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文, 宋尊劍
(大慶油田設計院有限公司, 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某市西城區(qū)已建供水系統(tǒng)無法滿足新版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水質要求, 需要對原有供水管網及水廠進行升級改造, 實現(xiàn)分質供水, 并增加深度處理工藝。
某已建水廠原有處理工藝為網格絮凝-斜板沉淀-氣水反沖洗過濾, 處理規(guī)模為38 × 104m3/d。按照規(guī)劃, 新建深度處理工藝規(guī)模為10×104m3/d,預留4×104m3/d。 在常規(guī)工藝的38× 104m3/d 出水中, 11×104m3/d 在本廠經深度處理后供給民用水管網; 9.35×104m3/d 作為原水分別輸送至另2座水廠經深度處理后供給民用水管網; 其余部分作為工業(yè)用水直接輸入工業(yè)水管網。
已建水廠原水引自某平原型水庫, 濁度為20 ~120 NTU, 耗氧量最高值可達8.5 mg/L。 常規(guī)工藝處理后出水指標中不合格項為耗氧量, 最高值為6.3 mg/L, 平均值為3.9 mg/L。 可以看出, 常規(guī)處理工藝的主要問題是對有機物的去除率低, 難以滿足GB 5749—2006 的要求。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是集臭氧化學氧化、 生物吸附氧化、 活性炭物理化學吸附技術為一體的復合工藝[1]。 首先利用臭氧的強氧化作用, 初步氧化分解水中的簡單有機物和其他還原性物質,使之變成CO2和H2O; 同時, 臭氧氧化能使水中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斷鏈、 開環(huán), 氧化成短鏈的小分子物質或使分子的某些基團改變, 從而使原來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轉化為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 受臭氧制備設備效率的影響, 向臭氧接觸池內除投加臭氧外還有大量的氧氣, 伴隨著臭氧的投加, 起到了充氧的作用, 為附著于活性炭上的好氧型微生物提供生長的營養(yǎng)源, 創(chuàng)造好氧微生物的生長環(huán)境[2]。
活性炭作為一種多孔物質, 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通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將水中微生物富集于活性炭表面, 形成穩(wěn)定的生物膜。 活性炭濾池置于臭氧接觸池后, 生物膜利用水中充足的溶解氧, 將水中經臭氧氧化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進一步吸附分解, 達到去除的目的[3]。
超濾技術主要利用超濾膜的篩分機理去除水中的懸浮態(tài)物質及大分子有機物。 該技術具有出水濁度低, 水質穩(wěn)定, 能有效去除水中隱孢子蟲、 賈第蟲、 細菌、 病毒等各類微生物的優(yōu)勢[4]。
針對原水特點及出水水質要求, 采用了增加原水預處理工藝(新建高錳酸鉀及粉末活性炭投加設施)、 深度處理工藝的技術路線。 利用改造后的處理工藝, 保證出廠水的耗氧量在3.0 mg/L 以下。工藝流程詳見圖1。
圖1 水廠工藝流程Fig. 1 Process flow of water plant
(1) 提升泵池。 為將已建砂濾池濾后水提升至新建臭氧接觸池, 新建地下式提升泵池1 座。 提升泵池土建設計規(guī)模為14×104m3/d, 鋼混結構, 平面尺寸為25.0 m×23.0 m, 有效水深為5.0 m。 內設清水潛水泵4 臺, 3 用1 備, 單泵參數Q =1 600 m3/h, H =14 m, N =80 kW。
