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2天前,依然履行立憲君主的職責,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確認了保守黨新任黨魁特拉斯為新一任英國首相。
在伊麗莎白二世任內的15名首相中,第一位首相丘吉爾生于1874年,最后一任首相特拉斯生于1975年,前后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梢哉f,英女王在位整整70年,見證了英國民選政治領導人的重要變遷,目睹了二戰(zhàn)戰(zhàn)后英國國勢的起起落落,是英國乃至世界在20世紀下半葉的重要見證者。
登基之初,她的第一任首相丘吉爾頭頂還有個“帝國首相”的光環(huán);曾幾何時,全球范圍內有33種貨幣以她的半身像為標志;到了她稱王70年時,依然有15個國家把英女王視為它們的國家元首;在她去世前,70歲以下的英國人還沒經歷過其他國王在位的日子。
據《華盛頓郵報》統(tǒng)計,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規(guī)模已經超越丘吉爾在1965年的國葬規(guī)模:丘吉爾去世后,棺木給公眾吊唁的時長有3天,而伊麗莎白二世比丘吉爾多1天;參與丘吉爾葬禮的外國政府領導人有16個,而英女王的葬禮則迎來了90個。英女王葬禮所動用的一萬名警察和安保人員,規(guī)模空前,是二戰(zhàn)后英國安保成本最高的公眾活動。
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后,地處歐洲邊緣的英國能吸引如此巨大的注意力,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功不可沒。哀榮備至的葬禮背后,是世人與英女王代表的一個時代告別。
時間回到1947年,此時的伊麗莎白公主年方21,她的聲音和影像首次通過影片向英國公眾傳達。在人生第一次視頻演講中,伊麗莎白這樣說道:“我的一生,不論長短,都將致力于為你們服務?!?年后,這位被定為王儲的長公主成為了英國的一國之君。
當彩色電影膠卷首次記錄下這位英國君主一手拿著權杖、一手托著王權寶球、頭頂王冠的時候,5年前的承諾也更顯沉重。完成了古老的儀式,苗條的身軀背上傳承了八個世紀的法器,相當于自己跟上帝定下了一種神圣的契約。特別是當肯特伯雷大主教把一枚傳承自文藝復興年代的“英格蘭戒指”戴到伊麗莎白手上的時候,君主就象征著“嫁給了”英國。這一刻起,伊麗莎白二世剩下的人生道路就鎖定了,她必須把君王職責扛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除了是英國國家元首之外,英女王還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領袖,因此英女王把君王職責視為高于普通職業(yè)的神圣契約,不存在普通職業(yè)中的“退休”問題,否則英國君主的身價也會隨之貶值。而這也反襯出英國與世界上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不同。
與英國一海之隔的荷蘭也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然而只有大概200年歷史的奧蘭治王朝,畢竟沒有英國承自古代的君主傳統(tǒng),王室的歷史包袱也輕。在20世紀,荷蘭的連續(xù)三任君主—威廉明娜女王、尤里安娜女王和貝婭特麗克絲女王,都因為年事漸高而宣告遜位。
在近20年里,隨著伊麗莎白二世的年紀越來越大,英國國內輿論引用其他歐洲王室的遜位事件,讓英女王遜位的呼聲也時有所聞。但在伊麗莎白二世生前為其撰寫了最后一本傳記的作者馬修·丹尼森,于書中透露說,英女王在生前主動遜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女王患上老年癡呆癥或者突然中風了”。
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把丈夫在56歲的年紀過早離世,歸咎于其兄愛德華的“不負責任行為”,從此兩個家庭的關系急轉直下,也加深了英女王對遜位這個概念的反感。
