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逸
(魯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盡管對民族的概念進行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主要的原因是在傳統(tǒng)語境中,它常常用于表示生物學層面的人群區(qū)別。事實上,這種所謂“純血統(tǒng)民族”并未真正地存在過??梢哉f,“民族認同”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物。但在當代社會,人們仍將語言和宗教以及習俗作為劃分民族的三個依據(jù)。學術界對跨民族交流與通婚主要集中在大航海時代以后。然而早在古希臘時期,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就已經注意到了人們跨越國界的運動了。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對于異族通婚和混血兒這一歷史焦點描寫頗多。在歷史上,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無論出于自愿還是被迫,有時會引發(fā)動蕩,而且在這種關系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有時也會引發(fā)大問題。學術界對于《歷史》中跨種族婚姻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將其作為對于希羅多德本人研究的組成部分:艾尼斯·斯特朗(Anise K.Strong)運用類比手段,將希羅多德筆下的混血兒比喻成騾子并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蘇珊·麥克威廉姆斯(Susan·McWillisams)則從《歷史》中提取出了雜交理論并將其與當今的全球化和多元化聯(lián)系起來。二者都強調了希羅多德本人對于混血兒的同情態(tài)度和對文化多元化的支持態(tài)度。但他們對于希羅多德筆下的混血兒這一群體內部差異及其成因涉及不多,因此本文嘗試梳理《歷史》中不同命運的混血兒實例并將其進行對比,進而探討其成因。這無疑給古代西方社會的混血兒這一特殊群體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此外,造成這種差異的成因既反映了希羅多德對于古希臘和波斯政府某些民族措施的態(tài)度,也為現(xiàn)代國家政府在處理種族問題敲響了警鐘。
從《歷史》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記載了腓尼基人遠洋航行的故事來看,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希羅多德是在描述一個充滿著聯(lián)系的世界。事實上,希羅多德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后半期的古希臘,這正是古希臘城邦體制最興盛的時代,奴隸制經濟發(fā)達,各個國家之間往來頻繁,有貿易和宗教文化這種和平的交流方式,也有像跨洋綁架和希波戰(zhàn)爭這樣的非和平方式,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混血兒。
希羅多德本人是來自小亞細亞西海岸波斯控制的城邦哈利卡那索斯的流亡者,那里居住著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和安納托利亞的卡里亞人。盡管這位史學之父的母語是希臘語,但他本人的種族背景卻無人知曉。他的堂兄史詩詩人潘雅西斯(Panyassis)有一個卡里亞名字,這表明希羅多德的大家庭至少是希臘和卡里亞血統(tǒng)的混合。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他可能特別同情種族混合的英雄和統(tǒng)治者的故事。
在《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希羅多所記載的混血兒大概可以分成兩種:貴族混血,以及其他類型混血兒。而前文提到的居魯士和庫普賽羅斯都是貴族之間的混血后代,雖然當時波斯是米底王國的附庸,但岡比西斯一世依舊是波斯人的藩王。而埃爾提昂也是名人的后代——這二人都屬于貴族行列,即使相對于他們妻子的血統(tǒng)來說地位較低。在希羅多德筆下,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貴族血統(tǒng)的混血兒是可以成功的,但不同社會和民族地位的人之間的通婚則不一定如此。這個觀點在當時看來可能無可厚非,但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十分荒謬的。事實上,相對于斯基泰人來說,居魯士和庫普賽羅斯所處的環(huán)境確實更加優(yōu)越:居魯士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統(tǒng)一了好戰(zhàn)的波斯部落,并在此基礎上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盟友共同反抗米底王國。居魯士的起點可以說是《歷史》所有混血兒里面起點最高的了,庫普賽羅斯雖然成長歷程不如普魯士那么優(yōu)越,但在他父親的庇護下,庫普賽羅斯長期在科林斯鄰邦克列奧奈安全地生活著,最終成功回到了科林斯。