(2) 臭氧制備間。 考慮該地區(qū)石化行業(yè)發(fā)達,有長期穩(wěn)定的液氧源供應, 采用液氧源臭氧制備工藝。 臭氧制備間外設液氧站1 座, 液氧站設2 座30 m3液氧儲罐, 保證10 d 的液氧儲備量。
新建臭氧制備間為磚混結構, 平面尺寸為21.0 m×18.0 m, 設臭氧發(fā)生器3 臺, 2 用1 備, 單臺臭氧發(fā)生能力為6.56 kg[O3]/h(質量分數為10%),臭氧質量分數范圍為6%~14%。
(3) 臭氧接觸池。 鋼混結構, 設有2 格, 每格平面尺寸為24.3 m×5.0 m, 有效水深為6.0 m。 臭氧最大投加量為3 mg/L, 總接觸時間為15 min。每格臭氧接觸池設有3 個曝氣接觸室, 曝氣量占總曝氣量的比例分別為50%、 25%、 25%。 池內擴散裝置采用微孔曝氣盤。 在臭氧接觸池頂部安裝2 套熱觸媒尾氣破壞設備, 將尾氣中的殘余臭氧破壞后排放到大氣中。 為保證臭氧接觸池內外的壓力平衡, 每格接觸池設1 個雙向透氣安全閥。
(4) 生物活性炭濾池。 生物活性炭濾池利用顆粒活性炭比表面積大的特性, 為細菌等微生物提供載體, 吸附、 生化降解作用并重, 達到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目的。 生物活性炭濾池截留的懸浮物質有限, 反洗的目的以去除老化的生物膜為主。 活性炭濾料密度低, 較易發(fā)生跑料問題。 翻板濾池通過啟閉翻板閥來控制濾池的反沖洗排水過程, 反沖洗濾料膨脹時翻板閥保持關閉狀態(tài), 濾池不排水, 反沖洗進水停止濾料回落后, 翻板閥開啟開始排水,排水結束翻板閥關閉, 結束反洗過程。 最大程度地減緩了反洗時的濾料流失, 比較適合活性炭等輕質濾料, 因此本工程的活性炭濾池選用翻板濾池。 此外, 翻板濾池還具有池體構造簡單、 反洗效果好、濾料選擇靈活等特點[5]。
活性炭濾池為磚混結構, 平面尺寸為60.0 m×42.0 m。 內設8 格翻板濾池, 雙排布置。 空床濾速為6.5 m/h, 單池尺寸為11.0 m×8.0 m。 濾池采用雙層濾料結構, 上層炭床厚度為2.5 m, 活性炭種類為柱狀煤質炭, 直徑為1.5 mm, 長度為2.5 mm, 碘值為950 mg/g, 亞甲藍值為180 mg/L。 下層石英砂厚度為0.3 m, 石英砂濾料粒徑為0.9 ~1.2 mm。
反沖洗采用“氣洗+氣-水聯(lián)合反洗+水洗”的三段模式。 氣洗階段強度采用15 L/(m2·s), 時間為3 min; 氣-水聯(lián)合反洗階段氣洗強度采用15 L/(m2·s), 水洗強度采用3 L/(m2·s), 時間為5 min;水洗階段強度采用15 L/(m2·s), 時間為1 min +2 min, 先進行1 min 水洗, 之后排掉池內廢水, 再進行2 min 水洗。 為靈活配置反洗強度, 設有5 臺反洗離心泵, 其中大泵3 臺, 2 用1 備, 單臺Q=1 900 m3/h, H=10 m, N=90 kW; 小泵2 臺, 1 用1 備, 單臺Q=950 m3/h, H=10 m, N=45 kW。 設置反沖風機2 臺, 1 用1 備, 為高速離心風機, 單機Q=89 m3/min, P=49 kPa, N=160 kW。
(5) 超濾車間。 一期規(guī)模為10×104m3/d, 二期預留4×104m3/d。 生產廠房一次建成, 磚混結構。 平面尺寸為48.0 m×30.0 m, 分地下和地上兩層。 地上層高8.5 m, 放置膜堆, 地下層高5.0 m,布設管線。 為二期膜堆預留空間, 公用部分如超濾膜清洗設施等按14×104m3/d 考慮。
超濾膜為中空纖維膜, 標稱膜組件膜面積為51.1 m2, 膜絲材料為PVDF, 過濾型式為外壓式。設計膜通量為51 L/(m2·h)。 一期設有20 個膜堆,二期預留8 個膜堆。 每個膜堆設114 個膜組件, 4列布置, 產水能力為0.5×104m3/d。 系統(tǒng)分為2 個相同的系列, 每個系列可獨立運行。
