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紅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原理提醒我們,每天都會有新的事物先于社會意識而發(fā)生,并且不必然在所有時期都被社會意識所反映。自從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數(shù)字、衛(wèi)星、網(wǎng)絡等新技術給信息傳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加之公眾權利意識的進一步覺醒,為人類意識所反映的突發(fā)公共事件似乎呈上升、頻發(fā)態(tài)勢。這些事件往往密切關系著民生安全、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國際關系和國家形象等,因而每每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由其引發(fā)的輿論監(jiān)控和輿情治理也越發(fā)形勢嚴峻起來。然而對突發(fā)公共事件與社會意識之間的本質關系尚待更為透徹而充分的剖析,對此問題的認知與應對還存在著一定的思維定式下的心理誤區(qū),有待進行其輿情價值化研究以及治理范式的突破。
盡管突發(fā)公共事件總是伴生破壞、失衡、災害等負效應,但并不妨礙它的可控性和機遇性也可以被人類的機敏睿智所察覺、捕捉。雖然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這種認知在目前還未被大眾觀念普遍認同,似乎帶有一絲僥幸和詭辯的意味,然而,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來剖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社會客觀存在的突發(fā)公共事件,其實是人類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下由社會意識和社會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并進一步反映在社會意識之中,形成與該事件相關的一種具體的社會意識,即輿情。輿情一般來說是指群眾的看法、意見,是在特定社會時空內與某社會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相關聯(lián)的較多群眾態(tài)度、觀點和情緒等表現(xiàn)的總和,并因此成為該社會事件的一部分。因而突發(fā)公共事件由于其輿情幾乎同步的緊密的關聯(lián)、互動,并非只是純粹的客觀事物,更大意義上,它是作為社會意識的產物而存在的,社會意識可以對它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甚至是塑造作用。
為了更好地理解突發(fā)公共事件及其輿情的哲學范疇和邏輯關系,我們先來辨別兩組概念的本質內涵。而該辨別不僅對本文論題可在概念與邏輯上提供有力的論證支持,還將對哲學上長久以來唯物論與唯心論根本矛盾對立問題的詮釋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這里的“物質”指的是“客觀實在”而非“客觀存在”,因此并不是有些人含混認為的“客觀存在”決定意識,也不是唯心論者堅持的意識決定“客觀實在”。矛盾之所以產生根本上源于對“物質”概念的誤解或者說含混不清?!翱陀^存在”與“客觀實在”是很接近的兩個哲學概念,以至于它們非常容易被混淆或者混為一談。列寧曾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笨梢娏袑幩f的客觀實在是對物質的定義,其內涵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其外延是指所有的客觀事物的總和??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不會隨著物質的形態(tài)、結構和屬性的變化而變化,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第一性的,具有絕對性、永恒性。而“客觀存在”則不等同于“客觀實在”概念,是相對于認知主體而言的,指一切客觀事物的存在,其中也包括精神、意識現(xiàn)象。客觀存在也是客觀的——比如他人大腦中的意識相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客觀的——但它卻是具體的、可變的、易逝的。因此客觀存在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第一性,而是相當大程度上建立在意識認知基礎之上的。