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棟
(湖北美術(shù)學(xué)院 藝術(shù)人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明代徐霞客(1587—1641年)曾兩次登躋黃山,留下兩篇游記。他贊美黃山云:“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志定本》卷二《人物志》)隨著黃山作為風(fēng)景名勝在明代萬歷以后迎來持續(xù)開發(fā),自清初起,徽州地區(qū)陸續(xù)誕生了一批黃山志刊本。它們大都由當(dāng)?shù)毓倭?、士紳、僧侶群體合作編修而成,在塑造黃山文化形象、提升黃山知名度等方面于焉有功??嚏U在這些黃山志卷首的版畫黃山圖,內(nèi)容豐富,面貌各異,對版畫史和山水畫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價值。迄今為止,藝術(shù)史界對黃山志版畫有過關(guān)注的學(xué)者主要是周蕪、張國標(biāo)、邱才楨、周亮、蔣志琴等,他們的成果直接或間接地述及諸刊本的誕生時序、輯刻者、畫稿作者、刻工、圖作版式和數(shù)量等信息,但對黃山志山圖的歷史源流、風(fēng)格特征、內(nèi)部關(guān)系、創(chuàng)作觀念及山圖與水墨山水畫的關(guān)系等問題,則未予以深究。
卷中版式為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卷首題“古歙州黃殿友手訂 黃山志略”,扉頁版框上有篆書“平原孫我山先生鑒定”字樣。次為序,尾署“康熙辛未獲稻日同里年家世講弟殷曙頓首拜撰”。次為“題殿友先生黃山志略”,尾署“壬申秋仲安德同學(xué)弟孫勷拜草”,附“孫勷之印”白文方印和“我山”朱文方印各一。次為“黃山志略目錄”,包括:1.“圖考”,2.“山水”,3.“寺院”,4.“古跡”,5.“游記”,6.“詩歌”,7.“雜文”,8.“圖畫”(都只存題識),9.“道里”,10.“物產(chǎn)”。次為“漸江原作 黃山圖 江注謹摹”,正圖為單頁式,共二十三景。圖題分別作《湯池》《九龍?zhí)丁贰稊_龍松》《煉丹臺》《鋪海》《文殊院》《月塔》《洋湖》《始信峰》《天都峰》《蓮花峰》《石床峰》《石筍矼》《神仙巖》《醉石》《仙燈洞》《獅子座》《仙橋》《蒲團松》《松谷庵》《云谷寺》《翠微寺》《慈光寺》。
圖版框縱20.3厘米,橫11.3厘米,版心刊“志略”及“圖畫”(圖1)。附《黃山志輯略圖考》,茲摘錄部分如下:
圖1 《黃山志略》插圖,安徽省圖書館藏
舊有橫總諸圖,諸峰無不臚列。然山川回互,丘壑縱橫,側(cè)落欹撐,叢攢疊聚之處,無非天然位置。若必一字平排,片楮繪畫,勢必乖張威裂,盡失本來。故山圖仍當(dāng)以細標(biāo)峰名為得。而其間洞壑巖石,寺院諸名勝,悉附見焉,使游覽者一指掌而可仿佛其萬一。庶不失茲山真面目。況此山包奇孕異,用宏取精,其中山豐水態(tài),石氣嵐姿,云影松風(fēng),潭聲雨色,又豈楮墨之所能盡傳者哉?若必按圖索驥,則有諸名家之分圖在,要亦取其大意,聊供臥游可耳,輯圖考略。
由此可以看出,黃身先已經(jīng)意識到昔日《黃山圖經(jīng)》等插圖畫黃山存在的弊病,即因?qū)⑸椒蹇桃馀帕卸鴨适Я俗匀坏目v深感。所以此版插圖采取分景的方式描繪,以求盡可能地還原真實的風(fēng)貌。此本現(xiàn)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圖書館、歙縣博物館、無錫市圖書館、北京市文物局有藏。
