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青
與其他學科的相比,我們的語文教材往往更多地遭受詬病,盡管一改再改,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一篇篇獨立的文章構(gòu)成的原則,從未改變!好處極大,壞處也很明顯!一方面,給了語文老師極大的自主操作的空間與可能,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萬途競萌、云蒸霞蔚,孕育了一次次的教改,但很多教師樂于奔跑在嘗試的途中,卻忘記了思考奔跑的方向正確與否!
2021 年9 月底,本人跟隨支教隊伍,來到了素有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之稱的陜西,隨后受邀觀摩了一場教學能手的競賽活動,某位骨干教師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是《皇帝的新裝》,其中安排了一個改寫故事結(jié)局的環(huán)節(jié)。
師:皇帝啊,受此侮辱,回到了皇宮,假如你是皇帝,你覺得他會怎么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續(xù)寫一個結(jié)局吧!
生1:皇帝氣呼呼的回到了皇宮,立即召集了他的衛(wèi)隊,命令他們立刻把這兩個壞蛋抓起來,狠狠地罰了他們一筆錢,并且把他們永遠地趕出了自己的國家。
生2:皇帝回到皇宮,眼前不斷地浮現(xiàn)今天游行的場面,仿佛老百姓們的嘲笑聲依然回蕩在耳邊,始終不肯散去,于是他越想越氣,立即命令把兩個騙子殺了。
課后進入評課環(huán)節(jié),奇怪的是,大部分評委都一致稱贊,理由是該改寫充分喚醒了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是非善惡的價值觀,等等。總之這是一節(jié)既有教育意義,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優(yōu)課。就是偶爾有說不好的,也沒有點到關(guān)鍵之處——到底為什么不好,原因何在?
這樣的改寫,從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出發(fā),確實是可行的,因為既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進行了一次想象力的訓練,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但也暴露出一個非常嚴肅的美學問題。
“殺了,或是罰了”“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無疑是一種實用、功利、理性的考慮。要知道這些授課教師都是種子選手,而提供給他們授課的對象,想必也不會差吧?可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彼此雙方都進入了一種完全實用功利主義的境界,到底原因何在?其實這種實用理性價值的禁錮,以及對審美價值的忽視,自古有之。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人類生存五層次理論”世所公認,他認為人類除了生存,安全等低級需求,還有情感歸屬的高級需求,但情感這一最高的要求一直屈服于現(xiàn)實,始終在人類的社會生活和學習教育生活中處于劣勢。
因此這樣以理性實用為先,而有損審美價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就是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小說鼻祖的干寶所著的《搜神記》中,也不能避免?!独罴摹肥瞧渲兄匾囊黄卜Q得上是經(jīng)典。故事講的是一位小姑娘,名叫李寄,是漢武帝時期人,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憑著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為鄉(xiāng)里除了蛇害,本來已經(jīng)充分表現(xiàn)了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了,可是作者卻畫蛇添足,在結(jié)尾多了一節(jié):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后,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
盡管李寄的出發(fā)點并不如常見的英雄那么高尚,只是因為家里小孩眾多,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而自愿前往殺蛇,這也同樣體現(xiàn)了她的智勇雙全,她的孝順父母,這是一種另類的英雄,豐富了英雄形象的內(nèi)涵,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觸動,這正是這篇經(jīng)典的妙處??墒亲髡咭晃犊湟珜嵱霉膬r值,其實是大大弱化了經(jīng)典的審美價值。
實用理性功利價值如此強大,創(chuàng)作之初,客觀主體又是如此的蕪雜,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只有向它妥協(xié)??上驳氖鞘冀K有著為數(shù)不多的一批作家,憑借著自身的才氣和后天的努力,用自己的心靈去擁抱、同化、改造生活,并順應(yīng)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創(chuàng)造了許多令人振奮的作品。從微觀來看,例如同樣是回憶自己的恩師,魯迅寫出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美國聾盲作家海倫·凱勒創(chuàng)作出了《再塑生命的人》,都是懷念師恩的絕佳作品。
可是,許多教師的解讀水平與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卻有著巨大的差異。他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的是對封建教育的批判,看到魯迅對恩師一反常態(tài)的反語和調(diào)侃,惶然不知所措;解讀《再塑生命的人》大談莎莉文的人物形象,而對于文章中描寫老師的篇幅很少這一重大事實,卻表現(xiàn)出選擇性忽視。
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們不約而同地告誡學生要仔細觀察,工筆細描、貼近生活,殊不知他們讓學生貼近的生活,卻是成年人理想中的高尚價值。于是面對一個個“高大上”的題目,我們的學生卻集體失語,千篇一律地說著既不像大人,又沒有小孩味的謊話。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努力使他們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愿望是美好的,可是問題也很復雜。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可問題的根源在于,你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文學作品。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材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你脫離不了木材商的習慣,你所感知到的是制作家具的材料。我也脫離不了植物學家的想法,看到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么都不看,只看審美,他所感知到的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
