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旋 蔡細平
(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311300)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農村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其幸福感、獲得感同步提升。然而,在人口老齡化形勢愈加嚴峻與農業(yè)勞動力不斷轉移的背景下,農村老年人普遍面臨著經濟狀況不佳、生活照料與精神抑郁明顯等問題,導致其主觀福利狀況不容樂觀[1][2],甚至誘發(fā)農村老年人自殺率不斷攀升,是城市的3倍以上[3]。因此,如何提升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成為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事關《健康中國2030戰(zhàn)略》中構建健康老齡化體系能否順利完成。
現(xiàn)階段,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滯后和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使得家庭養(yǎng)老在農村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代際關系作為家庭養(yǎng)老的基礎,包含家庭成員之間復雜生活互動、生存互助行為和精神需求,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形式[4],在農村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社會轉型背景下,深入分析農村老年人代際關系的具體結構特征,理解農村老年人在家庭效用最大化條件下會形成怎樣特征的代際關系模式,并進一步分析不同的代際關系模式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作用效果顯得十分重要。
目前,學者們圍繞代際關系與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代際關系的某一維度,分析代際支持、居住模式、情感交流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影響[5-7],卻忽略了代際關系多重維度之間相互聯(lián)系。此外,已有研究遵循“以變量為中心”的傳統(tǒng)研究范式,對代際關系的各維度進行簡單加總[8][9],無法捕捉代際關系多重維度之間的潛在結構,因此采用類型學方法對代際關系的潛在類型進行識別,構建功能、結構與情感維度的分類組合可以更好地描述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復雜與多樣性[10]。
鑒于此,本文基于代際團結理論,利用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數(shù)據,通過潛在類別模型探索農村老年人家庭代際關系模式,并進一步實證分析不同的家庭代際關系模式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差異化影響。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洞察農村家庭養(yǎng)老過程中代際關系特征及其與老年人主觀福利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而為老齡化背景下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提升和家庭養(yǎng)老體系的完善提供更加科學的政策依據。
代際關系作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形式。傳統(tǒng)代際關系以代際支持理論為基礎,主要涉及子女經濟支持、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11]。然而,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傳統(tǒng)大家庭日益減少,家庭舊有的生產功能逐漸削弱,在精神支撐方面的功用上升。代際關系冗雜特性使得代際支持理論隨之面臨調整。除了代際支持理論所涉及的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單向支持,也有代際間的居住安排與情感交流。因此,家庭成員間關系不再等同于子女承擔日常贍養(yǎng)職責這樣基本的現(xiàn)實性關系,為了整合代際關系的多重維度,研究者提出代際團結模型作為代際關系研究的理論分析架構[12]。
基于家庭團結的社會學理論,代際團結模型將代際團結歸類為結構(居住模式)、情感和功能(代際支持)三個中心維度[13]。已有文獻印證了各個維度在解釋家庭代際關系方面的有效性,卻忽略了不同維度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事實上,代際團結的各個維度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14]。研究發(fā)現(xiàn),代際支持(功能性維度)的產生受情感激發(fā),卻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機會結構(結構性維度),即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代際互動和情感支持會受到不同居住安排的影響[15]。那么,以往利用各個單一維度探究代際關系對主觀福利的影響可能存在偏差。因此本文基于代際團結模型,從情感、功能、結構三個維度構建代際關系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理論分析框架(圖1)。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子女代際支持的實質也正在發(fā)生轉變,老年人不僅需要保證“物質生活”的需要,對“精神生活”所需也更為突出,因此,“精神奉養(yǎng)”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所謂“精神奉養(yǎng)”,一般指在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生活照料、日常探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多方位供給,與父母保持情感親密性,滿足情感支持的作用,以此提高老年人的主觀福利水平[16]。