除了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之外,英國基本沒有君主生前主動遜位的先例。所謂“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實際是因為同情納粹,并且為了迎娶勾結納粹的美國離異女人辛普森夫人,被迫在1936年放棄君主職責,把王位傳給了伊麗莎白的父親喬治六世。
在伊麗莎白看來,伯伯此舉讓原本沒有準備成為國王、并且患有嚴重口吃病的父親身心疲倦,特別是在二戰(zhàn)時期更加面臨巨大的壓力。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把丈夫在56歲的年紀過早離世,歸咎于其兄愛德華的“不負責任行為”,從此兩個家庭的關系急轉直下,也加深了英女王對遜位這個概念的反感。
曾為英女王擔任侍女的帕米拉·希克斯向英國《Express》透露,伊麗莎白二世私底下曾認為荷蘭王室的遜位行為非常“惡心”,是“對上帝不敬”的行為。
英女王對“職責”這一概念的忠誠,除了受伯伯遜位影響之外,也有經歷二戰(zhàn)的那一代人的生活印記。
面對英國生死存亡關頭,首相丘吉爾號召捍衛(wèi)英國人獨有的生活方式,英國舉國“守土有責”“各司其職”的觀念在王室層面也得到體現(xiàn)。身為國王的喬治六世留守倫敦白金漢宮,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兩個公主則被送往遠離首都的溫莎城堡。與口吃而且性格內向的國王相反,兩位年輕的公主通過廣播向全國婦女和兒童喊話,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鼓舞士氣的作用。在戰(zhàn)爭后期,伊麗莎白加入輔助領土服務機構(ATS)擔任副官。軍中編號為230873的伊麗莎白學會了維修吉普車和駕駛貨車,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穿上軍裝的王室女性,可算是一位二戰(zhàn)老兵。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的開篇名言“戰(zhàn)爭中,決心;失敗中,不屈”,為戰(zhàn)爭時代的英國社會總結出一種平時少見的美德。上至英國國王和丘吉爾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在戰(zhàn)爭期間產生的“咬緊牙關”精神,幫助塑造了日后英國女王的形象?!耙Ьo牙關”精神體現(xiàn)為:這一代英國人不輕易流露哀傷和軟弱,在境遇出現(xiàn)巨大變故時不會表現(xiàn)出驚慌和失去分寸,而是保持體面和尊嚴。
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殖民地相繼獨立,英帝國開始走向衰亡瓦解,英女王希望英國在退出世界霸主地位的過程中,保持體面和平穩(wěn)。而伊麗莎白二世自身也是英國在走下坡路的進程中,彰顯體面、平穩(wěn)的鮮活形象。從以硬實力為后盾、靠殖民體系維持的帝國,轉化為松散甚至是可有可無的英聯(lián)邦,英國推動與前殖民地的關系發(fā)生變化,英女王發(fā)揮了特殊作用。她在英聯(lián)邦身上甚至比民選政客更加下功夫。畢竟,伊麗莎白二世作為立憲君主,不過問日常具體政治,其影響力在文化交流和體育競技等軟實力領域得到體現(xiàn),而這些也是英國和前殖民地繼續(xù)保持紐帶關系的一種方式。
在正式加冕后,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踏上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旅程,并在南半球的這兩個國家逗留了58天。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個踏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土地的在任英國君主,年輕的伊麗莎白二世伉儷在抵達悉尼第一天,就吸引了超過100萬市民(當時的悉尼總人口只有186.3萬)現(xiàn)場圍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圖書館的文獻,用“女王讓整個澳大利亞都停擺了”來形容當時的場面盛大。在70年在位時間里,伊麗莎白二世共16次訪問澳大利亞、22次訪問加拿大、10次訪問新西蘭,除了喀麥隆之外,基本上所有的英聯(lián)邦國家她都踏足過。
在70年在位時間里,伊麗莎白二世共16次訪問澳大利亞、22次訪問加拿大、10次訪問新西蘭,除了喀麥隆之外,基本上所有的英聯(lián)邦國家她都踏足過。
