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麥卡錫小說《老無所依》多重主題空間的構建

2022-11-08 07:56
學術交流 2022年3期
關鍵詞:麥卡錫悖論警長

馮 國 軍

(齊齊哈爾大學 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科馬克·麥卡錫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視野廣闊、內容豐富。他的10部小說按背景不同被劃分為南方小說、西部小說和后啟示錄小說,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說,更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壇的地位。但筆者認為,他的小說具有自己獨特的統(tǒng)一的麥卡錫式的風格:陰郁、暴力、血腥、殘酷和恐怖,這是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標簽。無論是他的哪類小說都沒有擺脫打著麥卡錫印記的文學范式。他的創(chuàng)作中傳統(tǒng)敘述和現代言說互為交織,講述著人性的沉淪、西征神話的破滅、傳統(tǒng)文明的消逝和人倫道德的崩塌。這里沒有人性的覺醒,沒有牛仔和西部英雄的勝利,也沒有法律的匡扶正義,更沒有世界毀滅后的重建壯舉。這樣的悖論“將讀者帶入后啟示時代”。在后麥卡錫小說中,傳統(tǒng)元素和后現代理論交融共生,在充滿悖論的故事中達到了強烈的反諷效果,造就了小說的豐富性和歧義性,為讀者呈現了多維復雜的文學世界。麥卡錫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看似簡單,卻有著多層次的主題意向,“他要引入‘情境’(situation)、‘境況’(circumstance)和‘現世性’(worldlyness)等觀念,重新建立文本與歷史、社會和人類活動的關聯(lián)”。我們僅以《老無所依》為例來探討麥卡錫是如何在簡單的情節(jié)敘述中構建多重意義空間的。

一、 從標題說起:拜占庭的幻境

“2005年,《老無所依》的出版,隆重地拉開了麥卡錫后啟示錄文學創(chuàng)作的帷幕。該小說融合了通俗小說、南方小說和西部小說等諸多元素,成為麥卡錫小說創(chuàng)作中可讀性最強的作品?!边@是麥卡錫唯一的一部警匪小說,由于采用了通俗小說的模式,開始評價并不高,甚至很多著名評論家認為是低俗無聊之作,但是當評論家再次閱讀時,卻發(fā)現這是一部 “可以持續(xù)閱讀的意味深長的書”,而且每一次閱讀都能發(fā)現新的意義,連小說的標題也引來了很多爭議。標題是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評論都認為《老無所依》的標題來自英國詩人葉芝詩歌《駛向拜占庭》首句“那不是老年人的國度”,拜占庭——曾經的東羅馬帝都,古代精神貴族的理想之地,象征著永恒的藝術和永生的精神。

(一)“old men”的雙層含義

葉芝的《駛向拜占庭》意在擺脫衰老而痛苦的肉體,追求精神的永恒。國內麥卡錫研究專家陳愛華認為:“《老無所依》的深層內涵與葉芝的這首詩有著共同的指向。另外,《老無所依》的老人‘old men’有著雙層含義:一是指以貝爾為代表有著傳統(tǒng)道德的老一輩;二是指上帝,因為在西方文學中上帝是以老人的身份出現?!眹鴥攘硪徊空擕溈ㄥa的專著把《駛向拜占庭》的首段詩句當作了《老無所依》論文的題記,干脆認為“這是一部反映老年世界的小說”。我們暫且同意《老無所依》標題是因葉芝詩的啟發(fā)而獲得靈感的,但麥卡錫的“老”和葉芝的老人其實是毫無瓜葛的。葉芝的老人是不適應現代社會而想返回古代理想之地追求精神永生的老年人,而麥卡錫的“老”絕非僅指老年人,因為這部小說也絕非反映老年人生活處境的作品。雖然上帝是以老人的身份出現,但麥卡錫這里的老人卻不是上帝。由于受西方宗教文化思想的浸染和影響,在麥卡錫的宗教觀中,上帝可以軟弱,可以缺失,但不會無所依靠,他認為上帝本身就是光,是人類精神的信仰之光。

