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星
黃永年先生是陜西師范大學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著名教授,在唐史、版本目錄學等領域具有很高的造詣,被我國版本目錄學界稱為一代宗師。先生又是當代著名的藏書家,以一己之力所藏宋、元版本圖書在當代藏書界也很有影響,由北京大學教授辛德勇所編輯的《黃永年古籍序跋集》可知先生所藏以及經(jīng)先生過眼的宋元孤本、善本之多,在當代學者中很少有人能與之相伯仲。正像先生在《黃永年談藝錄》中所說:“宋人藏青銅器,亦事傳拓……此風至清末民國初尚不稍衰,且更進而并蓄碑石。此時期之舊式文人若不知金石則不得齒于通人之列?!笔艽苏J識影響,黃永年先生亦深諳金石之學,并由金石之學而及書法篆刻,博學之余,游藝于斯,不管是在書法上還是在篆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詣,深為藝林所重。
我在陜西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讀本科時,曾因為當時成立不久的終南印社跑腿叩響了黃永年先生家的大門,認識了黃先生,并第一次聆聽了一個多小時的教誨。從此,我就關注黃先生的書法,關注黃先生的印章。后來我在西安美術(shù)學院國畫系讀研究生時,西安美院科研處曾邀請著名篆刻家傅嘉儀先生來學校講學,傅先生在論及20世紀西北印壇時,推黃永年、陳堯廷和李滋宣為陜西印壇三大家,尤重黃永年先生之學問人品及印學品質(zhì),被列為第一,我當時作為聽眾,深為贊同!
黃永年先生1925年生于江蘇省。少受呂思勉先生啟蒙,對史學和藏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小學時,就喜歡篆刻。據(jù)曹旅寧先生編著的《黃永年先生編年事輯》“民國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先生20歲”條引黃先生的話說:“到二十歲遇見郭則豫先生才真開始入門,郭先生……所刻追蹤黃牧甫,是一位真正的篆刻家,與時下某些以斯道自詡者不可同日而語?!惫鶆t豫(1890—1952)字組南,別署楓谷,福建侯官人,少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福建高等學堂。民國初年,嘗在北京北洋政府任職,為陳寶琛、寶熙等碩學所激賞,延譽士林,聲名藉甚。陳聲聰在其所著《兼于閣詩話》中說:“昔居京師時,文字之游,與郭楓谷最為密契。前后為谷社,為七人畫社,皆與君同之。君才藝以各體書為第一,篆刻次之,詩亦一往清泠?!标惵暵斣浌鶆t豫詩五首,其第四首云:“斯文有衰盛,多藝寧謀身。晚愈耽刻劃,彌覺石可親。左右摯黃趟,上下窺漢秦。使刀若使筆,下筆何其神。於焉小天地,光景能常新。舉隅三十五,言印妙無倫。此道今少衰,誰歟老斷輪。但恐奪詩力,徒使傳印人?!?/p>
20世紀40年代初,郭則豫執(zhí)教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1944年,黃永年先生考入中央大學歷史系,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黃永年先生認識了郭則豫先生,并一定是因其“言印妙無倫”的印學功底深深打動了永年先生,由此,永年先生便決定師從郭則豫學習篆刻。郭則豫先生篆刻取法鄧石如、趙之謙、黃牧甫諸家而能融會變化。白文多出漢鑄,筆方意圓,饒有靜穆氣象;朱文章法茂密,用刀嫻雅,或剛健遒勁,或秀挺婉約,并臻妙境。其治印邊款也很精到,跋語尤佳,嘗論用刀曰:“氣鋒無利鈍,字要發(fā)毛,忌光滑也。欲使字畫發(fā)毛,刀須直立,以鋒向我,就字畫逼之。偃刀不特無鋒,且能使筆筆流滑無味,與發(fā)毛相去甚遠。凡庸手作印,往往用刀摩蕩往來于一畫之中,類磨磐然,治印而染此習,則萬劫不復矣?!惫鶆t豫先生的這段經(jīng)典印學表述,即便是現(xiàn)在看來,也是深刻而智慧的。這不能不影響到黃永年先生后來的印學思想和治印道路。比如,2013年由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黃永年談藝錄》,其中《明清以來的篆刻》一文中黃先生說道:“文人印之成熟的,我認為始于吳熙載(讓之),大成于趙之謙,其后黃士陵(牧甫)別開生面,吳?。∏?、昌碩)、王禔(福庵)、喬曾劬(大壯)、陳巨來均有可取?!边@段話,雖然意在敘述晚清文人印發(fā)展之大略,但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黃永年先生認為“文人印之成熟的……始于吳熙載”,這個觀點,是有別于一般印學論著對文人印的基本看法的;二、“黃士陵別開生面”,“朱文參漢金文,多用方筆,是一大創(chuàng)新;白文仿漢,也得渾穆拙樸的神韻,且變化多……”這一觀察,雖然說是在談黃士陵,其實,他對黃士陵的印作的解讀很符合現(xiàn)象學的闡釋,也就是說,它同時又是黃永年先生自己印學思想的一個反映。我們從他的篆刻集可以看出,他一生治印受黃牧甫影響甚大,追求印面線條的潔、凈和氣息的雅、靜;結(jié)字上則受郭則豫影響較大,結(jié)構(gòu)和筆畫意在方圓之間,這與黃牧甫的印面結(jié)字是有所區(qū)別的。在線條形態(tài)上,郭則豫主張“字要發(fā)毛,忌光滑也”,而黃永年先生的印則取黃牧甫的線多光整而潔凈的做法。他曾給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著名教授郭子直先生刻有兩方印,白文“郭子直”印仿漢玉印,規(guī)整中不乏靈動;而朱文“郭子直八十后所作”以金文入印,線條光潔簡凈,章法似黃牧甫,既得金文之肅穆,又得黃牧甫之新意,可謂永年先生治印中難得的精品,我初見此印時,甚為驚訝,認為在西北印壇能刻到如此境界的,還沒有第二人?!敖廃S永年印”,白文,結(jié)字已呈現(xiàn)出永年先生自己書法的特點。線條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對比,協(xié)調(diào)流美,黃牧甫之后,也不多見能有如此境界者,即便是陳巨來,也不外乎處在伯仲之間。“并蒂”一印,朱文,其章法似有吳、齊的大開大合,該印上密下疏,形成很強烈的形式感,似與黃士陵一派已有所不同。