卷首依次有王士禛、宋犖、吳苑序。是書體例獨特之處在于,汪氏萃取黃山景觀之大要,從考證入手,正其名,錄其實,敘其史,狀其貌,并旁及松石風(fēng)物、人文掌故等,分為五十多個條目,厘為上下兩卷。全書以文辭精妙、見解獨到,頗得當(dāng)時文人贊譽。
此本附刻有《黃山圖》,前有汪梓琴識云:“家兄息廬(洪度)著領(lǐng)要錄,薈萃此圖列于首,余得其副墨本,代諸剞氏”。(圖2)圖畫繪刻精美,面貌與漸江生前所作的一套六十圖本《黃山山水冊》有相似之處??坦な鹈麨榉教戾a。此本著成之初,因秉承漢人士大夫正統(tǒng)觀念,對清朝統(tǒng)治微有諷刺之意,而一直未能刊行,直到乾隆盛世,才被歙縣富商兼藏書家鮑廷博編入《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九集,后亦被《筆記小說大觀》、《叢書集成初編》、日本《昌平叢書》等收錄?,F(xiàn)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有藏。
圖2 《黃山領(lǐng)要錄》插圖,江南大學(xué)周亮教授提供
綜上可知,兩種山志插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清初新安畫派宗師漸江僧的黃山畫為宗。尤其是《黃山志略》,除了《洋湖》一圖與弘眉本、程弘志本中的同名圖近趨一致外,其余圖畫大部分源自漸江的一套《黃山山水冊》(圖3)。此作具有紀(jì)游的性質(zhì),共六十幀圖,每幅內(nèi)容如各自所題景名:逍遙亭、覺庵、臥云峰、松谷庵、翠微寺、白沙嶺、鳴弦泉、立雪亭、油潭、仙人榜、煉丹臺、閻王壁、云門峰、藏云洞、云谷、飛光岫、小桃源、觀音巖、九龍?zhí)丁⑵づ?、西海門、天都峰、掀云牖、老人峰、月塔、蓮華庵、小心坡、石門、北斗庵、仙燈洞、龍翻石、散花塢、擾龍松、石筍矼、大悲頂、飛來峰、喝石居、綠蓑崖、清潭峰、一線天、朱砂泉、錫杖泉、光明頂、醉石、逍遙溪、白龍?zhí)?、慈光寺、青蓮宇、橫坑、丹井、臥龍松、烏龍?zhí)?、獅子林、蓮花峰、灑藥溪、趙州庵、仙橋、文殊院、蒲團松、桃華溪。
圖3 清初漸江《黃山山水冊》之《擾龍松》《獅子林》,故宮博物院藏
單圖縱21.5厘米,橫18.3厘米。前五十幅圖原見于日本《中國南畫大成》第十三卷,前有蕭云從跋,后有程邃跋。1964年6月5日故宮博物院繪畫館“侯寶璋捐贈書畫展覽”有漸江《黃山圖冊》,五十幅,分訂六冊。第一冊錄諸名賢題跋,其余五冊題簽“漸江道人黃山圖”,或即《中國南畫大成》據(jù)以影印之本。民國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蘇宗仁輯刊《黃山叢刊》卷一影印了這套山水冊,在前五十幅的基礎(chǔ)上又補錄了后十幅。圖前除蕭、程二人題識之外,亦補錄了另外六人的題識,六人分別為唐允甲、查士標(biāo)、楊自發(fā)、汪滋穗、饒璟、汪家珍。此套圖冊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見錄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編號為京1-3816。