由此可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誤差都是辨識不清這兩個概念而步入哲學的歧途:將人類意識中的“客觀存在”誤認為是全部的物質世界,而看不到其外還有一個真正絕對永恒的客觀實在的物質總和,也看不到在其他生物意識之中“客觀存在”與人類意識中的并不盡同,這是唯心主義得出“意識第一性”的謬根,也是存在主義以“意識存在”來否認物質世界客觀實在的謬根;機械地認識“客觀實在”卻看不到包括人類精神、思想在內的“客觀存在”從而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形而上學的僵化、刻板所在。而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其實正是建立在對客觀存在與客觀實在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及其之間辯證關系的真正辨識之上。客觀實在代替不了客觀存在,因為任何一種生物都會對物質賦予它們本身認知之上的意義;客觀存在也代替不了客觀實在,僅地球上就有萬千物種生生滅滅,無論它們如何意識這個世界,無論它們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地留下過什么意識的痕跡,但終究改變不了物質世界的自身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某物種的誕生或末日只是世界的一場游戲,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它們其實是同樣的概念?!吧鐣钡奈魑摹皊ociety”一詞,當初被近代學者嚴復十分精準地譯為“群”,日本人則譯為“社會”,有時也稱為“會社”。后來,中國當時也采用了日本的這種并不太嚴謹?shù)姆Q呼,“社會”一詞才作為一個漢語現(xiàn)代詞匯沿用至今。當代對于社會的定義是:由生物與環(huán)境形成的關系總和;又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下共同生活的生物,能夠長久維持的、彼此不能夠離開的相依為命的一種不容易改變的結構。從中可見仍然有“群”的意義存在:從遠古時代的“多細胞社會”進化出一些呈鎖鏈狀首尾相連的原始蝦類,到陸地動物們?yōu)榱烁玫厣孀匀恍纬傻募w,再到集體內部等級和分工逐步的明確,漸次形成了群落,人類則形成氏族部落、家庭宗親、文化圈層乃至國家,最終形成被人類共同認知的社會——人類所特有的“人類社會”。從這個生物的進化、發(fā)展歷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社會學中的族群、群落含義。那種認為社會不是群的觀點,是犯了“白馬非馬”式的概念學錯誤?!吧鐣笔歉甙l(fā)展程度的“群”,擁有更復雜的組織結構,具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和文化特征。
從普遍意義上講,人類所經(jīng)歷的任何特定歷史時期,都可看作是人類當時共同生活的主要社會群體;任何生物的共同生活群體,都可視為該生物社會。因此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就不可避免地帶有鮮明的生物群體的生命特征及時間烙印。例如“蜜蜂社會”“猴子社會”“狼群社會”就是由蜜蜂、猴、狼維持的生物群體結構,在它們社會的客觀存在中,“學?!薄八略骸薄凹顾杌屹|炎疫苗”等人類社會的很多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比如“原始社會”是由原始人類群體組成,那么“石油”“太陽系”“電磁信號”等現(xiàn)代人類社會中的很多事物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而實際上這些物質作為客觀實在一直就有。簡言之,現(xiàn)代的很多“社會存在”非原始社會的“社會存在”,甚至也非其“客觀存在”。所以,由特定生物群構成的社會中,其客觀存在決定于此類生物的意識,并決定此類生物的社會意識,進而這種社會意識也對其社會存在具有巨大影響作用,而這種特定生物在特定時空下的社會存在又影響生成了該生物群的意識。這些概念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用馬克思關于哲學與現(xiàn)實的一段論述來佐以說明。他在闡釋哲學現(xiàn)實生活品格時就強調,“哲學家并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正是那種用工人的雙手建筑鐵路的精神,在哲學家的頭腦中建立哲學體系。哲學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腦雖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體之外一樣。當然,哲學在用雙腳立地以前,先是用頭腦立于世界的;而人類的其他許多領域在想到究竟是‘頭腦’也屬于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是頭腦的世界以前,早就用雙腳扎根大地,并用雙手采摘世界的果實了?!边@里出現(xiàn)的“世界”(“人體”)“頭腦的世界”(“人腦”)“哲學家的頭腦”(“工人的雙手”“人腦”)“哲學體系”(“鐵路”)等概念,幾乎可以在模糊意義上相對于“客觀實在”“客觀存在”“人類意識”“社會意識”或“社會存在”等概念,其關系如下圖。
