能靠責(zé)任感來支撐,這事對她來說是一種考驗。母親患病時,她已經(jīng)54歲,好不容易完成了撫養(yǎng)女兒的責(zé)任,現(xiàn)在卻要照顧不曾給予她愛卻需要得到她愛的母親。
最初,陸曉婭只是憑著做人的底線,履行著為人子女的責(zé)任,幫母親辦理存折,為母親洗澡,陪母親散步,可她心里始終有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委屈。
一天,為了讓母親有事可做,陸曉婭買來一些毛豆,想和母親一起剝。沒想到,母親突然大喊:“干嗎呢?到底讓我上哪兒去?”然后就開始拍床、拍桌子。陸曉婭知道母親煩躁了,便和保姆帶她去散步。那時候,她的心里特別難過,她有很多書想看,很多事想干,可現(xiàn)在她只能哄母親。走著走著,她越想越煩,便讓保姆帶母親回家,自己飛快地鉆進地鐵。
在地鐵上,陸曉婭的心開始翻江倒海。她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有多長,會不會有一天母親離開后,自己已經(jīng)變成什么都干不成的老太太。面對母親一天天的退化,她焦慮、恐懼、無助,還有很多的委屈。
后來,陸曉婭在手機上看到一句話:如果你仍然感到委屈、喜歡抱怨的話,說明你還在受奴役。她非常慶幸自己之前學(xué)過心理學(xué),知道想從母親那里得到東西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所以必須放下執(zhí)念。想通后,她的心情開始放松下來。
陪母親的過程中,陸曉婭發(fā)現(xiàn),有一些改變已經(jīng)在悄悄地發(fā)生。之前,母女倆的肢體接觸很少。母親患病后,隨著一次一次地給母親洗澡,她開始有了心疼的感覺。她想到這個身體曾經(jīng)孕育過自己,母親一輩子很辛苦地走到今天,她的生命正在慢慢衰退。當(dāng)她把潤膚露一點點地揉進母親的皮膚時,她感覺有些凍住的東西好像慢慢在融化,有一些溫暖出現(xiàn)在她心里。陸曉婭的內(nèi)心變得柔軟起來,在她眼里,母親變成需要她呵護的“小媽媽”。
在母親的智力還沒有衰退到特別嚴重的時候,陸曉婭有意識地和母親聊她的童年,她這才知道,原來母親并不是天生冷漠的人,而是因為生活中的很多境遇,讓她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當(dāng)陸曉婭理解了母親,她的內(nèi)心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她覺得陪伴不再是一個無奈和煎熬的過程。她想了很多辦法,幫母親打發(fā)無聊的時間,讓她用蠟筆涂色,在iPad上作畫,模仿著給朋友寫信,甚至帶她去見初戀男友。漸漸地,不愛社交的母親竟然可以在樓下的小花園跳廣場舞了。
于是,陸曉婭開始用文字記錄母親生病和退化的過程,不同階段會出現(xiàn)什么不同的癥狀,需要應(yīng)對什么樣的問題,用哪些招數(shù)來面對和幫助母親。她希望這些內(nèi)容可以幫到別人,讓自己陪伴母親的過程更有意義。
2019年11月,陸曉婭的母親去世。2021年1月,陸曉婭的《給媽媽當(dāng)媽媽》出版。她希望父母能夠和孩子保持連接,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假如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很多愛,也可以選擇不做那個受害者,主動伸出手,嘗試重新建立愛的連接。
如今,陸曉婭在安寧病房做志愿者。她看到很多老人,兒孫圍繞著,緊緊地拉著他們的手,唱著他們喜歡的歌,送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她說:“那是多么溫暖、多么動人的一個景象,我希望這個溫暖,在今天這個世界就像初升的陽光一樣,一點點地去漫過無邊的大地,讓我們做其中的一分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