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營,殷小亞,李翔,劉皓,賈磊
(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天津 300221)
綠鰭馬面鲀俗稱馬面魚、橡皮魚、面包魚、燒燒魚、扒皮魚,隸屬單角鲀科、馬面鲀屬,是溫水性底棲洄游魚。20世紀90年代前,綠鰭馬面鲀在我國捕撈量和漁獲量僅次于帶魚。過度捕撈等導致近30年來綠鰭馬面鲀產量銳減,為恢復漁業(yè)資源開展綠鰭馬面鲀的育苗技術研究以及增殖放流意義重大。筆者于2022年進行了綠鰭馬面鲀工廠化苗種培育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育苗池的準備綠鰭馬面鲀人工育苗在天津舜泰海珍品養(yǎng)殖場育苗車間水泥池中進行,水泥池為邊長6米的方形池,深0.9米。水泥池上方1米處吊放4個40瓦的節(jié)能燈,苗種培育期間不間斷照明,并布放充氣石。在布卵前1周對育苗池沖刷消毒。布卵前再用60毫克/升高錳酸鉀消毒備用。
2.育苗水源水質處理天津地區(qū)近岸海水有機質含量高、單細胞藻類豐富、水質肥沃、透明度低,不利于綠鰭馬面鲀苗種繁育,必須采用化學和物理兩種方法處理后使用。本次育苗用水在室外土池進行處理,采用漂白粉(有效氯為30%左右)全池潑灑使終濃度達到40~60毫克/升,然后開增氧機攪動池水。24小時后使用大蘇打(硫代硫酸鈉)中和水體中的殘氯,沉淀凈化1周,經沙濾、布濾后使用。
3.受精卵孵化育苗池進水60厘米,潑灑乙二胺四乙酸二鈉5毫克/升用以螯合水中重金屬離子,調節(jié)水體溫度至21~22℃、鹽度26~31、pH 8.0~8.5、亞硝酸鹽<0.05毫克/升、氨氮<0.1毫克/升,24小時不間斷充氣使溶氧≥6毫克/升,光照為500~3 500勒克斯。受精卵用塑料袋進行運輸,到達苗種培育場后放入育苗池中漂浮半小時調節(jié)水溫。當塑料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將受精卵均勻放入育苗池中。
4.餌料投喂綠鰭馬面鲀受精卵在適宜條件下經48小時孵化可見初孵仔魚。仔魚2~3日齡口裂張開,3~4日齡開始攝食。用體寬90~110微米的SS型輪蟲進行開口,3天后改投體寬185~256微米的褶皺臂尾輪蟲,每天投喂兩次,投喂量5~10個/毫升。為了保證輪蟲的活力,將購買的輪蟲暫養(yǎng)在0.5米3的玻璃缸中,暫養(yǎng)密度400~600個/毫升,根據暫養(yǎng)密度和水質情況每天換水50%~100%。輪蟲在投喂前用裂壺藻強化培育12小時。魚苗開口兩周后開始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每天投喂兩次,投喂量從0.5~1個/毫升逐步增加至3~5個/毫升。過3~4周開始用人工合成餌料馴化,4周后搭配投喂鹵蟲成體,人工餌料投喂時間要在投喂鮮活餌料之前。剛開始投喂時,在魚群密度高的地方投喂,投喂速度要慢,每次投喂量要少,每天馴化投喂2~3次。人工餌料馴化完成后每天投喂3~4次,并停止投喂鮮活餌料。
5.水質管理開始投喂輪蟲后,每天使水位加高10厘米,育苗池加滿水后根據水質情況每天換水20%并逐步增大;當魚苗全部攝食人工餌料時,每天換水量應達到100%以上。育苗前期魚苗活力弱,可不吸污;育苗后期,根據池底積污情況每3~5天吸污1次。在投喂輪蟲和鹵蟲無節(jié)幼體期間,根據水體透明度適量投喂?jié)饪s的小球藻溶液,既可調節(jié)育苗水質,又可充當輪蟲和鹵蟲無節(jié)幼體餌料。整個育苗期間可根據水質情況適量潑灑益生菌。
6.病害防治育苗后期,室外水溫大幅升高(高于25℃),水中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原生動物、寄生蟲等急劇增加,再加上投喂的餌料品種由鮮活餌料改為人工配合餌料,水質容易惡化,魚苗容易生病,可定期在配合餌料中拌入保肝寧、暢可利等以促進肝腸健康,增加魚體抵抗力,預防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當發(fā)現魚體因寄生蟲疾病導致消瘦、在水中側翻打轉等情況,可在水中潑灑車輪特寧+原蟲消進行治療。
2022年4月16日,從山東煙臺購進綠鰭馬面鲀受精卵780克,約110萬粒,分別在4個培育池中進行苗種孵化和培育。經過48天的培育,共計培育出2~3厘米綠鰭馬面鲀苗種13.8萬尾,平均成活率約12.55%。
工廠化車間苗種培育模式密度高、風險大,對技術人員要求高。筆者認為要把握好兩個技術關鍵。
1.水質管理育苗期間對室外蓄水池應勤觀察和鏡檢,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消殺處理。
2.投喂管理投喂時,投喂量要根據魚苗的攝食量進行調整。利用孵化的鹵蟲無節(jié)幼體投喂魚苗時要盡量將空殼和死卵分離干凈,以防止魚苗誤食。用裂壺藻對輪蟲和鹵蟲無節(jié)幼體強化12小時后,再將其作為餌料投喂魚苗效果更佳。利用人工餌料對魚苗進行馴化要循序漸進,要設置1周左右的過渡期,在過渡期適當投喂鹵蟲成體,以提高馴化期的養(yǎng)殖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