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天人之學與《易緯》的“身體哲學”*

2022-09-21 04:35
中州學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天人八卦陰陽

林 忠 軍

一、漢代的天人感應與多層世界構(gòu)成

漢代流行的天人之學是利用自然科學知識建構(gòu)的、以陰陽災異為主要內(nèi)容的、可感可證的天人感應體系。它不同于先秦道家本之于形上“道”的天人之學和以儒家本之于形下“德”的天人之學,也不同于宋代從抽象的理出發(fā)、以心性為指歸、富有邏輯性的天人合一體系。漢代天人之學始于董仲舒等人,“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其中“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董仲舒天人之學注重天人感應。以董氏之見,天地是根身于人的“生生”大生命體,不僅具有可感知的形體,還有生命意義上的情感意志。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繼善成性有形:“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比耸翘斓刈匀坏摹霸佻F(xiàn)”,是天的副本?!疤煲越K歲之數(shù),成人之身,故小節(jié)三百六十六,副日數(shù)也;大節(jié)十二分,副月數(shù)也;內(nèi)有五臟,副五行數(shù)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shù)也”。因此,“天之副在乎人”,“為人者天德”。他理解的人與天地關系:同構(gòu)同德,息息貫通,相互依存,相互對應,相互影響,共處一體,即所謂天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這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中,天是“百神之大君”,主宰和制約世界的萬事萬物,萬事萬物與之對應,受制于天。作為天地產(chǎn)物的人,一方面時刻與天及萬物對應,和諧相處,另一方面其情感意志及行為影響天及萬物。這就是所謂天人感應系統(tǒng)。

同時,漢代流行一種比董仲舒“天人感應”更復雜的天人之學。其天包含日月星辰、陰陽四時五行、物候等多層世界,如天象“有九野……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與之相關的有,五行、五音、天干地支、十二律、二十四節(jié)氣。地有“九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品”?!耙粲形迓暋保吧形逭隆?,“味有五變”,“位有五材”。天地相對共存而相應。又有天上二十八宿與地上兗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荊州等多地匹配,即所謂“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這個多層世界皆以天為主,而天由太一形成和主宰,這是秦漢人的通識。太一,又稱太乙、天一、太極,本指北辰星。太一星居天最高處紫微宮,耀眼明亮,古人將此星神化為太一神。鄭玄注《乾鑿度》云:“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碧簧裆商斓厝f物。《禮記·禮運》:“必本于大(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薄痘茨献印罚骸岸赐斓兀煦鐬闃?,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p>

漢儒以太一(太極)神為主宰,以十二月為綱目,運用當時天文、地理、歷法、音律、中醫(yī)、農(nóng)業(yè)、建筑等多學科知識編織起和諧的天人之宇宙圖式。在這個圖式中,天人一一對應共存?!疤斓匾栽O,分而為陰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蛩阑蛏?,萬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jié);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jié)。”天象與地形對應,物與物對應,天地陰陽與人之男女對應,四時五行者與人體結(jié)構(gòu)對應,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八風、十二律、七十二候物候與人十二脈對應。“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獸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腦流,月死而蠃蛖膲。火上蕁,水下流,故鳥飛而高,魚動而下。物類相動”,“人主之情,上通于天”,五星、五帝、五行、五方、五音、五色、五味與人事的五德、五事、五祀、五刑對應。不僅如此,天人在對應基礎上互相感應,“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陰陽同氣相動”,天地、物物、人與天地萬物,相感而發(fā)生作用。

然而漢儒所理解的天地、萬物與人對稱、感應,并非孤立的、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隨時變化的,即在天人之學的大系統(tǒng)內(nèi)周而復始運動:天地運行,四時交替,節(jié)氣變換,往復循環(huán);天地人物,隨時而動,互相感應,形成流動的、多層的天人貫通的世界。秦漢時期的《呂氏春秋》《月令》《淮南子》等著作以時節(jié)為綱目完整地描述了這樣一個系統(tǒng)。如《淮南子》在論述道為宇宙之本和宇宙創(chuàng)化之后,“描述一個對應的、整齊的、與社會及人類相互關聯(lián)的上下空間”,其“天象與地象掛鉤,季節(jié)、方位、風向、物候與人事也都相互匹配,相互感應”。這種天、地、人、物之間的感應是以時令為綱目展開的,以孟春為例:

