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瑞媛
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在晉陽起兵,于次年長安稱帝,建立唐朝(618—907),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是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前期,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政治清明,史稱“貞觀之治”。經(jīng)歷了武周時期持續(xù)發(fā)展繁榮后,唐朝在開元、天寶年間進入了全盛階段,經(jīng)濟繁榮,文化燦爛,國力雄厚,聲威遠播,萬邦來朝,稱“開元盛世”。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絲綢之路,將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四海,各國國君、使臣及各行各業(yè)人員紛至沓來,使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遍布世界的唐代文物、唐人街等,均說明了唐代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的頻繁,體現(xiàn)了唐代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對世界的巨大影響?!疤啤边@個字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最普遍的標記之一。唐朝為什么定國號為“唐”?本文通過對李唐晉陽起兵的講述和對唐代名碑《晉祠之銘并序》《晉祠藏華嚴石經(jīng)》的釋讀,向人們展示大唐盛世的風采。
晉陽古城遺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古城營一帶,西周時期屬于古唐國。古城始建于春秋時期末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歷史,曾是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國第三大都市,以其“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自然地理優(yōu)勢,北踞雄關,南躋中原,既是軍事戰(zhàn)略重地,又是民族融合、互市貿易的舞臺和樞紐。一千四百年前,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兵變,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王朝,開啟了大唐盛世之門。
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各地武裝反抗行動風起云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眾叛親離,地方貴族官僚紛紛擁兵自立,割據(jù)一方,中原遍地烽煙。隋煬帝南避江都,及時行樂,茍且偷安。就在隋煬帝醉生夢死于江南美景之中時,三千里外的晉陽城里,太原留守李淵的府邸之中,一場兵變正在緊張地密謀策劃。
這場兵變的主角李淵出身關隴軍事貴族,家世顯赫。李淵祖父李虎是北周開國功臣,被追封為唐國公。父親李昞也是北周高官柱國大將軍。李昞與李淵父子兩代先后襲封唐國公之位。隋代北周后,李氏家族是皇親貴戚,李淵更加官高位顯。隋朝末年,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執(zhí)掌兵權,受命鎮(zhèn)壓造反武裝。他雖被委以重任,但生性猜忌的隋煬帝對這位表兄弟其實并不信任,不斷派人監(jiān)視他,并曾流露出恨其不死之意。李淵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朝不保夕,所以早已萌生反意,只是等待時機而已。他的次子李世民素懷壯志,早已與晉陽令劉文靜、親信裴寂等籌謀,結交豪杰壯士,聯(lián)絡四方人馬,積極做好了起兵準備。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四月,瓦崗軍進攻東都洛陽,與官軍決戰(zhàn),隋軍主力被各地武裝力量牽制;而隋煬帝滯留三千里外的江都,道路隔絕,對北方已失去控制??吹綍r機成熟,據(jù)守晉陽的李淵終于下定了決心。經(jīng)與幕僚等密議,決定詐稱接到隋煬帝的密詔,以防突厥、高麗為名,在太原、西河等地廣招兵馬。受隋煬帝委派監(jiān)視李淵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察覺情況有異,準備對李淵采取行動。五月十五日,得到密報的李淵先行一步,將二人抓捕入獄。
隨后,李淵集團擬訂了攻取長安、占領關中的戰(zhàn)略計劃。六月,李淵秘密召回長子李建成、女婿柴紹等,在晉陽聚兵三萬,七月正式兵發(fā)長安。由于隋煬帝暴政不得人心,沿途百姓、官吏紛紛歸附,十月已兵臨長安城下,出兵時的三萬人馬也已聚合成了二十萬大軍。
唐軍于十一月攻占長安,李淵迎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恭帝,改元義寧,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并自封大丞相,晉升唐王。入城后,廢除隋朝苛政,約法十二條,獲得了百姓支持。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五月,李淵廢掉傀儡隋恭帝,正式登上皇位,建國號為唐,改元武德,仍以長安為都城,成為唐朝開國皇帝。
唐朝為什么定國號為“唐”?可以在《晉祠之銘并序》碑里找到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書·晉祠之銘并序碑(現(xiàn)藏于晉祠博物館貞觀寶翰亭)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珍藏著一通稀世國寶碑刻——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書的《晉祠之銘并序》碑,俗稱唐碑。
617年晉陽起兵時,李淵父子曾在唐叔虞祠祈求唐叔虞神靈佑護,助他們一臂之力。果真順利攻取了長安,建立了唐王朝。唐代諸帝對“王業(yè)所基”之晉陽尊崇有加,先后在晉陽設北都、北京,晉陽成為當時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第三個重要城市。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東征高麗歸來,重游晉祠。天命之年的太宗回首往事,感慨萬千,于是親撰銘文,制此豐碑。碑身高1.95米,寬1.2米,厚27厘米。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齊頭下垂,為唐代碑額的典型特點。額首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屬罕見的龍頭飛白隸書。碑陰列長孫無忌等七位隨行大臣的職名。
《晉祠之銘并序》序文1003字,為駢儷體,銘文200字,為四言體,共計1203字,28行,每行44字—50字不等,通過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國的史跡,以達到宣揚唐王朝文治武功、鞏固政權的目的。行文鏗鏘上口,自如縱橫,引古論今,富有哲理。其內容大體可分為四部分:
