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談人:陳蔚文
楊阿姨,您好!首先要祝賀您的三本書獲得如此廣泛的好評,成為現(xiàn)象級熱銷書,也祝賀您的小說《浮木》獲得江西省作協(xié)2021年度優(yōu)秀小說獎。
謝謝你。也非常感謝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的厚愛。
章紅,你這次回南昌,在我印象中,是這些年回來待得最久的一次,也因為要幫助媽媽接受各種采訪吧?
對。自從18歲到南京上大學后又定居,就很少長時間與父母待在一起了。這幾十年都是他們幫助我。但這次回來,感覺他們確實老了,我想是到了需要我來為他們付出一點的時候了,所以決定多留一會兒。
挺好的,我想你父母一定非常高興你這次能待久點。事實上,我感覺你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一直非常融洽。你媽媽的寫作開始于在南京幫你照看女兒時,有次她看到一位男作家寫母親的書,非常觸動,一連看了三遍,由此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母親這一生,如果沒人記下一些事情,她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就被全部抹去了。
是的,在許多媒體的采訪中,都寫到她在我家由陽臺改建的狹小廚房里,在抽油煙機的轟鳴聲中,坐在一張矮凳上,以另一張略高的凳子為桌,在一疊方格稿紙上書寫我外婆的一生。
楊阿姨,我知道您母親梁秋芳去世時,在遺物中您發(fā)現(xiàn)了一張紙條,上面是她對自己一生簡略的總結(jié),最后一句是“一生嘗盡酸甜苦辣,終落得如此下場”。這句話讓您非常感慨,也促成了您后來拿起筆來回顧母親的一生,這便是《秋園》的肇始。
對,通常人們會認為,人到了60歲,人生似乎已不再需要目標與方向,只需順天應(yīng)命。但那時我想到母親,就覺得還應(yīng)該做些什么,而且要抓緊,因為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是,我看到您在《秋園》序言中寫道,“人到晚年,我卻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車,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推著我轟隆轟隆向前趕去……我就像是用筆趕路,重新走了一遍長長的人生”。
我喜歡這種不是為取悅讀者,也不是為功名利祿,而是真誠于命運與人生的書寫。
《秋園》一開始是我?guī)蛬寢屬N在天涯社區(qū)的。她寫一些,我貼一些,在這過程中,我會做一些簡單的編輯。貼出后,也得到不少網(wǎng)友的喜愛與支持,我想就是因為文字中的真誠打動了他們。
寫《秋園》時,我是拿筆寫,看一遍不滿意就改,看一遍不滿意又改,一篇文章看七八次,字跡改得自己都不認得了。有時邊改邊哭,紙也濕了,不知多少眼淚在里面,很傷心。
近年來,個人史的寫作非常活躍,私人史以其與個體有關(guān)的諸種細節(jié),顯示出可信可感的溫度,就像在“某件故人衣服上掉落下來的紐扣,或者,遺忘在口袋里的半截電影院的票根”。當然,這其中還面臨著一個問題,從公共角度看,什么樣的個人史才具備書寫的意義?《秋園》系列收獲了來自文學專業(yè)工作者與普通讀者的雙重好評,這說明它除了作為私人記憶,也抵達了公共經(jīng)驗的領(lǐng)域,從故事到表達,都具備了文學上的價值。據(jù)我所知,文學評論家丁帆先生、李建軍先生、張遠山先生都對《秋園》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秋園》位居2020年度豆瓣中國文學(小說類)第二名,入選新浪年度好書,同時也入選《文學報》年度好書、由清華大學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心等發(fā)起的首屆PAGE ONE文學獎短名單……這些都說明文本本身的價值得到了公認,而不僅僅是老年人寫作引起的話題性。
今天的采訪,我主要想聊一聊阿姨今年2月推出的新作《我本芬芳》這本書,這是楊阿姨繼《秋園》《浮木》后的第三本書。這本書的寫作始自何時?
寫了有七八年了,當時我已經(jīng)會用電腦了,是在電腦上寫的。
是的,主體的情節(jié)很早以前就完成了。圖書公司表示出版意向后,我媽媽做了一些修改,加了一些東西。比如尾聲這一章,女主人公惠才問呂醫(yī)生,“我們這輩子快結(jié)束了,如果有下輩子,你還愿不愿意跟我在一起?”呂醫(yī)生答“不愿意”,這個結(jié)尾就是新添加的。
這個“不愿意”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兩個都是好人的人,在一起生活了一輩子,卻都沒有感受到幸福。這也是讓許多讀者共鳴的一點,他們的父母或他們自身,也會遭遇這樣的婚姻尷境。楊阿姨,您當時如何想到選取這個題材來寫?
