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唐宋時期寺廟“茶藥共飲”的習俗

2022-11-01 03:03柏雨婷
農(nóng)業(yè)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藥性山茶茶湯

柏雨婷 顧 軍

徑山寺坐落于浙江省,地處余杭、臨安交界處,位于天目山北麓,因為山徑通天目而得名“徑山”。其上的徑山寺為唐代高僧法欽所建,為江南禪林之冠。宋代時真定宗賾禪師整理相關佛門清規(guī),寫成《禪院清規(guī)》一書。南宋定都臨安之后,徑山寺作為皇家寺廟,香火鼎盛,在《禪院清規(guī)》等佛門清規(guī)的影響下,逐漸演化出了一套盛大的茶宴禮儀,后其影響進一步擴大到鄰國日韓,徑山寺也被尊為中、日、韓三國的茶學圣地,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地。

一、唐宋時期的“茶”與“藥”

(一)唐代的茶與藥及其傳播

以茶入藥的記載由來已久。早在漢以前,《爾雅·釋木第十四》中就寫道:“槚,苦荼?!敝翝h代,關于茶藥性的記載更加豐富?!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或七十毒),得茶(或荼)而解之。除此之外,失傳的《神農(nóng)·食經(jīng)》中寫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睎|漢時期,華佗《食論》寫道:“苦茶久食益意思?!标P于“茗”與“苦荼”的區(qū)別,與其采摘的時間有關。晉代郭璞在《爾雅注疏》中解釋道:“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開始有了茶和各種食物一起混合飲用后產(chǎn)生效果的研究?!稄V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蔽鲿x人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中記載:“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蓖瑫r期,壺居士《食忌》云:“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諸如這樣的記錄都說明了,唐以前在中醫(yī)界就已經(jīng)有了關于茶的藥性研究。公元659年,蘇敬奉皇命新修《本草》,即《唐新修本草》,該書中第一次正式地在中國主流本草中將茶單獨列條,從此開啟了中醫(yī)藥譜中“以茶做藥”的先河。根據(jù)《唐新修本草》記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p>

公元760-780年,陸羽隱居湖州,在盤桓浙西的日子里完成了《茶經(jīng)》前三卷。后其接受顏真卿的邀約,撰寫《韻海鏡源》,將《茶經(jīng)》擴展到七卷?!恫杞?jīng)》成為中國古代茶文化研究的劃時代之作。在《茶經(jīng)》中,對于茶藥性的描寫,已經(jīng)有了系統(tǒng)性的歸納。陸羽在《一之源》中,從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開始分析,認為:茶樹以在“陽崖陰林”的爛石中生長的野生紫葉植株為最佳,在山坡陰面和山谷中生長的則因為“性凝滯,結瘕疾”而“不堪采掇”;由于茶葉為至寒之物,所以飲茶最適合“精行儉德之人”,如果“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的人飲用,只要“四五啜”,其功效就足以“與醍醐、甘露抗衡”;最后陸羽總結,如果茶葉“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則“莽飲之成疾”。唐宣宗時人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則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p>

由以上資料可知:一,其時茶的制作方法,為鮮葉蒸后壓餅再烤干,應屬于綠茶的類型,因此藥性比較寒涼。發(fā)酵茶的制作應該是明代以后的技法,不僅使茶能夠更久地存儲,而且也使茶性不再過于寒涼而傷脾胃;二,當時的飲茶習俗,是要在茶里加一些姜、桂、茱萸、蔥等熱性的植物,其目的就是中和茶的寒涼之氣;三,唐代是我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茶已經(jīng)作為正式的藥被官方認可并列入了中醫(yī)藥藥譜中,對其藥性的研究也已經(jīng)十分細致;四,唐中期飲茶習俗開始在民間盛行,這一風氣傳入了需要養(yǎng)身藥飲的寺廟后,逐漸增加了儀式感,成為宗教儀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茶習俗與佛教結合的緣起,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有初步的探討。中國臺灣的朱重圣先生認為,交通是其主要原因,隋朝時京杭大運河逐步開通,飲茶的習俗伴隨著交通的發(fā)展在民間逐漸盛行,為茶的南北流動打下了重要基礎。而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朱自振先生在其《茶史初探》中引用了唐代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中的說明:“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逐成風俗?!边@里的“降魔禪師”是唐代“南能北秀”時期神秀大師的弟子,《宋高僧傳》中的“唐兗州東岳降魔藏師傳”便是對他的記載。降魔禪師曾在泰山靈巖寺大興北禪宗,靈巖寺也因此成為當時北方禪宗的中心之一。由于北宗主漸修,因此當時靈巖寺的僧人經(jīng)常徹夜坐禪不寐,便將茶引入禪修以解乏解困。由此可見,北方飲茶風俗的興盛,是從一開始就與禪學相聯(lián)系了。而南宗禪茶則以洪州宗馬祖道一禪師首先在江西試行“農(nóng)禪合一”開始的,創(chuàng)立《百丈清規(guī)》的百丈禪師便是洪州宗下弟子,禪茶一道在南宗的興起也由此開始。徑山寺的開山祖師法欽禪師與馬祖道一一派亦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