漸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歙縣人。少時隨行商的父母遷居杭州,在當(dāng)?shù)乜既≈T生。后父亡,攜母歸歙縣,以鉛槧謀生。少孤貧,性狷僻,事母以孝聞。明末曾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入閩,于清順治四年丁亥(1647年)在武夷山出家為僧,始用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兩年后回鄉(xiāng),往來于歙縣五明寺和黃山一帶,精研筆墨,貌寫家山。晚年潛心向佛。他是清初四畫僧之一,又和查士標(biāo)、孫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稱“新安四大家”。擅畫山水,取法宋元,初學(xué)黃公望,中歲取法黃公望、蕭云從等人,后更醉心于倪瓚。筆墨清剛冷逸,意趣高潔簡肅。
漸江不特為明清時期安徽地區(qū)山水畫名副其實的精神領(lǐng)袖,也是黃山畫創(chuàng)作無可爭議的第一代言人。清初另兩位以畫黃山而著稱的大家梅清、石濤雖然在風(fēng)格上也是獨樹一幟,但從籍貫、與黃山接觸的深入程度、藝術(shù)生涯中黃山畫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比重及描繪黃山的方式等方面來看,顯然漸江和他的筆墨最適合代表黃山。首先漸江是歙縣人,比其他兩人更易親近黃山。其次,自中年從福建武夷山返鄉(xiāng)之后,他“結(jié)庵蓮花峰下,煙云變幻,寢食于茲,胸懷浩樂”(蕭云從跋《黃山山水冊》),在黃山居“十余年。掛瓢曳杖,憩無恒榻。每尋幽勝,則挾湯口聾叟負硯以行?;蜷L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倦歸則鍵關(guān)畫被,欹枕苦吟,或數(shù)日不出”,又曾治印一方,曰“家在黃山白岳間”??癜寥缡瘽?,亦承認說:“公游黃山最久,故能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豐骨泠然生活”(石濤跋《曉江風(fēng)便圖》卷)。再次,湯燕生曾自謂“從師(弘仁)游最久”(湯燕生跋《江山無盡圖》卷),他說畫僧“居黃山所圖可千百計”。四十歲以后,漸江的生活就以繪畫為主,而黃山也成為了其創(chuàng)作的首要對象。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黃山題作往往尺寸較大,主題性強,其中不乏鴻篇巨制。而小幅習(xí)作,則尋幽探奇,窮盡對黃山獨特景致的傳神描寫??梢姰嬌趯ΥS山題材時,傾注了最大的心血。最后,漸江筆下的黃山大多實景感較強,縱然有些大作一望便知有主觀加工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認,沒有常年的游觀、駐足和寫生經(jīng)驗,是不可能帶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shù)效果的。
漸江在生前就享譽極高。當(dāng)時“江表士流,獲其一縑一箑,重于球璧”。既如此,那為何弘眉、程弘志、閔麟嗣的黃山志未能錄得其黃山圖呢?筆者據(jù)史料推測如下:弘眉方面,可能其未與漸江有私交,又嘗聞畫僧每逢“山衲蹤跡其處,環(huán)乞書畫,多攢眉不應(yīng)”,故而未便開口。程弘志和漸江有著不錯的私交,還曾獲贈其《武夷圖》,但當(dāng)時漸江在贈畫上自謙“未敢唐突天都”,程氏當(dāng)然不好強請其為山志繪稿。后來程氏在編纂志書時生病,屬內(nèi)親汪晉谷續(xù)編,汪氏能繪圖,無形中就熄滅了漸江繪制山圖的可能。而到了閔麟嗣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刪裁黃山志舊本重修定本時,漸江早已不在人世,加之閔氏手邊又無適合刻成版畫的漸江畫稿,就只能據(jù)舊有山圖再行修補了。情況到黃身先修《黃山志略》和汪洪度撰《黃山領(lǐng)要錄》時發(fā)生了變化,前者的圖作者江注和后者的圖作者汪洪度本人均與漸江關(guān)系匪淺,以漸江黃山畫為基礎(chǔ)制作版畫也就水到渠成了。