我已經(jīng)是耄耋之年了,到了湖南人說的“今天脫了鞋,不知明天穿不穿”的年齡。回顧這一生,就這么一下子活到了80多歲。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老年女性的情感生活很孤獨,其實老齡人也同樣需要婚姻、溫情、愛護等等,我也沒想到書出版后會這么紅火。
《我本芬芳》講述了一個長達60年的婚姻故事,沒有劇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情節(jié)——家暴、出軌、逃離,諸如此類通通沒有。它心無旁騖地講述了一對平凡男女的家庭生活,作品非常好讀,語言質(zhì)樸。
我就想寫一個女人的情感經(jīng)歷。一樁普通的婚姻,沒有壞人在里面,男女主人公同病相憐,都有孤苦無告之處,開頭也都互有好感,在婚姻中也有許多相濡以沫的成分,只不過更多時候,女主人公惠才從婚姻中感受到的是深深傷害。
這里面有我對人生的一些觀察,對女性境遇的同情,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您的這個困惑,在書寫完后,得到解答了嗎?
沒有得到解答,一點也沒有,既沒有得到解答,也沒有放下。
令人感慨的也在于這里,人生比小說更難,人生比小說更復雜。我也是從我母親身上看到,一位女性,因為終生未能獲得情感滿足所帶來的遺憾,并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消失。歲月流逝,創(chuàng)傷并不會彌合,反而因為生命向終點日益接近,人更容易檢視一生所得所失,那些強烈渴望而從未獲得的情感化作利刃再次刺傷心靈,因為知道無從補救。那觸目的缺憾將永遠伴隨,只有死亡才能終止心靈的疼痛。
老年女性通常是一個不被看見的群體,她們的情感生活更是被忽視的。在她們年輕的時候,生存常常處于危機中,精神生活便不免被視為一種奢侈品。但,不管生活多么艱難,人類的獨一性便在于精神需求始終是一種正當?shù)?、自然而然產(chǎn)生、無從回避的需求。
我認為從題材上說,《我本芬芳》填補了當代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空白。明明有那么多類似的婚姻,表面平靜無瀾,深處卻涌動著精神危機的暗流,卻罕有作家來探索來書寫這一領(lǐng)域。而我母親寫了,沒有粉飾,直面了自身的經(jīng)驗與婚姻的真相,既寫下了婚姻中的滿目瘡痍,也寫下對男女主人公來說都彌足珍貴的一些記憶。她自己說這是一本勇敢的書,我也這么認為。
的確,《我本芬芳》寫出了女性作為主體的發(fā)聲,她們的心理與情感需求,這是被許多人忽略的。事實上,這種被忽略有時從很早就開始,不過是延續(xù)到了老年,成為一種“老年女性危機”。楊阿姨的書寫將這部分群體被遮蔽的需求顯現(xiàn)了出來。
其實當初我不太喜歡這個書名,我覺得太夸耀自己了。出版方說那你有更好的想法嗎?我想了一個字就是“惑”。
我在章紅轉(zhuǎn)發(fā)的一則微博上看到,一位女讀者談到讀《我本芬芳》的一點感受:“就我所見證過的母親一代、祖母一代的夫妻,或者專說妻子,她們往往更有毅力和耐心,去守護和探索一場甚至連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晰的婚姻。仿佛她們更加懂得,對方可不可愛是一回事,而自己會不會愛則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縱使她們心中也充滿了‘愚癡、怨憎與妄想’,可她們依然竭盡所能地克制著自我的感受,來為婚姻這片或許貧瘠的土壤持續(xù)地供輸著養(yǎng)分。哪怕直到晚年,這片土地才雨潤風舒,初顯肥沃;哪怕直到晚年,這片土地才草木蘇生,開出花朵?!薄@個解讀其實引出這本小說的另個思考,就是婚姻中的相處,當伴侶不是那么符合理想時,是抱怨爭吵還是去努力溝通,去爭取改善的可能——有時婚姻的問題也是雙方的性格問題,以及有無愛的能力問題。
我知道章紅的婚姻非常美滿,這與你的愛的能力與方式有關(guān),熟悉你的朋友都知道,你常常不吝公開表達對先生老唐的贊賞與感謝。
表達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我常常直接說出來,是因為我個性上可能有奔放的一面吧。但不管說不說出來,你對伴侶有沒有贊賞、喜愛、體貼、愛護,對方一定都會有感知的。這就是愛不愛的問題,或者說有沒有愛的能力的問題。如果伴侶幾乎難以感受到來自你的愛護,那就是不愛。
我想知道,你怎么看待“呂醫(yī)生”這個形象?