(二)“老”的三個層面的涵義

文本是進入作家精神世界的唯一通道,任何脫離文本的想象都是荒誕的。從文本意義上看,《老無所依》中的“老”有三個層面的涵義:一是小說文本的表征意義,指以貝爾為代表的被現代墮落社會打垮了的老一代傳統(tǒng)之人。二是深層意義,指人類的精神衰老。三是本質意義,指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衰敗。所以,《老無所依》是在通俗警匪故事外衣下對社會、人倫、歷史和未來的精神追問,是在廣闊文學背景下對人類生存危機的更大格局的思考。小說講述的不是個人命運的沉浮史,而是人性墮落和道德淪陷的人類精神史。小說義無反顧地將讀者帶入到人類最黑暗社會的底部,無情地揭開現實世界的真面目。“老無所依”是對現實社會日益墮落的無可奈何,是對當代美國社會精神道德迷茫無依的絕望。美國民族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民族,美國文學中是缺乏浪漫主義精神的,對美國作家來說,拜占庭只是個幻境,麥卡錫的《老無所依》中根本就沒有拜占庭,沒有那永恒的精神理想之地,所以通過深層次閱讀就會發(fā)現,它和葉芝的詩根本沒有共同的指向,那又何談駛向拜占庭來獲得精神的永恒呢?

(三)世俗的故事與哲學的高度

從《老無所依》的標題就可以判斷這部小說絕非平面、線性的單一結構,他的主題也絕非警察追捕罪犯那么簡單,把世俗的故事講出哲學的高度,是麥卡錫創(chuàng)作的一貫風格。他的小說總是有一個或幾個神秘的高人,或是老人、或是流浪漢,講述出充滿哲理的人生真諦;有時候也借壞人之口,如《血色子午線》中的戰(zhàn)爭瘋子法官、《老無所依》中殺人狂魔齊格,來揭示美國社會的本質。

麥卡錫是語言建構大師,其顯著的特點就是把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放進復雜的語言迷宮,構建起小說的多維意義空間,讓簡單的故事變得豐沛而立體?!拔膶W的多種價值是潛在地存在于文學結構之中的”,而《老無所依》的多種文學價值就潛藏于奇特的空間構建之中。

二、敘述與獨白:現實空間的構建

麥卡錫的《老無所依》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一個裝有百萬美元的箱子引發(fā)的追擊血案,一部分是老警長貝爾在小說每段章節(jié)前的獨白。像這樣第一人稱獨白的結構方式,在麥卡錫小說中尚屬首次出現。這就好像正在放映一部驚險刺激的兇殺電影,而那個老警長就是現場解說員。老警長喋喋不休地分析這場兇殺案的前因后果,分析道德的、法律的、政府的、信仰的原因。這樣的結構方式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其實是一種大忌。無論是傳統(tǒng)作家還是現代作家,都極力把自己的觀點意圖隱藏在文學表征的后面,讓讀者自己跟隨人物的行蹤去探尋深藏在文學表征后面的深層意義,文學閱讀其實就是一場讀者和作者捉迷藏的精神游戲。所以,很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在刻意打磨這種“隱藏的功夫”,甚至麥卡錫在《老無所依》之前的小說中也都設置了文本的秘密。經過近十年的沉淀,麥卡錫的創(chuàng)作風格更加成熟、流暢、自然,《老無所依》似乎已經大道至簡,把小說文本的表層故事敘述(警匪追擊)和文本內部深層的意義剖析(警長的獨白)并置于明處,讓讀者在好看、易懂中誤以為終結了語言的游戲。殊不知,這是作家故意讓老警長的獨白對警匪故事敘述進行解構。

解構主義盛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達,他認為寫作和閱讀中的偏差永遠存在,解構閱讀就是打破單一的心理習慣和思維習慣。麥卡錫用幽默的、自己解構自己的結構方式將《老無所依》從通俗的警匪大戰(zhàn)故事中區(qū)分出來,把小說引向廣闊復雜的文化空間和人類的精神空間。所以,老警長的獨白不僅是為了緩沖故事的緊張情節(jié),也是來詮釋造成這個血腥殺人案件的多種因素,“因為文本有‘背景’和‘前景’,有不同的敘事觀點,有可供選擇的意義層次”,《老無所依》多層次的意義空間就是在獨白對敘述解構中構建的,這也是麥卡錫小說的復雜深刻之處。