招搖,北斗星杓端。漢儒認為太一神(北極星,又稱天極星)居中宮,為主宰。北斗七星為車,運轉(zhuǎn)于外,斗柄指向十二辰,以建二十四節(jié)氣。參、尾為天上二十八宿之西、東方之星。孟春之月的方位、時間、五行、音律、數(shù)字、味嗅、物候等與天象對應。如日方位在東方,時間為甲乙,甲是言萬物孚甲而生,乙是言萬物艱難而出,“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其五行為木。其動物,指鱗甲動物,如龍蛇等。即《大戴記·曾子天圓》云:“鱗蟲之精曰龍?!蔽逡魹榻?,音律為太蔟,五行木數(shù)為三八,三為五行生數(shù),八為五行成數(shù)。其味曰酸,即《尚書·洪范》所謂五行木“曲直作酸”。物候為“東風解凍,蟄蟲始振蘇,魚上負冰”,獺食魚,候雁北飛。然后言人事順天道自然,即帝王服飾、飲食、旗幟、聽政方位、祭祀及政令等。最后言天對人影響,實時令錯亂而致災異。其他月份的天象、方位、時間、五行、音律、數(shù)位、味嗅、物候等皆隨時變化,富有規(guī)律,且對人的影響也隨之改變。同時,在《淮南子》看來,不僅天地自然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同樣也影響天地,“物類之感,同氣之應,陰陽之合,形埒之朕”,“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枉法令則多蟲螟”?!秴问洗呵铩贰痘茨献印贰对铝睢返戎饕月蓺v為基石建構(gòu)起天人宇宙系統(tǒng),成為“紀綱道德,經(jīng)緯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安邦治國的政典,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和強烈的實踐意義。成書于漢代的《易緯》卦氣說中的“身體哲學”,正是在這種天人之學視域下形成的,其內(nèi)容與漢代變動的多層世界有密切聯(lián)系。

二、《易緯》的“身體哲學”

成書于西漢中后期的《易緯》是一部漢代解《易》之作。漢代已降,《周易》以其獨特思維和思想內(nèi)容與時代經(jīng)學思潮合流,為漢代天人之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架構(gòu)和理論解釋。如漢人翼奉所言:“《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睘榱酥貥?gòu)漢代天人之學思想體系,以應對新建大一統(tǒng)帝國的更張改制,《易緯》秉承了秦漢以來天人之學的傳統(tǒng),通過對《周易》的解釋,大量吸收了當時天文、歷法、生物、中醫(yī)、農(nóng)學、地理、算術、音律等自然科學知識,融易學與自然科學為一體,形成一套比較精致的天人之學的易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再次凸顯人體及其道德、思想行為在世界萬物中的地位。

1.

在《易緯》看來,人體與萬物從無形到有形,經(jīng)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由未見氣、氣之始到形質(zhì)成。這個過程是:“氣形質(zhì)具而未離”之太極生天地,天地交合生四時、八卦,然后生人與萬物,即《易緯·乾鑿度》所謂“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jié),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cè)嶂郑噬素浴?。八卦交錯作用,“布散用事”,生成萬物?!兑拙暋防斫獾陌素?,既指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具體的自然之象,又指八個季節(jié)和來自八方之氣,是方位與時間的混合體?!兑拙暋吠忠浴八恼木S卦”指稱乾、坤、巽、艮、震、兌、坎、離之八卦,并指明了八卦所主方位、月份、天數(shù)及在生物和人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兑拙暋で彾取罚?/p>

