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俊
為獲得字形完美之藝術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歷代書家論述甚多,其見解亦大同小異。清王澍、蔣衡總結前人之說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書論中論述結構的經(jīng)典之一,以偏旁部首為中心,講解另外部件與之的關系。在教學應用中,教學內(nèi)容有四個方面:筆畫的形態(tài)鞏固、筆順關系、偏旁部首中每個筆畫之間的構成關系(教學重點)、影響構成關系的因素(教學難點)。
頁在字的右邊時,第二筆撇要寫得短一點,最下面的兩點比上撇略長,最上面一橫和最下面的一橫,要根據(jù)左邊的形態(tài)來決定是向左伸展,還是收縮讓左。
從構成關系的長度看,九個筆畫中有四個橫,長短參差,中間兩橫短且長度相當,橫折為最長的筆畫,豎為第二長,下部撇點有時也比豎長,上下兩橫在不同的字中,長短變化明顯,側點略短,中間撇最短,使橫向間距趨向勻稱。
從角度上看,橫畫上平下略斜,豎直撇斜,下部兩點對角互撐,角度不宜太大。
1.左部很窄,右部“頁”則要寬,橫畫就要適當長一些,如“須”字左部是三點,上下橫畫均向左伸,右部較寬;如“煩”字,“火”部窄長, 上橫和下撇點均伸向左部。
2.左部筆畫較少的字,左小右大,“頁”的筆畫安排要根據(jù)左部形態(tài)的留白來安排,如“項、頃、頂”等字,左部筆畫少且矮,位置宜在“頁”的中上部,且上部均為一橫,右上橫宜縮不宜伸,下部空白較多,下橫和撇點均向左下伸展,“頁”的外形上小下大,呈寶塔形。
3.左部與右部寬度相當,左部的最右邊是一長豎,如“順”字,上橫宜長,下橫宜短,撇點向左下伸,側點向右下伸。
4.左右筆畫相當,所占寬度相近的字,如“愿、顛”等字,上部左高右低,下部基本齊平,兩部分間距緊密,盡量不相接。
5.左部有長撇向左下伸展的,如“顧、頗”等字,左右兩部錯落排列,整體都要左高右低。
6.左部形態(tài)較長,或有長豎伸展的,以左為主,“頁”部略短,伸展左部,如“賴、頻、顙”等字。
7.左部形態(tài)較寬,右部則略窄,中間穿插緊密,字形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如“額、領、颒”等字。
9.隸書中因“頁”的上橫為“波筆”,比較伸展,所以右部較大,左部都盡量收縮,在寬度和高度上都明顯比“頁”小,如“頭、領、頓、須”等字。
10.行書中,右部盡量縮減,而伸展左部為多,如“類、領、顧、頸、愿”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