(二)宋代茶藥一體的發(fā)展

兩宋時期,茶藥一體的發(fā)展分為官方與民間兩部分。

從官方來看,此時的茶更多是作為藥茶的一部分,通常是磨碎了與薄荷、生姜絲或各種藥石的粉末同食。北宋時期由王懷隱等編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專門有藥茶諸方的記載,在南宋著名藥學著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也有以茶送藥的記錄,可見在兩宋時期的官修中醫(yī)藥書中,早就有以茶入藥的記錄。

從民間來看,這時的茶更多作為入菜的食材,以其新鮮嫩葉與米等同煮制粥服用。諸如《山家清供》《養(yǎng)老奉親書》一類的食譜,也將茶作為養(yǎng)生的食材加入食物中。茶湯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因其藥性平和,常被用在藥方中調(diào)理老人或者小孩的身體?!渡郊仪骞防锸沁@么記載的:“茶即藥也,煎服則去滯而化食,以湯點之,則反滯膈而損脾胃。蓋世之利者,多采葉雜以為末,既又怠于煎煮,宜有害也。今法采芽,或用碎,以活水火煎之,飯后必少頃乃服。東坡詩云:‘活水須將活火烹?!衷疲骸埡蟛璁T未要深’,此煎法也……古之嗜茶者……自省知禪參透?!?/p>

我們從一系列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出,在茶湯與藥湯共飲的環(huán)節(jié)中,茶所起到的作用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藥性論》中所記載的,某些茶由于其藥性,會作為服用藥湯或者藥丸之前的藥引;而有一些由于其藥性,會以煎茶或點茶的手法作為藥茶的一部分,磨碎之后與藥同服。

在這一時期,由于對于茶藥性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分類與發(fā)展,于是與茶有關的禮儀相應而生。茶禮首先產(chǎn)生于兩宋時期的寺廟中,其原因主要有二:一來寺廟中的僧人長期居住在高山之上,奉行“過午不食”的佛門修行,需要藥茶輔助調(diào)理身體;二來兩宋時期的寺廟與皇家和民間結合緊密,特別是南宋時期,在臨安城有大量的皇家寺廟。由于前來參拜的人員結構復雜,且數(shù)量眾多,茶禮既可以突出不同人群間的等級關系,同時,作為皇家與民間文化的紐帶,也有助于南北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進一步溝通與融合。

二、唐宋時期茶湯禮的產(chǎn)生與儀式

《百丈清規(guī)》最早來源于唐代佛教寺院中的《禪門規(guī)式》,是百丈懷海禪師為洪州寺院僧眾訂立的佛門清規(guī),世人稱作《百丈清規(guī)》。到宋代,崇寧二年(1103)真定宗賾搜集諸方清規(guī),將之重編為《禪苑清規(guī)》十卷。元順帝時(1333—1368),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敕重新修定該本,由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訴等校正,即今本《百丈清規(guī)》。

在佛門清規(guī)中,由于各項禮節(jié)繁復,耗費體力,因此“茶湯禮”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茶湯禮”中,不僅有茶,還有湯與藥。

在《百丈清規(guī)》“山門特為新命茶湯”一節(jié)中,眾人在就齋飯后集合,“知事揖住持入堂……行茶遍瓶出,往住持前揖茶退身。圣僧后右出炷香展三拜。起引全班。至住持前兩展三禮送出。復歸堂燒香。上下間問訊收盞退座。湯與茶禮同。但無送住持出堂。湯罷就座藥石?!痹谔拼瑴礊轲B(yǎng)生的湯藥,而藥石當指魏晉以來唐流行的煉丹術士用“五金八石”練就的丹藥,以求長生。其中以鐘乳石制做的石藥稱“乳藥”甚為珍貴,俗家信徒常以此物供養(yǎng)僧人,因此,信眾供奉寺廟財物,常稱“充乳藥之費”,可見唐代寺廟中確有服食丹藥之風,成書于唐代的《百丈清規(guī)》中“就藥石”成為諸多儀式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至兩宋之間,外丹術逐漸沒落,寺廟中也不再服食“石藥”,而以服用養(yǎng)生的藥丸和各種湯為主了。《禪院清規(guī)》中,茶湯禮之前有請入禮、就坐禮、朝揖禮。而茶與藥服用的次序,通常是先吃茶,再吃藥,復行一遍茶,而“湯”與“藥”可以互相替代,其功效逐漸一致。在宋代的醫(y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便記錄了26種湯方,基本為中草藥和花果制 成。

