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兵 (河北師范大學)
錢幣學是通過對錢幣本身進行研究并進而讀取其價值信息的學科。從學科屬性上來說,錢幣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更是一門動態(tài)發(fā)展的學科。
現(xiàn)代錢幣學的形成有兩個源頭,一是東方的古典錢幣學,一是西方的錢幣學。中世紀以前的西方歷史缺少文字記載,在西方的學術發(fā)展中錢幣學與碑銘學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也決定了其在西方學術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十分重要。東方的古典錢幣學以中國為源頭,以日本錢幣學在類型學上的發(fā)展而得以延伸。以中國錢幣學為代表的東方古典錢幣學,有著異常豐富的歷史文獻,其在東方學術中的地位遠非西方錢幣學所能類比。東西方不同的錢幣學反映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長久以來,東西方錢幣學各自沿著自己的學術脈絡發(fā)展,自成體系,并不相交,各自獨立呈現(xiàn)著這一學科和學問在東西方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東西方文明的互鑒的深入,東西方錢幣學研究的對象也日益豐富,新時代的錢幣學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變化,對錢幣學內(nèi)涵和外延以及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美國的錢幣學界認為,錢幣學是一門對錢幣(Coins)及與之相關的流通貨幣進行研究的學科。具有錢幣形制而非流通性的物品(Coin-like items)、代用幣(Tokens)和徽章(Medals)是錢幣學的子領域。實物貨幣,例如貝殼(Shells)、石粒(Stone beads)等曾經(jīng)參與流通的天然實物也被包含在廣義錢幣學研究領域中,當然紙幣及相關金融紙品更不能例外。錢幣學作為一門研究錢幣、代用幣以及相似文物的學科,其研究范圍包括研究錢幣的生產(chǎn)、流通以及其使用和再使用,并且包括但不限于對這類物品以貨幣形式作為經(jīng)濟工具功能的研究。需要補充的是,錢幣與徽章的收藏是錢幣學的一個通常的表現(xiàn)形式,對錢幣和徽章的外觀以及審美價值的研究也自然屬于錢幣學的研究范圍。
中國的古典錢幣學可以等同于古錢學,其研究的對象是古錢及與之相關的文字、書法、度量衡等領域。今天的中國錢幣學研究囊括了對晚清民國時期的紙幣、銅元、銀元、銀錠、代用幣的研究,已極大地擴充了古錢學的研究范圍。
就紙幣而言,國內(nèi)外均早已將其作為錢幣學研究的范疇。西方系統(tǒng)地收藏和研究紙幣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但當時的研究范圍十分有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先是收藏家將鈔券集藏(Notaphily)確立為一個單獨的板塊,將之作為錢幣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美國、德國、法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開始出版各自的國家紙幣目錄。錢幣學的范圍便從原來的研究錢幣和徽章,發(fā)展成為包括對紙幣(Paper money)、股票(Stocks)、債券(Bonds)、證書(Certificates)等有價證券的研究和收集。如《韋伯斯特詞典》將錢幣學(Numismatics)定義為:研究硬幣(Coins)、代用幣(Tokens)、紙幣(Paper money)、徽章(Medals)以及在形態(tài)和用途上與之相似的物品的科學。
此外,還有幾個類別的收藏和研究對錢幣學研究范圍的探索與擴展提供了借鑒:
