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穎
(鄒平市中心醫(yī)院婦科,山東鄒平 256212)
子宮肌瘤為婦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雖然疾病早期癥狀并不十分明顯,部分患者僅有腹部包塊、疼痛、白帶增多、月經延長等臨床表現,但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在原有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的同時可誘發(fā)子宮出血、流產或不孕不育等不良情況[1-2]。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以其高效、安全、疼痛輕微、術后易恢復等優(yōu)點逐漸受到臨床重視及患者青睞,針對子宮肌瘤所實施的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可大大降低腹腔內臟器的暴露程度,從而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并且借助腹腔鏡鏡頭可清晰、直觀地探查到病灶實際發(fā)展狀況及發(fā)現隱匿性疾病,進而在術中一并解決以降低術后疾病復發(fā)風險,改善患者預后[3-4]。目前臨床針對子宮肌瘤的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入路途徑包括經陰道和腹腔鏡兩種,但具體哪種入路方式更具臨床應用優(yōu)勢,尚需進一步研究探尋。因此,本研究探究不同入路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子宮肌瘤的治療提供可靠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鄒平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均實施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根據其入路方式的不同分為經陰道子宮肌瘤切除術(TVM)組(40例)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LM)組(40例)。TVM組患者年齡28~48歲,平均年齡(38.42±6.56)歲;子宮肌瘤直徑5~12 cm,平均直徑(8.25±2.45)cm;生育史:有生育史26例,無生育史14例;肌瘤類型:漿膜下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9例,子宮頸肌瘤17例,肌壁間肌瘤4例。LM組患者年齡29~50歲,平均年齡(38.53±6.62)歲;子宮肌瘤直徑6~11 cm,平均直徑(8.62±2.46)cm;生育史:有生育史25例,無生育史15例;肌瘤類型:漿膜下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8例,子宮頸肌瘤18例,肌壁間肌瘤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鄒平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8版)》[5]中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且經彩超、CT等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②初診單發(fā)肌瘤病例;③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有子宮內膜惡性病變或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全身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③合并精神分裂癥、視聽說障礙、雙相情感障礙。
1.2 手術方法 TVM組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體位并實施腰-硬聯(lián)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采用宮頸鉗(廣州云啟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151007-12-02)向外牽拉宮頸,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前穹隆或后穹窿位置作切口,若患者子宮體積過大(超過妊娠12周腹圍大小),則同時作前、后穹窿橫切口,應用皮鉗(北京中興名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型號:MURPHY)對陰道壁予以鉗夾,同時上推處理,以使直腸返折腹膜充分暴露并提起,剪開3~4 cm,應用手指探查確認后進入腹腔,將前后腹膜與陰道壁縫合,以免影響手術視野,隨后經陰道切口置入腹腔器械。根據手指觸診確認肌瘤具體位置、數量、大小等情況,確認后采用垂體后葉素(安徽宏業(yè)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2977,規(guī)格:1 mL:6 U)6 U注入肌瘤所在位置并盡可能一次性切除肌瘤。若肌瘤過大無法完整切除,則可一邊剝離,一邊行楔形切除,大塊肌瘤經穿刺孔取出,小塊肌瘤直接取出。在所有肌瘤完全切除后,應用可吸收縫合線對子宮創(chuàng)面予以間斷或連續(xù)縫合,隨后常規(guī)沖洗,確認無出血點后,將子宮納回原位并留置引流管,對陰道穹窿黏膜切開部位予以縫合,完成手術,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LM組指導患者采取膀胱截石體位并實施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于患者臍上緣作一個約1 cm的橫切口以作觀察孔,另于左、右下腹部分別作一個0.5 cm的切口以作操作孔,建立二氧化碳(CO2)氣腹,氣腹壓力為12~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以探查病灶具體情況(包括位置、大小、數目等)。于肌瘤包膜內注射6 U垂體后葉素,隨后應用單鉤電刀(上海寰熙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滬通GD350-B)剔除肌瘤并實施電凝止血。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確認無出血現象,則可退出器械,留置引流管并關閉切口,完成手術。術后處理方式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等。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水平。于手術前后對有關指標予以測定,具體包括:a.疼痛指標。