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圈里一段“西紅柿炒雞蛋”的視頻引發(fā)熱議。說的是一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下午4 點打算做一道西紅柿炒雞蛋帶去同學聚會,但他完全不會,就向媽媽求助。媽媽先是發(fā)了一段語音,但他說聽不明白,最后媽媽給他發(fā)了一段完整的烹飪視頻。男孩才成功地做出了這道菜。
在接受眾人贊美時,有同學問他,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是多少?他這才反應過來:媽媽是在凌晨4 點給他做的示范。
視頻一出,大家紛紛吐槽男孩“媽寶”“不孝順”,其實他不是不懂事,而是缺乏界限感。
你有你的空間我有我的自由,我們各司其職、各得其樂,這就是界限感?!拔骷t柿炒雞蛋”的視頻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孩子一有事不是先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求助父母;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不是先鼓勵而是有求必應。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币囵B(yǎng)孩子的界限感,首先需要父母能夠認清界限。
學會放手 孩子從3 歲開始就會通過一些行為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如果父母事事代勞,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挫敗感。父母一定要懂得放手,只有不去追,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給予包容的愛,而不是控制的愛包容的愛是開放的:我尊重你的選擇,給你提出建議。控制的愛是狹隘的:我否定你的選擇,你必須按照我的意志生活。后者會讓親子關系失衡,長此以往界限感將不復存在。
學會溫柔而堅定地拒絕拒絕孩子時首先要堅定,讓孩子明白界限在哪里,且不可逾越。然后通過溫柔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只有把握好界限,父母和孩子才能在理解中彼此相愛,又彼此獨立,活出各自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