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傳奇中人龍故事的三種類型

2022-11-07 07:09:26朱逸瀟

朱逸瀟

(云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龍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便十分尊崇的一種生靈,是權(quán)威的象征。原始社會時期,原始初民對自然的認識處于一種蒙昧的狀態(tài),生活知識不足,先民將龍作為氏族與部落的保護者,他們在器具及部落地域畫上龍形或建立龍的雕塑,以寄托自己對龍的崇拜以及渴望得到庇護的心愿。

關(guān)于龍是什么這一問題,聞一多曾在《伏羲考》中明確指出:“龍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盵1]除此之外,關(guān)于龍的原型問題,眾說紛紜,學(xué)術(shù)界至少有18種不同的說法。如:衛(wèi)聚賢、周本雄等人主張的龍的原型為鱷魚說,朱天順主張的閃電說,胡昌健主張的虹說,孫受道主張的豬首說,此外還有主張馬、蛇、樹神等觀點。目前流傳較廣,且大多數(shù)學(xué)者較為認同的觀點是,中華龍的原型是由大蛇進化而來的。聞一多曾在《伏羲考》中說:“龍的基調(diào)是蛇,是蛇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jié)果……當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兼并吸收其他氏族的圖騰后,蛇的形象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盵1]26因此,龍是以蛇為基本原型,兼并及同化多種其他不同圖騰的一種綜合體。龍崇拜是在蛇崇拜的基礎(chǔ)上糅合多種圖騰崇拜的圖騰信仰。

劉毓慶、趙瑞鎖所著的《龍的文化解讀——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國傳統(tǒng)人生》一書將中國龍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春秋之前,可稱之為“古代龍”;二是從戰(zhàn)國到唐代,為“中世龍”;三是宋以后,為“現(xiàn)代龍”[2]24。

春秋之前,龍多為匍匐爬行狀,結(jié)構(gòu)較為粗陋,蛇身獸頭,形狀豐富,有尖角、無角、長鼻、卷鼻等等,往往粗野狂放,展示神威,反映了上古時期不同地方文化未經(jīng)系統(tǒng)化之前的形態(tài)以及野蠻的部落兼并戰(zhàn)爭的文化特色。猙獰恐怖的外表,不僅具有恐嚇異族敵國的功能,而且寄托了保護本族成員安全的向往。春秋前的龍雖形態(tài)各異但都擁有蛇一樣的身軀,反映了各個部族以華夏為主體在斗爭中逐漸傾向于融合。

戰(zhàn)國至唐代的龍,從匍匐轉(zhuǎn)化為奔騰,S形,剛健有力,結(jié)構(gòu)開始變得復(fù)雜,出現(xiàn)頭發(fā)、鹿角、羊須,有的出現(xiàn)獸身,等等。其中,隋唐時期,生產(chǎn)力上升,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南北文化與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的包容精神昂揚,又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等,種種民族精神,在這種盛世氣象與包容之下,在中華民族的想象中,隋唐龍有著變化不定的多元組合,形象威嚴凝重,雖然無秦漢時期龍那種長喙,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卻更加復(fù)雜,頭發(fā)、節(jié)毛、鹿角、羊須漸多,姿態(tài)由飛動之姿變得凝重,更具震撼力,反映了民族融合與使四夷臣服的趨向。

宋以后的龍,基本定型,形態(tài)至今幾乎沒有出現(xiàn)什么變化。頭角由短變長,呈叉狀,少有進攻性,有威嚴,身軀蜿蜒多姿,須發(fā)長飄。滿蒙政權(quán)在中土建立后,給龍文化注入新鮮血液較少,但龍的柔韌堅強與行藏屈伸的生存手段,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綜上所述,龍是存在于圖騰中不屬于自然界,虛擬的,以蛇為基調(diào)并糅合多種不同圖騰的綜合體,寄托了人的虔誠信仰與得到庇護的美好愿望,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fù)雜,由猙獰恐怖到形態(tài)威嚴的過程。

二、遇龍故事中人、龍關(guān)系的模式建構(gòu):人龍故事類型

黎蘋根據(jù)《太平廣記》與李時人的《全唐五代小說》,認為唐代龍故事約150則[3]8,筆者在此基礎(chǔ)之上,以人龍關(guān)系模式建構(gòu)為依據(jù)將唐傳奇中遇龍故事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人龍和諧相處型,二是人龍沖突型,三是不屬于以上兩類的為其他類型。