江注,生卒年不詳,字允凝,一作允冰,號藥庵,又號黃山長,齋名若米舫,是漸江的侄子。黃賓虹《黃山丹青志》載,其“性夷曠,傭筆治生,居歙城之江家塢,去黃山百二十里,春秋佳日,無歲不游,游必搜勝窮幽,彌日不返”。江注在漸江返歙后,一直從其游。黃山文殊院寶月禪師曾跟漸江的摯友湯燕生描述過這對叔侄在山中生活的某個片段:
漸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圓明,山山可數(shù)。漸公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發(fā)音嘹亮,上徹云表。俯視下界千萬山,皆如側(cè)耳跂足而聽者。山中悄絕,惟蓮花峰頂老猿亦作數(shù)聲奇嘯。至三更,衣輒益輒單,風(fēng)露不可御。乃就院宿。(湯燕生跋《古柯寒筱圖》軸)
漸江晚歲游匡廬歸,與好友吳爔、許楚、程守等“放筏西干”,作《石淙舟集圖》,江注亦在旁助興。又,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春,漸江在江注的書齋若米舫中繪《唐人詩意圖冊》。故江注畫學(xué)能得漸江心印。例如,安徽博物院藏江注《黃山一角圖》軸,紙本墨筆,山形崒嵂,松枝遒勁,筆墨蒼潤,意境高寒,神似漸江之作,就連題款書法也和畫僧相仿佛。
汪息廬洪度,亦與漸江交誼甚篤。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漸江曾作《黃山圖》軸留贈于他,此作現(xiàn)藏于江西婺源博物館,圖上湯燕生的題記可以為證,曰:“于鼎老道兄藏漸師妙畫,自云與所居谼中相似”。又,清周亮工《賴古堂尺牘新鈔二集》卷十五中有汪洪度《與漸江上人書》,曰:
往往從友人處見公畫,便如游一名山,夢魂猶在煙霞間也?!椭锌酂?,正思故鄉(xiāng),忽辱《黃山圖》千里見寄。披閱之余,蓮花云門諸峰,翠靄清涼,令我應(yīng)接不暇。腐儒買得一山,便足一驕南面矣。快何如之!
此外,汪洪度還曾作《黃山僧漸公畫松歌》一詩贊美畫僧:
漸公門前無熱客,北窗睡起雙腳赤?!?/p>
黃山本是公家丘,歲寒伴侶松堪結(jié)。
擾龍高撐散花塢,接引遙從丹灶擲。
更有破石勢絕奇,盤拏半遭霹靂折。
誰知神物有?訶,枯枝新見萌芽茁。
吾廬亦在云深處,松影人顏四時碧?!?/p>
披圖今日見故山,青溪欲踏松間月。
汪氏生前與弟洋度也曾筑室黃山始信峰,所以他應(yīng)對漸江的畫風(fēng)極為熟悉,也極為服膺,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就自然而然受到漸江筆墨的影響。
卷中版式為九行二十一字,卷首依次為黃宗羲、王煒、周金然序,釋雪莊繪山圖四十三幅。全書所錄皆清初黃山詩文,卷一至卷三為文,卷四至卷八為賦、詩。
山圖為雙頁連式,單頁縱19.1厘米,橫13.2厘米。版心刊黃山圖及頁次。圖題或每圖主要繪及景點依次為:阮溪、容成臺、浮丘溪、祥符寺、湯池、慈光寺、迎送松、臥龍松、文殊院(圖4)、天都峰(圖5)、蓮花峰(圖6)、一線天、天海、煉丹峰、西海之左數(shù)峰、西海之右數(shù)峰、五供峰、平天矼、散花塢、青龍嶺望始信峰、擾龍松、海門、紫玉屏、始信峰、石筍峰、松谷、翠微、圣泉峰、九龍飛瀑、擲缽峰、云谷、圣僧洞、招隱洞、招隱亭、探珠峰、指路峰、箬嶺、云舫全圖、云舫之左數(shù)峰、石傘、 云舫之右數(shù)峰、云舫面數(shù)峰、云門峰。