江陰黃永年印
永年詞翰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收藏印
蔡鶴汀六十有四歲以后所作
澤秦所得石刻文字
麗莊秘匧之印
黃永年先生心儀規(guī)整一路的工穩(wěn)印風,這與他出身吳地并一路用心于版本考據(jù)之學的嚴謹治學作風是互為表里的,但其認為寫意一路的印風“并不高明”,我則不敢茍同。他在《明清以來篆刻》一文中說:“有兩位名氣甚大其實并不高明,千萬學不得的……一是齊璜(白石),此人并不擅篆刻,中年仿西泠八家,極平庸;后來借畫名來賣印,用單刀亂刻,甚至篆法都有錯誤,初學學之即萬劫不復。一是鄧散木(糞翁),學趙石(古泥)。趙號稱仿漢,已庸俗,鄧更變本加厲,所治印不僅千篇一律,且上輕下重像患了什么病似的。”這段話對鄧散木篆刻的評價雖然苛刻,確也有中的之處。但是對齊白石印章的批評,則不太符合實際。齊白石學印起步于對秦漢印的研摹,1902年的西安之行,在西安古玩店及藏家手里看到過大量漢代刑徒磚和漢磚的墨拓,由此轉(zhuǎn)而向漢磚、刑徒磚文字及刻法學習,由此印風大變,走出了前人的藩籬,形成自己的印風。其刻法單刀直入,毫無修補,自然率真,簡而味長,比之書法史上書風由“二王”到顏魯公的書風大變,倒十分確切,應該是篆刻發(fā)展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尤其是中年之前所刻微型印,能以小見大,意在秦漢印與黃牧甫之間,令人嘆其用功之精。至于對初學之建議,寫意印風固起點太高,是不適合初學者的,但不適合初學者并不等于說不好。據(jù)我所知,這是走工穩(wěn)一路印風者的普遍態(tài)度,黃永年先生也未能例外。
總的來講,黃先生的印整體上以格調(diào)、功力見稱。在風格上,既有仿秦漢印的,也有仿明清流派印的,更多的,則是受到民國時期海派的一些篆刻大家的影響,比如黃牧甫、陳巨來、郭則豫等。黃永年先生的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朱文印,尤其是以大篆、金文入印的那些古璽風格的細朱文,刻得非常的精到,成就非常高;仿漢玉印的白文印刻得也是非常好,其作品之佳者,與黃牧甫、陳巨來這些名家大家或當雁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黃先生的印章之所以格調(diào)高、書卷氣濃郁、韻味雋永,這與他廣博的學問是分不開的。黃先生是呂思勉、童書業(yè)的弟子,在學術(shù)上又和顧頡剛過往密切,深受疑古派學風的影響,做學問注重考據(jù)功夫和資料功夫,不輕易盲從前人的結(jié)論。其對大名家齊白石篆刻的批評,就體現(xiàn)出了他的這種治學精神。這不是出于偏見,而是黃先生的內(nèi)心裝著非常崇高而神圣的學術(shù)目標。以此故,他的眼界就非常高,遇人遇事就非常挑剔。在陜西師范大學一直流傳著黃先生的一些逸聞和趣事。當年他的古籍研究所就在校長辦公樓的三樓,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從一樓走到三樓,再由三樓下到一樓,如果他發(fā)現(xiàn)某一個廁所或樓道的燈沒有關,或者廁所水房里的水龍頭沒有關好,他就會直走向某職能部門領導甚至校長的辦公室,直接訓斥校長或處長們,認為給國家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令這些領導非常難堪。像這些事,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可能會熟視無睹,但在黃永年先生眼里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我認為這種對生活細節(jié)的高要求,也是他一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在生活中的反映。例如,永年先生篆刻之外長于書法,但據(jù)說他的字是不好求的,這不是因為他擺架子,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書法要求太高、太嚴格了,他認為只有寫出一幅能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才能允許自己送人。結(jié)果,很多人向他求字,一等就是幾年,這也造成黃先生的字在社會上流傳甚少,獨立成幅的書法作品并不多見。幸好,我曾經(jīng)給原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任天夫先生幫過一個小忙,老先生為了感謝我,就送給我一幅黃先生的書法作品。這幅字每個筆畫都一絲不茍,用筆氣靜而淡雅,沒有一點火氣,每當展開欣賞時,心里都會有一種如對至尊的感覺。按理來說,這樣的大師在我們身邊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但是遺憾的是,我在校園里每每見到黃先生都是“敬而遠之”,這“敬”是尊敬,是敬仰;“遠”是遠望,仰望,是高山仰止。所以,反倒失去了很多直接向黃先生討教的機會?,F(xiàn)在想來,這對我的確是一件蠻遺憾的事情。
《黃永年印存》是黃先生篆刻藝術(shù)水平的集中展現(xiàn)。這本印譜里的作品總體上能反映先生一生的篆刻成就和造詣,但以個人之見,有個別作品,功力明顯不足,境界也差強人意,可能是黃先生顧不上應酬,請他的學生代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編輯者在選編《黃永年印存》的時候,沒有認真加以甄別,也一并收錄了進去,這不能不說有點美玉微瑕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