具體而言,接受子女的經濟支持有助于緩解自身養(yǎng)老壓力,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家庭預算約束的放松均有為提升父母的醫(yī)療條件及生活水平提供潛在的幫助[17]。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既有助于農村老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擺脫當前生活困境,進而提升生活質量。也有助于為老年人排解孤獨,增加家庭之間親密情感;與此同時,與子女的情感親密性能夠滿足老人缺失性情感需求,使他們在潛在的支持下免受潛在風險的威脅,進而使老年人能夠以更加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進行日常生產活動,而親密的代際情感也可以促進子女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說1:代際關系的功能性與情感性維度共同影響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水平。
然而,老年人與子女之間的代際支持和情感親密程度會受到不同居住安排的影響。一方面,老年人與子女同住時既可以為父母表達的生活照料需求提供及時反饋,又可以發(fā)現(xiàn)父母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問題,避免子女承擔父母健康照料職責時,主體與客體發(fā)生空間分離,導致病情惡化下而影響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與子代同居能有效擴大家庭生產及消費規(guī)模效應,諸多不易被感知的隱性生活照料內容能夠從子女處獲取,相較于與子代非同居,同居生活也為子女能承擔更多日常照料職責提供了便捷,提高代際支持的強度與數(shù)量,進而更大程度提高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18]。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說2:代際關系的功能性與情感性維度效用會受到不同居住安排的影響,相比于不與子女同住,與子女同住的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水平更高。
圖1 代際關系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2014和2016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數(shù)據,該數(shù)據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連續(xù)性大型社會微觀調查數(shù)據,以60歲以上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改數(shù)據所涉及的主觀福利、代際關系等信息可能是目前關于老年人的全國調查中最為豐富的,為本文進行代際關系與主觀福利研究提供較好的數(shù)據支撐。本文對數(shù)據進行篩選:首先,剔除非農村戶口。其次,本文研究家庭代際關系,因此保留有子女家庭的樣本。最后,為了保證分析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剔除了不適用以及拒絕回答的樣本。經過數(shù)據處理,最終保留7966個樣本量。
被解釋變量:主觀福利。結合以往研究指標本文選取受訪者的生活滿意度作為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衡量指標。受訪者的生活滿意程度取值1~5,表示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的遞增程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對目前的生活越滿意。
關鍵解釋變量:選取功能性、情感性、結構性維度5個指標構建代際關系潛在類別,主要包括居住模式、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情感親密性[19-20]。以下變量均處理為啞變量以此減少分類表中個案分散性。經濟支持、日常照料主要采用過去六個月子女是否向父母提供現(xiàn)金、物質支持及在日常活動或者其他活動方面是否為老人提供幫助來測量;在居住模式上與子女同住為1,否則為0。情感親密性則以被訪者與子女是否親近進行衡量,由很不親近-很親近分別賦值1~5,將取平均值后仍然為4及以上的情感親密度賦值為1,4以下賦值為0;精神慰藉以子女日?;丶姨皆L的頻率測量,精神慰藉平均后依舊為4及以上賦值為1,否則為0[19][20]。
控制變量:借鑒學者們對于老年人主觀福利影響的相關研究[21],本文選取老年人個體、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作為主要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領取養(yǎng)老金、是否患有慢性病、年收入、自評健康、子女數(shù)量、婚姻狀況、社會參與。
表1 變量說明及其描述性統(tǒng)計
(1)基于潛在類別模型的農村家庭代際關系模式識別
針對代際關系的模式分析,本研究利用探索性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來考察。首先,以居住模式、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與子女的情感親密性作為外顯變量ABCDE構建潛在類別模型,分別具有o,p,q,r,s個水平數(shù),其模型為:
(2)構建Ologit模型實證分析家庭代際關系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的影響:
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1.最優(yōu)模型選擇
表2為潛在類別分析結果,以貝葉斯信息準則(BIC)和赤池信息準則(AIC)作為最優(yōu)模型的標準選擇,BIC和AIC指數(shù)越低的模型的簡潔度和精度越高。在1-3類別模型中,BIC和AIC指數(shù)逐漸下降,故3類別模型擬合情況最為理想。因此,選取3個潛在類別的模型最佳。
表2 老年人家庭養(yǎng)老潛在類別模型適配表
2.代際關系類型分析