圖4 《黃山志續(xù)集》插圖之《文殊院》,安徽省圖書館藏
圖5 《黃山志續(xù)集》插圖之《天都峰》,安徽省圖書館藏
圖6 《黃山志續(xù)集》插圖之《蓮花峰》,安徽省圖書館藏
該本現(xiàn)安慶市圖書館和浙江圖書館有藏。
雪莊這套山圖除在《黃山志續(xù)集》中可以見到外,還有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單行刻本存世,為吳荃等人所刊,有吳菘、吳瞻泰跋,吳荃短序,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科學(xué)圖書館等均有收藏。另外,民國初年羅振玉在日本見到明洪武間刻、明末清初方望子抄本《黃山圖經(jīng)》,遂動手翻抄。因該抄本圖已不存,羅氏便“取友福岡樓藏雪莊上人圖”,與自己的手抄合印,編入《吉石庵叢書第四集》。又,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蘇宗仁編纂《黃山叢刊》,亦將雪莊的這套《黃山圖》錄入,放在了第一帙當(dāng)中。
黃山不階尺土,襟帶三州,秀削不可名狀,不易圖,亦不能圖也。三十六峰,本唐李青蓮三十二蓮峰之句,約略言之,亦復(fù)何可盡。前志中山圖照舊本鄭君千里繪事,屬蕭君靈曦圖,入存其大概。茲云舫雪莊大師北還,一笠一笻,
遍歷諸峰,擇其至靈奇者三十二峰重加圖繪,鋟入續(xù)志。不獨黃山別開生面,此皆大師身所親歷,非如鄭蕭兩君想象而得者。黃山可以名狀,又何不可圖也?到者方知。吾于此圖益信。(汪士《黃山志續(xù)集·圖識》)
那么,這位雪莊大師是何許人也?民國《歙縣志》卷十《人物志·方技》記載:
僧雪莊,楚州人,名悟,號通源,又有惺堂、滄溟道者、黃山野人、青溪后學(xué)、鐵鞋道人諸號。由靈巖棲太平翠螺山,苦心力行,遂登上乘。晚至黃山,遇雪趺坐巖石達旦,積雪盈頂。山僧異之,挽留結(jié)廬,以樹皮代瓦,名曰皮篷,因號雪莊??葑皇?,足不出戶,惟吳僧雁黃……詩文品詣傲岸絕倫。時止黃山,最相投契,余不屑也??滴豕镉?,應(yīng)召入都,上見之,曰:“好和尚也。”予還山,汪松峰欽其高尚,為構(gòu)云舫居之。所繪黃山圖百幅,悉得山靈真面。間輯山中所產(chǎn)異花,得一百六種,命之以名,且系以詩,一一傳染其色態(tài)。又為黃筠庵評定《黃海真形圖》。居山中數(shù)十年以上,壽示寂。瘞處曰雪公塔。徒一智,字廩峰,亦工畫。
楚州即今江蘇淮安。據(jù)汪世清先生考證,雪莊約生于順治三年丙戌(1646年),卒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他早年從淮安觀音院南庵大依禪師(1617—1683年)剃度,為曹洞宗新城壽昌寺無明慧經(jīng)(1548—1618年)的第四代法嗣,有所刻“壽昌五世”一章為證。與僧名傳綮的八大山人(1626—1705年)同屬曹洞宗三十世,為法門兄弟。據(jù)上述史料亦可知,他曾在安徽采石磯翠螺山駐錫,這里也是姑孰派代表畫家蕭云從活動過的地方。據(jù)民國《蕪湖縣志》卷五十《人物志·文學(xué)》記載,(蕭云從)“嘗畫屈子離騷經(jīng)與太平山水圖,曲盡其妙??ぬ睾笃溘E,數(shù)通殷勤不可得,乃于公牒入其名張致之。不得已,為圖四名山于太白樓壁?!碧讟蔷妥湓诖渎萆侥下?,雪莊在太平府期間有無了解過蕭云從的藝術(shù)成就,尚不得而知。但根據(jù)其黃山版畫來看,他的細線勾皴之法似應(yīng)對蕭氏山水畫有某種程度上的借鑒。