除正式的“茶湯禮”外,在寺廟祭祀、喪儀、朝拜與日常中,均出現(xiàn)了“茶藥共飲”的飲用習俗。以下我們就分為四部分來闡釋。

從祭祀來看,唐宋時期佛教十方叢林制度作為極具鮮明禪宗特點的制度,其對祭祀的要求十分詳細具體?!栋僬汕逡?guī)》中記載了包括“國忌”“達摩忌”“歷代開山祖忌”在內(nèi)的多種祭祀活動,其中“達摩忌”作為紀念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祭祀節(jié)日,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在祭祀中,“茶湯禮”的安排主要是為了在漫長的祭祀誦經(jīng)禮儀中為眾人補充體力。達摩忌中的“茶湯禮”以湯禮為先,湯禮在諷經(jīng)、鳴鐘之后,湯禮前上香,湯禮后鳴鼓、念誦,后就藥石,鳴鼓再上香,念經(jīng)至結束前喝參湯。次日粥禮后上香上茶,后以講經(jīng)為主,中午時刻上湯、上食、上茶,茶禮與湯禮同。此處的“茶”出現(xiàn)于清早,“湯”出現(xiàn)于中午及午后,“茶”與“湯”因食用時間不同而稱呼不同。

從喪儀來看,當寺廟中有住持侍者逝世,新舊更替之時,會有一套以“茶湯禮”為核心的大禮儀,這里的“茶湯禮”更多的是茶與禪學結合之后的精神祭奠?!栋僬汕逡?guī)》第二冊“遷化”一章主寫寺廟中住持新舊交替之禮儀,其中在喪儀“下遺書”一節(jié)中,“茶禮”在“香禮”之后,茶罷誦經(jīng)、請湯上藥石和湯果。次日請茶上香誦經(jīng),后點湯、點茶、行拜禮并再次誦經(jīng)。在《禪院清規(guī)》“亡僧”一章中,“茶湯禮”在“粥禮”之后,“茶湯禮”結束上香誦經(jīng)。除此之外,寺廟也會給普通百姓家中主辦喪儀。奠茶湯是喪儀中十分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等到誦經(jīng)禮畢,所有人會重新聚集在一起,喝過茶湯與藥湯后,方起身離去,等日后再來寺廟中道謝,依舊是點香獻茶的嚴謹禮儀。

就朝山拜佛來看,正式朝拜的過程通常伴隨著一場盛大完整的“茶湯禮”,這是寺廟中最正規(guī)和完整的“茶湯禮”的儀式。儀式從山門請新命齋開始,在開堂祝壽時,各官及其官眷都有各自的茶湯榜。茶湯榜是記錄個人所需茶飲的榜單,類似于今天的菜單。開堂祝壽之后,寺廟會在山門準備特制的茶湯,按照各人茶榜上所寫進行喊話,等眾人分到各自的茶湯之后,寺廟中的主事者便入廳堂,點香朝拜,拜后眾人各自飲茶一輪,為住持贊賀。而等到齋飯之后,眾人重新聚集在廳堂,繼續(xù)焚香祝禱,這時眾人各自飲茶。如此焚香與飲茶重復三次才結束,儀式結束之后,茶碗茶盞都撤下,便有“飲茶后就藥石”的習慣,這可以說就是徑山茶宴的雛形。

就僧眾的日常生活來看,兩宋時期,僧眾在寺廟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套嚴格的流程,主要分為上堂、晚參、小參、告香、普說、入室、念誦幾個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茶湯禮”充當了規(guī)范僧眾行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住持“告香”時,其“茶湯禮”在上茶狀、告香之后。茶禮后鳴鼓歸位,當晚就藥石。次日早請參頭茶、告香、誦經(jīng)后再次請茶、上香。除此之外,在“念誦”一節(jié)中,八遍經(jīng)文之后,便會有住持上前主持茶湯禮;在“兩序進退”中,其“茶禮”在“粥禮”之后,“茶禮’畢后行“拜禮”,再上湯,這里的茶可能作為“湯”的藥引;在“堂司特為新舊侍者茶湯”中,飯后參前獻湯,湯后上新茶。這里的“茶”與“湯同飲,都說明,“茶藥共飲”的習俗在兩宋時期已經(jīng)深入禪苑僧眾的日常生活。

