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哲,翟玉霞,郭東明,吳少燕,蘇鴻輝
(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介入科,廣東 汕頭 515041)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子宮肌瘤得到越來越多的臨床醫(yī)生以及患者的認可。不同于傳統(tǒng)的開放性手術或是腹腔鏡下手術直接將肌瘤剔除,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是一種通過熱量滅活子宮肌瘤使其失去活性的手術方式[1]。當然,即便滅活了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是否改善仍與術后壞死病灶的縮小程度密切相關[2]。特別是對于由肌瘤壓迫導致的尿頻、尿急、腹痛、腹脹的癥狀,或是肌瘤擠壓內膜并增加內膜面積導致的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的癥狀,短期內能否快速改善關系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的高低。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子宮肌瘤微波消融治療術后短期3個月的臨床療效,為行子宮肌瘤微波消融治療的患者術前評估和短期預后療效提供參考依據(jù)。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在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介入室行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微波消融治療的75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重大并發(fā)癥。納入標準:(1)按照手術指南進行微波消融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2)有完整的臨床病歷資料;(3)有完善的超聲檢查及手術記錄;(4)術前完善盆腔磁共振增強檢查。按照子宮肌瘤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xiàn)IGO)分型[3]及磁共振圖像顯示的子宮肌瘤位置分為近黏膜組(FIGO分型0~3型,肌瘤位于黏膜下或者靠近內膜),36例,其中0型1例,1型4例,2型10例,3型21例;遠黏膜組(FIGO分型4~6型,肌瘤遠離子宮內膜),39例,其中4型16例,5型12例,6型11例。本研究經(jīng)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采用美國GE公司LOGIQ E9超聲診斷儀,配置低頻探頭C1-6VN;韓國三星公司RS80超聲診斷儀,配置低頻探頭C1-6;南京億高微波系統(tǒng)工程公司ECO-100C微波消融治療儀,配置ECO-100AI8一次性微波消融針。
術前行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子宮腫物穿刺活檢,明確為子宮平滑肌瘤。術前常規(guī)行腸道準備、導尿。患者平臥位,全身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術野、鋪巾。消融前先行超聲造影檢查評價子宮肌瘤與周圍正常組織血流灌注狀態(tài)。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實時引導下,先建立人造腹水隔開子宮與周圍重要臟器,保護腸道、膀胱、網(wǎng)膜等。隨后將1~2根消融針分次有序地穿入子宮病灶內,以功率40~50 W進行消融。待普通彩超判斷病灶滅活后,再次行超聲造影明確腫塊均已完全滅活。最后使用18G穿刺針抽出人造腹水,術畢。
1.4.1 子宮肌瘤體積變化觀察術前和術后1、3個月子宮肌瘤體積變化。肌瘤體積V=3/4πr3,肌瘤半徑r=(長+寬+高)/6[3];子宮肌瘤體積縮小率=(V術前-V術后)/V術前×100%。
1.4.2 臨床癥狀改善評價采用子宮肌瘤癥狀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問卷(the uterine fibroid symptom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FS-QOL)[4]評估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該問卷包括癥狀嚴重程度(symptom severity score,SSS)和健康相關的生活質 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評分?;颊吲R床癥狀改善得分=術前SSS(HRQL)得分-術后3個月SSS(HRQL)得分。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配對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采用Friedma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指數(shù)、肌瘤最大徑、肌瘤體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近黏膜組與遠黏膜組子宮肌瘤患者的一般資料
術前子宮肌瘤體積為49.90(29.90,98.10)cm3,術后1、3個月子宮肌瘤體積逐漸減小,分別為31.90(20.30,64.70)cm3、17.90(6.23,39.80)cm3,子宮肌瘤體積縮小率逐漸增大,分別為(35.7±18.6)%、(61.2±2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01)。
微波消融治療術后1、3個月,近黏膜組子宮肌瘤體積縮小率均大于遠黏膜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微波消融治療后兩組子宮肌瘤體積縮小率比較(%)
微波消融治療術后3個月,近黏膜組SSS評分和HRQL評分改善得分均優(yōu)于遠黏膜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01),見表3。
表3 微波消融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得分比較[分,M(Q1,Q3)]
子宮肌瘤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常見的癥狀包括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尿頻、尿急,腹痛、腹脹等[5],這些癥狀或是由于子宮肌瘤擠壓內膜,增加內膜面積,或是由于子宮肌瘤外凸生長壓迫到周圍的膀胱、腸道所致。最根本的解除方法就是手術去除肌瘤,常見的手術方式是開放性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子宮肌瘤微波消融治療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超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已被證實是安全有效的[6-7],同時它還具有保留子宮、不影響卵巢、出血少和恢復快等優(yōu)點[8-9]。考慮到子宮肌瘤微波消融術后壞死病灶的縮小與其他臟器不同,術后壞死病灶有一部分是通過宮腔排出,而FIGO分型是按照子宮肌瘤的位置分類的,因此,我們的研究按照子宮肌瘤的位置將處于黏膜下的或者靠近黏膜的子宮肌瘤定義為近黏膜組,其他的定義為遠黏膜組。結果表明,靠近黏膜的子宮肌瘤微波消融治療術后無論是病灶的縮小率或是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遠離黏膜的子宮肌瘤患者。
子宮肌瘤壞死病灶的縮小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吸收以及宮腔排出這兩種途徑[1],接近宮腔的病灶壞死脫落后隨經(jīng)血或者自由排出體外。FIGO分型主要根據(jù)子宮肌瘤與黏膜、漿膜的位置關系來劃分,位于黏膜下或者靠近黏膜的肌壁間肌瘤分為0~3型,而不靠近黏膜的肌壁間肌瘤或漿膜下肌瘤分為4~6型(除外帶蒂的漿膜下肌瘤),兩種類型的肌瘤壞死病灶的差別在于是否能通過宮腔排液的方式縮小病灶。本研究結果表明,近黏膜的子宮肌瘤組術后短期內體積縮小率明顯比遠離黏膜的子宮肌瘤組更大,這也證實了黏膜下肌瘤通過微波消融治療短期內療效顯著。
子宮肌瘤癥狀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問卷包括兩部分,主要評估患者月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尿頻尿急等帶來的臨床癥狀。相對而言,黏膜下的或者靠近黏膜的子宮肌瘤帶來的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癥狀更加明顯,如果治療有效,壞死病灶縮小迅速,那么患者的經(jīng)量、經(jīng)期改善帶來身心改善也更加明顯,而遠離黏膜的肌瘤對患者帶來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壓迫癥狀導致的尿頻尿急、腹痛腹脹,一般肌瘤都較大,無法通過宮腔排出,縮小速率較靠近黏膜的病灶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我們的研究中,術后短期內近黏膜組的改善評分比遠黏膜組更高的原因。
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局限在術后3個月,沒有對術后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和評估,但也可以給予迫切需要短期內改善臨床癥狀的患者帶來信心;其次,雖然收集的病例沒有發(fā)生重大的手術并發(fā)癥,這是由于我們熟練掌握了微波消融治療技術,而對于初學者或是經(jīng)驗不足的操作者而已,是否同樣具備相同的術后短期療效,值得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微波消融治療術后短期療效確切??拷つさ淖訉m肌瘤術后短期內病灶縮小程度更大,患者術后短期內臨床癥狀改善程度也優(yōu)于遠離黏膜的子宮肌瘤患者。因此,對于肌瘤靠近黏膜的患者值得推薦采用微波消融的方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