(一)對美國社會沉淪與墮落的全景式描繪

毒品犯罪、持槍恐怖暴力是美國社會兩大頑疾,《老無所依》中的越戰(zhàn)退伍兵摩斯打獵時發(fā)現了毒販火并現場留下的巨款,過著簡單清貧生活的摩斯禁不住誘惑,拿走了毒販裝有兩百多萬美金的箱子,從此走上了被追殺的逃亡之路。

追殺摩斯的齊格沒有來路,在販毒組織做殺手,他極為傲慢膨脹,自稱沒有對手,手提氣壓槍暢通無阻。齊格以極為囂張地挑戰(zhàn)法律為出場姿態(tài),為檢驗自己的逃脫能力,他故意讓警察抓進警局,并用手銬殘忍地勒死副警長,然后揚長而去,開啟了他瘋狂的殺人模式。他在追殺摩斯的過程中,沒有緣由,隨機殺人,用硬幣的正反面決定人的生死,他以尊重殺手承諾為名,在完成任務后,還殺害了無辜的猜錯硬幣的摩斯的妻子。齊格把拿到的那筆巨款送給了一個社會身份地位更高更加隱秘的毒販頭目,說明販毒已經滲透到美國社會的上層?!耙话銇碚f,美國傳統(tǒng)文學將景觀描寫成一個充滿希望、寧靜和烏托邦理想主義(utopian idealism)的地方,而麥卡錫則將景觀描寫為既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場所又是一個反映社會暴力的空間。”殺手齊格就是這個空間的制造者,麥卡錫不僅表達了他是撒旦式惡魔的寓意,還暗示他是把美國社會推向毀滅的黑暗幽靈。

老警長貝爾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做了幾十年的警長,是美國社會發(fā)展轉變和社會風氣日益墮落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老警長貝爾一生勤奮盡責,努力保轄區(qū)的一方平安,然而社會風氣并沒有因為他的努力而好轉。他羨慕前輩不帶武器執(zhí)行任務的時代,而現在 “強奸、放火、謀殺、吸毒、自殺,樣樣都有”,他曾經看到一個新聞,同樣的問卷調查,在過去年代,“老師列出的問題也就是學生上課講話、走廊上亂跑、嚼口香糖和抄別人作業(yè)之類的事情,而40年后的現在,老師給出的答案卻是強奸、縱火、謀殺、毒品與自殺”。可見,現代社會不僅犯罪猖獗,青年人也自甘墮落,老警長面對社會陷入雙向的沉淪,深感無力和無奈。在這場血案中,十幾條無辜的生命死在殺手齊格的槍下,而最該死的殺手卻依然活著,逍遙法外。

(二)對戰(zhàn)爭和暴力的反思

“越南戰(zhàn)爭到了80年代中期變成了另一種景觀,被人從遠方欣賞,同時也被人誤解?!薄独蠠o所依》用殘酷的真相打破了樂觀的誤解。很多評論者認為《老無所依》是抨擊越戰(zhàn)的,因為“小說中的每個主要人物身上都承載著美國的歷史重負……在精神上沾染了戰(zhàn)爭的后遺癥”。摩斯是越戰(zhàn)中優(yōu)秀的狙擊手,回國后卻被社會嫌棄,被政府拋棄。他掙扎在社會底層,遭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碾壓,這也是他無法拒絕巨額金錢誘惑的根本原因。另一個販毒組織殺手威爾斯曾經是特種部隊的上尉,一個多么優(yōu)秀的軍人,現在卻干起了殺人越貨的勾當。甚至包括老警長在內,都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折磨,但《老無所依》的題旨不僅僅是批評越戰(zhàn),“人們會告訴你,是越戰(zhàn)把這個國家打垮了。但是我從來不相信這種說法。這個國家早就處于糟糕的狀態(tài)了”?!独蠠o所依》毫不留情地揭開了美國以暴力和戰(zhàn)爭征服世界的霸權本質,戰(zhàn)爭讓現代社會陷入重重危機,而這“危機不僅是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生活的危機,更是價值觀的危機”,尤其是價值觀的精神危機把人性推向更加黑暗的深處。