(一)和諧相處型

和諧相處型的人龍故事,或是龍有利于人,或是人幫助龍,或是人龍約為婚姻,二者無沖突,無傷害之心,和諧相處。這一類型在人龍故事中約有49篇,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其中,龍助人的篇目有28篇,約占人龍和諧相處型故事的58%,約占人龍故事總數(shù)的19%,包括《鏡龍記》《閬州莫徭》《趙齊嵩》《翟乾祐》《長須國》《嵩岳嫁女》《李主簿妻》《蕭曠》《采藥民》《忻州刺史》《宋青春》《凌波女》《蕭昕》《楊氏》《軒轅先生》《宋玄白》《馮紹正》《一行》《不空三藏》《無畏三藏》《子朗》《石橋》《清潭》《虎頭骨》《豢龍者》《臨漢豕》《拘彌國》《賈耽》等;人助龍的篇目有16篇,約占人龍和諧相處型故事的31%,占整個人龍故事的10%,包括《洞庭靈姻傳》《葉天師》《蘇州客》《李衛(wèi)公靖》《龍宮仙方》《葉法善》《孫思邈》《任自信》《陳絢》《夢青衣》《靈應(yīng)傳》《任項》《釋玄照》《孫思邈祈雨》《乾符僧》《崔煒》等;人龍約為婚姻,乃天作之合,命定姻緣的有《柳子華》1篇;人龍宴飲游樂、獻舞的篇目有《劉法師》《湘妃神會》2篇;互贈禮品《震澤洞》1篇;養(yǎng)龍,龍跟隨人,人放龍自行離開有《興慶池龍》1篇。下面對數(shù)量最多且最有代表性的兩類和諧相處型人龍故事進行分析。

一是龍助人,人龍和諧相處。一般是人通過虔誠的情感求得龍的保護、幫助,或是求龍降雨以解大旱,二者相處和諧?!稐钍稀访鑼懡瘕堊o佑楊氏家族成為富室?!缎弥荽淌贰份d:“唐忻州刺史是天荒闕,前后歷任多死。金吾郎試此官,獨宿廳中,見大蛇,知王村村西有楸樹。掘樹,中有鐵函,開函,青龍出乃除蛇?!盵4]3022-3023《宋青春》載,開元中,西戎常犯邊境,卻十分忌憚宋青春,人問其緣由,答曰:“但見青龍突陣而來,兵仞所及,若叩銅鐵,以為神助將軍也?!盵4]3140可見,龍可以保護人類,人龍和諧相處?!剁R龍記》載,天寶七載,秦中大旱,自三月至六月不雨,帝親幸祈之未應(yīng)。后得知緣由——此間無真龍,后用龍鏡,虔誠祈禱乃降雨解旱災(zāi)。《蕭昕》載,蕭昕為京兆尹時,京師大旱,“代宗命宰臣,下有司禱祀山川”[4]3272,后又請三藏求雨,龍降雨。此外《一行》《不空三藏》《無畏三藏》等均因大旱,而請龍求雨。綜上,龍不僅可以保護人類,而且龍與雨的關(guān)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龍可以降雨以解旱災(zāi)。

二是人助龍,人龍和諧相處。人龍相遇后,人幫助龍,通常是幫其傳信或是救其性命,事成之后或是獲得錢財?shù)鹊膱蟠?,或是不求回報?,F(xiàn)以《洞庭靈姻傳》為例。