而斯基泰地區(qū)就是另一種情況了:希羅多德兩次強調了關于斯基泰地區(qū)的一個奇怪的標志:在斯基泰人的土地上沒有騾子。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說法,為了繁殖騾子,斯基泰人必須趕著他們的母馬和驢子越過希臘邊境,以便使它們在希臘鄰國的土地上交配。希羅多德把這種奇怪的生物現(xiàn)象與斯基泰的寒冷和雪聯(lián)系起來,或許是因為斯基泰高原的寒冷氣候不利于騾子繁殖。斯特朗認為是斯基泰人的島國特性甚至阻止了動物在他們的領地內交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會產生與之對應的性格個體,而生活在這一高度排外的大文化背景下的斯基拉斯和斯基泰人的混血兒奴隸無疑就屬于這類個體。
此外,德馬拉托斯的例子似乎也與希羅多德的觀點有所聯(lián)系,雖然德馬拉托斯因為血統(tǒng)不純而遭遇驅逐,但他到了波斯,慷慨的國王大流士盛情接待了他,并給他土地和城市。就這樣斯巴達因偏執(zhí)的狹隘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統(tǒng)治者,而大流士則卻獲得了一位天才手下。而且她的母親堅持認為德馬拉托斯是希臘英雄阿斯特羅巴科斯的后代,德馬拉托斯這種既失敗又成功的命運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蛟S可以認為是德馬拉托斯的出身使得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殘酷的磨煉,因此有著高于常人的能力。此外,德馬拉托斯曾經當過斯巴達的國王,這代表著他對斯巴達乃至整個希臘的政治、軍事情況都十分了解,德馬拉托斯的這一履歷,對于一直想要征服希臘的大流士來說可謂是十分重要。按照這一邏輯,那我們完全可以將德馬拉托斯也歸類于先天高起點的混血兒。
如果我們將上述混血兒的例子進行對比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相比起下場凄慘的斯基拉斯和斯基泰人的混血兒奴隸,居魯士和庫普賽羅斯都具備一個成功者該具有的品格:居魯士十歲的時候(那時候他還沒回到波斯,只是一個普通牧民的兒子),在路邊和小伙伴玩扮演國王的游戲,其中有一個孩子是米底名流的兒子,但是居魯士絲毫不畏懼這個孩子的身份,狠狠地鞭打了他,作為他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懲罰。事情傳到了國王的耳朵里,居魯士隨即便被帶到他外祖父那里去,面對暴君阿斯提阿格斯的問話,居魯士卻表現(xiàn)得無比從容,對答如流。完全不像是一個奴隸的孩子,而正是居魯士的氣質最終讓外祖父猜出了他的身份,居魯士才得以回到波斯。此外,希羅多德一貫把居魯士描繪成最偉大的波斯君主,居魯士征服了許多國家,但他以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而不是像米底人那樣壓迫他們。在希羅多德的記載中,居魯士對于戰(zhàn)敗的亡國之君克洛伊索斯卻依舊彬彬有禮,尊敬有加,還任命其為自己的呂底亞顧問,這無疑標志著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居魯士治下的波斯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帝國,但他欣然接受外國的風俗(nomoi)。他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和平時期穿著米底人的服裝——他們認為米底人的服飾比波斯的傳統(tǒng)服飾要漂亮,而在戰(zhàn)時,居魯士則果斷地采用了質量優(yōu)于波斯胸甲的埃及胸甲,此外,對于希臘人的雞奸行為他也持寬容甚至是開放的態(tài)度,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記載,居魯士“從希臘人那里學來了雞奸。他們每個人不單單有好幾個妻子,而且有更多數(shù)目的侍妾”。而庫普賽羅斯則不畏權貴,通情達理,相比起統(tǒng)治科林斯的巴齊亞達伊家族,他更關心民眾利益。他成為軍事統(tǒng)帥(polemarch)后,追求公平,不會隨意將人收監(jiān)或是利用其統(tǒng)帥身份從中牟利,民眾樂于相信他的話,即使庫普賽羅斯當了30年的科林斯僭主,但他出入?yún)s不帶衛(wèi)士,這表明了他統(tǒng)治溫和,深孚民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斯基泰人高度排外的大背景下,斯基泰人的混血奴隸反抗者最初在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勝利時被斯基泰人視為是自由人;但當斯基泰人將叛軍重新定義為奴隸時,這些反抗者就失敗了,這表明雖然這些反叛者的母親是自由人,但在這里,孩子們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奴性,雖然他們敢于反抗,但是他們性格無疑更加軟弱。