《老無所依》的確映射了越南戰(zhàn)爭給美國社會帶來的精神損害和道德衰敗,但那只是文本的表征,貫穿美國發(fā)展至今的傲慢、稱霸、好戰(zhàn)、逐利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才是《老無所依》中社會悲劇的根本因素,是美國社會必然衰敗的歷史癥結。作為歷史原罪的掠奪、暴力和戰(zhàn)爭,一直是美國社會發(fā)展史中揮之不去的噩夢,或者說是美國人無法逃脫的劫難,這是《老無所依》最深刻的題旨所在。麥卡錫準確地把握了美國歷史的命脈,用小說的方式發(fā)出預警,可惜并沒有引起療救的注意,且愈演愈烈。

麥卡錫一直是戰(zhàn)爭的批判者,這一思想貫穿他小說的始終?!斑@個國家擁有的似乎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歷史,同時也是一段血腥的歷史?!痹诿绹潭痰臍v史中,經歷了多次戰(zhàn)爭,尤其是越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毀滅了年輕人生活的希望,讓他們在迷惘與恐懼中自甘墮落,加劇了社會道德風氣的惡化?!爸灰覀冎車囊磺性谑茈y和給自己制造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幸福。只要人類事業(yè)的進程還有暴力、虛妄和不公正決定,人類就不可能有德行?!笨梢?,戰(zhàn)爭和暴力是美國社會道德淪陷的罪魁禍首。

(三)對追名逐利思想的批判

意大利哲學家馬基雅維里倡導“人性邪惡自私論”,認為“逐利是人的本性”。這一思想一直以來被西方利己主義者奉為圭臬,然而對人性惡的批判和揭露卻是麥卡錫小說的文學追求。美國政府為了財富和利益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從西進運動到越南戰(zhàn)爭,到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和臭名昭著的阿富汗戰(zhàn)爭,無論打著什么旗號,爭奪財富利益才是帝國主義霸權的本質,這種唯金錢論的價值觀打破了美國社會的道德底線,為了金錢,販毒猖獗;為了金錢,搶劫殺人,甚至像摩斯一樣為了金錢不顧性命。麥卡錫借助“老警長的自白及其對‘瑪門’(對物質財富貪戀之神)的追問,層層深入,把思考的鋒芒轉移為對美國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價值取向的批判”。作家以貪戀之神暗喻這個國家追金逐利的價值觀,也正是這樣的價值取向使這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聚集了黑暗戾氣,“在物欲橫流的當今世界,如何面對‘瑪門’,如何面對人性中的貪婪,如何面對各種無孔不入的資本對人的高貴精神的侵蝕,這無疑是整個人類需要長久深思的問題”?!疤煜挛跷酰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國這句古話契合了麥卡錫對人性的認知。因為利,才有了人性的放縱:販毒、強奸、謀殺、搶劫,才有了《老無所依》中現代人的窘境。追名逐利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混亂和不安,甚至衰敗,不僅是老無所依,年輕的一代同樣喪失了精神依靠。

美國社會跨入步履蹣跚的老態(tài),唯金錢論的價值觀讓這個國家喪失了精神的方向?!懊绹膶W中一直有一個‘別處世界的夢想’這樣的主題和想象”,當你在現實中失意時,就退回到那個別處的拜占庭式的理想之地。麥卡錫義無反顧地打破這個文學幻境,呈現了麥卡錫小說的殘酷美學:沒有“別處世界的夢想”,只有面臨“老無所依”這個殘酷現實的不堪。

三、悖論與反諷:精神空間的構建

“悖論”一詞盛行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新批評理論中,新批評理論家布魯克斯最先把悖論與反諷引用到詩歌理論中。其實,以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卡夫卡的《變形記》。“悖論是最基本的文學屬性……這種特性使得文本所說的和文本的含義之間存在著分歧,使其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之間存在著分歧”,悖論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巨大張力,而反諷是悖論要達到的一個文學效果。