超濾系統(tǒng)可在線實現(xiàn)物理清洗、 維護性化學清洗(CEB)、 恢復性化學清洗(CIP)。 物理清洗設計周期為38 min, 采用氣水反沖洗模式; 維護性化學清洗(CEB)設計周期為7 d, 清洗藥劑為次氯酸鈉、檸檬酸、 鹽酸和氫氧化鈉; 恢復性化學清洗(CIP)設計周期為90 d, 清洗藥劑為次氯酸鈉、 檸檬酸、鹽酸和氫氧化鈉。 物理清洗廢水排入廢水排放水池, 統(tǒng)一處置, 化學清洗廢水排入中和水池, 加入藥劑使其pH 值達標后排入廢水排放水池。
(1) 采用分質供水方式, 對供水管網進行改造, 分為工業(yè)水管網及民用水管網。 工業(yè)用水仍采用原有的常規(guī)處理工藝, 處理后進入工業(yè)用清水池, 經工業(yè)外輸水泵輸入工業(yè)管網; 對民用水部分在常規(guī)工藝的砂濾池后增加深度處理工藝, 達到GB 5749—2006 要求后, 經民用水外輸系統(tǒng)送至民用水管網。 有效降低了水處理規(guī)模, 節(jié)約投資。
(2) 針對原水水質有機物含量較高的特點, 在常規(guī)處理前端增設預處理工藝。 設置高錳酸鉀及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統(tǒng), 初步去除部分有機物質, 同時起到了強化混凝的效果[6]。
(3) 為進一步去除有機物, 確保水質達標, 考慮到黑龍江地處高寒地區(qū), 半年水溫較低的特點,在常規(guī)處理后端增設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的深度處理工藝。 工藝鏈較長, 臭氧-生物活性炭重點去除有機物質, 超濾工藝防止生物泄漏, 并進一步去除有機物及懸浮物。
(4) 在參數選取上, 重點考慮了原水水溫、 水質的特點, 活性炭濾池的濾速較低; 對于超濾工藝, 項目部組織進行了3 個月的現(xiàn)場中試試驗, 取得了適應原水特點的設計參數, 特別是膜通量、 過濾周期等對水溫敏感的設計參數, 對工藝設計起到了指導作用。
該水廠新建預處理及深度處理設施為黑龍江某市西城區(qū)供水系統(tǒng)改造的一部分。 供水系統(tǒng)改造總投資為11.07 億元, 工程費用為9.20 億元。 其中,該水廠新建預處理及深度處理設施工程費用為2.85億元, 運行成本為0.69 元/t。
工程于2014 年5 月投產運行, 出水水質穩(wěn)定達到GB 5749—2006 要求。 2015 年9 月中下旬,原水藍藻爆發(fā)7 d 左右。 以9 月19 日為例, 水廠原水水質: 色度為25 度, 濁度為33 NTU, 耗氧量為8.48 mg/L, 藻密度為1.22 × 107個/L。 經過深度處理后的出水水質: 色度小于5 度, 濁度為0.24 NTU, 耗氧量為2.4 mg/L, 藻密度未檢出。 16 個月的運行數據表明, 采用預處理-常規(guī)處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工藝可以有效去除有機物, 該工藝適應黑龍江省等高寒地區(qū)的有機微污染、 高含藻原水水質。
(1) 對于工業(yè)用水比重較大、 水質要求較低的城市, 采用分質供水, 將居民用水與工業(yè)用水分別處理、 分網供水的模式, 有利于降低深度處理的規(guī)模, 節(jié)省投資。
(2) 采用預處理-常規(guī)處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的處理工藝, 適合高緯度地區(qū)低溫有機微污染的原水水質, 可有效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 降低出水濁度, 避免微生物泄漏。 出水水質滿足GB 5749—2006 的要求。
(3) 為適應高緯度地區(qū)水質特點, 可適當降低設計參數, 如活性炭濾池濾速、 超濾膜通量等,有條件時最好進行現(xiàn)場試驗, 以確定合適的設計參數。
(4) 高緯度地區(qū)冬季低溫、 低濁, 夏季水中藻密度較大。 水廠在運行管理中, 應根據原水水質變化情況, 適時調整運行參數、 藥劑投加種類及投加量, 保證出水水質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