那么,突發(fā)公共事件作為社會存在的一種,只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種、種概念,當然是排在人類意識、社會意識之后的,因此是決定于人類的社會意識的。輿情作為社會意識的種概念,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對社會存在具有很大的影響。具體到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認知來說,其定性、定位、走向、評價、影響等都可以受到輿情的能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被輿情所左右。那么,對輿情的甄辨、鑒別從而選擇出具有價值的部分以使事態(tài)朝向人類希望的方向發(fā)展;或者是根據(jù)人類所希望和能理解的角度對事件做一番描述、解釋和處置規(guī)范。例如月食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社會意識中,是一種公認的月球、地球、太陽三個星球相互公轉、走位之天文現(xiàn)象所造成的人類視覺影像;可是在三千年前它卻被社會認知看作是天狗食月的重大危急事件,一旦發(fā)生就需要人類敲鍋打鑼地嚇唬住“天狗”把月亮解救出來。因為月亮是有價值的,而天狗是掠食者,是對人們的利益有損的,所以人們要采取對天狗最有效的辦法處理這類突發(fā)的重大事件。而屢試不爽的結果更加堅定了人們的這種理念和行為,使之更加泛化、固化而成為社會意識。由此可看出,人們已有的社會認知、價值觀念會對特定事件具有重大影響甚至是決定作用,即使事實并非等同于那時人們的認知,卻不影響彼時彼地的事件卷入者以其堅信的真理及行為邏輯使得事件得到令他們滿意的解決、呈現(xiàn)他們所期待的結果。
關于社會意識,心理學家波斯托曼的一個實驗給出了一個富有趣味的解說:他對人們所重視的價值事先做了調查,接著把與這種價值有關的單詞在銀幕上用瞬時顯示器進行提示,然后測定每個人的認知閾限。結果越是被認為價值大的單詞,其認知閾限就越低。這說明,人的價值觀對其知覺是有促進作用的。這就是主觀意識決定客觀知覺的例證。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管理者的意志以及事件卷入群體、旁觀群體的社會意識,都可以成為該事件究竟是什么、該如何對待的決定因素。相對來說前者應該順應、服從于后者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后者。因此,對于相關輿論的收集和輿情的利用來治理一些特定事件問題就存有科學理論上的依據(jù),而絕非是管理者的主觀臆想。認識到輿情價值所在,掌握社會意識產生和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重視事件當事人、相關人的價值觀等社會知覺意識并善加利用,可以給突發(fā)公共事件治理提供有力的助力,并對減輕治理者的應激性焦慮及主觀操作失誤大有裨益。
對于社會意識來說,突發(fā)公共事件一般是無預兆的突然發(fā)生的大事件,總是伴隨著各種矛盾的激化以及人身、財物損害的災難性后果,具有突然性、復雜性、破壞性、持續(xù)性、多變性等特征。突發(fā)公共事件雖然有天災、人禍兩大類之分,然而即使是天災也會由于卷入人群的態(tài)度、能力等水平的差異而顯示出不同程度的人禍癥狀。所以突發(fā)公共事件都可以看作是卷入民眾的素質檢驗,同時更是對相關社會管理者的能力考量,一旦處置不當就會加大損失的烈度和廣度,轉為政治事件。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突發(fā)公共事件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與混亂、失職、丑聞、失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必然聯(lián)系,并進一步在個人心理和社會心理上造成漸進性的破壞性沖擊。由此形成的一個突發(fā)公共事件應對范式就是遮蓋性操作,例如隱瞞事實、敵視媒體等;而當遮蓋未能奏效難以為繼時,則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夸大性操作,不當使用政治技巧引發(fā)民眾不滿和反感。
之所以在突發(fā)公共事件認知心理與應對上存在這些誤區(qū),根源是人類對意外及災難的普遍性恐懼和職務性焦慮。其實,突發(fā)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機不僅產生于受損害人群之中,也普遍性地存在于救助者群體中;不僅產生于事件發(fā)生后的持續(xù)康復期,也存在于事件發(fā)生第一時間的應激反應期。特別是對于突發(fā)公共事件所在地的直接管理部門來說,這種應激反應可能遠遠超過外界認為的程度。越來越多的此類事件的曝光及其造成的惡劣社會影響,以及涉及官員的種種前車之鑒,都給下一個當事者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導致應對理念和舉措上的心態(tài)焦慮和行為扭曲,亟須社會心理性脫敏。