《洞庭靈姻傳》中柳毅路遇龍女,遵龍女所囑,為其傳書洞庭,龍女得救。龍宮宴飲,獲珍寶,辭去,娶盧氏女,盧氏女與柳毅育一子,自白為龍女,銜恩求報,柳毅感其言,約以永奉歡好。在此篇中,各龍形象不一,性格塑造鮮明,涇川龍品質(zhì)低下,洞庭君溫和儒雅,錢塘君暴躁剛烈。造成這一區(qū)別的原因極大可能是受各自水域的影響。所謂“涇渭分明”古已有之,涇河水濁,所以涇川龍品質(zhì)不高;洞庭湖為各文人墨客鐘愛之所,劉禹錫、元稹等諸多詩人吟詠洞庭湖之詩句不勝枚舉,洞庭君因而溫潤如玉;錢塘江素以錢塘大潮聞名,正所謂“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錢塘君性格因而暴躁剛烈。凡人柳毅在傳書后,受到龍女一家人的善待,錢塘君甚至因欣賞柳毅而試圖“逼婚”,但被柳毅拒絕。這一情節(jié)的設(shè)置可能與唐代官員“不樂國婚”之境況有關(guān)。當時諺語有云:“娶婦得公主,甚可畏也?!盵5]3《東觀奏記》載:“鄭顥,相門子,首科及第,聲名籍甚,時婚盧氏……敏中免相,為邠寧都統(tǒng)。行有日,奏上曰:‘陛下愛女下嫁貴臣,郎婿鄭顥赴婚楚州,會有日。行次鄭州,臣堂帖追回,上副圣念。顥不樂國婚,銜臣入骨髓……’”[6]2《舊唐書》中載,玄宗時,“‘玉真公主早歲好道,欲降于先生?!笮?,竟不奉詔”[7]5107。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初于文學(xué)后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yīng)”[8]3984?!杜f唐書》載:“會有詔于士族中選人才尚公主,衣冠多避之。”[8]4014宣宗選駙馬,“徽性沖澹,遠勢利,聞之憂形于色”[9]4640。綜上,《洞庭靈姻傳》中錢塘君逼婚柳毅,柳毅拒絕,可能是受當時“不樂國婚”風(fēng)氣影響,且作者李朝威認為婚姻應(yīng)該建立在感情之上,因此設(shè)計柳毅拒絕的情節(jié)。但縱觀全文,人龍相處大致和諧,人為救龍女幫其傳書,獲得寶物,龍女傾心柳毅,與其永奉歡好。

(二)人龍沖突型

人龍沖突型的故事,或是人對龍不利,或是龍害人,雙方發(fā)生沖突。這一類型在人龍故事中約38篇,約占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其中人對龍不利的篇目有25篇左右,約占人龍沖突型故事的63%,占人龍故事的16%,包括《周邯》《嵩山客》《葉凈能話》《蔡玉》《慈心仙人》《寶珠》《韋思恭》《費雞師》《金剛仙》《江叟》《崔道樞食井魚》《柳翁》《崔道紀》《菑丘訢》《劉靖妻》《狄仁杰》《王忠政》《申文緯》《沙洲黑河》《旃然》《資州龍》《張溫》《安天龍》《法善寺》等;龍對人不利的篇目有13篇左右,約占人龍沖突型故事的37%,占人龍故事的9%,包括《周廣傳》《敬元穎》《許漢陽》《陶峴》《張老》《李冰》《杜元穎》《僧道宣》《元義方》《五臺山》《李宣》《尹皓》《郭彥郎》等。

人對龍不利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人畏懼龍而害龍,企圖先下手為強。如《費雞師》載:“眾益懼,遂擊傷,至于死……雞師曰:‘殺龍女矣!張二師與汝寺之僧徒。皆當死乎!’”[10]3453可見,眾人由于懼怕龍女,擊殺龍女,同時也付出了相應(yīng)的代價。二是人試圖殺龍以便利生活或治病。如《寶珠》記述人知秘法,殺龍治龍膏,龍膏可使人行于水面;《金剛仙》講述人希望將龍熬成膏治病,龍以毒酒反抗;《劉靖妻》講述了人取龍肝以救妻。三是貪圖龍之財寶以致發(fā)生沖突。《慈心仙人》中人盜龍守護的財物,慈心仙人出來警告,眾人收手才逃過一劫;《周邯》記述人派水精搶黃龍寶珠,水精被反殺。四是因龍為莊稼、百姓的對立面而被殺。如《旃然》講述玄宗封泰山,有黑龍,滎陽旃然河不伏流,玄宗殺龍,河水伏流;《沙洲黑河》講沙洲黑河水泛濫,土地荒蕪,張嵩殺龍。五是人將龍作為食物而害龍。如《崔道樞食井魚》記載人食雨龍;《嵩山客》講述眾人殺龍食之而遭天譴;等等。