而斯基拉斯與這些奴隸的孩子類似:他也接受了當時斯基泰人的民族隔離觀念。他嚴格地將自己的身份一分為二:作為一個斯基泰人的國王,卻經常跑到希臘人的波里斯提諾斯城邦里,穿著希臘人的服飾去參加祭祀。他要求波里斯提諾斯的希臘人保持警惕,不要走漏風聲,以免斯基泰人發(fā)現(xiàn)他穿著希臘服裝在希臘人的集市上走來走去。他甚至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斯基泰妻子,一個是希臘妻子,每個家庭都住在自己民族的城市里。作為一個混血國王,兩個妻子都沒有給他生孩子。由此可見,斯基拉斯也被動地接受了斯基泰人的仇外心理。
運氣似乎也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雖然運氣是一個不可控因素,但居魯士和庫普賽羅斯的成功卻永遠離不開好運:居魯士本來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應該被殺死,但是負責殺他的哈爾帕戈斯(Harpagus)卻沒有親自動手,反而把他交給了一個獵戶,而這個獵戶的妻子剛剛生下了一個死胎,于是獵戶夫婦便拿這個死胎交了差。居魯士十歲的時候暴露了身份,但是他的外祖父阿斯提阿格斯卻聽信了占星師的預言,放過了居魯士,讓他回到了波斯。雖然有學者認為這更多的是因為阿斯提阿格斯作為一個暴君喜怒無常,但這一行為卻為米底王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庫普賽羅斯也擁有類似的好運:當巴齊亞達伊家族明白神諭的意思準備殺死庫普賽洛斯的時候,派去的十個人居然全部因為庫普賽羅斯那天真無邪的微笑而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殺他,最終又將孩子還給了他母親拉比達,但這十個人隨后又爭吵起來,最后他們決定一定要殺死庫普賽羅斯,但他們的陰謀卻被躲在門后拉比達聽到了,隨后拉比達將庫普賽羅斯藏到了柜子里,庫普賽羅斯因此逃過了追殺,事實上,庫普賽羅斯的名字也正是起源于希臘語里面柜子的意思。
而到了斯基泰人的混血兒這里,他們運氣似乎就沒有那么好了。他們不僅生活在一個高度排外的國家,繼承了父親的奴性,甚至他們的奴隸父親都是盲人,當希羅多德第一次描述這些反叛后代的奴隸父親時,提到他們的斯基泰主人弄瞎了他們所有的奴隸。他解釋說,盲人奴隸在執(zhí)行攪拌馬奶的主要任務時,無法區(qū)分更理想的奶油和較差的乳清,因此無法偷走更好的產品。而且他們的對手還是剛剛遠征完米底王國,勇猛好戰(zhàn)且經驗豐富的斯基泰士兵,似乎所有的不利因素都站到了混血兒這邊。而斯基拉斯看似是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但他卻沒有像居魯士那樣忠誠于他的戰(zhàn)士,雖然他一直努力不讓他的斯基泰國民發(fā)現(xiàn)他崇拜希臘文化的秘密,但他沒有想到最后居然是希臘人向他的國民公開了這個秘密,似乎命運注定要讓這位君主滅亡。這似乎也反映了希羅多德是一個命運論者,相信變幻莫測的命運。
在《歷史》中,希羅多德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命運的混血兒,在希羅多德筆下,通婚的混血兒基本上都是無法被原生所處的社會完全信任的人,甚至會引來嘗試恢復社會純潔性的先發(fā)處決或是迫害,在這種情況下,混血兒會嘗試推翻已有的社會秩序,但這些混血兒的出身,性格以及所處環(huán)境各有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才會造成他們最終有著天壤之別的社會地位。
在現(xiàn)代社會,對于混血兒的歧視依舊存在,比如美國、南非在20世紀仍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種族隔離政策,制造了許多悲慘的混血兒,比如南非著名主持人、南非黑人與歐洲白人的混血兒特雷弗·諾亞(Trevor Noah)的母親曾因違反種族隔離法案遭到監(jiān)禁和罰款,諾亞本人也從小缺乏父愛。
通過對于希羅多德筆下混血兒群體內部差異的探究以及希羅多德對于這些故事在書中安排的位置,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希羅多德對于這一群體具有鮮明的態(tài)度,雖然學術界傳統(tǒng)觀點認為希羅多德很少會在書中透露個人情感,但我們依舊可以根據(jù)這些態(tài)度去進一步豐滿希羅多德的形象。遺憾的是,由于筆者所學有限,無法在這些態(tài)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希羅多德記載這些故事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樣的社會和民族政策,在未來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深化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