相對樂觀的是,隨著經(jīng)驗和教訓的積累,近來的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處理已經(jīng)顯示出偏執(zhí)心理定式的脫敏趨向以及更加成熟、穩(wěn)健的綜合治理風格和能力。特別是2019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事件,越發(fā)顯示出對疫情及輿情的管控治理水平在戰(zhàn)斗中成長、升華的可喜現(xiàn)象,為我們提供了較高的理論研究實例。一個屬于社會心理學范疇的并不十分嚴謹?shù)哪贫筛嬖V我們,事故是大自然規(guī)律的一部分,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fā)達,事故都會發(fā)生,而且其結果每每挑戰(zhàn)我們所祈愿的最低下限。所以,事件應對者最應該做到的是應急預案盡可能周到、全面,執(zhí)行能力和臨場發(fā)揮盡量提高、完善等等。一旦發(fā)生不幸或者損失,都盡可能地坦誠應對,迅捷恰當。問題的一個關鍵在于減少所犯的錯誤,而不是被動消極地掩蓋事實。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信息傳播更是任何力量都難以阻止的。新技術不僅以最為便捷的方式溝通了各團體、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打破了種種地域和國家的限制。就像傳播科技專家尼葛洛龐帝所言,“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而遮掩性操作只能使真相越發(fā)夸張變形?!爱斦胬磉€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jīng)走遍了半個世界?!保R克·吐溫)當管理者無論是出于對后果莫名的恐懼還是出于虛榮心作祟而選擇對事件開始編造謊言的時候,真相卻總是像天空中的月亮一樣終將顯現(xiàn),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對突發(fā)事件及其輿情進行應對處理的品格和能力其實是正相關的兩個指標,好的治理效果絕不是以犧牲道德品質來取得的。相反,適宜的坦誠和暴露可以在宣傳效果上達到更好的目的。這在一些突發(fā)公共事件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并驗證。例如2003 年10 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返回地面,宇航員楊利偉出艙畫面經(jīng)過現(xiàn)場直播傳遍全世界,但沒有幾位觀眾注意到他嘴部的血跡,更鮮有與此相關的報道。隨后網(wǎng)絡上的流言蜚語便接連不斷,甚至說回來的楊利偉是假的,乃至中國飛船升空是造假等等。直到后來楊利偉本人出書,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是飛船著陸時巨大的沖擊力使其頭部猛烈震動,因麥克風的棱角致使嘴部受傷。對比此事件前后兩種報道的新聞效果,反而是楊利偉對事件的真實描述比追求完美畫面的報道更有感染力和影響力。具有可比性的還有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即將返回地面時,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qū)上空解體的事件報道。美國總統(tǒng)布什當天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對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中遇難的七名宇航員表示哀悼。我國新聞聯(lián)播也隨即轉播了較完整的新聞畫面。這類事件幾乎是不可能被隱匿的,它似乎也印證了墨菲定律,事故出現(xiàn)不可能被完全杜絕,但一次事故之后,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使下一次飛行更加安全。正確的態(tài)度既不是知難而退,放棄努力;也不是粉飾遮掩,過度保護;或者聽之任之,縱容事故再次發(fā)生。人永遠也不可能萬無一失,坦誠也許是最智慧、最理性的應對方式。承認自己的無知,會幫助人類擺脫妄自尊大所致的疏忽和無所不能給自己挖的陷阱,從而務實、真誠地把事情處理得更嚴密、更理想些,使輿論站在理解、支持自己的這一邊。即使真相過于殘酷而令人沮喪,總勝過極力掩飾或避而不談的掩耳盜鈴式的愚蠢。況且問題坦白后,起碼可以使大眾通過確認知情權在手而使得社會信任度得以修復提升,輿情也會相應地在群眾見仁見智的分析評判中得到一定的疏導和良性發(fā)展。當然,這絕不能成為責任者任由問題發(fā)生不加作為不思改善的錯誤選擇。一味無為地坦白是極其消極的、危險的,非但不能達成大成若缺、大盈若沖之效,反有可能直白簡陋地失去大眾對問題可以被科學認知與妥善解決的信心。