有關(guān)龍對人不利的人龍故事,主要為惡龍傷人性命,損人財物,從而導(dǎo)致人龍沖突。傷人性命類的故事如:《敬元穎》中講述毒龍在井中誘殺人,“自漢以來,已殺三千七百人”[11]964,后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皆召集,又因河南旱,毒龍被責(zé)罰;《許漢陽》講述許漢陽泛舟,偶遇龍女,人龍宴飲游樂,歸舟上岸乃得知龍殺人,并以人血為酒,腹中不安,三日方平;《李冰》講述李冰為蜀郡守時,有一頭蛟每年肆虐,人民苦不堪言,李冰挺身而出,帶領(lǐng)眾人與蛟龍斗爭,擊殺蛟龍。后唐太和五年,洪水泛濫,李冰化龍反抗蛟龍。此外還有惡龍損人財物類,如:《張老》中描述龍損害凡人物品,道士欲殺之,龍向僧人求救并送龍珠,僧人感其言,向道士求情,道士放生,惡龍毀壞僧舍并壞龍珠;《尹皓》中龍損人財物,燒毀佛堂;《陶峴》《僧道宣》《周廣傳》《杜元穎》《五臺山》《李宣》等也屬此類。

(三)其他類型的人龍故事

除上述的兩類遇龍故事外,唐代還有許多其他的人龍故事類型,內(nèi)容駁雜,主要有以下幾類。

以龍的出現(xiàn)為突出主人公的神異而服務(wù)。此類故事大多描寫龍的筆墨較少,敘述簡略,更有甚者僅為只言片語。如《王賈》:王賈會占卜,溝通天人,在其十四歲時便可通過占卜預(yù)知未來,躲避災(zāi)禍,后白諸人,太行山南,泌河灣里,有兩龍于其間。其家人與王共去,果應(yīng)驗。龍的出現(xiàn)僅為突出王賈的神異而服務(wù)。此外還有《張僧繇》《吳道玄》《白幽求》《仆仆先生》《謝自然》《杜昇》《韓業(yè)》《釋道仙傳》《韋老師》《許真君》《貞白先生》《韋善俊》《金可記》《云華夫人》《酒母》《盱母》《嵩山叟》等也屬此類。

突出遇龍之神異經(jīng)歷,人龍相安無事。如《李紳》中僅遇見二龍斗爭,突出主人公的神異經(jīng)歷,人龍相安無事。《韋宥》寫元和年間,韋宥出牧溫州,于蘆葦叢中尋得箏弦,給弦與箏妓,比箏弦少兩三寸,投之于江,原是白龍。此外還有《巴邛人》《李牟吹笛記》《鹽井龍》《潘尊師》《崔少玄傳》《廉廣》《張公洞》《羅方遠》《元柳二公》《許棲巖》《李球》《酆去奢》《韓定辭》《豢龍戶》《墜井得道》《神索旌旗》《齊瀚》《白將軍》《史秀才》《狐龍》《盧君暢》《唐玄宗龍馬》《唐懿宗》《崔子武》《吉州漁者》《文水縣墜石》《新豐山》《靈光豆》《井龍》《盧元?!贰独钚蕖贰洱垙R》《華陰湫》《斑石》《王宗郎》《犀浦龍》《鄒鳳熾》等。

突出龍的象征意義。如《楊玄同》寫楊玄同夜間夢飛龍在天,龍有6足,后楊玄同果考取功名,為進士第六;《高輦》講“夢雷電晦冥,有一小龍子在前,吐出一石子”,“一石十科也”[12]1376,京試放榜果第十名;《陸法和》寫在敵我兩方交戰(zhàn)之時,敵方龍旗不動,我方龍旗動,此時行動可大獲全勝;《周靖帝》寫遇黑白二龍斗爭,“白龍升天,黑龍墜地”,后遇數(shù)小魚隨三鯉魚,又遇黑蛇死,其中黑蛇乃“周天元帝及靖帝之象”,三魚乃“尉遲回、王謙、司馬消難,三方起兵亂之異”[13]1003。

三、兩類人龍故事形成原因

首先,中國古代人民對“龍”既敬又畏,此類心理影響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古代民眾生活經(jīng)驗不足,對自然的認識欠缺,常常有“以己感物,以己觀物”的現(xiàn)象,對于自身不熟知的事物的認識常帶有想象的色彩。自然環(huán)境惡劣,或社會環(huán)境動蕩時,人渴望有一個救世主可以將自己拉出水深火熱的境地。龍崇拜也是此種心理的一類反映,通過信奉龍,祈求得到龍的保護、庇佑,而此類創(chuàng)作心理也影響了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比如《一行》《鏡龍記》《無畏法師》《三藏法師》等故事中大旱時渴望龍降雨救災(zāi),《宋青春》《石橋》等故事中龍幫助人退敵。這是造成人龍和諧相處型故事的一部分原因。但龍又有兇猛的一面,可傷害人類以致人龍沖突;而人類畏懼龍,從而采取措施以致沖突。龍的字形發(fā)展如圖所示:

不難看出,龍字的頭部刻畫了其口中獠牙,龍字頭上有“辛”,“辛”又有尖銳利器之意,放在龍首之上,可象征刑罰,從而推斷“龍”有其兇狠的一面導(dǎo)致人龍沖突[14]11,創(chuàng)作者再通過作品描述出來。

其次,前代文學(xué)及藝術(shù)對唐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原始先民通過神話解釋萬物、傳授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表達情感與愿望等,具有傳播知識、維護秩序、促進生產(chǎn)、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時代雖久遠,但有許多關(guān)于龍的神話仍流傳下來。如《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干旱時,人造應(yīng)龍之狀,便得大雨。另一方面,龍常常帶來洪災(zāi)損傷人性命、損人財物。比如《淮南子·覽冥訓(xùn)》中就講述了黑龍發(fā)水,浩洋不息,女媧殺龍以救黎民。從古至今,龍與水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催生出出現(xiàn)旱災(zāi)時,龍降雨以解其旱的故事模式。毋庸置疑,龍的力量十分強大,一方面,人可以通過龍去威嚇、殺傷敵人,《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通典·樂典》《太平御覽·帝王世紀》等典籍中均有記載黃帝命龍擊殺蚩尤的故事[15]31;另一方面,龍的戰(zhàn)斗力驚人,傷害人類輕而易舉?,F(xiàn)在還可從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1705號墓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龍噬人頭軎以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猛龍食人玉佩窺知一二[14]14-15。綜上,不難看出神話傳說、藝術(shù)中的人與龍,既有和諧相處,也有矛盾沖突,并在唐傳奇的人龍故事模式中得到了繼承。

中原與異域交流日盛,東漢佛教傳入中原后,經(jīng)歷了本土化,影響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方面,梵文Naga,本為“蛇”誤譯為“龍”,異域的Naga神話與本土的龍文化融合后,龍神地位與職能均得到提高。先是爭相渴求獲得統(tǒng)治者的支持,將帝王與龍聯(lián)系在一起;后是佛教龍本土化,道教龍吸收佛教龍在多方面做出改變,如設(shè)立眾多龍王,職能大大增加,不僅能降雨救火,也能求長生、官職、財富等,佑護百姓。因此,在唐傳奇中,龍幫助人類、庇佑人類,人龍和諧相處。另一方面,蛇帶有毒的屬性,Naga神話被誤認為龍神話后,毒蛇也被誤譯為毒龍,毒蛇具有攻擊性,會傷害人類,毒龍同樣如此,與人沖突,傷人性命[16]21,由此出現(xiàn)人龍矛盾沖突類型的唐傳奇。

總而言之,龍不屬于自然界,是虛擬的、人類想象的產(chǎn)物,以蛇為基調(diào)并糅合多種不同圖騰的綜合體,寄托了人的虔誠信仰與渴望得到庇護的美好愿望,經(jīng)久不衰,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fù)雜,由猙獰恐怖到形態(tài)威嚴。唐代人龍故事類型主要有二,一是人龍和諧相處型,分為龍助人與人助龍的模式;二是人龍沖突型,既有龍害人也有人害龍。其他類型內(nèi)容駁雜,有突出主人公異于常人的,有突出遇龍的神奇經(jīng)歷的,也有突出龍的象征意義的。出現(xiàn)兩類人龍故事的主要原因是,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古人對龍既敬又怕的創(chuàng)作心理影響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前代文學(xué)藝術(shù)對唐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異域文化與中原本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影響。

商丘市| 大埔区| 吉安市| 丹江口市| 公主岭市| 启东市| 仲巴县| 南通市| 浪卡子县| 松阳县| 都江堰市| 房山区| 井研县| 特克斯县| 舞阳县| 松滋市| 洪湖市| 钟祥市| 桂平市| 旺苍县| 美姑县| 信宜市| 广饶县| 武强县| 彭水| 旺苍县| 上虞市| 共和县| 辰溪县| 辽阳市| 怀化市| 崇信县| 江山市| 河北区| 松阳县| 深圳市| 丹巴县| 长寿区| 贞丰县| 上林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