麥卡錫的小說充滿了悖論,《看果園的人》中殺父仇人卻成了主人公的精神之父,《上帝之子》中的巴拉德成了被全世界拋棄的孤兒,《血色子午線》中的西進運動挾上帝之名卻行血腥暴力的罪孽之實。在麥卡錫小說中從來就沒有行俠仗義的英雄,因為他自己就像個英雄,孤獨而堅韌,他的筆就是達摩克里斯之劍,刺破一切人世間的真相。他用悖論反抗同類小說,目的就是為了直抵世間真相,以達到對時代的突破和超越,我們在此看到了麥卡錫的文學追求。往往某一類小說,如西部小說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模式,但麥卡錫的小說卻是披著某類小說的外衣而旁逸斜出,完全不按套路寫作,如他的西部小說中英雄的消失,如《老無所依》中追逐與逃跑。悖論與反諷成了構建作家精神空間的主要元素。

(一)哲學層面上偶然與必然的悖論

細讀《老無所依》會發(fā)現在通俗小說的外衣下處處充滿哲學的思辨。生活看似隨機,卻又走向必然,而必然的結果卻又是一連串的偶發(fā)事件和不確定。摩斯在打獵時偶然撿到一箱美元巨款,卻走上了死亡的必然道路。但在摩斯被追殺逃跑過程中,并沒死于殺手齊格之手,而是命喪于偶遇女孩遭遇的另外一場突發(fā)槍擊事件。警察追擊齊格,齊格追殺摩斯,最終誰都沒有追到誰,但仍然逃脫不掉摩斯必死的結局。更加諷刺的是販毒頭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為進入辦公室的電梯設置了高度保密的復雜密碼,殺手齊格卻用氣壓槍直接把電梯轟開。無處不在的悖論,構成了《老無所依》文本的巨大反諷,在黑色幽默中露出麥卡錫式的心酸和憤懣。

(二)法律層面上殺手與警察的悖論

警長貝爾是美國法律的化身,他對殺手齊格一無所知,即使擦肩而過也毫無察覺,每次追蹤都比殺手晚到一步,只留給警察槍殺現場,警察似乎成了犯罪殺手的收尸人,直到最后都不知殺手所蹤,但老警長確信他又是真實的存在。一般的警匪小說,不管殺手多么兇殘狡猾,最終都會被英武的警察抓獲或擊斃,而《老無所依》中的貝爾警長無論怎樣努力卻總是抓不住罪犯。這種悖論的敘述反諷了法律在美國現代社會中的蒼白無力,警長貝爾悲哀地感到殺手齊格對警察的蔑視:“對我來說,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知道我之所以還活著,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把我放在眼里?!睔⑹置镆暰欤鞜o奈殺手,在殺手與警察的悖論中,讓人感到法律的悲哀,“因為它很少是用來約束好人的。很少。而壞人卻根本沒法約束”,這是美國社會法律的真實現狀和本質:法律只懲罰罪惡,卻不能制止罪惡。法律的破防讓人心鬼蜮失去了敬畏和最終的規(guī)束,美國社會失去了最后一道安全防線。

《老無所依》中殺人案最終沒有告破,老警長貝爾在無奈中申請辭職,“那是失敗的感覺。那是被打垮的感覺。這種感覺比死亡更讓他痛苦”,老警長貝爾在離開警局的那一刻發(fā)出了海明威式的悲鳴。這不僅是老警長的痛苦,更是作家麥卡錫的悲憤,法律也拯救不了日趨惡化的美國社會。

(三)宗教層面上現實與虛無的悖論

《老無所依》最大的悖論就是拯救人類精神的宗教卻成為壓垮美國當代社會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棵稻草。正如警長所說,上帝也許知道現在發(fā)生的事情,但他并沒有阻止這些社會罪惡的發(fā)生。在麥卡錫的小說中,老人還在,上帝卻走遠。麥卡錫的小說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揭露社會弊端和人性弱點的同時,總是試圖找到拯救人類的辦法,道德已經淪陷,法律也失去威嚴和效力,而宗教是否能挽救這個混亂的現世,《老無所依》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見,宗教已失去精神救贖的力量,它打碎了拯救人心的最后希望。