雪莊生前 “青溪后學(xué)”的別號,或指自己在繪畫上仰慕前賢程正揆。程氏的畫風(fēng)在清初確實有獨特之處,與四王山水面貌的“正統(tǒng)”相去甚遠,卻也不似四僧畫那樣卓異。其作總體上屬于清逸而有野趣的士夫畫,一如他亦朝亦野的身份。對比雪莊紙本山水畫跡與程正揆的一些真跡可見,二者在氣韻上或有相通之處,都具有才情洋溢的品格。但要論筆墨風(fēng)格,二者差異就殊為明顯了:程氏上溯元代倪、黃,著意于枯勁簡淡的風(fēng)格,有些作品當(dāng)中又能看出私淑明代沈周的筆墨。在結(jié)構(gòu)上,他傾向于隨意順勢,自然天成。至于設(shè)色,則濃施淡染,不拘一格。雪莊的作品內(nèi)容大多與黃山有關(guān),作畫方式又多是據(jù)實景寫真,所以在畫面結(jié)構(gòu)上個人發(fā)揮較為有限,而更多在用筆上體現(xiàn)了自己的特點。雖然也有作品反映出他曾取法米友仁、王蒙等人,但顯然更松動放逸。其大幅創(chuàng)作,如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秋天完成的《黃海云舫圖》(圖7),筆墨信手點染,不計精粗,靈活多變,景物樸拙繁茂,天真爛漫,別具一格,其風(fēng)神倒是頗類似于和程正揆私交甚密的髡殘。因此筆者以為,以雪莊自由灑脫的性格,他真正追慕的不是程正揆具體的書畫技巧,而應(yīng)當(dāng)是程氏對“臥游江山”這一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踐行。1642年,39歲的程正揆決意創(chuàng)作《江山臥游圖》卷,此后更將余生精力都投入其中。清周亮工《讀畫錄》云:“(程)常欲作臥游圖五百卷,十年前予已見其三百幅矣?;驍?shù)丈許,或數(shù)尺許,繁簡濃淡,各極其致。”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有一幅,被他標(biāo)為第四百三十五卷,系其71歲(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之筆,可見其用心之精勤。雪莊自入安徽后,常年與黃山為伴,圖寫其形、影、神、變,應(yīng)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程氏的精神感召。
圖7 雪莊《黃海云舫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常州博物館藏
同為畫黃山的著名畫僧,雪莊的黃山圖和漸江的相比如何呢?漸江的筆墨以冷峻著稱,山石造型多方折,樹木多瘦硬,用筆偏骨鯁,皴擦較少,屬于疏體一路。而雪莊偏好在山體上用中鋒施加短線條的皴筆,皴線細密,再用清淡的水墨渲染(圖8)。其作林木蔥蘢,枝繁葉茂,遠望顯得蓊郁而渾莽??傮w而言,雪莊的筆墨語言沒有漸江高雅凝練。既然兩人的作品在本質(zhì)上屬于兩種美學(xué)形態(tài),我們就不宜用靜逸的標(biāo)準(zhǔn)去評價雪莊的畫。他的風(fēng)格乍看有些粗服亂頭,實則淳樸熱烈,由內(nèi)而外彌漫著一股蓬勃的生命力,黃山在他的筆下煥發(fā)出了另一種前所未有的鮮活之氣。
圖8 雪莊《丹臺春曉圖》,清康熙年間,安徽博物院藏
