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在導航系統(tǒng)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出門遠行已不是一件難事。然而,在科技并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出門該如何辨別方向呢?
人類很早便知道了太陽東升西落的規(guī)律,于是通過太陽的方位便能辨別方向。然而,太陽總有落山的時候??陕斆鞯墓湃擞修k法,他們學會了通過星辰來辨別方向?!对娊洝酚性疲骸皷|有啟明,西有長庚?!边@便是將天上的星辰和方向對應來確定方位,從而使人們在黑夜中也不會迷失方向。
其實,啟明和長庚都是“金星”。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表層覆有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因此僅次于月球,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并成了古人辨識方位的最佳選擇。
金星的起落方位與太陽相反,太陽即將升起時金星正從東方落下,所以人們將其叫做“啟明星”。每到黃昏時,金星又會從西邊升起,而黃昏又有長壽之寓意,所以古人又將其稱為“長庚星”。
其實,古人已經理解了啟明和長庚同為“金星”的道理,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在《詩集傳》中就明確指出:“啟明、長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以其后日而入,故謂之長庚?!?/p>
用觀天象的方式來導航也有風險,比如遇到陰雨天,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此外,即使找到了方向,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遠、身在何處呢?此時就需要使用人造導航工具了。
實際上,最原始的人造導航系統(tǒng)便是道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很注重對于官道的修建,人們沿著官道,就能到達想去的地方。而為了丈量路程,古人還發(fā)明了一種叫堠(hòu)的路標,即在官道旁邊每隔一段距離堆個石堆或壘個土堆作為標記,既可指明道路走向,又可計程。
唐代詩人元稹在《西涼伎》中便寫道“開遠門前萬里堠”,說的就是盛唐時期設立的堠堡曾通向萬里外的安西,人們順著這些路標,便能前往西方經商或者旅行。
此外,古代的官道上還設有驛站,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便曾記載“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說的就是元代時,即使是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有驛站??梢哉f,在古代,驛站是導航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在古代,有時候官道也不能面面俱到,這時就得依靠專業(yè)的導航工具了。傳說黃帝就是依靠著導航工具“指南車”打敗了蚩尤。與指南針不同,指南車是一種純粹的機械設備,運用由大小齒輪構成的裝置來進行指向。然而,指南車制作難度系數(shù)大,而且不便攜帶。后來,使用更加便捷的“司南”出現(xiàn)了。司南最早是用天然磁鐵鑿成勺形放在刻著方位的盤上進行指向,后來,人們用磁針取代了磁勺。
到了海運發(fā)達的宋代,指南針還被聰明的古人搬到了海上,這就是“水羅盤”,即把磁針放在一個中間盛水、邊上標有方位的盤中,磁針浮在水上可以自由旋轉,靜止時兩端分別指向南北。
然而,若要跨洋航行,在茫茫大海里,即使能夠分清方向,但無法精確定位也很容易迷失。于是,聰明的古人用一種叫“牽星板”的工具來測量星辰的高度指數(shù),從而測定船只的具體航向,這種技術叫作“過洋牽星術”。
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著船隊下西洋時便使用了過洋牽星術,這種導航方式保證了他們能夠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
古人的導航智慧令人贊嘆不已。如今,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