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小陳是一個馬上就讀研一的學生。開學前,他就到了碩士導師的暑期實驗室,開始學著做一些打下手的工作。在實驗室里,他認識了一群師兄師姐。和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雖然他多數時間都靦腆不語,但也能感受到群體的和諧、有趣。他性格內向,在大學時就沉默寡言,除了同宿舍的室友,很少和別人來往。他以前以為是自己有些自卑,不敢和別人多來往;以為考上了研究生,前途光明,自己就可以變得開朗一些??墒怯幸惶?,當實驗室里只剩下他和另一位師兄時,人際關系中的焦慮、緊張感又馬上撲面而來,他覺得很尷尬,有種想要快點逃出實驗室的沖動。
琳琳是一位公司白領,平時總是幫助同事們做很多事情,比如幫忙訂個盒飯,幫忙補錄打卡,幫忙寄個快遞……同事們貌似都很喜歡她。她剛開始也很享受大家的喜歡,但慢慢地,她發(fā)現自己討厭去上班、討厭辦公室、討厭辦公室里的同事,總想一個人孤獨的獨處家中。于是她開始想辦法請假不上班;每當必須去上班時.她感覺就像是“上刑場”一樣。為此她到醫(yī)院心理科求診,結果診斷是抑郁癥。
娟子最近遇見了一個讓她心動不已的男孩,對方對她也有好感。但本來可以水到渠成的感情,在娟子面前卻變成了巨大的困難。她每次都不知道該怎么聯系對方,一條編輯好的短信改來改去好多遍,但患得患失的心理讓她不敢發(fā)給對方。好不容易硬著頭皮編了一條短信過去,她緊張得呼吸加速,在房間里走來走去,不知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而忐忑不安。
在以上三個場景里,你看見了什么?也許是三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也許是以他人為鏡后的自己,也許是三種不同的體驗和情緒,焦慮、抑郁、恐懼……
相信很多人都被這樣的情緒困擾過,或者發(fā)現自己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這樣的情緒困擾。每每陷入這樣的情境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在他們眼里,負面情緒可能面目猙獰,威脅和危害巨大,所以要趕緊遠遠地逃離。小陳是用避免與同學交往的方式逃離他的焦慮;琳琳是用獨居的方式逃離她的抑郁;娟子則是用拒絕和對方溝通的方式來逃離自己的恐懼……
逃開了,就萬事大吉了嗎?不。事實恰恰相反,負面情緒仿佛洪水猛獸,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淹沒。在一次又一次的逃離失敗之后,很多人才開始領悟:哦,面對負面情緒,逃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是啊,你那么急著想逃,從來都沒看清楚負面情緒是什么,又怎么可能解決問題呢?孫子兵法都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負面情緒到底是什么?下面一個來訪者的故事,也許可以給這個問題找一個答案。小杜是一位來訪者,和大多數其他來訪者一樣,她有一個非常糟糕的童年:父親從來不表揚她,母親脾氣總是很暴躁。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父母權威的統治下,兄弟姐妹都小心翼翼,彼此之間也沒什么情感交流。小杜說起自己兒時的家,用了“慘不忍睹”四個字。她說那里習慣了用否定和暴力解決所有的問題。時光如水,30年后,已經身為人母的小杜因為覺得自己有太多問題,并害怕累及自己的子女而找我進行咨詢。在咨詢的過程中,她除了回憶起不愉快的童年,還想起了一段讓自己覺得很恐怖的經歷:小杜說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欺負同班級的女同學,一不開心就對她們破口大罵。不止于此,她看見蛤蟆、毛毛蟲等小動物,一定要親手把它們抓住,并且用非常殘忍的方式將它們弄死。在小杜的回憶里,你可能會看見很多負面情緒:憤怒、暴戾、殘忍……
那么,這些負面情緒是怎么產生的呢?心理學上有一種防御機制,叫作“置換”,就是把對A的情緒發(fā)泄到B上。小杜就使用了這樣的防御機制。想想看便知道,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每天見到的都是父母的暴力,自己也經常體驗這種暴力,她的內心能不憤怒嗎?內心能不恐懼嗎?有憤怒、有恐懼、也有委屈,但是這些情緒不允許出現,她只能把它們壓抑下來。可在壓抑的同時,她也會感到自己的崩潰,因為她感覺自己太弱小了,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這也意味著她可能隨時會“死掉”。為了抵抗這種死亡的恐懼,被她壓抑的情緒就通過“置換”的方式呈現出來了。她對同學表達憤怒,對昆蟲的殘害,都是在說:你看,我很強大,我有能力保護我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負面情緒是對自我進行保護的一種機制。每一種負面情緒的發(fā)生,都是一個求救信號,它在用獨特的方式呼喊:救救我吧。
創(chuàng)傷,是癥狀的動力。這句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出現負面情緒,恰恰是因為你需要它。就好像那個在導師實驗室里感到焦慮的小陳,他為什么會突然之間變得焦慮呢?是因為他體驗到了危險。從小就不斷被父母批評、被父母棍棒教育的小陳,從未體驗過自己被接納的感覺。在小陳的潛意識里:人際距離太近就等于危險。一旦和周圍人的距離太近,危險的信號就會亮燈,小陳也會直接體驗到焦慮的情緒。他在用焦慮的情緒保護自己,保護自己避免被人批評、被人責罵、不被接納。所以,小陳需要用焦慮來保證自己感覺安全。同樣,琳琳、娟子以及每一個常常遭遇負面情緒的人,其實他們都是在用負面情緒保護自己。
然而,癥狀會加劇創(chuàng)傷體驗。這句話是說,雖然你需要負面情緒保護你,但這種保護方式會加劇你的創(chuàng)傷體驗。也就是說,當小陳用焦慮的方式隔離自己,不愿和別人走得太近,他就永遠不會真正地走近一個人,也就不會體驗到自己被另外一個人接納的感覺;那么,內心那個不被接納的創(chuàng)傷,也將永遠不會得到療愈。
負面情緒既是保護我們的,又是傷害我們的,那我們到底該拿它怎么辦呢?其實很簡單,你不用感謝它,也不用恐懼它,你只需要臨危不亂,和它做朋友就好了。當它產生的時候,你不用急著趕走它,而是要知道,它在提醒你,危險來到了;接下來你和它在一起待一會兒,體驗一下。也許你會感到,情況并不是那么糟糕。
當負面情緒來提醒你危險來臨的時候,你都問問自己:我看見了什么?你可能看見父母糟糕地對待自己,這些事情,發(fā)生在過去;你可能看見朋友、戀人不肯接納自己,這些事情,可能發(fā)生在未來。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是虛幻。唯有當下,才是真實。當下是什么呢?當下是什么都沒發(fā)生,你只是和負面情緒在一起玩了個游戲而已。面對它,接納它,認識它,你才有可能化解和穿越它,經由它了解真實的自己,而不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