有評論說《老無所依》是宗教小說,是現代版的“出埃及記”,是“上帝退隱和撒旦復活的故事”。然而,從麥卡錫的第一部小說《看果園的人》開始,上帝就已經退隱,而那個在麥卡錫小說中竄來竄去的撒旦也早已復活。麥卡錫生長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并在教會學校讀書,他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宗教元素。麥卡錫的小說宗教思想很復雜,可以說是他小說最隱秘的精神空間,但對麥卡錫來說,宗教不應該是另外一個世界的精神之光,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宗教也是他文學世界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麥卡錫是對現實極為關懷的批判人文主義作家,他的所有小說都是為了現實的書寫,他也許借用了宗教中的很多元素,但他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是用人類生活去模擬一個宗教世界。宗教在麥卡錫小說中不過是相伴人類磕磕絆絆腳步的一個重要精神存在,他沒有用宗教解釋這個世界,也沒有用上帝改造這個世界,宗教 “到了18世紀,美國社會與美國文學都逐漸世俗化,宗教的因素開始讓位給其他生活價值的考量”,尤其經歷了冷戰(zhàn)和越戰(zhàn)以后,信仰宗教的年輕人數量呈下降趨勢。同樣,麥卡錫對宗教的精神力量也產生了質疑,在他的小說里宗教對現代社會腐敗和人性墮落都沒有絲毫改善,它和人類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巨大隔閡,那些迷失的上帝的羔羊得不到精神救贖和引領,因為那些拋棄上帝的人,終究也被上帝拋棄了。

《老無所依》用《圣經》故事的戲仿,只是警示美國社會重建精神世界的艱難。

結論:英雄末路,拜占庭的微光

《老無所依》構建的主題空間是復雜的,不光有對現實和法律的批判,還有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質疑,不光有對宗教精神力量的失望,還有對生命無常的困惑。不僅如此,他還把語言的觸角伸向縱深的歷史和未來。老警長貝爾經常提起的那個割人頭皮的血腥故事,如《血色子午線》就是《老無所依》的前生,所以《老無所依》的今世才充滿了戾氣,而美國社會的未來就是無望的基督再次降臨的世界毀滅,比如下一部小說《路》的世界?!独蠠o所依》結尾是開放的,“不可能有某種特定的、現實的、眼前的‘整體’,只可能有時而聚合時而分離、代表著各種可能性的塵埃?!毙≌f由內部到外部,由微觀到宏觀,從歷史到未來,試圖解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哲學問題。這不僅把一個通俗的警匪小說提高到了宏觀歷史發(fā)展的高度,還巧妙地暗示了小說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并拓展了歷史主題空間。

《老無所依》從總體上給人一種英雄末路的感覺,充滿憂傷和悲憤。威爾斯被殺之前的絕望,摩斯老婆生前的最后一瞥,無辜生命的瞬間消逝,一個老警察無奈的悲嘆,死亡的氣息彌漫在小說的字里行間,讓人感到恐怖和不安。但麥卡錫絕不把自己的靈魂逼入絕境,所以,在《老無所依》中不光有無邊的黑暗,他“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往最可怕的地方去想象,但即使走到了最深最黑暗的地方,他還是很大度的跟自己認輸,說仿佛若有光”?!独蠠o所依》中警長貝爾的妻子就是那束人性微光,她溫柔賢惠,經常和上帝交流,是愛和善良的使者。老警長貝爾終于承認,妻子是他一生中的溫暖,是他存在的意義。在這里英雄末路的老警長和作家終于合為一體,他們與自己和解了,也與“上帝”和解了。在《老無所依》中,“上帝”沒有退隱,他一直都在,存在于愛與善的人心里。

猜你喜歡
麥卡錫悖論警長
麥卡錫有望任美國眾議長
“帽子悖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奧克斯警長失蹤事件(下)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美妝悖論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知足者常樂
學苑創(chuàng)造·B版(2009年1期)2009-02-19
绥化市| 伽师县| 茶陵县| 高陵县| 襄城县| 沭阳县| 桑植县| 赞皇县| 平和县| 云龙县| 张北县| 海安县| 禹城市| 石门县| 广汉市| 石泉县| 防城港市| 水富县| 开江县| 龙口市| 慈溪市| 克什克腾旗| 香河县| 宜君县| 莱州市| 高陵县| 民权县| 西吉县| 苏尼特左旗| 普兰店市| 聂荣县| 灵寿县| 旌德县| 上蔡县| 武功县| 北安市| 高青县| 信阳市| 龙口市| 肇源县|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