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淑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要位置,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關于生態(tài)思想的闡述,對新時代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人們能夠得以生存和發(fā)展是離不開自然界的,自然界不僅為人的生命提供了水、空氣、陽光等天然資源,還為人們提供除了維持生命外的其他物質資料,不過人們并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自然界提供的物質,人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生產工具從而獲取更多物質資料,比如制造住房、食物、衣著等各樣的物質資料,但歸根到底,人們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原材料等都是從自然界中獲取的,人類的生產無論再精良都離不開自然界,可以說人類是依靠自然界的,沒有自然界這個物質前提人就什么都不能創(chuàng)造,人不能離開除了自身以外的這個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基礎。
人與動物在肉體的維度都是依賴于自然界的,都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從而生存,人除了生命的延續(xù),人還有精神的追求,這也是人所特有的。人們的精神生活離不開自然界這個對象,人是有意識和能動性的存在物,人不僅能夠反映自身,還能夠反映除了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自然界為人們反映外部世界提供了物質對象。自然界可以作為人們的自然科學的反映對象,人們不斷地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而把握自然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理解世界的奧秘。不僅如此,自然界還可以作為人們藝術的反映對象,藝術本身就來源于存在,人們通過探索自然界去體悟自然的藝術之美。所以無論是人在科學領域還是在藝術領域的探索,都是離不開自然界這個對象客體,將這個對象客體融入到人們的意識之中,進而豐盈人的世界。
人除了具有自然性外,還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和靜止的,而是處在不斷聯系和動態(tài)之中的。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需要以自然界為媒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必然性就決定了人與自然界產生聯系的必然性。馬克思指明“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從人自身的維度出發(fā),自然界所提供的條件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自然界這個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便不復存在,同時從自然界的角度出發(fā),自然界是人與人交往的媒介,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
一方面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樣,都具有受動性,受到自然界的制約,人們必須通過自身之外的對象滿足自身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人又同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不同,因為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在自然界中獲取資源,使得自然界成為了人的生活一部分。馬克思在《手稿》中指明人是自然存在物,我們所接觸到的自然是已經經過人類意志改造過的自然,是打上人類烙印的實踐自然,凝結著人類的智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自然界通過漫長的周期更迭產生了人類,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又依賴于自然界,人為了生存必須不斷與自然界發(fā)生交往。人們通過勞動不斷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界,不僅使自身得到了改變,與此同時也在改變著自然界,可以說人的發(fā)展史也是自然界的發(fā)展史,人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不在肉體的支配下也在生產,動物生產的對象是自身,而人生產的對象是整個世界,人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人能夠通過勞動去占有外部世界,同時又能夠通過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馬克思指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人本身的存在就不僅僅是為了自然存在物而存在,而是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我們需要處理好自身的存在和自然存在物之間的關系,人對自然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不能僅僅從生態(tài)的“小我”出發(fā),還要從生態(tài)的“大我”全方位布局;切忌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而是應該形成兼愛共處的良性關系。
首先,人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人以自然為對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人要想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是離不開自然界這一客觀對象的。馬克思認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
其次,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自然界也以人為對象。人所處的自然界這個客觀環(huán)境,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在自然界中獲取資料并將這個資料再生產,從而滿足自身的發(fā)展需求,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界之間不是完全分離、毫無關聯的,恰恰相反,是持續(xù)產生聯系的,馬克思用“兩個身體”形容人與自然,人的身體是有機身體,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這個無機的身體是不斷的為有機的身體提供能源和資料,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地將這個無機的身體納入到人類的主體范圍內,將這個無機的身體變成人的身體,最終實現有機身體與無機身體的統(tǒng)一。
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了異化勞動的概念,異化勞動會出現一個現象: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指明了勞動者在勞動的過程中,越是通過勞動想要去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就越是失去生產和生活資料,勞動者不僅沒有獲得自己通過勞動生產的產品,勞動產品反過來奴役勞動者。而異化勞動就直接導致了異化自然,也就是勞動者越是通過勞動想要占有外部的、感性的自然界,越是反過來被對象所奴役。由于異化勞動使得勞動者的生產和勞動產品相分離,使得人與自然相分離。資本家為了不斷追求更高利潤,對自然界不斷地貪婪占有和無限獲取,使得自然環(huán)境大規(guī)模被破壞,長此以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越發(fā)扭曲,為了人們的利益和需求,自然界成為了人們不斷占有和利用的對象,很顯然,人們漠視自然界的價值,導致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越發(fā)畸形。不僅如此,人與自然的異化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
首先,實踐將人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人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明確自身作為類存在物的價值,而人之所以是類存在物,最根本的是由于勞動實踐活動,對于自然界人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不斷地改造自然界使得自然界也得到提升。
其次,實踐將人與自然聯系起來。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實踐對象,如果沒有實踐活動,那么作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而通過實踐,人可以將人的智慧和力量賦予到自然界這個對象上,同時自然界作為客體的結構和功能也通過實踐活動對象到人身上,自然界自身有其規(guī)律性,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對規(guī)律的探索,也進一步促進了人的認知和能力的進步。
最后,實踐的社會性將人與自然進行統(tǒng)一。實踐作為人與自然的樞紐,本身就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自然的人的本質。通過實踐所打造的人類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實現了辯證的統(tǒng)一。人把自然界當作實踐對象,賦予自然界人化的特征,自然界發(fā)展到了更高階段。而人通過勞動獲得了自然界,使得自身能夠生存和發(fā)展,這樣不僅自身得到了發(fā)展,自然界也得到了發(fā)展。
人與自然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未完成的自然主義階段。自然界就像是一種異己的存在物與人們對立,人與動物在自然界面前是沒有區(qū)別的,這是一種人完全服從自然界的狀態(tài)。第二個階段,未完成的人本主義階段。人類占有和統(tǒng)治著自然界,自然界被人類所奴役著,人為了展現自己的本質力量,加大對自然的占有,但是由于異化勞動,勞動者越努力就越發(fā)失去自身和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使得人的自身的本質力量僅僅變成了維持自身生存的手段,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逐漸惡化。第三個階段,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和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的階段。這也是共產主義所達到的階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需要靠共產主義運動來實現。馬克思在《手稿》中闡述了共產主義是如何將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進行統(tǒng)一的。由于私有制,使得原本自由自覺的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異化勞動使人與對象之間的關系變得扭曲了,不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惡劣。為了扭轉這樣的現狀,必須要揚棄異化勞動,直接導致異化勞動的原因是私有財產,只有揚棄私有財產才能克服異化,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