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彬 祝向文 石 強 章 進 鄭澤豪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載體樁復合地基在住宅、工業(yè)廠房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應用逐漸廣泛。主要是其具備較好的承載性能,特別是豎向的抗拔承載力特點。在長時間的研究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對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測試,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能夠在實際的工況施工中,進行較為細致和準確的分析[1]。但由于施工項目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進行載體樁地基施工上會存在土壤破壞面,尤其在不同性質的土壤環(huán)境中進行地基施工,會產生不同的承載力計算結果[2]。
原分析方法不能對產生破壞的土壤進行模擬,需要人工測量并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下才能進行下一次的承載力分析,會影響施工的進行,增加施工成本。對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進行分析,能夠在不同的樁體結構中,找到最適宜的施工位置,保證施工過程不受影響,保持持續(xù)的施工狀態(tài)[3]。
極限平衡原理能夠通過假定理論,建立與實際工程概況相符合的場景,并在多層級分析方法的作用下,對各類施工性能進行分析。在已知的工程施工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極限平衡原理對施工面進行假定,根據最大值和最小值來確定,施工面中的未知性能參數(shù),以此獲取不同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情況[4]。
為減少實際工程施工的局限性,本文以極限平衡原理為基礎,研究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分析方法,對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承載力進行計算,保證在最適宜的載體樁結構上,發(fā)揮出其最大的承載力性能。
載體樁施工機械常選用振動沉管樁機和鉆孔灌注樁專用樁機。但是,近幾年液壓行走夯擴樁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打樁機的施工優(yōu)點為,打樁時旋轉行走靈活、無噪音、無空氣污染、操作方便等,可逐一打樁或跳位打樁。因此本文選擇液壓行走夯擴樁機。該打樁機設備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是套筒。用于導護井壁,設有進料孔、套管對中裝置、套管提升器等;二是50 kN 快卸主提升機??缮岛歪尫胖劐N;三是30 kN 輔助絞車??商嵘坠芘c背壓使用;四是樁架。構成是中空垂桿和支承斜桿;五是細長重錘。錘體長度4 m ~5 m,錘徑為355 ~406 mm,普通錘重35 kN。錘體通過不纏繞的鋼絲繩與快卸絞車連接;六是底盤和液壓行走系統(tǒng)。
載體樁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載體建設所需的填充材料可以消耗大量的廢物,使廢物可以重復利用,具有很好的環(huán)境效益。碎磚、碎石、混凝土碎塊、鵝卵石、礦渣等材料均可用作填筑材料,并通過錘擊和夯實獲得高強度。將周圍土體進一步壓實,強度大大提高,最終提高樁基的承載能力。
(1)復測樁位線。首先將場地處理平整,然后根據樁基設計圖紙對建筑物進行定位和樁位測量放樣,復核進行復測,只有合格后才能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還要再次進行復測。
(2)樁基礎就位。首先檢查基礎工作,調整樁套,把樁基礎移動到即將施工的打樁處,核查樁基垂直度,保證樁位中心和樁套中心對齊;然后把樁套下降到地面位置并拉直。在施工時,打樁機應穩(wěn)定,無傾斜、無位移。同時還需要注意成孔深度的控制,在樁架上標記控制標高,多觀察和記錄。
(3)錘孔。首先要保證定位準確,需要采用細錘對較低地面進行夯實落距;然后對樁套垂直度利用水平尺進行校對,同時改進重錘夯孔。最后,注意設計落距和錘重時要符合要求;套樁下沉到柱底時,測量孔底孔深和高程。
(4)夯實填充物。當樁體下沉至設計標高時,將重錘從填料口抬起(錘底距樁體底部40 ~60 cm 為宜),用重錘作自由落體對填充物進行夯實。充填過程大致可分為3 個階段:充填下降、平整和上升。應控制每次灌注量(每10 cm深度添加0.01 m3灌注量為宜)和累計灌注量。填充量以0.5 ~1.8 m3為宜。大于1.8 m3時,應選擇加筋土層或改變施工參數(shù)。
(5)三次貫入測量。當承重體達到致密狀態(tài)時,重錘以6 m 的下落距離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夯實填充物。三次打擊的總穿透力不得大于15 cm,每一次打擊穿透力應小于或等于前一次打擊的穿透力。如果三次擊入深度超過15 cm,則應繼續(xù)填充并壓實入樁套筒,直至滿足要求。
(6)夯實干硬混凝土。當三次擊入達到設計要求時,填入0.3 ~0.5 m3的干硬混凝土,繼續(xù)夯實,直至錘底離套管1 ~2 cm,按拉索上的標志控制設計標高。