一些讀者視呂醫(yī)生為“渣男”,但我認為貼標簽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也有讀者說,呂醫(yī)生像極了身邊熟悉的男性,他不是個體,而是群像。我同意后一種看法。呂醫(yī)生是男權(quán)文化孕育出的一個典型男性形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大男子主義者。有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少嗎?當然不少。“呂醫(yī)生”并不少見,也不奇怪。他擁有正常的人性,而他令我們憤懣的一部分是文化觀念的產(chǎn)物。比如對病人、同事他都體現(xiàn)出一種慷慨無私的品格,而妻子是自家人,是可以“隨便對待”的。家務(wù)事理應(yīng)是妻子的職責。諸如此類的文化觀念自然而然流動在他的血液中,使他全然失去了自省。此外,從小被拋棄的經(jīng)歷也造成了他的心理創(chuàng)傷,養(yǎng)成了一種逃避型人格。
一個人生下來,在長大的過程當中,環(huán)境里面一些固有的東西、固有的觀念慢慢形成了他心理與大腦的建構(gòu)。只能說人性的本能在觀念洗禮下喪失了一部分。因此,人就成為殘缺的人。人們常用一個心理學詞匯來形容這種人性缺失:愛無能。愛無能就是一種殘缺。人天生是會愛的,是人類社會構(gòu)建的不良觀念侵蝕了本能,這才會出現(xiàn)愛無能的現(xiàn)象。
此外,他與惠才之間恐怕還存在某種性格上的沖突。如果用光譜來定位性格,他們大概正好在光譜的兩極?;橐稣f到底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你想想,人和人相處本身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然后這兩個人又要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又是性格那么不一樣的人。再加上文化的重塑……一個好的婚姻是太難了啊,就像《我本芬芳》封面上那句話:“婚姻是需要運氣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我特別贊同復旦大學中文系梁永安教授對愛情的理解:“愛情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在一起共存,如果相容得不好,另外一方就是病毒。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沒愛情,走入婚姻的圍城之后,你就會非常強烈地體會到它殘酷的那一面?!?/p>
時代也是一個因素。比如我們父母這輩,物質(zhì)艱難,這本身會給婚姻生活帶來壓力。
是的,那時候物質(zhì)很匱乏,人一旦處于匱乏的境地,對一些東西,對事物的反應(yīng),就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這種反應(yīng)。比如《我本芬芳》中,呂醫(yī)生花去了一家人一個月的肉票,買肉招待進城的老鄉(xiāng),而妻子惠才考慮到孩子們要一個月沒肉吃了,兩人就會產(chǎn)生矛盾。
我記得你大學時寫過一篇《父親的天空》,是說你父親注意到你抄近路上學,草上的晨露會打濕你的褲管,他就大中午的頂著烈日把路邊的草全部鏟掉了。據(jù)楊阿姨說這篇文章是你父親這輩子看過的唯一的一篇文學作品。
是的,那時候他把刊有女兒這篇散文的雜志揣在兜里,帶到辦公室,逢到同事就拿出來給人看。
那他還是很重父女親情的。
當然。所以我說呂醫(yī)生是一個有正常人性、但被某種文化觀念所戕害的人——如果說呂醫(yī)生身上有我父親影子的話。他并不是不懂得愛與不需要愛的人。他是一個完全合格的父親,但對妻子,的確有冷漠與不夠體貼的一面。
《我本芬芳》在讀者,尤其是女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我覺得是寫出了許多女性在婚姻中一直被屏蔽的情感需求。妻子,并不只意味著一個生活保姆或孩子他媽,又或是一個合租者,妻子的情感需求常常會被丈夫忽略。我記得學者崔衛(wèi)平老師曾寫過一文,描述她在前次婚姻中遭遇的冷暴力,對方不和她交流,從身到心不發(fā)生互動關(guān)系;而他也并沒外遇,也沒打罵過她,但崔衛(wèi)平老師就是覺得非常痛苦。有些人在事業(yè)、社會等外在的領(lǐng)域中,有各種光環(huán),但在家庭內(nèi),特別是夫妻關(guān)系中,他們沒辦法貫注激情,也無法構(gòu)建親密。楊阿姨,您在小說中為何沒有讓“惠才”選擇離開呂醫(yī)生呢?
