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春勇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堅持黨指揮槍、建設自己的人民軍隊,是黨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得出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苯h百年之際,反映“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政治制度和建軍原則奠基過程的故事影片《三灣改編》,在院線熱映后引起較大關注和反響。江西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一年來重點做的九方面工作時,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部分,還特意提及電影《三灣改編》在全國的公映。
《三灣改編》依托于中國革命的真實歷史,主要講述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三灣改編”,創(chuàng)立了“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故事。這部作品堪稱新時代江西電影創(chuàng)作的新收獲。
三灣改編是我黨我軍歷史上的重要篇章。對于三灣改編的藝術表現(xiàn),應該說起步很早,形式也較多。20世紀70年代初,便有《三灣來了毛委員》這首膾炙人口的紅歌流傳,此外還有人們熟悉的經典油畫,如高泉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在連隊中建黨》,許寶中、李澤浩創(chuàng)作的《三灣改編》等;在舞臺上,也有話劇《三灣,那一夜》《支部建在連上》等。唯獨專門反映這一重大史實的電影長時間里是個空白。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軍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強調,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fā)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qū)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yōu)勢。在銀幕上用光影藝術的手段再現(xiàn)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一直是電影人的崇高職責和神圣使命。1981年7月1日,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南昌起義》,作為向黨60周年生日的獻禮在全國上映,也在影壇率先打響了反映這一光輝歷史的“第一槍”。2007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又拍攝了《八月一日》,從另一個角度演繹了建軍偉業(yè)。2019年,在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古田軍號》拍竣,在影壇嘹亮吹響。如今,電影《三灣改編》與全國觀眾見面,將這段歷史鮮活而又充滿魅力地呈現(xiàn)出來,填補了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段空白,終于使“人民軍隊黨指揮”這一重大課題在銀幕上結項,形成了完整篇章,又定檔建黨百年大慶和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之中,意義非同尋常。
對于三灣改編這段歷史,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知其然”,卻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比如,為什么要改編?它的發(fā)生條件和歷史背景是什么?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這部電影說得比較清楚,通過藝術的手段與形式,告訴人們三灣改編的來龍去脈。看過之后,觀眾能更深刻地認識、明白并感受到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在歷史長河中,三灣改編不僅是一次部隊的整頓與改編,更是一次從根本上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重建部隊軍事、政治、組織紀律,創(chuàng)立黨內民主和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
從時間上看,三灣改編已經過去了90多年,留下的史料非常少。主創(chuàng)人員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來架構,站在新的高度講好史實故事,抓住黨魂、軍魂這一條主線,讓真實的人物在歷史中游走穿梭,從三灣出發(fā)再回到三灣,讓歷史與現(xiàn)實對接,從中探究歷史的真諦,較好地處理了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不僅做到了將歷史“講全”,更將“講好”融入了其中。
三灣改編確立的“支部建在連上”和“士兵委員會”制度,是毛澤東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開始,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最早發(fā)源端。電影《三灣改編》,重點揭示了34歲的毛澤東如何在短時間內、在極端困苦的局面下,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治軍方略,如何鍛造一支全新的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探索與實踐。
秋收起義打出了第一面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旗幟,起義的失敗如同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當頭棒喝,一支潰不成軍的隊伍該何去何從?部隊一路上撤退,毛澤東一路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思想觀念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用影片中毛澤東的話說,自己“又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只能是“打鐵沒樣,邊打邊像”。