對于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處理,很長時間以來一般是采取問題導向思維,即典型的笛卡兒思維方式,習慣于從分析問題開始解決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方案。而這往往是問題當事人焦慮產生的消極心理暗示之根源,也是缺乏整體性思維、易于陷入偏執(zhí)性處理問題方式的原因之一。當然,這種笛卡爾思維對于解決一些“機械論”問題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更高層次解決以人的因素為主的事件管理問題的難點、重點日益突出,那么以問題為導向的傳統(tǒng)笛卡兒思維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人們需要更新的思維范式出現(xiàn)來幫助人們擺脫諸多困擾,于是結果導向思維等就應運而生。
結果導向本是ISO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即強調經(jīng)營、管理和工作的結果(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和客戶滿意度),即經(jīng)營管理和日常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態(tài)度均要符合結果的要求,否則沒有價值和意義。結果導向是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考核人才和機構業(yè)績的關鍵因素,足見其對工作的積極有效的正向作用。雖然結果導向也被認為在經(jīng)營管理中存在弊端,但是借用到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輿情應對上,由于其追求的“結果”與前者“結果”的性質不盡相同,即更多地注重事件發(fā)生后管理者應對態(tài)度、理念和措施所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人民滿意、社會進步、文明發(fā)展,因此結果導向思維在傳播社會學范疇就帶有了更多的使命擔當與信仰追求的成分,從而使它在原生情境中的弊端可以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那么結果導向思維的以目標達成為導向的手法與問題導向思維中以問題為焦點來消滅問題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這很類似于大禹與其父鯀在治水上的區(qū)別:同樣面對洪水肆虐,鯀的思維是極端的問題導向,哪里有水堵哪里,甚至冒著風險從天帝那里盜來了“息壤”來堵水,最終越筑越高的堤壩崩潰,反而釀成更大的災害;而大禹顯然采用的是典型的結果導向思維,他找到了事件最終將要發(fā)展的結果,以此探究洪水的機理,尋找與水同情共處的可能,于是便依據(jù)地形從洪水泛濫處到東海之濱疏浚渠道,最終將水自西向東引到了最方便它流入大海的河道里,為害人間的洪水自然消失了??梢?,用結果導向或稱之為目標導向的思維范式,可以解決問題導向難以應付的棘手問題,最大程度地利用多種信息多種渠道辨證施治,這對覓得最佳解決方案、優(yōu)化提高工作效果作用匪淺。
具體分析在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及輿情過程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結果導向思維運用與問題導向思維運用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態(tài)度立場差異。面對媒體的態(tài)度,問題導向思維的第一反應會是下意識地希望問題沒有發(fā)生或根本不存在,因此在面對媒體的時候往往想方設法隱瞞事件,對媒體采取防范甚至是敵視的態(tài)度。殊不知,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前沿哨所,既不是事件直接處理者的朋友,也非敵人,而是其放大鏡、揚聲器,而這種放大功效對于被放大者的是非優(yōu)劣都是一視同仁的。那么敵視媒體這種放大功效的潛意識其實是將事件發(fā)生與自己出錯誤相等同的一種主動的自我矮化或歸謬化定位。而結果導向思維則是在為人民服務、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目標指引下,配合、利用媒體將自己相關事件應對的積極有效的言、行等表現(xiàn)傳播出去,以使得大眾情緒及社會輿論朝著有利于預期結果的方向發(fā)展。
