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巧 茅迪敏 汪 涵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丹毒是臨床常見病,治療周期長、并發(fā)癥多、易復發(fā)。中醫(yī)學認為丹毒是一種皮膚突然發(fā)紅、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其發(fā)無定處,好發(fā)于顏面及下肢,發(fā)于下肢者,《瘍醫(yī)大全》稱“流火”。目前西醫(yī)門診治療多以抗生素聯合高滲生理鹽水或抗菌藥物外敷,以達到抗感染、消腫的效果。但臨床實際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感染控制后淋巴水腫仍未恢復,且病情易于復發(fā)。對此,筆者采用加味大黃牡丹湯濕敷輔助治療急性下肢丹毒,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急診外科就診的下肢丹毒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下肢丹毒急性期的診斷為標準,年齡在18~85歲,初次發(fā)生下肢丹毒者,以下肢丹毒為臨床第一診斷;生命體征穩(wěn)定;自愿接受該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或對上述藥物過敏者;反復發(fā)作者;精神病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者,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試驗者。共納入70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5~79歲,平均(55.45±11.68)歲;病程1~5天,平均(2.26±1.14)天;左下肢18例,右下肢17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9~83歲,平均(56.73±11.06)歲;病程1~7天,平均(2.71±1.56)天;左下肢20例,右下肢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分述如下。
1.2.1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和護理。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針劑(由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抗感染,將1.8g凍干針劑溶解于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輸注,每12小時1次,患者感染基本控制后,改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劑(由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并在此基礎上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濕敷患肢皮損處,將紗布浸透氯化鈉溶液后常溫濕敷于皮損處,每次20min,期間保持紗布濕潤,每日早晚各1次。7天為1個治療周期?;贾つw護理,因下肢局部皮膚出現水腫性紅斑,觸之鈍痛,部分如果出現水皰或者血皰,可以用碘伏消毒后用無菌針頭刺破水皰,再用無菌棉球吸干皰液,操作時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應暴露患處,減少熱源,避免碰撞,患肢抬高30°~40°,及時提供心理疏導,體諒患者的痛苦,耐心講解,正確引導,配合治療。
1.2.2 觀察組:在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和護理基礎上,使用加味大黃牡丹湯濕敷。藥方成分包括:大黃12g,丹皮、苦參各6g,桃仁、芒硝9g,冬瓜仁30g,黃花地丁、紫花地丁各15g,白鮮皮10g。由依托單位藥劑科煎煮成中藥湯劑,每袋200mL,將紗布浸透此藥方后濕敷于皮損處,范圍覆蓋整個皮損,每次20min,以不滴水為佳。每日早晚各1次。7天為1個治療周期。
1.3 觀察指標:①局部癥狀改善情況:采用自擬評分法評估下肢丹毒的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患肢膚色、膚溫、腫脹情況進行評價。膚色按照正常、色素沉著、粉紅、焮紅,依次評分為0分、1分、2分、3分;膚溫按照正常、偏熱、溫熱、灼熱,依次評分為0分、1分、2分、3分;下肢腫脹按照不腫、局部稍有腫脹、腫脹明顯、小腿與足部都腫脹,依次評分為0分、1分、2分、3分。②整體治療效果: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的有關標準評價臨床療效。治愈:全身和局部的主要癥狀、體征消退,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正常;好轉:全身主要癥狀、體征消退,局部體征部分消退,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計數下降或正常;未愈:全身和局部的主要癥狀、體征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在治療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4],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認知功能越良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間均數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局部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局部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局部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局部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0.65±0.68#1.02±0.82例數35 35膚色評分治療前2.05±0.76 2.02±0.74治療后0.83±0.82#1.45±0.98膚溫評分治療前2.05±0.76 2.14±0.81治療后0.71±0.67#1.17±0.95腫脹程度評分治療前2.20±0.79 2.31±0.67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DL評分都較治療前高,其中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35 35治療前評分60.85±14.47 56.14±14.5治療后評分84.57±15.96*#74.85±16.5*
丹毒多見于下肢,主要因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局部皮膚黏膜病變所致,發(fā)病后,局部組織產生急性炎癥反應,嚴重者可出現淋巴管化膿性炎癥或膿毒血癥等[5],常常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影響日常活動。臨床上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耐藥型細菌日益增多,影響了抗感染療效,影響疾病臨床恢復進程。中醫(yī)學認為,丹毒多因腠理損傷,外邪內侵化熱,濕熱下注,郁結局部,甚則血熱相搏而發(fā),急性期治療多以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為主[6]。大黃牡丹湯出自《金匱要略》:“腸癰者……大黃牡丹湯主之?!笔侵偈デ鍩嶂矸絼哂袨a熱破瘀、消腫散結之功,可用于濕熱郁蒸、氣血凝聚、熱結不散之證[7]。方中大黃瀉熱通腸,推陳致新,活血化瘀,排毒外出為君藥;牡丹皮涼血活血,桃仁潤燥活血,為臣藥;冬瓜子排腸中膿血,芒硝軟堅散結消腫塊,使腑氣下行,以通為用,為使藥。在大黃牡丹湯的基礎上,加黃花地丁、紫花地丁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苦參、白鮮皮行利水除濕之效,全方共奏利濕清熱解毒之功。同時給予患者生活飲食以及皮損等方面的護理,可有效穩(wěn)定患者情緒,提升配合度,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并能積極預防和誘發(fā)各種疾病,有效減少丹毒復發(fā)的因素,顯著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外敷加味大黃牡丹湯治療急性下肢丹毒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下肢腫脹、皮溫高、膚色赤紅、行走不利、日常生活活動障礙等情況,提高了下肢丹毒治療的有效率,值得臨床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