同樣的古松,各人見到的樣子只是自己身份、情趣和性格的反映而已。以此類推,對待同一文本,我們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才是關(guān)鍵。孫紹振教授在此基礎(chǔ)上將審美進一步細化,“形象是主體、客體、形式的三維結(jié)構(gòu),形象邏輯是審美、審智、審丑”。意思是說,文學形象,無論是自然和人生的圖畫,作者借此傳達的趣味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審美指作品傳達的作者的感知、感情是熱情的、美化的、詩化的,與之相反的冷漠、丑化、調(diào)侃的感知、感情叫審丑,而對于生命的認識和智性的思考則歸為另一類審智的范疇,他們既是分化的,也是統(tǒng)一的。正因為人的心靈是如此的豐富,每一種文學形式只能表現(xiàn)人類心靈的某一個側(cè)面而已,但加起來一定可以無限接近人性。因此要想正確解讀一篇文章的趣味所屬的種類,以及此種趣味的獨特性、唯一性,還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同主題對比法”,把自己當做作家,通過想象逆向進入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但看到他寫了什么,而且看到他為什么這么寫,和作品進行對話,和作者對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入到文本的深層,才有可能破解文本解讀的困境。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課文中描寫兩位老師的語句上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
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yīng)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小魯迅帶著極大的好奇心去詢問關(guān)于“怪哉蟲”的問題,這個被稱為“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先生卻答不上來。這里意味豐富:第一,包含著對先生“博學”的諷喻;第二,也是對小時候的自己頭腦之中的——老師理所當然地啥都懂的調(diào)侃;第三,對于孩子的問題,他不光答不上來,居然還生氣了。而魯迅卻一反常態(tài)地自我批評說是先生不肯說而已,錯在學生不該有這么多的問題,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其中的矛盾、荒謬,作為讀者是不難發(fā)現(xiàn)的,這就是諧趣,乃是對先生和自己更深的調(diào)侃。
《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師:
老師安妮·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我似乎能感覺得到,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師帶我到她的房間,給了我一個洋娃娃。
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寫“doll”這個詞。
這是正式的第一節(jié)課,海倫·凱勒是既無視覺又無聽覺的孩子,但是布娃娃是所有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興趣點,而采用的學習方式又是手指游戲,所有的學習都建立在觸覺這一感知途徑上,這個布娃娃充分體現(xiàn)了莎莉文的智慧,本來可寫的內(nèi)容很多,但作者只是簡單地敘述,其他的一律留在邏輯空白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想象,注定了本文不以老師形象取勝,而以學生心理的細膩、豐富而動人。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樣寫老師的主題,他們的妙處在于:首先,魯迅對老師充滿了深深的調(diào)侃,語言幽默,屬于諧趣;而海倫·凱勒則用美化的、詩化的語言,傳達出的是對莎莉文的贊美,屬于情趣。其次,魯迅對于壽鏡吾先生的感情是靜態(tài)的,毫無變化的,而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相處之中的感情卻是動態(tài)的,從最初的憤怒、苦惱——自豪、高興——大發(fā)脾氣、不慚愧、不悔恨——無比興奮、幸福,充滿了曲折波瀾,屬于一幅心靈的動畫。正是因為以上的細微的差別,因而表現(xiàn)出了自己感情的獨特性、唯一性,奠定了他們在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地位。
有效的文本解讀往往又反哺我們的寫作教學,趣味不再單一,心靈豐富起來之后,也就解決了寫作的思想性問題;接著在閱讀經(jīng)典中,逐漸掌握如何找到自己的語言,傳達自己獨特感覺的技巧,這又解決了藝術(shù)性的問題;最后在寫作中去除原生的,自發(fā)的,低層次的感知、情感,在寫作中完成文格和人格的雙重提升,新課程所倡導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美好藍圖何愁不能實現(xiàn)呢?
有了以上的理論闡釋,明確了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矛盾之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輕松多了。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結(jié)尾能不能改,而在于教師如何處理學生的改寫。如果改寫之后,拿來進行實用處理,以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正如那位老師最后把主題歸結(jié)為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樣的改寫完全可以停止了。但是如果將學生的改寫,拿來與原文對比,發(fā)現(xiàn)原文的妙處,這反而能化腐朽為神奇。
將學生的改寫和原文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獨具匠心:一、其實這篇童話帶有寓言性質(zhì),如果說前面只是揭示了人類普遍的心理:人們?yōu)榱粟吚芎?,不惜自欺欺人。有了這個結(jié)尾,就使寓意更上一個層次:真正改變世界不合理的事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樣使得寓意的展開富有層層推進之美,表現(xiàn)了安徒生的智趣。二、雖有審智的價值,但其中也不乏審美價值,皇帝的左右不是、進退兩難而又咬牙堅持的小心機,難道不能給讀者帶來審美的享受嗎?三、不落俗套,與其把文章做盡,什么都告訴讀者,不如把不難索解的答案,留在邏輯空白之中,留給讀者去掩卷沉吟。
改寫是對安徒生寓意的漠視,是對安徒生激發(fā)出來的思維之光的忽視,結(jié)尾其實意在強調(diào):真正改變世界不合理的事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人們有所意識和覺悟,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能改變?!凹热滑?shù)贍柕乱呀?jīng)知道朋友的項鏈是假的,把錢要回來不就過上好日子了嗎,為什么不寫呢?”“我們一家只是換了一艘船,之后會不會再遇到于勒?假如于勒實在沒錢了,自己跑回去豈不是更倒霉了?”類似的無關(guān)審美價值的問題,如果從此能絕跡于語文教學的課堂,實在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