一是徽章?;照潞茉绫銓儆谖鞣焦诺溴X幣學研究的領域,這有別于東方古典錢幣學的傳統(tǒng)。牛津大學錢幣學教授菲利普·格里爾森(Philip Grierson)在《錢幣學》()一書中談到:不同的視角決定了定義的范圍。從考古學和藝術的角度看,徽章(Medals)、代用幣(Tokens)甚至是籌碼(Jettons)等都被視為硬幣的相似物,并在傳統(tǒng)上也被納入錢幣學的范疇。從開放的態(tài)度來審視錢幣學,護身符(Amulets)、代用幣(Tokens)和軍功章(Military medals)之類的物品,雖然不具備顯著的貨幣特征,但它們在社會史學家的眼里同樣反映了硬幣的設計和鑄造工藝的發(fā)展脈絡,從一個側面也能體現(xiàn)出錢幣重量與流通方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同理,中國古代的符牌——這一晚清才被納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器物,自然應該歸列于錢幣學的研究范圍。中國的符牌研究也自有其傳統(tǒng),符牌原指古代朝廷發(fā)驛遣使時由執(zhí)勤官員佩帶作為信物的金屬牌子。民國初年,羅振玉在《歷代符牌圖錄》一書序言中提到:“由秦逮金,得符五十有二;又遼金至明之銅牌,亦巡符、佩符類也,得墨本十有八?!睂嶋H上,除政府符牌外,各種民間創(chuàng)制的符牌也可以納入錢幣學體系。
二是民俗錢幣。中國的民俗錢幣是指民俗活動中所用的一切錢形器物和標識,這些錢形器物是在中國古典錢幣學中時隱時現(xiàn),而又長期無人深究的領域。隨著近代學術交流、交叉的深入,民俗錢幣日漸成為錢幣學深入于思想和哲學層面的觸角之一。在國外,錢形器物(Exonumia,英國英語:Paranumismatica)的研究是指對硬幣狀物品的研究,如帶有特殊戳記的硬幣、木制幣、陶瓷幣和其他類似物品。在中國錢幣學中,錢形器物是除了民俗錢幣和符牌外的另一大領域,較為著名的器物當屬搖錢樹、漢晉錢紋磚、歷代錢紋鏡、近代銀錢業(yè)器物遺存等。
三是曾經(jīng)的實物貨幣。錢幣學所涵蓋的范圍不僅包括用于交易的貨幣,也應當包括曾經(jīng)具有貨幣職能的商品,如牲畜、皮毛、布匹、糧食、香煙、可可豆、絲帛、鴉片、鹽、金屬(這里指的是沒有固定形態(tài)的金屬)等等。
四是電子貨幣。2016 年,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jīng)濟學家的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其著作《無現(xiàn)金社會:貨幣的未來》中提到:“對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而言,逐步取消紙幣(現(xiàn)金)和硬幣,或者只保留硬幣與小面額紙幣的時代是否已經(jīng)來臨?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涉及經(jīng)濟、金融、哲學乃至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傮w而論,我在本書中給出的答案為‘是’?!边@本書受到了美聯(lián)儲前主席伯南克(Ben S·Bernanke)的稱贊。由此可以預測,隨著人們對銀行卡、信用卡甚至電子貨幣載體及應用程序的收集研究,錢幣研究的范圍也會日益壯大。因時代和科技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電子貨幣載體,諸如電子錢包、微信支付、數(shù)字貨幣及其物理載體和學理表述,終將成為后現(xiàn)代錢幣學的方向之一。
錢幣學研究的方法也在快速發(fā)展,從最基本的真?zhèn)舞b定,到古錢學時代的文字和版別;從晚近的金相分析,再到現(xiàn)在的金屬合金成分分析、紙張分析,以及各相應學科學理探究,錢幣學研究的方法日益裂變、豐富。
以古典錢幣學的研究方法為例,即包括:綱目類別、文字、書法、版別法;考古學分類法;貨幣史學理分析法;錢幣生產(chǎn)原料及技術分析法(又可分為兩大類別,一是涉及金屬的分析法,包括合金成分、金相、銹跡分析等;一是涉及紙張的分析法,諸如制紙、油墨、印制、防偽技術分析等);文化價值法(包括歷史、民俗、藝術、思想文化研究等);市場拍賣價值法(包括供求關系、市場價值研究等);錢幣學史的基本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錢幣學研究中涉及各相關學科的不同的學理分析法。
錢幣學的研究方法是不斷進步的。二十世紀以來,古希臘錢幣在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大量出土,西方錢幣學家通過模具組合研究(Die linkages),將面或背同模的錢幣(Die-linked coins)按照模具樣式、磨損情況進行區(qū)分與排列,從而探知一組錢幣的頒行先后次序、發(fā)行量、發(fā)行時間、古代造幣廠活動等重要的歷史信息。美國錢幣學家與希臘學者運用模具組合、紋飾對比,整理并記錄了大量錢幣窖藏信息,發(fā)現(xiàn)錢幣上的字體、花押與標記變換,能反映出特殊的歷史、社會意義。因此,花押的解讀、標記的更迭和字體的變換也開始成為錢幣學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隨著研究的推進,錢幣學研究的衍生與相應關涉學科也越發(fā)豐富。