身為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當時處境極為艱難,一人面臨著三方面壓力:一是來自共產國際和中央的壓力,下令攻打城市;二是部隊內部不統(tǒng)一,舊軍隊的習氣嚴重,組織制度不健全;三是國民黨軍閥以及地方民團、靖衛(wèi)團的圍追堵截。三股壓力困擾著他,他始終是在困難中前行。
緣于此,影片并不僅僅是靠驚心動魄、曲折迷離的情節(jié)取勝,而是靠人物思想發(fā)展脈絡形成高潮。毛澤東融入了集體的智慧,吸收了戰(zhàn)友的觀點。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從何挺穎帶的隊伍“沒有一個逃兵”受到啟發(fā),與伍中豪、何長工等人關于將支部建在連上的交流中悟出來門道。毛澤東的偉大之處在于深入調查研究,充分發(fā)揚民主,注意吸取他人的意見,自己再深思熟慮做出決策,直至三灣改編水到渠成。
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突破源于開拓。誠如看片會上專家所言,影片以全新的散文式敘事方法構建,將藝術表達與歷史故事完美融合,開辟了獻禮建黨百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新范式,開拓了歷史題材影片新視野,達到了新的政治高度,更富有教育意義,為人們帶來了一部品質精良、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在觀影后認為,整部電影以事帶史,史中覓詩,風格凸出,特點鮮明:一是寫史重脈絡,敘事清晰;二是寫人重沖突,毛澤東與周圍人物有比較強的戲劇沖突,更具觀賞性;三是寫理重邏輯,講清楚了三灣改編的歷史根據(jù)和現(xiàn)實邏輯,展現(xiàn)出這一歷史節(jié)點的重要意義?!督夥跑妶蟆肺幕庉嬍抑魅蝿⑿フf,從歷史視角看,它寫出了三灣改編為人民軍隊奠基的歷史意義;從藝術視角看,它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革命者的形象,寫出了熱血青春;從軍民融合的視角看,它探索出了一條拍好軍事題材電影的新路,帶給我們重要的創(chuàng)作啟示。
故事影片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關鍵、是靈魂。在影片《三灣改編》中,導演楊虎把重點放在人物的刻畫上,極盡可能地用鏡頭展現(xiàn)時代偉人的光輝形象和那個時期里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力求讓每個人物真實立體,有血有肉。
毛澤東是整個三灣改編的核心,也是整個影片的軸心。所有的情節(jié)、道具的設計,都是圍繞著這個“一號人物”進行,著力突出、多方面表達,成功地塑造了毛澤東在革命陷入絕境之時,探尋真理的勇氣、絕處逢生的魄力和愛國愛民的情懷,還有他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的堅定信念。
眾所周知,毛澤東沒有上過一所軍校,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并指揮戰(zhàn)爭的軍事大家。筆墨不離身,書生意氣、激揚文字的他,卻在我黨率先意識到并響亮地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醒世名言。
曾有記述,身為人民軍隊統(tǒng)帥的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從容不迫,氣定乾坤,卻很少摸槍。影片卻別有意味地設置了毛澤東與槍的情節(jié),多次出現(xiàn)并貫穿始終。
盧德銘將孫中山先生贈送給他的一支“勃朗寧”手槍轉送給毛澤東,當聞訊盧德銘犧牲,難以抑制的毛澤東撫槍號啕大哭:“還我德銘,還我德銘!”當聽聞中央可能對自己做出“撤銷候補委員職務”的處理決定時,他借揮斧劈柴解郁悶,并掏出手槍瞄準墻壁欲射擊;當最后走向井岡山與袁文才見面時,他又將這把槍轉贈給了袁文才。
“偉人也是一個平凡人,他所受到的磨難和經歷的曲折,并不比普通人少?!庇捌巹≈煌醅|認為,一曲“三灣改編”,也相當于毛澤東的創(chuàng)業(yè)史,如何團結隊伍,如何凝聚人心,是這部史的重點。中國作家協(xié)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范詠戈則評價,本片“探索”兩個字特別鮮明,很多細節(jié)刻畫展示了毛澤東作為軍事家的一面,是一部別樣的、頗具意義的毛澤東頌。
展現(xiàn)先輩風范,共聚青春力量。影片中出現(xiàn)的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共有十幾位。圍繞在毛澤東這位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教書先生”身邊的,還有一群風華正茂的熱血男兒,如人們所熟悉的盧德銘、羅榮桓、何長工、伍中豪、張子清、張宗遜、宋任窮等。這些血氣方剛、豪情萬丈的年輕人,家庭出身和條件也不低,一個個都“有來頭”。何長工留學法國、比利時,又有過從事工農運動的經歷;伍中豪在北大文學系學的是中文,又上過黃埔軍校,打仗有自己的想法;羅榮桓就讀于武昌中山大學;何挺穎是上海大同大學數(shù)學專業(yè)畢業(yè)。這么一大幫子人本不愁吃、不愁穿,卻跑出來冒著生命危險在炮火硝煙中奔走,是想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再苦再累再難,也大都心甘情愿地跟著毛澤東干。這除了對革命的忠誠、堅定和信仰外,再就是對毛澤東的認同,是毛澤東的人格魅力所在。
即使是像余灑度、蘇先駿這兩個后來的變節(jié)者,影片也沒有臉譜化、概念化,一方面突出了他們作為黃埔軍人的那種“寧肯戰(zhàn)死也不能跑”的特質,一方面又揭示了他們與毛澤東“道不同”,有怨言、存分歧,最后還是選擇服從的態(tài)度,符合當時的情境,因而得到了專家的特別認同。
影片在表現(xiàn)毛澤東個性與情感方面也有特色。比如,在面臨困難或孤獨的時候,他通過回憶與楊開慧和孩子在一起的情景,加以排解;在與余灑度爭執(zhí)、對蘇先駿等人批評時,是規(guī)勸、克制和隱忍的,表現(xiàn)出十分理智;而對身邊真正志同道合的“弟兄”,則是嚴大于愛,批評是嚴厲甚至是發(fā)泄性的,當何長工拿老鄉(xiāng)的紅薯沒給錢,他就“借題發(fā)揮”把火氣發(fā)到何長工身上。表現(xiàn)了他對不同關系者的不同對待處理方式。再有,毛澤東為何長工起名字,伍中豪為宋韻琴改名,都是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穿插。
[1] 李博:《以影像藝術挖掘歷史的深度與廣度》,《中國藝術報》2021年6月11日。
[2] 危春勇:《編劇王瑋:不以情節(jié)取勝,靠思想形成高潮—— 獻禮片〈三灣改編〉拍攝現(xiàn)場探班(之二)》,八一軍魂網,2021年4月8日。
[3] 影記:《電影〈三灣改編〉在京研討 革新創(chuàng)作模式 打造英雄新史詩》,《中國電影報》2021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