平心而論,好像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這些常年歡迎英女王到訪的英聯(lián)邦國家,與其說是支持君主制,不如說是被英女王的個人魅力折服。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馬用“深刻的自制能力和精美帽子下讓人頗感寬慰的關愛意識”,來形容英女王身上散發(fā)的性格特質。在1999年澳大利亞舉行的“是否改制為共和國”的公投中,其中一個議題就是到底要不要在英女王在位時期就謀求改制為共和國。當年共和派在公投中落敗,除了因為在產生共和制元首的方式上出現(xiàn)分歧之外,如何讓一個有黨派傾向的民選國家元首好像英女王那樣,不介入現(xiàn)實政治,避免導致社會撕裂,并且在危機時刻為大部分國民提供慰藉和心理按摩,也是一道難題。
在女王去世后不到一個星期,澳大利亞的共和派活動家們一邊發(fā)吊唁信,一邊著手再次啟動新一輪的共和制公投。目前分別擔任澳大利亞總理和新西蘭總理的阿爾巴尼斯和阿德恩,在各自國內都屬于溫和左翼,自稱是共和派,并表示愿意讓自己的國家“在有生之年變成共和國”。
有分析人士認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工黨籍總理,應該不會把推進共和制視為當下任期的優(yōu)先事務,而是留到成功連任后才慢慢著手。畢竟,人們對英女王的溫存好感在短期內依然沒散去。隨著伊麗莎白二世那張優(yōu)雅從容的面孔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褪去,要廢除英國君主擔任他們國家元首的地位,時間和勢頭都在共和派這一邊。
英女王登基后,英國社會開始從戰(zhàn)后物資緊缺的灰暗時期慢慢恢復元氣,英國人從戰(zhàn)時的求生開始轉向求富足。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之初,丘吉爾歡呼“英國又迎來了一個新的伊麗莎白時代”。在丘吉爾的理想中,這個“新的伊麗莎白時代”是戰(zhàn)后和平條件下文化重新繁榮興盛的年代,是英國國勢重新往上攀升的年代。
不幸的是,丘吉爾是活在帝國時代的人,他在晚年的目光并沒看準“新的伊麗莎白時代”的前進方向何在。的確,英國文化在戰(zhàn)后迎來了新的活力和展示平臺,然而這些機遇和活力,借助的是從美國傳來的新技術和市場經濟理念。電視、流行音樂和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從美國進入古老的英倫島國,并在這個保守的國度打開了新的局面。
在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后不久,英國王室便意識到電視廣播這種大眾傳媒的巨大威力。在1957年圣誕節(jié),女王首次對全國發(fā)表電視演講,從此這個傳統(tǒng)便延續(xù)下來,成為英國人圣誕假期的一個固有環(huán)節(jié)。
長期在報紙和電視乃至之后的互聯(lián)網中高強度曝光,英女王被認為是當今出鏡率最高的一位女性。借助現(xiàn)代通信手段,她的衣著打扮,她的一顰一笑和各種細節(jié),都被捕捉下來,并且得到廣泛傳播。在新冠疫情期間,英女王甚至還用上Zoom視頻會議技術,全程錄制她與英聯(lián)邦各地的運動員和文化精英互動的聊天畫面。直到英女王的生命倒數階段,她手背上的黑色斑紋也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公眾視野下的存在感依然強烈。
英國左翼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中認為,一些世人認為非常古老而且悠久的傳統(tǒng),其實是經過新技術的包裝得到了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引起了人們對背后這些權力機構的尊重,從而獲得新的活力。在善用大眾傳媒方面,伊麗莎白二世時期的英國王室可以說是老手。即使是美國總統(tǒng),也很難像英國王室一樣,既呈現(xiàn)出這般奢華和吉慶的公眾社會活動,又在過程中少制造政黨間的裂痕。
在高清攝像機的鏡頭前,雍容華貴的英女王以字正腔圓的王室口音朗誦議會年度法案計劃,沒有實權的君主成為了實權政府施展政務的最佳發(fā)言人。