首先,提出“興邦建國”,必須親信貴族,以作輔弼;“分圭錫社”也要給予采邑,來把握軍政要點?!胺怯H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闭J為只有自己親力親為才能鞏固社稷,不施仁政就不能爭取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接著,他贊美唐叔虞“承文繼武,經(jīng)仁緯義”,不愧為周室棟梁,晉國先祖。文中以“六合為家”的英雄氣魄,運用“經(jīng)仁緯義”的華麗文筆,對晉祠的山光水色作了人格化的描述?!皯已掳俪撸稳仗澕t,絕嶺萬尋,橫天聳翠。霞無機而散錦,峰非水而開蓮。碧霧紫煙,郁古今之色;玄霜絳雪,皎冬夏之光。”又描寫晉祠建筑的富麗堂皇,“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樹?!币馑际侵概钊R與昆閬是神仙美景,可與晉祠勝境相比,還稍有遜色之處。至于月燭星橋,流光溢彩,更像在人間仙境了。
第三,揭發(fā)了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以至神人共怒,四海騰波。他的父親李淵順天應民,得到擁護,從而統(tǒng)一了中國。
最后,他說唐室政權固然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但“克昌洪業(yè),實賴神功”,為此,刻石立碑,以報神恩。結尾并?!疤斓乜蓸O,神威靡墜,萬代千齡,芳猷永嗣”,用此期望唐室天下,得保萬歲無疆。
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墨寶。據(jù)傳他曾派蕭翼化裝書生前往靈隱寺,與擁有《蘭亭序》真跡的辯才和尚交友,設法取得了這一書法瑰寶。真跡到手后,他每日臨寫,就寢時還要把《蘭亭序》放在枕邊,仔細品味,用心觀賞,并在死后將其隨葬昭陵。
《晉祠之銘并序》碑是僅次于《蘭亭序》的行書杰作,開創(chuàng)了我國行書上碑之先河。文中39個“之”字,書寫風格毫不雷同。清人齊羽中評論說:“其書氣象函蓋,骨格雄奇,蓋儼然開創(chuàng)規(guī)模也?!崩钍烂裨谑罆r,對此碑就十分珍愛,曾將此碑拓片作為禮物贈送外國貴賓,其得意之情可想而知了。
清代文學家朱彝尊五次游晉祠,都對唐碑贊不絕口,流連忘返,并親筆寫下“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一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唐太宗文韜武略的仰慕之情,總結了歷代統(tǒng)治者武力攻取天下,文教鞏固政權的必然規(guī)律。
《晉祠之銘并序》碑是一通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為一體的豐碑巨碣。通讀全文,不難明白唐朝國號的由來。首先是在歷史行為上,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反隋時,祭禱于晉祠,祈求古唐國始封諸侯唐叔虞的護佑;其次是在治國理念上,李淵父子向往古唐國700余年的盛世局面,希望新國家能治理得如古唐國一樣受人擁戴,長治久安,故立國號為“唐”。李世民在民本思想的指導下,精心治理國家,唐朝百廢俱興,興盛發(fā)展,取得大治,史稱“貞觀之治”。時光荏苒,歲月滄桑,記載著塵封往事的千古名碑《晉祠之銘并序》必將以其深邃的歷史價值,神奇的藝術魅力,流芳百世,輝耀古今。
武則天,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執(zhí)掌政權近五十年,其中稱帝十五年。執(zhí)政期間,“政由己出,明察善斷”,任用賢才,朝政清明。她重視農桑,鼓勵生產,社會安定,經(jīng)濟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國力得到增強。她發(fā)展了科舉制,首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繁榮了文化,重新奪回了安西四鎮(zhèn),鞏固了邊防。她上承貞觀時期的大治局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雖多有爭議,不過縱觀政績和社會發(fā)展狀況,武則天可稱得上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是對中華民族有貢獻的歷史人物。
《晉祠藏華嚴石經(jīng)》碑刻局部(現(xiàn)藏于晉祠博物館十方奉圣寺)
《晉祠藏華嚴石經(jīng)》碑刻局部(現(xiàn)藏于晉祠博物館十方奉圣寺)
武周時期是我國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無論在建宗立說、傳譯經(jīng)綸,還是鐫刻石經(jīng)、保存?zhèn)鞑シ鸾探?jīng)典等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晉祠藏華嚴石經(jīng)》正是這一時期中國佛教文化輝煌成就的實證。受武則天邀請,于闐高僧實叉難陀攜八十華嚴梵文善本來到長安,于圣歷二年(699年)主持翻譯完成《華嚴經(jīng)》八十卷。約700—704年,由當朝著名書法家呂仙喬、宋之問等主持把經(jīng)文首尾完整地鐫刻于方形石柱之上。每卷分上、下二石,全部石經(jīng)數(shù)應是一百六十通,連同補刻、復刻之石,應略多于此數(shù)。石經(jīng)無蓋無座,無雕飾,上下一致,高低參差,寬窄不一,刻石大小一般以每卷字數(shù)多少而選定。多數(shù)為高一米以上的四面刻,也有少數(shù)五面、六面或八棱形石柱。石經(jīng)由武則天親自作序,經(jīng)文中出現(xiàn)了武周造字14個,對武周造字的比勘有著重要的意義?!稌x祠藏華嚴石經(jīng)》為傳世八十卷《華嚴經(jīng)》的石刻祖本,是我國石經(jīng)雕刻史上的著名文物,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佛教文化遺珍,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我國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石經(jīng)由當時著名書法家呂仙喬等人書寫,書體大多為小楷,少數(shù)為隸書,從中不難看出當時的書法藝術風格,雖多為楷書,但風格多變,書體或圓潤遒勁、或清秀流暢,充分顯示出唐代楷書的藝術風貌,書刻俱精,堪稱盛唐時期世界文化交流匯集的杰作。
大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世界上樹立了繁榮昌盛的形象,直到今天,海外華人仍被稱為“唐人”。大唐文化璀璨奪目,唐朝周邊屬國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日本等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影響,乃至對歐洲的社會文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盛唐時期豐富多彩的文化,融合東西,貫通古今,綿綿不斷地影響著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