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娜,劉丹華,韓露
(開封市兒童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兒童心律失常是小兒常見病,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類型,包括早搏、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會影響小兒血流動力學,若合并器質(zhì)性心臟病,甚至會影響心臟功能,嚴重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心絞痛等,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抗心律失常藥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以普羅帕酮片與胺碘酮為首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效果褒貶不一[2]。本研究比較胺碘酮與鹽酸普羅帕酮片治療小兒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純?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7.92±1.13) 歲;先天性心臟病8 例,病毒性心肌炎20 例,藥物中毒3 例,其他9 例;早搏15 例,心房顫動12 例,心動過速13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8.01±1.15) 歲;先天性心臟病10 例,病毒性心肌炎22 例,藥物中毒2 例,其他6 例;早搏18 例,心房顫動10 例,心動過速12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入組患兒經(jīng)心電圖檢查,符合快速性心律失常診斷標準[3];參與研究前未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停用藥物5個半衰期以上;臨床資料完整;患兒家長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疾??;伴甲狀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及肺部疾病者;臨床藥物過敏史。
兩組患兒入院后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血壓監(jiān)測。
1.3.1 對照組
初始治療:首劑量普羅帕酮(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國藥準字H44020249,規(guī)格為10mL∶35mg)1.0 mg/kg +5%葡萄糖注射液等倍稀釋,緩慢靜脈注射,密切監(jiān)測心率;然后以4~7 μg·kg-1·min-1靜脈滴注維持(24 h總劑量不得超過6 mg/kg),24 h后改為口服鹽酸普羅帕酮片(山東仁和堂藥業(yè),國藥準字H37020793,規(guī)格為每片50 mg),初始劑量10~15 mg·kg-1· d-1,分3次服用;待病情好轉(zhuǎn)后維持劑量每次2 mg/kg,每日2 次。
1.3.2 觀察組
初始治療:胺碘酮注射液(山東方明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44923,規(guī)格2 mL∶0.15 g)5 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20~120 min內(nèi)靜脈滴注完;隨后改為維持量5~15 μg·kg-1·min-1靜脈滴注(24 h總劑量不得超過15 mg/kg),24 h后改為胺碘酮(國藥準字H19993254,規(guī)格為每片0.2 g)口服,第一周每次10 mg/kg,每日2 次;第2周每次6 mg/kg,每日2 次;第3周每次5 mg/kg,每日1次并維持。兩組連續(xù)用藥3 個月。
比較兩組臨床效果。兩組患兒治療結(jié)束后進行效果評判[4]。顯效:心悸、胸悶等癥狀消失,心電圖提示早搏較基線值降低≥90%;有效:心悸、胸悶等癥狀好轉(zhuǎn),早搏較基線降低幅度降低60%~89%;無效:心悸、胸悶等癥狀未改善或加重,早搏降低≤60%。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采集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留取上層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素(T4)水平,檢驗人員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早搏次數(shù)。采用24 h導聯(lián)心電圖統(tǒng)計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期前收縮次數(shù)。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患兒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心律失常復發(fā)率。兩組患兒治療3個月后復查,統(tǒng)計治療后心律失常復發(fā)率。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單位:例(%)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早搏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早搏較治療前次數(shù)明顯減少,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期前收縮次數(shù)比較單位:次/min
觀察組不良反應及心律失常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及心律失常復發(fā)率比較單位:例(%)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小兒較為常見的一類心律失常,主要是因心臟活動限制導致竇房結(jié)外側(cè)波動、心臟節(jié)律異常,臨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5]。鹽酸普羅帕酮是第一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通過競爭性阻滯β受體,穩(wěn)定細胞膜,阻斷心肌細胞興奮向神經(jīng)傳導,以此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有效不應期,緩解心律失常[6]。普羅帕酮用于心律失常有一定效果,但該藥有負性肌力作用,對持續(xù)性房室交界性心動過速治療效果不理想,甚至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惡化情況[7]。胺碘酮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藥物分布容積大,短時間內(nèi)能達到穩(wěn)定的血藥濃度,可穩(wěn)定心肌組織,降低心肌興奮性;同時可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有效不應期,抑制鈉離子內(nèi)流,降低心肌電位傳導速度及竇房結(jié)自律性,減輕心律失常癥狀[8]。
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早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鵬飛[9]研究報道研究組(胺碘酮)治療總有效率96.15%,高于對照組(普羅帕酮)的69.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普羅帕酮相比,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更為有效,主要是因胺碘酮的電生理及藥理機制獨特,具備Ⅰ,Ⅱ,Ⅲ,Ⅳ類抗心律失常的電生理作用,有效抑制心肌細胞電位鉀離子內(nèi)流,對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等起到較好的轉(zhuǎn)復作用。觀察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及心律失常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危松青等[10]研究也指出觀察組(胺碘酮)不良反應(3.5%)低于對照組(普羅帕酮)(32.14%),復發(fā)率(7.14%)低于對照組(32.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說明胺碘酮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分析原因可能是普羅帕酮對腎上腺素有一定的作用,存在負性肌力作用,藥物整體安全性不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效果廣且高效,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對腎上腺素、心肌抑制等無影響,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較低,且能有效控制疾病復發(fā)。
有研究[11]指出,胺碘酮維持用藥可能會導致患兒甲狀腺激素異常,影響其健康成長發(fā)育。主要是因每200 mg胺碘酮在體內(nèi)代謝過程中會釋放出6 mg碘,且超過人體正常代謝需求量,若碘攝入過多,極易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前后的T3,TSH,T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普羅帕酮比較,胺碘酮并未影響患兒甲狀腺功能,可能是因甲狀腺有自主性調(diào)節(jié)功能,當?shù)膺^量時,碘有機化過程相應降低,故起到保護機體功能作用;而且本研究采用小劑量胺碘酮,故能相應控制甲狀腺功能異常情況。
綜上所述,與鹽酸普羅帕酮片相比,胺碘酮治療小兒快速性心律失常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能有效控制早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及治療結(jié)束后心律失常的復發(fā),且對患兒甲狀腺激素水平無較大影響,安全性高。但該研究尚有不足,研究樣本量少,隨訪時間較短,使研究結(jié)果尚存在偏頗,仍需以后納入更大樣本量研究,以此明確胺碘酮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