三、茶湯禮在當今的傳承——以徑山茶宴為例

徑山茶宴始于唐,興于宋,在《全宋詩》中便有:“徑山大施門開,長者慳貪俱破。烹煎鳳髓龍團,供養(yǎng)千個萬個”及“一茶一湯功德香,普令信者從茲入”對徑山茶會的描述,說明徑山茶宴在當時已經(jīng)成了聲名遠播的盛會。除此之外,徑山茶宴、茶禮對東南亞各國也有深遠的影響,日本的茶道便起源于徑山。當時日本曾派多位高僧來徑山寺求學問道,如:被日本奉為茶道第一代禪師的圓悟克勤,便是徑山寺最著名的第十三代住持宗杲的師父;而著名禪師南浦邵明,則專修徑山茶宴的禮儀。這正如徑山寺大雄寶殿上長聯(lián)所書:“苦海駕慈航,聽暮鼓晨鐘,西土東瀛同登彼岸;紫燈懸寶座,頌心經(jīng)慧典,禪機茶道共味真諦?!?/p>

明清之后,徑山寺逐漸損毀,20世紀80年代,浙江茶界有識之士試圖恢復徑山茶宴古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徑山茶宴的保護與傳承有了很大的進展。

2008年,徑山寺應邀參加中國第七屆茶圣節(jié),徑山茶宴第一次被擺上大舞臺。與此同時,徑山茶宴的研究團隊也逐漸形成,在第七屆茶圣節(jié)閉幕儀式上,處于起步恢復階段的徑山茶宴還未完全恢復古禮,但借鑒了南宋的插手禮和站位,舞臺也按照南宋佛堂的規(guī)制布置。2009年第二屆茶宴也表演了徑山茶宴的部分內(nèi)容。2010年之后,徑山茶宴從大型宴會轉(zhuǎn)為小型茶會。2011年,徑山茶宴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1年之后,徑山寺定期舉辦小型茶宴,其流程主要包括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等十多道儀式程序,在這個過程中,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以茶參禪問道。作為起源于寺廟的禮儀,徑山的“茶湯禮”有濃厚的宗教氣息,茶在其中作為“精神”的載體,不止有養(yǎng)身的功效,還融合了佛教中祭祀超度眾生的精神和禪學的苦修精神。

目前,在余杭徑山村,以茶宴為核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一步擴展,包含了炒茶技術、抹茶制作和茶筅制作、茶食制作等,并成立了工坊,其中“仿宋七湯點茶”是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的做法不僅擴大了徑山茶宴的影響力,也帶動了徑山小鎮(zhèn)的經(jīng)濟發(fā)展。

徑山茶宴的傳承與保護,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在徑山茶宴傳承的過程中,并沒有將“茶藥共飲”的環(huán)節(jié)傳承下來,尤其是有關于茶的藥性研究方面尚缺乏。而在這一方面,韓國的研究成果相對更加豐富。韓國對于茶藥性的研究始于宋朝,沿用至今。目前,韓國在茶湯禮中的茶,按照材料分為藥茶、谷物茶和水果茶。其中:藥茶有人參茶、姜茶、枸杞子茶、十全大補茶等;谷物茶有大麥茶、玉米茶、豆茶、決明子茶、薏米茶等;而水果茶則有柚子茶、梅子茶、紅棗茶、木瓜茶等。這些不同的茶皆是韓國對于茶藥性的研究成果在當代的體現(xiàn)。

其次,徑山茶宴在復原的過程中,由于多為小型茶宴,不對外開放,與民眾的互動相對不足。在這一方面,日本對于其互動及禮儀細節(jié)的研究與傳承相對較為完整。目前,日本傳承自千利休的茶會分為料理、碳禮和本席三部分。相關細節(jié)的傳承突出茶禮與禪學結合之后“禪茶一味”的精神境界。比如在飲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家的尊重,需要目光專注于茶碗而不左顧右盼,直到飲茶結束后再逆時針方向把茶碗的正面花紋朝向主人家的茶師方向。

鑒于這樣的對比,徑山茶宴在傳承方面尚需進一步完善,最重要的是加強對于茶宴的整體性研究,特別是對于“以茶入藥”與“茶藥共飲”的相關文獻研究,對其中養(yǎng)生的內(nèi)容加以甄別、研究和開發(fā),使古老的茶禮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促進寺廟與學術研究機構以及高校的合作,逐步恢復徑山茶宴原有的民間性,提高民眾的參與度,進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結合文旅開發(fā),使得徑山及其茶宴茶禮能夠彰顯其作為亞洲茶學起源地的地位,使徑山茶宴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發(fā)揚光大。

猜你喜歡
藥性山茶茶湯
山茶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湯店
蕭紅墓畔口占
山茶
從一次茶會看當今茶道
一字蝕骨
炮制對于中藥藥性改變的研究進展
“隔夜茶致癌”沒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