震生物于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養(yǎng)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于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緯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皆以《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鬃釉唬簹q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八卦之氣,又稱“八風”。以《易緯》之見,八卦之氣流行,是在不同時空下萬物大化流行、循序漸進過程中所具有的生、散、長、養(yǎng)、收、制、藏、終八個功能,包含了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屬性,成為人成形后德性的基礎。人應天地八卦之體而生,立于天地之間,與天地并列,合稱三才。人成形后稟受天地之德而成人之道德和禮儀:“天有陰陽,地有剛?cè)幔擞腥柿x……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于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薄鞍素灾虺闪?,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p>

古者往往以天為上為尊,以地為下為卑,天地上下對應?;诖耍兑拙暋妨⑻熘藢m對應地之八方:“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十五也……故太一取其數(shù),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碧?,指主宰天體的神,九宮除了中宮外,為八宮。八宮指八方之地。太一下行九宮,以對應地之八方。與《易緯》相比,《黃帝內(nèi)經(jīng)》論述更為具體。如在《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中記載了太一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分居不同宮?!岸痢薄岸帧薄八牧ⅰ迸c之相應的是地上四正四維之八宮?!兑拙暋芬詫μ熘艑m的解釋來對應地之八風,確立了太一在生物和生人過程中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

2.

人成形后立于天地之間,與天地自然渾然一體,共處宇宙之中,相互對應,以類相感?!拔锔幸詣樱愊鄳病?,用《周易》符號示之,“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在《周易》中,初爻與四爻皆為地爻,二五皆為人爻,三上皆為天爻。此示天、地、人各自感應。不僅如此,天與人之間也交會相感。六畫之卦,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初四、二五、三上感,其實質(zhì)也是天、地、人相感:初為地,四為人,初與四感即地與人感;二為地,五為天,二與五感即是地與天感;三為人,上為天,三與上感即是人與天感。天地人相感而交會,故人的身體與行為與天地八卦息息相關。《易緯·通卦驗》論述了八卦之氣與人的感應:

凡易八卦之氣,驗應各如其法度,則陰陽和,六律調(diào),風雨時,五穀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故設卦觀象,以知有亡。夫八卦繆亂,則綱紀壊敗,日月星辰失其行,陰陽不和,四時易政,八卦氣不效,則災異炁臻,八卦氣應失常,夫八卦驗,常在不亡。以今八月八日不盡八日,候諸卦炁,各以用事,時氣著明而見。冬至四十五日,以次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復,當卦之氣,進則先時,退則后時。皆八卦之效也。

《易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八卦之氣與人感應。八卦之氣有序循環(huán),此時陰陽和合,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反之,八卦之氣錯亂,有悖于常理的現(xiàn)象發(fā)生,“日月星辰失其行,陰陽不和,四時易政”,人民生活和身體就會出現(xiàn)異常。在《易緯》看來,這種有悖于常理的自然的、社會的、人體的現(xiàn)象,是一種災難。《通卦驗》專門論述了人體與八卦之氣的關系,即八卦之氣不效而導致自然現(xiàn)象乖異反常,人民多病多災。在此,《易緯》推測出八卦之氣異常對于人體的傷害及其應期,如乾之白氣不至,則于立夏“人民疾疫”;震之青氣不至,則于秋分“人民疾熱”;離氣之赤氣不至,“人民病目痛”;兌之白氣不至,“人民疥瘙”等?!兑拙暋窂淖匀慌c人體的聯(lián)系出發(fā),試圖用天人有關系解釋人體變化,揭示人體發(fā)病的原因。

3.