康熙己巳重九前一日,翠螺雪莊大師散發(fā)攜杖來游黃山,過阮溪,信宿即行,途遇龍池雨公曰:“道兄入山,當(dāng)住仙僧洞下,即兜率庵也。”公游兩海畢,枯坐此中,風(fēng)棲露宿,怡然自得。庵下有白砂矼,素多虎。師坐,虎弭首其下,如聽梵然。師斥其遠徙,虎遂絕。云谷僧眾聞而訝之。山下居民為蓋一把茅,茅因松鋪,師仍臥松下,絕粒旬日,趺坐不輟。游人供米,雜松葉百卉煮之。山氣寒多,雪師坐臥雪中,慈光中公從深雪中由前海開道,訊師未至庵,大聲呼之,見有嚶嚶應(yīng)者,知不死。至庵,師從雪中出,拂衣上雪相對揖。中公俯首,謂師真獅子座中人也。坐山中五年,人稍稍物色之。癸酉(1693年)春,名聞當(dāng)寧,遣內(nèi)大臣丁公詔入京,辭不赴。癸酉秋,復(fù)遣丁公至山強起之,至石城(今江蘇南京),又以病辭,養(yǎng)疴城西之竹樓。初冬,復(fù)奉召北行。甲戌(1694年)夏,賜師還山修道,仍以一瓢一笠還云舫,取道仙源之三氿,入庵歙中,暨無知者,其高蹈如此,家觀察松峰先生常至山,欽師高行,于師還山,為構(gòu)云舫。居之前為如意亭,后為五峰閣??吞蒙介T,楚楚有致。出師規(guī)制,實我松峰先生成之也。由咸通至今,適符七百之?dāng)?shù),所謂圣僧,非師而誰?(《黃山志續(xù)集》卷一《藝文》)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重九前一日(1689年10月20日),雪莊初詣黃山。阮溪,即今黃山市徽州區(qū)潛口。僧人對黃山可謂一見傾心,甫一入便將之視作了歸宿。他本人的詩歌《進黃山》亦可以為證:
己巳十一月初八,大雨淋頭幾曾歇。
僻性從來愛住山,躋攀那管石頭滑?!?/p>
欲向此中作枯坐,鄰僧送入煙雨圖。
雨云漸黑不肯住,鄰僧向我先辭去。
且學(xué)山禽理樹枝,架巢好做棲身處。(《黃山志續(xù)集》卷七《賦詩》)
癸酉,即1693年,雪莊于是年奉召入京覲見康熙帝?;实叟汕驳亩」?,就是后來出任新安太守的丁廷楗。丁氏敬重雪莊為人,康熙也很欣賞他,但雪莊不愿留居都門,又于次年夏天返回黃山,此后一直長居山中直至圓寂。如按汪世清先生所推定,雪莊逝世于1719年,那他在黃山生活的時間就差不多有三十年之久,超過了此前所有的黃山畫畫家。這三十年的山中生活,雪莊餐風(fēng)臥雪,經(jīng)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卻始終保持著豁達的心境,誠所謂“雪埋雨浸骨倍堅,菜根筍蕨隨分飽”(雪舟《題畫別少司寇丁公》),“轉(zhuǎn)覺瘦軀忘老狀,卻欣華發(fā)更莊嚴”(雪舟《除夕》)。對比北上京師數(shù)月的經(jīng)歷,他感言道:
野人不解入世法,滿目繁華倍枯槁。京雒氣候與山異,春盡何曾見春草。圣恩仍許云海居,從此余年皆再造。
欣奉明詔還故山,愿依云舫以終老。(雪舟《題畫別少司寇丁公》)
《黃山志續(xù)集》中輯有雪莊詩篇近70首,內(nèi)容除了詠黃山風(fēng)景外,還包括題黃山畫、贈黃山友人等。存世的畫作,也絕大多數(shù)和黃山有關(guān)。這些無不反映出他將身心完全融入此一方靈秀天地當(dāng)中。他為山志所作的這套版畫,和他的黃山風(fēng)景詩創(chuàng)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沒有虛誕之感,而極為形象生動,其畫面排序就是一條經(jīng)典的游覽線路,圖像具備了紀(jì)游和勝景的雙重特性,甚至今天我們?nèi)钥梢栽谏街小鞍磮D索驥”。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四十三幅圖中,云舫這一景點屢次出現(xiàn),以其最顯眼的建筑如意亭為標(biāo)志,在四幅圖中都有描繪。