每一年英國女王主持國會開幕的儀式,古樸味道十足,同樣在大眾傳媒的鏡頭下得到廣泛傳播。伊麗莎白二世頭戴王冠,坐在金碧輝煌的馬車中,在御林軍的護送下進入國會大樓,在上議院議長接待下披上長袍,再在侍女、門童、樞密院成員和掌璽大臣等人的簇擁下,登上哥特風格的寶座發(fā)表開幕演講。這個儀式貌似傳統(tǒng)味道十足,仿佛持續(xù)了好幾個世紀,但實際上是20世紀才加以發(fā)揚的公關表演杰作。
在18世紀君主立憲制開始出現(xiàn)雛形后,英國君主失去實權,對國會開幕儀式興趣寥寥。在維多利亞時代,守寡的維多利亞女王疏于參與朝政事務,長期沉浸在喪夫的悲痛中,在整個19世紀下半葉參加國會開幕的次數只有1次。在電視直播技術出現(xiàn)后,英國王室發(fā)現(xiàn)這種一年一度的國會開幕式是彰顯英女王作為英國議會制度不可或缺環(huán)節(jié)的契機。在高清攝像機的鏡頭前,雍容華貴的英女王以字正腔圓的王室口音朗誦議會年度法案計劃,沒有實權的君主成為了實權政府施展政務的最佳發(fā)言人。
英國歷史學家大衛(wèi)·斯塔奇認為,伊麗莎白二世生性保守,更愿意墨守成規(guī)。她之所以能夠駕馭大眾傳媒,讓王室這個一度神秘的古老機構在數次媒介更新?lián)Q代后依然能刷出存在感,背后的一大推手是丈夫菲利普親王。
是菲利普在1953年說服了王室同意讓BBC直播盛大的加冕典禮,也同樣是菲利普出主意讓英女王在1957年開始通過電視向英國國民發(fā)表圣誕講話。在菲利普的說服下,篤信“咬緊牙關”精神的英女王開始學著與“披頭士”樂隊打交道,甚至還邀請到了美國“阿波羅號”登月宇航員造訪白金漢宮。王室始終擺出一副與時俱進的姿態(tài)。
但在“文化民主化”的大方向下,英國文化的精英主義味道開始消退,從1960年代末西方大量解構思潮的出現(xiàn),到197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盛行以及1980年代撒切爾政府時期消費主義的興起,英國社會面貌在“新的伊麗莎白時代”已經跟二戰(zhàn)結束時漸行漸遠。一直駕馭媒體得心應手的王室,在1997年遭遇重大滑鐵盧事件。
當年的8月31日,前王妃戴安娜在巴黎遭遇車禍身亡。時值夏日,女王按照往年的習慣,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堡度過遠離倫敦煩囂的暑假。以保護威廉和哈里兩個孫子不受狗仔隊打擾為理由,女王拒絕立即前往倫敦舉辦任何跟戴安娜有關的公開活動。在日后拍攝的電影《女王》中,與傳媒和社會輿論打交道多年的伊麗莎白二世深信,英國人骨子里還是像二戰(zhàn)時期那樣的能夠“咬緊牙關”的隱忍民族。
但是這次英女王失算了。冷戰(zhàn)結束后的西方,是極端物欲化并且崇尚新事物的情緒化社會。戴安娜意外身亡,民眾希望女王能夠一起分擔他們對這起事件的悲傷情緒。情緒左右了民眾,而女王對情緒是相當克制的。當時新當選的工黨首相布萊爾,甚至用“人民的王妃”來稱呼戴安娜,把民眾的悲傷情緒進一步煽動起來,讓其民意支持率一度超越女王成為最體貼民眾情緒的公眾人物。伊麗莎白二世面臨著在位以來最嚴重的公關危機。
伊麗莎白二世與其說是向昔日的兒媳低頭,還不如說是向洶涌的民意低頭。而這個由在場電視直播攝影機捕捉下來的動作,釋放了王室與民眾和解的信號,王室的民望在此刻開始止跌。
直到9月6日戴安娜葬禮舉行前夕,女王的車隊才緩緩從蘇格蘭來到白金漢宮廣場。當戴安娜的棺木經過王宮門口之際,伊麗莎白二世一個罕見的身體動作,挽救了整個王室每況愈下的聲譽。
英女王的頭,對著戴安娜棺木的方向低了下來。作為英國君主,這是破天荒的舉動。從來只有臣民向她低頭,還沒有試過女王向任何人低頭。伊麗莎白二世與其說是向昔日的兒媳低頭,還不如說是向洶涌的民意低頭。而這個由在場電視直播攝影機捕捉下來的動作,釋放了王室與民眾和解的信號,王室的民望在此刻開始止跌。
在整整25年后,英國又迎來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葬禮。無論生老病死,英女王這一家人的紅白喜事透過各路媒介傳播,總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在輿論場引起話題。沒有實權的伊麗莎白二世超越了英國人的日常政治,用和風細雨的方式在長達70年的君主歷史上留下印記,正如她在人生第一次圣誕節(jié)電視講話中說的那樣:“我不可能帶兵打仗,也不可能隨便頒布法令,但我給你們獻上的,是我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