(一)錢幣歷史學。從歷史學層面而言,錢幣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均是歷史學要關注的著力點,諸如錢幣文化所反映的一個時代的政治、宗教、統(tǒng)治者、語言、文字、民俗等等。錢幣是歷史的實物遺存,歷史研究的一個層面就是對歷史信息的讀取,對錢幣歷史制度層面的研究,其深入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錢幣歷史學(或可稱貨幣史)的發(fā)展。
(二)錢幣經(jīng)濟學。從經(jīng)濟的視角研究錢幣學有兩個重要的角度,其一是經(jīng)濟史的角度,其二是關注錢幣收藏的市場行為與現(xiàn)實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其中包含但不限于錢幣投資學等。從經(jīng)濟學的層面來看,錢幣學與經(jīng)濟學的關系極其密切。首先,錢幣市場本身就是經(jīng)濟學研究的對象,而錢幣市場不僅有因收藏而引發(fā)的錢幣二次交易性“流通”,也有隨著國家資金回籠的需要而培育出的紀念幣、紀念幣鈔市場,后者更是經(jīng)濟學投資及研究的重要對象。更有目前世界各地的錢幣收藏高端市場、拍賣會所帶來的附加財富價值。此外,錢幣市場價格也可以是經(jīng)濟興衰的衡量指標之一,而長期的歷史表明,錢幣收藏同樣會是投資領域新的增長點與持續(xù)穩(wěn)定的投資收益方向。
(三)錢幣金融學。從金融史的角度,以及流通紀念幣、貴金屬幣發(fā)行與央行發(fā)行、貨幣工具操作等層面來說,錢幣與貨幣、貨幣史,貨幣與發(fā)行機構,代用幣、貨幣的本質、流通屬性等金融學領域的研究均極具關聯(lián)性,這使得錢幣金融學成為現(xiàn)實。
(四)錢幣考古學??茖W考古學興起于十七世紀,對可復驗性和準確性的追求促成了十八世紀研究科學錢幣學(Scientific numismatics)時代的來臨。不同于單純的藝術審美和收藏,錢幣學家開始關注不同時期錢幣形態(tài)的變化規(guī)律、流通方式,以及如何用錢幣來探究古人的行為。依據(jù)考古學理論對錢幣學的研究收獲明顯有兩個方面,一是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錢幣資料;二是對古典錢幣學版別分析的類型學指導等。錢幣可以視作是考古研究的標準器類型之一,考古學的類型分析法也可以引領和影響錢幣分類學。而事實上,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通過應用疊加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和囤積分析理論(Hoarding analysis theory)等將錢幣與其他考古材料結合起來成為了錢幣考古學的基本原理之一。
(五)民俗錢幣學。民俗錢幣學是依馬克思的貨幣拜物教理論,結合民俗學原理對民俗錢幣進行研究的學問。民俗錢幣是中國民俗研究領域最豐富的歷史信息庫之一,更有可能成為中國錢幣學深入至哲學和思想層面的實物觸角。
(六)徽章符牌學。西方的徽章學研究起源于三世紀中葉,當時收集徽章的現(xiàn)象在羅馬帝國非常普遍,這刺激了鑄幣者大量設計和鑄造特殊系列的徽章專門提供給收藏者。當時的徽章既有官方鑄造,也有私人鑄造?;照碌闹黝}和設計,可以體現(xiàn)出鑄造時代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如古羅馬到拜占庭時期,徽章的收藏者們常常以藝術鑒賞家的身份自居;而在康斯坦丁一世時代(307-337),基督教題材徽章開始出現(xiàn),并很快成為主流,其價值也越來越被藝術愛好者所重視。
(七)錢幣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方法早已成為分析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的錢幣本身就是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之一,通過結合經(jīng)濟民族人類學方法對太平洋島國民眾的石幣形成與中國古代的貝幣文化的研究,是理解兩者之間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手段。錢幣文化人類學,也能用于探索錢幣收藏這一人類行為的心理與歷史成因,諸如歐洲皇室貴族等何以會以收集古錢幣為樂,如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斐迪南一世、馬克西米利安、法國的國王亨利四世、路易十四為代表的錢幣收藏何以會在歷史上形成被稱為“國王的愛好”的文化現(xiàn)象,并且這一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到今天(歐美豪族如今仍是錢幣收藏的中堅力量之一)。