作為一個女人來講,離婚不是一件小事。惠才這個人物對呂醫(yī)生一直還是有很深的感情,有了小孩后就更加放不下了,她不想給小孩帶來傷害。寫這本書時,我真是特別為惠才難過的,同情和她一樣命運的女性。我想探討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把這本書懵懵懂懂地寫出來了。
這本書和《秋園》一樣,里面有不少中國女性的縮影。在《秋園》中,我們看見中國女性生生不息的堅韌,以及忍辱負重的一生——“忍辱負重”這個詞長期以來作為一種女性的美德,但我想,在今天,在某些情境中,它并不能只從美德的角度去定義它。
《我本芬芳》的出版以及引起的廣泛討論,會對推動女性的自愛與主體意識起到作用。它就像前陣子那則新聞中,那位50多歲離家自駕的女性一樣,帶給了許多女性以反思與鼓舞——不被不幸福的婚姻終生套牢,去勇敢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現(xiàn)代文明中,兩性平等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觀念。文明越發(fā)達的國家,男性就越多分擔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女性義務(wù),除了生育這件事男性無法替代,其他的一切不再有涇渭分明的兩性分工。這就是文明與進步。
就在前幾天,母親節(jié),作家巫昂和央視主持人張越做了一場關(guān)于《秋園》等三本書里的女性形象直播。巫昂說她讀完書,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蕭紅的《生死場》,還有:“我讀完時年82歲的作家楊本芬的這三本令人潸然淚下的書之后,感覺到終于有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女性,拿起筆,親自為自己的一生,為自己的母親,為自己的婚姻與家庭,還有寫作的夢想發(fā)聲了。她不再是無聲無息的存在,不再執(zhí)著于母職,而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表達,擁有了自己用來寫作的平板電腦和語言,并出版,發(fā)表。”
是的,我曾說過,我們每天經(jīng)過很多人、很多事,我們只是經(jīng)過、看到,卻從未留意他們。寫作可以把我們從麻木無感的狀態(tài)中喚醒。當我們寫作時,其實在學會如何運用自己的頭腦,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心靈,并且擁抱它。
我的一位廣州的好友,我給她推薦了楊阿姨的《秋園》,她70多歲的媽媽看后很激動,也開始寫作。母親節(jié)那天,我女友買了一套楊阿姨的書送給她媽媽。她說,她媽媽現(xiàn)在每天要寫四個鐘頭,整個人狀態(tài)都和以前不同,也不是為出版,就是被楊阿姨鼓舞。以前她離異獨居多年,總是會打電話給我朋友,因為無所事事嘛,心就總牽在女兒身上。但現(xiàn)在她通過寫作,有了自足的內(nèi)心,完全沒空打電話給我朋友。當然,我不是說每個女性都要提筆記錄,但找到一種生活寄托是很重要的。
那么這就是我媽媽寫作的最大的價值了:她鼓舞更多人審視自己的生活。
湖南有句俗話,“陀陀扁擔經(jīng)得壓”,陳舊老竹做成的扁擔韌性很好,雖然是彎得不像樣了,但它不會斷。我就是陀陀扁擔。
章紅,你覺得《我本芬芳》最可貴或者說打動你的是什么?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她誠實地寫出了生命、生活的一種真相。她不想去粉飾什么,因為生活與人性就是多面的,你沒有辦法對生活做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也許因為筆力的原因,沒能對呂醫(yī)生的心理做出深入的探索,但是作者至少用尾聲這一章,留給了讀者以思考,提醒讀者不要對生活做一種簡單化理解。惠才是完美的嗎?一定不是。當惠才的生活呈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慘敗,而她除了接受慘敗毫無作為,我們很難說她是完美的,很難說她是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她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女性,以驚人的坦率和勇氣,寫出了那日復一日的消磨,寫出了家庭生活對人的吞噬。芬芳散佚在歲月里,生命已無從更改,未來也無法更新,惠才不是英雄。但我媽媽的勇敢在于,她也并不想賦予惠才以英雄的品質(zhì),她就是一名普通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性,她被同樣的文化所塑造。