不僅如此,《易緯》將人體經(jīng)絡與《周易》四正卦二十四爻所主二十四節(jié)氣對應,論述二者之間關系。《通卦驗》曰:

凡此陰陽之云,天之云,天之便炁也。坎震離兌為之,每卦六爻,既通于四時、二十四炁、人之四支二十四脈,亦存于期。

按照卦氣說,代表四方的坎、震、離、兌四卦,二十四爻各主一節(jié)氣,共主二十四節(jié)氣。《乾元序制記》曰:“坎初六冬至,廣莫風,九二小寒,六三大寒,六四立春,條風,九五雨水,上六驚蟄。震初九春分,明庶風,六二清明,六三谷雨,九四立夏溫風,六五小滿,上六芒種。離初九夏至,景風,六二小暑,九三大暑,九四立秋,涼風至,六五處暑,上九白露。兌初九秋分,閶闔風,霜下,九二寒露,六三霜降,九四立冬,始冰,不周風,九五小雪,上六大雪也?!边@里,《易緯》使用了漢代流行的不周風、廣莫風、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閶闔風之八風名稱,與四正卦、二十四節(jié)氣、人四肢二十四脈相匹配,說明二十四節(jié)氣變化不僅與萬物密切聯(lián)系,也與人體一一對應。這與《黃帝內(nèi)經(jīng)》提出“四經(jīng)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一致不二。

《易緯》詳細論證了人體十二脈與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的對應關系。冬至對應人足太陰脈,小寒對于手太陰脈,大寒對應足少陰脈,立春對應足少陽脈,雨水對應手少陽脈,驚蟄對應足太陽脈,春分對應手太陽脈,清明對應足陽明脈,谷雨對應足陽明脈,立夏對應手[太]陽明脈,小滿對應足太陽脈,芒種對應足太陽脈,夏至對應陽脈,小暑對應陽明脈,大暑對應手少陽脈,立秋對應足少陽脈,處暑對應手太陰脈,白露對應足太陰脈,秋分對應手少陽脈,寒露對應足蹶陰脈,霜降對應足蹶陰脈,立冬對應手少陽脈,小雪對應心主脈,大雪對應心主脈。

節(jié)氣、人體脈象、人體器官、人體安危一一對應。一般說來,十二節(jié)氣適時,人體脈象平和,諸器官功能正常,身體無恙。若節(jié)氣不適時,或早或晚,人體脈象呈實象或虛象,人體相關臟器功能失常,與之對應身體出現(xiàn)病變癥狀。此以小寒、處暑為例說明節(jié)氣異常與肺藏發(fā)病的關系:

小寒合凍,虎始交,祭虵垂首,曷旦入空。晷長丈二尺四分,倉陽云出平,南倉北黑。

當至不至,則先小旱,后小水,人手太陰脈虛,人多病喉痹。未當至而至,則人手太陰脈盛,人多熱。來年麻不為。應在小暑,災在周秦。

處暑,雨水,寒蟬鳴。晷長五尺三寸二分,得震炁,震為,故南黃也。當至不至,國有淫令,四方兵起,人手太隂脈虛,多病脹身熱,來年麥不為。未當至而至,人手太隂脈盛,多病脹身熱,不汗出。隂炁早至即寒炁盛,故病脹身熱不汗。應在雨水,災期在鄭。

按照卦氣說,小寒值坎卦九二。此時陰氣盛,故物候蛇垂首冬眠,求旦之鳥入空不鳴。而虎是陽中之陰,陰氣盛以類交合。處暑值離六五,此時雨水,寒蟬鳴。《禮記》《淮南子》等亦有類似記載。如《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曷旦不鳴,虎始交”;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蟬鳴”。《淮南子·時則訓》:仲冬之月,“鳱鴠不鳴,虎始交”;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蟬鳴”。“晷長丈二尺四分”,“晷長五尺三寸二分”,指測量日影晷長度?!皞}陽云出平,南倉北黑”,“赤隂云出,南黃北黑”,指天上云形狀顏色。若節(jié)氣(卦氣)來晚,即“當至不至”,手太陰脈虛,對應人肺,則易多患咽喉病。若節(jié)氣(卦氣)來早,即“未當至而至”,手太陰脈盛,人多易患發(fā)熱病。這里咽喉病和熱病,均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即肺部引發(fā)的疾病。其應期是“小暑”、周秦地。處暑值離六五,處暑節(jié)氣“當至不至……人手太隂脈虛,多病脹身熱”,“未當至而至,人手太隂脈盛,多病脹身熱,不汗出”,其應期是“雨水”、鄭地。這里所言肺部疾病是季節(jié)性的流行病,類似于今日的病毒性肺部疾病。