(7)澆筑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和樁身。根據樁身長度選擇預應力管樁。采用地面樁進行連接樁,在設計標高處放置樁身,在管樁中澆筑高度約為30 m 的自密實混凝土,方便載體與預應力管樁更高效的結合。
(8)拔出套筒注漿成樁?;诟邏鹤{方法,將不同的樁身之間澆筑水泥漿,以等速緩慢拔出。
載體樁是一種新型的樁基施工技術,但在復合基礎施工中,對其承載力的測試實驗較少,不能保證在建筑或者公路施工中載體樁的承受能力,需要選擇實際施工項目,對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進行測試[5]。
以某高鐵站的地基工程為施工項目,選擇三組載體樁作為復合地基的增強體,直徑分別為350 mm 和450 mm 以及550 mm,除了直徑不同以外,其余材料性質均一致。每組樁體之間的間隔保持在3 m,各組載體樁包含18 根樁體,預設土層下埋深度為3.8 m。
實驗測試采用1 000 T的油壓千斤頂,進行施工全程的加載,配置有油壓傳感器完成加載值控制,每組載體樁間隔之間布置位移傳感器,便于后續(xù)完成沉降量測試。
載體樁復合地基是否具備穩(wěn)定性,是整個建筑的重點測試項目,在建筑工程中對不同位置的載體樁進行穩(wěn)定性測試,需要對其承載力進行分析。極限平衡原理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該理論能夠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對載體樁復合地基的平衡效果進行計算。
由于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施工過程較為復雜,基本上在承載力計算中需要反復進行驗證,此次設定一個承載力,將載體樁復合地基放在直角坐標系中。按照地基工程的邊界位置,對各個點位的載體樁進行標記,為簡化計算過程,直接對工程的設計圖紙進行還原,建立一個邊界方程的直角坐標系,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直角坐標系下地基承載力分析
根據圖中內容所示,坐標的起點為地基的中心位置,與任意的相鄰載體樁,能夠連成一條直線,按照不同的走向可以設置為Q-W、Q-E 和Q-B。將不同位置的承載樁進行確定后,其與中心的連線均為一條直線,對于每個承載樁的位置均可以產生一個粘結力R。而最遠承載樁到與中心點平行的垂直距離,設置為T,以此在安全系數(shù)理論下,建立承載力的邊界方程。
為驗證不同載體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性能,對選擇的三組地基進行結果對比,按照建筑地基的基礎設計規(guī)范,對不同參數(shù)的地基樁徑呈現(xiàn)的承載力進行測試。測試分為2 個部分。首先對不同的單樁抗壓性能進行靜載測試,即在不同的施工驗收結果下,對不同的樁徑載體樁進行荷載能力測試。其次在最大荷載能力下,對樁體樁的側樁抗阻力進行測試,比較不同樁徑下側抗阻力的變化趨勢。測試開始前將三組載體樁地基參數(shù),上傳到有限元計算模型中,模擬正常施工環(huán)境,對樁位的現(xiàn)場情況進行隨機初選,每組載體樁的施工時間需大于18d。
若樁體的荷載能力較高,其在多次靜壓測試下的沉降量就不會十分明顯;當載體樁的荷載能力較低時,地基會出現(xiàn)較大的沉降量。一般情況下,樁體的荷載能力越強,地基的承載力效果就越好,在1 000 KN 和2 000 KN 以 及3 000 KN的測試條件下,對比不同樁徑的沉降量,具體如表1 所示。
據表1 所示,增加荷載能力時,不同直徑的沉降量均會發(fā)生變化。隨著荷載能力的增加,沉降量也會逐漸增大。其中樁徑為450 mm 的載體樁結構,產生的沉降量變化值較小,在荷載能力為3 000 KN 時沉降量沒有超過1.5 mm。其余兩組樁體直徑結構產生的沉降量雖然也符合工程設定,但是實際應用中會以最小值的變化,為地基載體樁施工的優(yōu)先選擇。
表1 不同荷載下載體樁沉降量對比結果(mm)
而載體樁復合地基是以端承載為主的樁體,當逐漸增加樁體荷載時,樁體的側抗阻力會發(fā)生變化,以此將樁體的側抗阻力作承載力性能測試,驗證其是否能夠滿足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儲備設置。仍以三組荷載能力為測試強度,對不同直徑的載體樁復合地基,進行側抗阻力測試,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樁徑側抗阻力測試結果(KPA)
根據表中內容所示,三組載體樁地基的側抗阻力度非常相似。隨著荷載強度的逐漸提升,不同載體樁樁徑的側抗阻力值逐漸提高,因此將樁側阻力作為施工的安全儲備是合理設定。由于直徑為450 mm 的載體樁沉降量最小,直接對其的側抗阻力進行分析,在3 000 KN 荷載能力下,其側抗阻力的數(shù)值仍屬于最佳結果。
綜合實驗可知:在極限平衡原理下進行承載力分析。能夠將施工場景進行還原,對不同的載體樁復合地基進行多角度分析,在本文應用過程中,以直徑為450 mm 的載體樁為最佳施工標準,能夠在3 000 KN 荷載能力時保證最小沉降量和最大側抗阻力。
本文以極限平衡原理為基礎,設置一個承載力分析模型,對不同載體樁的直徑結構進行計算,能夠在還原施工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下,對比不同樁體的承載力效果。實驗結果表明,在3 000 KN 荷載能力時,直徑為450 mm 的載體樁沉降量最小,側抗阻力最大。但時間有限,在研究過程中尚存在不足之處,如對樁體的直徑選擇組數(shù)過少,所得結論具有偏差性。后續(xù)研究中會針對這一問題,選擇更多類型的載體樁直徑進行測試,對樁體的承載力進行全方位分析,保證施工工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