巫昂在母親節(jié)的直播中還說到,覺得楊阿姨的寫作介于《活著》與楊絳的作品之間,《活著》是農(nóng)民生活,楊絳寫的是知識分子生活,楊阿姨筆下的人物介于這兩個階層之間。這個廣大人群是非常需要有人來書寫的——楊阿姨的寫作也印證了生活永遠是寫作最好的來源,它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也讓我想起章紅曾開過一段時間的“寫作課”。
對,那時我老對那些來跟我學寫作的同學說,如果你想寫作,內(nèi)心就要儲備一些東西。所謂寫作的初心,就是我們有話要說,有情感要表達。實際上這是一切藝術(shù)的起點,自然也是寫作藝術(shù)的起點。
我讀阿姨的這幾本書,盡管是小說,但我讀時會覺得像是讀“非虛構(gòu)”,平實的語言講述著主人公的故事,讓讀者覺得如此親切、熟悉——在主人公身上,也有著更多人的身影,包括我母親與外婆的身影,我父輩們的身影,他們在時代生活中的艱辛,還有努力。
我看到俞敏洪先生在公眾號文章中也寫道:“我讀《秋園》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我外婆和母親的影子。楊本芬并沒有受過太正規(guī)的教育,但她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使她能夠把自己和家人本來會湮滅在歲月中的生命故事,變成一個時代的記憶,并成為歷史真正的寫照?!?/p>
是的,“故事不經(jīng)講述就是不存在的”。那些全然無名的蕓蕓眾生,他們在洪流中掙扎,無聲無息地生與死,如果沒人用筆去留住這些命運中沉浮的身影,他們就徹底湮沒了。
前幾天我在你的公眾號上看到一首2016年你寫給媽媽的詩《白色草帽》,寫媽媽12歲那年,在集市上遇到一頂白色草帽,三毛錢。她和你外婆提起,疲于生計的外婆正在木盆里浸麻,順手拽一把麻繩,劈面抽來,“麻繩浸過水/帶著柔韌沉重的力道”。詩的最后一句非常動人,“你的人生一直是焦干的旱土/只有你自己/是一滴源泉”——我想這段經(jīng)歷,一定是媽媽和你說起的。那個年代的匱缺與苦難,在一個12歲女孩對一頂能遮擋炎陽的草帽的渴望與失望中,展露無遺。這樣的細節(jié),就是講述與記錄的力量。
詩中還有一句,“沒有什么事物打敗過,你對美的愛好”——我看過楊阿姨的繡花,非常精美,配色也非常富于藝術(shù)感,我當時很羨慕你有一位這么巧手的媽媽,因我母親不擅手工。
是的,前陣子,我的羊絨衫破了都是媽媽替我織補好,那手藝堪稱巧奪天工。
我還聽說阿姨決定減肥,說要減到90斤,穿衣服就好看了——楊阿姨太可愛了!她對生活中的美一直有著追求,這點非常可貴。楊阿姨,在經(jīng)歷這么多風雨磨難后,您對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何評價?
我對如今的生活特別滿足,腳不痛就好,腳不痛我還能夠?qū)扅c東西。從小時候認幾個字起我就喜歡看書,喜歡閱讀,崇拜作家,想不到自己還出了幾本書,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也沒寫什么花里胡哨的東西,我就是把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情寫出來了,被這么多的人認可了。
阿姨現(xiàn)在還是每天寫作嗎?您早就會用平板,寫作更方便了吧?
對,用iPad來寫,方便多了。不寫的時候追電視劇,也是在iPad上看。
您最近在看什么電視???
看《勇敢的心》《人世間》,《人世間》我很喜歡看。
阿姨現(xiàn)在在寫第四本書,還是已經(jīng)寫完了?
寫了五萬字左右,圖書公司在考慮出版。但我自己覺得字數(shù)太少了。有兩個從前在期刊發(fā)表過的短篇小說想放進去,這樣字數(shù)夠了,但內(nèi)容又不太搭。有點苦惱。
非常期待您的第四本書早日出版!也祝楊阿姨身體健康,創(chuàng)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