除此之外,《通卦驗》對于其他節(jié)氣與人體器官流行病也一一做了解釋。如冬至氣,當至不至,人足太陰脈虛,多病振寒;未當至而至,則人足太陰脈盛,多病暴逆,臚張心痛。大寒氣當至不至,人足少陰脈虛,多病蹶逆,惕善驚;未當至而至,則人足少陰脈盛,人多病,上炁嗌腫。立春氣當至不至,人足少陽脈虛,多病疫瘧;未當至而至,人足少陽脈盛,人多病粟疾疫。雨水氣當至不至,人手少陽脈虛,人多病心痛;未當至而至,人手少陽脈盛,人多病目。驚蟄氣當至不至,人足太陽脈虛,人多疫病瘧;未當至而至,人足太陰脈盛,多病癰疽脛腫。春分當至不至,人手太陽脈虛,人多病痺痛;未當至而至,人手太陽脈盛,人多病癘疥,身癢,等等,這里涉及與十二脈相關的心臟、皮膚、胃、眼、咽喉、肺、膽、腎、大小腸、膀胱、肝等相關方面疾病。

《易緯》將這些季節(jié)性的流行病,置于整個卦氣天人體系之中,提出宏觀性、指導性的預防措施。如在“陰陽和,六律調(diào),風雨時”時,當順天時行人事,保證人與自然和諧,“承順天者不違拒”,“八風以時至,王者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也”,當從冬至開始,帝王不出宮,商賈不行,兵戈伏匿,立八神,樹八尺之標,調(diào)五音六律,正律歷,規(guī)日晷,析政德,行儀禮,舞八樂,致和氣,以求民眾身心健康。在“陰陽不和,四時易政,八卦氣不效,則災異炁臻,八卦氣應失?!睍r,當運用易學卦氣理論,洞察天時陰陽“方盛則托吉、將衰則寄兇”之理,從“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中,推斷陰陽天時異常、自然災害、人體疾病發(fā)生。天無言,則以天象、云氣、節(jié)氣等變化告于人,“天無言,以七耀垂文;地無言,以五云騰氣;四時無言,以寒暑變節(jié);六甲無言,以孤虛定位”。其中察看冬至夏至日太陽云氣極為關鍵,所應云氣所來的方向、顏色當時,則知人民無疾病之災。故《易緯》提出調(diào)整政令等策略解除災異?!痘[圖》指出:“凡異之生,災之所起,各以其政,變之則除,其不可變則施之亦除。”顯然,《易緯》的災異思想是對于漢代董仲舒、京房等人思想的深化與拓展。

三、《易緯》“人體哲學”特色

《易緯》為帝王之明王道、理人倫的治民之政典,卻把人體及其功能、德性、行為、安恙納入易學天人之學系統(tǒng)之中,視人體為濃縮的小宇宙,人體與自然界相互關照對應,人體的活動與整個自然世界活動息息相關。自然界出現(xiàn)的反常現(xiàn)象,對應的人身體與功能、德性、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反常行為。以此觀之,人體與自然萬物互通互動,從人體可以洞察自然界,從自然界可以了解人體。作為小宇宙的人體內(nèi)部相互對應,互為感應。從手足經(jīng)絡、穴位看五臟器官功能,從臟器功能看經(jīng)絡。一方平則另一方和,反之,一方異則另一方病。人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關系折射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內(nèi)在的關系,此時,身體不再是人體器官的簡單合體,而是活生生整體宇宙的顯現(xiàn),如張再林所言,“在中國哲學里身體已不再被局限于人的七尺血肉之軀,而是以‘動與萬物共見’的方式向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開放,乃至于‘人身雖小,暗合天地’,整個宇宙都被視為該身體的生動的體現(xiàn)和化身”?!兑拙暋逢P于人體的論述,是中國古代“身體哲學”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兑拙暋返摹吧眢w哲學”,不僅關注了人體與自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人體自身諸種對應的關系及其作用,而且看到了人體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人體與社會的政治、祭祀、農(nóng)事等國家大事息息相關,人體安危與國家的存亡和社會的命運交集在一起,這極大地彰顯人體在天人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古代天人之學視域下對于人體探索的嘗試。這種通過“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jié)、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阨之患、吉隆之喜”而建構(gòu)的關注人體安危的天人之學,成為帝王治理國家的政典和圣人“知命之術”,此是《易緯》天人之學的特色。雖然漢代孟喜、京房等人論災異涉及人體疾病,如言虹占、雷占多言人體疾病,但未能從中醫(yī)角度、聯(lián)系人體自身內(nèi)在的關系言之,此為京氏等人身體哲學之缺憾?!兑拙暋贰吧眢w哲學”以天文、歷法、中醫(yī)等當時科學為素材,以德性、功能、安恙為內(nèi)容,與國家政治息息相關,區(qū)別于西方純粹以肉體與心靈關系為主要內(nèi)容的身體哲學。