(八)金屬錢幣制造學。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貨幣的金屬屬性和貨幣形式的形成,有可能成為金屬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金屬錢幣制造學的基礎研究對象。
(九)紙幣學。從與紙張相關的類別到制紙技術、紙幣印刷學都是紙幣學這個領域的主題,包括油墨技術以及基于紙張、印刷相關的防偽技術及應用等,也是其研究對象。
(十)錢幣美學。在藝術和設計中也體現(xiàn)了中西錢幣文化的不同特點,構架了不同的審美。歐美諸國錢幣學注重錢幣和徽章的藝術品屬性,錢幣外觀以及形態(tài)學審美價值也是西方錢幣學的研究對象。但不同的西方國家與地區(qū)對錢幣學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歐洲傳統(tǒng)的錢幣學一直重視研究錢幣的藝術性,特別是錢幣的設計、藝術渲染和人物肖像;而美國的傳統(tǒng)錢幣學著重于研究錢幣的功能、分布,以及錢幣揭示出的歷史和人們對不同材質的關注以及錢幣圖案學。東方錢幣學則明顯注重錢幣文字的書法藝術。
(十一)錢幣拍賣學。一門現(xiàn)實的錢幣價值的拍賣學問,也將成為錢幣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二十一世紀前錢幣研究的學問,我們可將其稱為古典錢幣學。錢幣學起源于人類的收藏活動,收藏是學術研究的前夜。
金末元初文史學家元好問在《續(xù)夷堅志》的《古錢》篇中,記載了金朝東平人錢信中收藏古錢的逸聞趣事,他依照《錢譜》收集古錢幾十種后,交給茶店劉六。劉六也熱衷此道,將兩家收藏合而為一,其中有春秋齊國的刀幣、漢代五銖錢、新莽時期的金錯刀及布幣、唐代開元通寶等品種。
中國古代最早一部關于錢幣的書目前只存書目,有人說是《劉氏錢志》,亦有人認為是南朝齊梁間人劉潛所撰《泉圖記》三卷。另據(jù)《崇文總目》的記載,南朝人顧協(xié)撰有《錢譜》一卷,元王惲著《玉堂嘉話》中有是書部分序言,后世轉相稱引的蕭梁時代錢幣學著作“只有顧烜《錢譜》一卷”。
南宋洪遵于紹興十九年(1149)所著《泉志》得以流傳至今,此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錢幣著作?!度尽芬弥髟诰攀N以上,多在引文后加按語,內(nèi)容嚴謹翔實,被譽為經(jīng)典之作,對后世影響較大。
清代歷康乾盛世,由于小學的發(fā)達,錢幣學著述日多,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錢幣研究盛極一時。遺風所及,到了同治、光緒時期,研究錢幣的風氣仍然很盛,錢幣學家輩出,鮑康、李佐賢、楊繼震均為一時大家。民國年間,隨著西方經(jīng)濟學傳入,中國錢幣學與貨幣史得以相互結合參照。
受中國學風東被影響,在1700 年前后的日本,前田正甫編輯了日本第一部古錢目錄《化蝶類苑》,比之洪遵《泉志》晚五百多年。實際上,日本錢幣學大致始于德川江戶時代,當時皇宮內(nèi)以古錢相互比較為游戲而稱“化蝶定”(日語中“化蝶”為錢的別稱),后風氣漸開,上自王侯,下至百姓喜玩古錢者漸多。日本人平尾贊平編著的《昭和泉譜》(署名“平尾聚泉”),成書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今井貞吉的《古泉大全》、奧平昌洪的《東亞錢志》并稱日本錢幣學界三大錢譜。
平尾聚泉所編《昭和泉譜》,原書分為四卷,分別為日本錢、中國古文錢、中國歷代錢上、中國歷代錢下、朝鮮錢。該譜始刊于昭和六年(1931),基本成于昭和九年(1934)之冬,昭和十二年(1937)夏復益明錢,昭和十三年(1938)再增印少量清錢之編。共閱八寒暑,全譜始成。
日本人今井貞吉生于1931 年,正為日本錢幣學研究的興盛時期。今井貞吉主要致力于研究兩宋“對錢”,并細分版別、審定多寡、評價等級,所著《古泉大全》共收一萬八千八百五十四圖版,除描引者外刻模之圖均與原錢逼肖。全書網(wǎng)羅中國、日本、朝鮮、安南、琉球等國錢幣,從歷代正用品錢到壓勝、吉語、生肖、神怪、馬錢等,事無巨細,全都收錄其中,為日本泉譜中版別分類最為詳細的鴻篇巨制,或為古今錢譜中收錄圖版最多者。