在確定將中國農村家庭劃分為3個潛在類別之后,進一步獲取各個類別在功能性 、情感性、結構性三個維度代際關系條目上的應答概率(圖2),基于條件概率模式描述并命名3個潛在類別。第一類為疏離型,此種類型的子女提供經濟支持的可能性最小,父母獲得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的頻率低,與子女情感親近程度也是三種類型中最低的,這種類型的家庭占比為11%。第二類為親密有間型,在這種類型中子女為父母提供較高水平的代際支持,代際間情感親近,但是與子女居住的可能型近乎為0,這種家庭占比26%。最后一類為緊密型,占比63%,緊密型具有傳統(tǒng)家庭養(yǎng)老特征,在緊密型中,子女為父母提供高水平的代際支持,代際間情感親近,子與子女居住的可能性是三種類別中最高的。
圖2 家庭代際關系潛在類別在各支持維度上的得分概率
為分析代際關系與老年人主觀福利的關系,本文使用CLASS 2014和2016年的數(shù)據估計了方程(1.2),表3為Ologit回歸結果,表4為平均邊際效應。
表3 代際關系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影響的回歸分析
表3Ologit結果表明,與“疏離型”相比,“親密有間型”在1%水平上正向影響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具體而言,子女定期的經濟支持和日常照料保證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緩解老人對未來經濟風險和突發(fā)災難的擔憂。精神慰藉拉近了代際成員間的家庭關系,符合孝道傳統(tǒng)文化,使老年人感到欣慰、認可存在的價值。和諧的代際關系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支持,使他們在潛在的支持下免受潛在風險的威脅,進而使老年人能夠以更加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進行日常生產活動。這說明代際關系的功能、情感維度共同影響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水平,與假說1相符。
表4平均邊際效應表明,親密有間型的家庭使得老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概率提高9.2%。而緊密型的家庭使得老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概率提高11.2%。在緊密型家庭中,成年子女為老年父母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料與精神上的慰藉,代際間情感親近,與子女居住的可能性高,而在親密有間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同住的可能性近乎為0,這說明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有助于實現(xiàn)家庭生產和消費的規(guī)模效應,提高接受子女隱秘性生活照料的便利性。而且與父母同住更易察覺其身體的不適,確保及時就診,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而影響身心健康,子女的日常陪伴也有利于老年人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弱有所扶,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shù)。因此,功能性與情感性維度效用會受到不同居住安排的影響,相比于不與子女同住,與子女同住更有利于提升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與假說2相符。
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看,年齡、自評健康、養(yǎng)老保險、家庭年收入、婚姻狀況、社會參與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存在正向顯著影響,而患有慢性病在1%水平上負向影響老年人主觀福利。具體來說,健康狀況較好、年收入高、有配偶的老人有較高的滿意度。這與已有相關結論基本相符[21]。
表4 基于Ologit模型的代際關系對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影響的邊際效應
本文基于代際團結理論,利用2014和2016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數(shù)據,通過潛在類別模型從功能性、情感性、結構性維度探索了代際關系與農村老年人的主觀福利,得出以下結論:
中國農村家庭中存在三種類型的代際關系,即緊密型、親密有間型和疏離型三種潛在類型。其中緊密型逐漸成為家庭代際關系的主要類型,表明農村地區(qū)依舊存在著以團結為主的代際關系類型,家庭養(yǎng)老在養(yǎng)老體系中仍舊發(fā)揮重要作用。
與疏離型相比,親密有間型能夠促進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提升,但緊密型的提升效果更強。說明代際關系功能性與情感性維度效用的發(fā)揮會受到不同居住安排的影響,相比于不與子女同住,與子女共同居住的農村老年人主觀福利水平更高。
親密有間型與緊密型共同特點是成年子女為老年父母提供了充足的經濟與情感支持,而居住模式是區(qū)分親密有間型與緊密型的重要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今后在考察以家庭為基礎的養(yǎng)老模式時,不僅要關注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代際支持與情感互動,也要重視空間上的居住安排。
提高家庭成員之間就近生活和共同居住的可能性,保證老年父母老有所依。除了法律的規(guī)范,政府可以通過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區(qū)域互通等方式減少進城務工人員家屬異地定居的阻礙,同時采取經濟補償或優(yōu)化住宅設計等方式促進子女與父母就近居住或生活的實現(xiàn)。
多項舉措并重鼓勵子女承擔起家庭照料的職責,提高農村家庭中緊密型占比。通過進一步加強建設帶薪休假制度,確保進城務工工作者探親休假的正當權益。持續(xù)深化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關于“子女應當經常探望與問候父母,履行經濟供養(yǎng)、生活照料的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促進農村地區(qū)形成“緊密型”家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