2.處理傾向差異。對于受突發(fā)事件損害的群眾,問題導向思維者往往采取堵嘴行動,忠告他們不要亂講話,尤其不要對媒體記者說話,或者在他們同意接受媒體采訪時,干涉他們的語言和表達,操控現(xiàn)場氣氛,甚至導演擺拍鏡頭等等。結果導向思維者則是足夠地尊重事件和情緒的真實性,尊重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信任民眾,同時自信、自勝,信奉有所為有所不為,相信人定勝天。
3.公眾認知差異。對關心事件原委和發(fā)展動向的大眾,問題導向思維一般是輕視的,甚至是敵對的,這與其對媒體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在面對公眾時偏好打官腔,說套話,濫用公關技巧,割裂突發(fā)事件本身與行政之間的關系,給人“事、政兩層皮”的感覺。結果導向思維則是從事實出發(fā),實事求是,對癥下藥加以施治,并且對現(xiàn)代傳播學常識具備一定基礎,對人人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力有充分認識,較少的政治技巧與較多的真摯投入會更好地應對突發(fā)事件的來襲,化被動為主動,在共同的目標利益下博得最廣泛的同情、理解、共振,以利于戰(zhàn)勝困難險阻實現(xiàn)目標達成。
4.媒體措施差異。對網(wǎng)絡信息傳播、評論等,問題導向思維傾向于高壓管制、清除消滅行動,所以動輒就刪帖、禁言、封號等,甚至直接出動國家機器約談、傳喚,更有甚者跨省抓捕。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上》)不分青紅皂白地壓制意見只能使問題得以表面化的“消失”,得到一個“秩序”的假象,而更大更危險的潛在隱患或許會因此悄然暗長,且一定會在某時間越過臨界點發(fā)生質變,釀成新的災害、引起更大的混亂和破壞。結果導向思維會辨別傳播者的身份和動機,鑒識網(wǎng)絡信息、評論的價值,進行精細化管理,具有將社會積極分子、進步群眾與水軍、造謠者、仇視人民意圖瓦解顛覆政權者區(qū)分開來的足夠的能力,并對一時的意見紛亂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和處理經(jīng)驗,科學地對待民間自發(fā)的意見能量,達到輿情利用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諸多差異不一而足。其實結果導向思維理論并不是新近出現(xiàn)的,業(yè)已引起眾多管理者或管理機構的重視和青睞。然而盡管如此,當事故突襲時,結果導向思維仍然不全是事件管理當事人的當然選擇。究其原因,除了問題導向思維范式的惰性羈絆外,很可能與制度中對官員及機構進行績效考核的簡單粗暴有關。例如一度某地官員政績考核辦法規(guī)定,凡發(fā)生進京集體上訪及越級上訪的,年度考核實行“一票否決”。這似乎成為一項相關干部榮譽評選、晉級晉職的剛性標準。于是官員思維被引入問題焦點中:盯訪、截訪、打擊上訪成為一種為政常態(tài),致使官員利益與上訪群眾利益產生淺表性矛盾甚至是敵我對立,不時有矛盾激化的惡性事件發(fā)生。想來此制度初衷也是菩薩心腸下的雷霆手段,是見不得平民喊冤哭訴、容不得官者作威作福的,然而后果卻往往事與愿違。但是如果把上訪者理性地看待為原告,常識就會告訴我們,他們未必就在法律或道德上占有絕對正確的地位。盡管他們含冤的概率一般更大一些,但卻不能作為被告有罪推定的充分依據(jù)。況且,當?shù)刈罡吖賳T時刻處于為所轄區(qū)域內一切矛盾糾紛上交后的受懲連坐境遇所導致的心理焦慮和行為扭曲是可以逐級下傳的,稍加時日便會形成管理集體的心理焦慮和行為扭曲,并因之產生消極思維定式和被動處理范式。故此,對這種形而上學的“一票否決”范式進行否決,也理應成為公眾問題研究以及社會治理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
“價值”是衡量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認知輿論價值并追求輿論價值最大化,是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達到人民滿意、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的傳播使命。那么,除了能直接切入矛盾核心的結果導向邏輯思維具有這種能量外,還有一種威力巨大的思維范式,就是代入式思維。這種思維可以超越單向的權力、角色的局限,克服線性思維的制約糾結,有效應對混沌狀態(tài)的矛盾及其各方張力,達到正反皆有其用的認知境界。從混沌理論的角度看,宇宙最有力的狀態(tài)是原始的無序混亂;混沌系統(tǒng)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與非混沌系統(tǒng)相比要迅速得多?;煦缋碚摪l(fā)起于自然界,用于解釋易變動的物質或系統(tǒng)經(jīng)過一定規(guī)則的連續(xù)變動之后,可以由渺小微弱變?yōu)槭剂衔醇暗臒o窮大后果。由于在人文及社會領域中事物相互牽引糾纏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混沌理論便被引用過來,應用于某時某領域暫時難以預測的系統(tǒng),從其復雜多變的動態(tài)中理出一定的規(guī)則來使得表象上一時的雜亂無章轉變?yōu)轭A期結果中的有效能量。這就使代入式思維的非線性和分維性有了用武之地。這種非線性和分維性的思維可于混沌中實現(xiàn)輿情能量置換和價值傳導,從而使客觀、深度、全面挖掘輿情價值成為可能。