在西方,三世紀中葉,羅馬帝國收集錢幣和徽章的風氣非常普遍。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早期的意大利收藏家對硬幣更是如此,但文藝復興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僅為古希臘、羅馬錢幣。十五世紀,歐洲學者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古希臘、羅馬錢幣,專門的錢幣學著作從十六世紀開始出現(xiàn)?,F(xiàn)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研究錢幣的著作是1512 年出版的《古羅馬錢幣和一些小面值貨幣》。這部專著的切入點是古代錢幣和度量衡,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和人文主義者紀堯姆·巴德(Guillaume Budé,1467-1540),他也是法蘭西學院楓丹白露宮皇室圖書館第一任館長。
1773 年,希拉里烏斯·??撕諣枺℉ilarius Eckhel)受聘維也納大學錢幣學教授,基于對意大利錢幣的研究,他在1775 年出版了《未發(fā)掘的古錢幣故事》,但其最主要的成就來自于1798 年出版的《古錢幣學研究和教學》,他在該著作中首次將古錢幣的具體品種按照地理和發(fā)行編年的順序進行排列。
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們開始運用科學方法發(fā)掘了多處古希臘、羅馬文化遺跡,豐富了人們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認識。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照相技術得以普及,各大博物館開始系統(tǒng)地制作錢幣目錄。原本深藏的錢幣得以大量展現(xiàn),使錢幣學研究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此期間,最有影響力的錢幣學著作是大英博物館1877 至1927 年出版的二十九卷《大英博物館館藏希臘錢幣目錄》,該書以地理分區(qū)將錢幣進行歸類、列出錢幣的重量和直徑,并附有錢幣圖片,這奠定了近代古希臘錢幣研究的模式和框架。
巴爾托洛梅奧·博爾蓋西(Bartolomeo Borghesi,1781-1860)是意大利著名考古學家,被譽為科學錢幣學的又一奠基人。他主要的貢獻是將古文字學與錢幣學結合起來,利用古代碑文與錢幣文字的比對研究,將羅馬錢幣分門別類(其中包括梵蒂岡的錢幣),為羅馬歷史的年代學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卡洛·奧塔維奧·卡斯蒂廖尼(Carlo Ottavio Castiglioni,1784-1849)是意大利著名語言學家和錢幣學家。他以極高的語言造詣掌握了幾乎所有印歐語系和閃米特語系,并于1819 年發(fā)表了對庫菲克硬幣的詳細描述。1826 年他又發(fā)表論文,根據(jù)阿拉伯硬幣上的城市名稱確定了巴巴里城(Barbary)的起源和歷史,填補了歷史學上的空白。
弗雷德里克·索雷特(Frédéric Soret,1795-1865),瑞士物理學家、伊斯蘭錢幣學家,自1836 年起致力于伊斯蘭錢幣學研究,成為伊斯蘭錢幣學領域最杰出的學者之一。
德米特里·彼得羅維奇·松佐夫(Dmitri Petrovich Sontsov,1803-1875),俄羅斯著名錢幣學家。1860 年他完成巨著《舊羅斯的貨幣》,首次系統(tǒng)地梳理了俄羅斯古錢幣。
萊昂·古斯塔夫·斯倫貝格爾(Léon Gustave Schlumberger,1844-1929)是法國歷史學家和錢幣學家,拜占庭帝國時代錢幣研究是其專門研究領域之一。
菲利普·格里爾森(Philip Grierson,1910-2006)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錢幣學家、劍橋大學錢幣學教授,他也被譽為中世紀歐洲錢幣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錢幣學研究貫穿五世紀到十五世紀整個歐洲大陸的歷史,建立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紀錢幣研究體系。1975 年,他的重要著作《錢幣學》在牛津大學出版,在著作中菲力浦·格里爾森定義了錢幣學及其研究范圍,并對比了東西方鑄幣。該書的論述層次分為:(一)錢幣的圖案設計與銘文;(二)錢幣的鑄造與模具分析;(三)錢幣的囤積分析與考古發(fā)現(xiàn);(四)其他研究方法;(五)代用幣、章以及相關衍生物;(六)錢幣學的建立等。該書是當今西方錢幣學領域的核心文獻之一。
在錢幣研究的組織方面,1836 年英國成立了皇家錢幣學會,1858 年美國成立美國錢幣學會,開始出版《錢幣學紀年》《錢幣學研究》與《錢幣學摘記與專刊》等,這些機構與學術刊物奠定了當今西方錢幣學的基本形式與格局。
今天,錢幣學正大踏步邁向與時代同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