《易緯》關于人體十二脈及其人體器官疾病探討,屬于中醫(yī)學領域。漢初已經(jīng)出現(xiàn)類似的醫(yī)學著作。“《易緯》在談論人體十二脈之時,明確地提到手足之三陰三陽十二脈時,其中用心主脈代替手少陰,手心主脈代表手蹶陰,較之于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早期醫(y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論足三陰三陽,臂三陰二陽,與《易緯》較為接近。”《黃帝內(nèi)經(jīng)》是論人體經(jīng)絡、脈象、藏象、運氣、診治、養(yǎng)生等之醫(yī)學名典,已經(jīng)形成較為完整的中醫(yī)學體系。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不同的是,《易緯》畢竟不是中醫(yī)典籍,而是借助于易學卦氣“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之典”。它所關心的重點不是人體自身,而是朝政的明暗、社會的治亂大事。此為漢代卦氣之天人學之通義,如劉向所言:“氣和致祥,氣乖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故《易緯》對于人體疾病發(fā)生及其防治未提出具體的理療方案。如關于肺部疾病論述,僅僅局限于發(fā)病原因的探索,其他存而不論。雖然如此,這對于我們今天防病治病仍有重要意義。

①關于此說詳見《淮南子·天文訓》和《禮記·月令》。②“人體哲學”或“身體哲學”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提出的哲學概念,其談論的主題是肉體與心靈關系,從生理方面論證了思想形成,凸顯了身體在思維中的主導作用。臺灣學者楊儒賓、大陸學者張再林等借助于此概念解釋中國哲學的特征是從身體出發(fā)建構(gòu)其哲學體系。筆者嘗試沿用此概念,討論《易緯》的人體系統(tǒng)內(nèi)諸要素關系和人體、人性及與自然關系。③關于《易緯》成書時間,見林忠軍《易緯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第3—14頁。④林忠軍:《易緯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第208—209頁?!皯谛∈?,災在周秦”句,據(jù)《開元占經(jīng)》《后漢書》補。

猜你喜歡
天人八卦陰陽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伏羲創(chuàng)八卦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淺析唐朝敦煌壁畫中天宮伎樂的表現(xiàn)形式
“通”的哲學
服藥先分陰陽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陰陽
論中國古代音樂審美的天人之“和”
新化县| 开远市| 玉门市| 偏关县| 富蕴县| 台前县| 馆陶县| 通渭县| 鹤岗市| 洪雅县| 应用必备| 高要市| 西贡区| 东海县| 桃江县| 齐齐哈尔市| 朝阳区| 象山县| 上林县| 府谷县| 宁南县| 桂东县| 伊川县| 桓台县| 平舆县| 武义县| 威宁| 邓州市| 洪泽县| 乐山市| 乡宁县| 象州县| 沙河市| 永春县| 阜新| 登封市| 伊宁市| 庄河市| 淅川县| 丘北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