突發(fā)公共事件引發(fā)巨大輿情,往往不僅是社會結構性矛盾的集中激化,也可能是世界各國或利益團體相互關系及利益纏斗在某一爆發(fā)點上的投射。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侵襲下,引發(fā)的矛盾沖突及輿情問題就表現(xiàn)得更加復雜多元。這種形式借用專家分析“(小規(guī)模的)沖突更有可能發(fā)生在相對對稱的關系中;其中,行動者對其相對社會地位的理解具有含糊性,換言之,雙方存在認知上的不對稱,而這種認知有可能受到對方的挑戰(zhàn)”。當各方利害關系愈加錯綜復雜,大眾傳播處于一種技術與實力上都相對被動的兩難地步,“那些慣常的輿論治理手段和正能量的煽情報道,帶來的只是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斷推動社會的撕裂。也許在這種斗爭復雜和激烈的話語場中,葛蘭西的想法更為適用,文化霸權的建立不能靠簡單的暴力和直接的國家機器,當然更不能靠煽情,只能靠更寬容的態(tài)度將多元意識形態(tài)盡可能地納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中?!蹦敲?,在輿情資源化理念下,任何矛盾沖突的應對過程中,任何對輿情的回避、無視或是消滅、壓制,都是一種對輿論資源的浪費。而代入式思維則是較大程度避免這種來自主觀角色定位和本位主義思考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讓人類可以更好地駕馭輿論而不是戰(zhàn)勝輿論。代入式思維可看作是易位式思考與斟酌,是在將輿論資源化的價值預置下,將各方立場和各種身份在事件中輪番植入、替換的全方位的客觀思考。面對突發(fā)事件,我們需要立足現(xiàn)實實際,辯證地看待輿情中的所有因素,不僅關注挖掘那些人們認為的有利一面,也格外留意那些不被人們理解和看好的消極晦暗面。如果我們試著用代入式思維來對待后者,先拋開直觀印象和因果判斷的正與負,而是發(fā)現(xiàn)其中的能量絕對值,直接把審視視角或主觀元素,用另外一個視角或元素代入,然后進行替換,就會得到一個似乎截然不同的新事物。這樣便可以使輿情中原本為零價值或負價值的部分得以創(chuàng)造開發(fā)、轉換利用。因而輿情價值與能量的正負兩極便具有時空傳導與置換的實踐可行性。
沒有代入式思維的管理者一般憎恨混沌現(xiàn)象,于是采取漠視或壓制輿情力量的態(tài)度,并嚴重低估當前時代的信息傳播能力,這很可能會產生難以預計的不良后果。即使在漠視或壓制措施下制造了暫時的穩(wěn)定甚至是繁榮,但是危險很可能就來自于不久之后一個未知的地方。相反如果對所謂的負面輿情給予足夠重視和充分思考,善加利用,不僅可以化廢為寶,收獲憑空增多的資源價值,還可以增加比表面穩(wěn)定、富足、繁榮更寶貴得多的社會公信力、感召力和影響力,贏得世道人心,樹立國內外優(yōu)良公共形象。因此,代入式思維可產生令對手無法否定、失去指責借口的令人拍案叫絕的強大威力。最終充分展示了主流價值觀的成功,及其社會治理能力和輿論宣傳能力的強大,成為一切輿情皆有價值的輿情價值化理念的成功演繹。
輿情價值研究,實質是基于對輿情具有價值這一命題的全面肯定前提下的突發(fā)公共事件及其輿情治理思維。在諸多突發(fā)公共事件以及各種復雜輿情的多發(fā)形勢下,不應將所有輿情僅僅當作是監(jiān)測防范的對象,而是發(fā)現(xiàn)其深層價值妥善加以利用,在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為指導的基礎上,以群眾路線為原則,以實踐理論相結合,始終以服務人民、忠于國家為目標,理智面對實際,積極有效地引領輿論走向。在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引領的全球化時代,在電子技術都可以無限人性化的智能世界,一切皆有可能。這種化焦慮感為使命感、視輿情如親情的輿情價值化理念可以運用到從中央高層到基層終端的各級組織的治理架構當中,以及各級應急措施和常規(guī)工作方案之中,以遠景戰(zhàn)略定細節(jié)策略,將每一次突發(fā)公共事件作為積極吸取經(jīng)驗教訓和主動提高治理能力與升華治理效果的機遇,使得人民利益和集體利益盡可能高度的一致化,從而實現(xiàn)國家利益和價值創(chuàng)造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