還有很多山景是從不同方位觀察云舫而繪成,包括山峰:指路峰、探珠峰、玉兔峰、魚籃峰、老子峰、香爐峰、錦屏峰、石嬰峰、育嬰峰、蟠桃峰、天外峰、石屋峰、送供峰、輔峰、比秀峰、光明頂、文筆峰、看松峰、天醫(yī)峰、天樂峰、聚仙峰、忘機峰,巖石:鸚鵡石、姊妹石、羅漢繞塔、面壁僧、曼倩石、面壁頭陀、慈云大士、舉頭天外人、月明僧、空生晏坐、石傘、拜云石、看松羅漢、伽藍、聽泉僧、群仙赴會、雙獅兒、角鹿、上山馬、看園虎,其他:香雪亭、舞龍臺、應(yīng)雪泉、箬嶺。
余將達皮篷,見一老者,朱顏蒼鬢,白髭飄然,逍遙戶外。近詢,知為雪莊上人。皮篷即上人習(xí)禪地,近更名云舫。舫只五楹:中供如來拈花法相,即上人手寫者;一設(shè)廣榻,為游客寢所;一為客寮;一作齋廚;一貯書史筆硯。此外則一斗室,不滿一弓,為上人棲定處。佛前燈龕,不設(shè)鐘磬,不理梵唄,時或彈琴擊鼓,能令四山皆響。所繪黃山圖百幅,悉得山靈真面。間輯山中所產(chǎn)異花,得一百六種,命之以名,且系以詩,一一傳染其色態(tài)。
因為“最喜評松石,逢人懶說禪”的個性,更因為寢饋黃岳三十六峰之間,與云海飛泉、秋松怪石、奇花異草朝夕相對,幾十年如一日,性情與山水化而為一,雪莊才能在畫中窮盡巖樹之瑰姿、煙云之變態(tài),取溪谷之珠翠,得峰巒之氣血。他雖籍貫為外鄉(xiāng),實則將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安徽土地。黃賓虹在《新安派論略》中的總結(jié)確為恰當(dāng):“程士鑣、僧雪莊……已變新安派之面目,要之山林野逸,軒爽之致,未可磨滅,尤勝各派之萎靡,獨為清尚之風(fēng)焉?!?/p>
總體來說,江注和汪洪度兩人的山圖版畫,構(gòu)圖、技法取自漸江黃山寫生山水冊,但細節(jié)上又有所不同。江氏之筆更忠實于漸江原作,而汪氏的墨線更具波磔感,且于山石凹陷部位施加了不少皴點,與主體留白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山體顯得更厚重。這種細密的芝麻皴在漸江的山水畫作中并不多見,足見是汪洪度個人的繪畫語言。此外,《黃山志略》和《黃山領(lǐng)要錄》都未署刻工姓名,但就插圖質(zhì)量而言,后者明顯優(yōu)于前者。前者的線刻太過平均,缺乏力度,缺少輕重與節(jié)奏變化,細節(jié)體現(xiàn)也難言精彩。以江注“畫逼倪黃”(許承堯語)的功力,《黃山志略》畫稿本應(yīng)更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惜乎因為刻工技術(shù)能力的有限而大打折扣。此例足以提醒人們在傳統(tǒng)的木刻版畫中,刻工的才華有多重要。而雪莊繪制的《黃山志續(xù)集》山圖在黃山題材版畫中綜合價值最高,若非刻工技藝亦稍覺平淡,它可謂為古代黃山版畫圖創(chuàng)作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將其置于同時代山水版畫中間,也定然是光彩奪目的一例。
如果說各類地方志的編纂是官方行為,那么清初黃山志諸刊本的修撰就多是熱愛家山的徽州文人們的個體貢獻了。編纂州縣府志是為塑造和宣傳本地形象,黃山志書亦不外如是。而能夠成功地將全面立體的黃山形象對外展現(xiàn),版畫山圖功不可沒。同時,作為黃山云巒信史珍貴的一部分,它們也為徽州版畫譜寫了迷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