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3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心肌細胞P物質(SP)水平。b.炎癥因子。同法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c.氧化應激指標。指標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丙二醇(MDA),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NE、Cor水平,采用氣相色譜法檢測MDA水平。d.卵巢功能指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在患者出院后實施為期2年的隨訪,記錄患者的肌瘤殘留率和疾病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TVM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LM組,術中失血量均低于L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x)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SP、TNF-α、IL-1、IL-6、NE、Cor、MD、FSH、E2、LH水平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及術后兩組患者SP、TNF-α、IL-1、IL-6、NE、Cor、MD、FSH、E2、L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x)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LM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TV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2年后,兩組患者的肌瘤殘留率及疾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例(%)]
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性激素代謝紊亂、肌層細胞突變、局部生長因子間作用、神經中樞活動異常等均有可能誘發(fā)該病,且該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6]。子宮肌瘤若未能盡早確診并實施對癥治療,不僅可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明顯影響、使之生育功能下降并提前進入更年期,還有一定概率會出現腫瘤變性,因此,及時予以對癥治療十分必要[7-8]。
既往臨床針對子宮肌瘤多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此術式雖然不受肌瘤位置、數目、大小等限制,但手術應激對患者機體的損傷程度較高,有較大概率會損傷患者的盆底功能及生育功能,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也相對較高[9]。相較于開腹手術,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更具臨床應用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腹腔鏡手術切口相對較小,不會造成腹腔臟器廣泛暴露及牽拉、損傷組織,患者術中失血量相對更低,術后出現疼痛、感染等風險的概率也會隨之明顯下降;腹腔鏡可直觀、清晰且多角度地進行病灶探查,更利于準確把握肌瘤發(fā)展情況甚至是發(fā)現隱匿性疾病,從而更及時對癥處理,降低患者術后疾病復發(fā)率;腹腔鏡具有放大功能,有助于術者準確剔除肌瘤的同時不對腹腔、盆腔組織造成過多刺激與損傷,因而患者卵巢功能受損程度相對更輕[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SP、TNF-α、IL-1、IL-6、NE、Cor、MD、FSH、E2、LH水平高于術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P、TNF-α、IL-1、IL-6、NE、Cor、MD、FSH、E2、LH水 平 比 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兩種術式均不會引發(fā)明顯的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對于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也相對較小,因此,均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TVM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LM組,術中失血量均低于LM組,LM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TVM組,隨訪2年后,兩組患者的肌瘤殘留率及疾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推測原因,可能是經陰道子宮切除術更利于近距離展開手術與縫合,操作相對便捷、快速,患者術后能更快排氣、排便,促進機體康復,但該術式因受子宮暴露范圍的限制,手術視野相對受限,對于位置較為深入的肌瘤有一定概率會無法觀察并予以切除,因此,患者肌瘤殘留風險相對較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也會明顯提高[12-13]。相較而言,LM術切口更小,更利于穩(wěn)定體內環(huán)境,且借助腹腔鏡直視鏡頭可更好發(fā)現肌瘤并予以切除,預后效果相對理想,但由于手術操作相對復雜,對術者業(yè)務能力要求較高,故手術時間會相對延長。此外,兩種術式的適應證也有所不同。相對來說,TVM術不會留疤,且出血量少,但受陰道狹窄生理特點限制,不建議肌瘤組織較大的患者選擇;LM術雖會留疤,但更利于發(fā)現腫瘤并將其剔除干凈,故更適用于肌瘤體積較大的患者[14]。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可取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其中TVM術治療時間低于LM術,治療費用少于LM術,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要高于LM術,建議臨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予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