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咩咩
福州風土詩
[清]鄭東廓
梔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
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
鍋邊糊,是福州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就像豆汁兒之于北京人,胡辣湯之于河南人,鍋邊糊就是福州人心目中最無可取代的那一樣早餐。
福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鍋邊糊開始的。
鍋邊糊做法不難,但有些特別。鍋邊糊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在制作的時候,要在大鍋邊緣澆上一圈大米磨成的漿糊。待漿糊烘熟凝固,再將其鏟下,與鍋中正沸騰著的湯底匯合。這樣有意思的做法,在別處我還從未見過。
靠海吃海,鍋邊糊的湯底里總缺不了海味的出席。干貝、蝦米、蝦干、紫菜等一眾海產入鍋,煮出來的湯滋味有多清甜自是不必說了。鍋邊糊看起來其貌不揚,但你要是嘗上一口,怕是連眉毛都要被鮮掉。
清早起床大腦正混沌時,來上一碗鍋邊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鍋邊糊的湯色是奶白的,上面點綴著一撮切碎的翠綠小蔥,清清爽爽,反而讓人胃口大開。鍋邊片本身就有著清新的米香味,又浸潤了湯底的鮮甜,吃起來柔軟又爽滑,頰齒留香回味無窮。豆?jié){配油條,而鍋邊糊的絕佳伴侶是福州的另一樣特產——蝦餅。喝一口鍋邊糊,咬一口蝦餅,別提有多享受了!
這樣一份美味實在的早餐下肚,心滿意足,酣暢淋漓。一抹嘴,你就有了活力滿滿地開始一整天的好心情!
【鍋邊糊的故事】
傳說,鍋邊糊的誕生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明朝嘉靖年間,地處沿海的福州深受倭寇侵擾,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戚繼光帶兵前來剿倭,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
一日,鄉(xiāng)民們正忙活著備宴招待凱旋歸來的戚家軍,突然倭寇又一次襲來。戚家軍立馬就要整裝迎戰(zhàn),可是士兵們個個都還餓著肚子,這可怎么辦呢?
這時,有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大米磨成漿,起鍋燒水,各種好料一股腦投進水里,然后將米漿倒在鍋沿。米漿變成米片后,與湯混合在一起。短短幾分鐘,一頓飯就完成了。
士兵們吃飽了飯,士氣高漲,沖鋒陷陣,又一次取得了勝利。而當時煮給士兵們吃的鍋邊糊,就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
【鍋邊糊的制作流程】
一、大米隔夜浸泡后,磨成米漿備用。雖說用石磨磨最對味兒,但條件不允許,料理機也可替代。
二、準備一個大口徑的鐵鍋,起鍋燒油,將蔥姜蒜煸香后,加入適量的水,把干貝、蝦米、肉末、香菇等食材都放進去煮高湯。
三、鍋中湯沸騰后,把米漿小心地沿著鍋邊澆上去,讓它掛在鍋壁上,直到熟透。
四、用鏟子將鍋邊片鏟進湯中,再稍煮片刻,便可調味出鍋了。
一碗香氣四溢的鍋邊糊就這么完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