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淮,劉 艷,雒紅霞
(1.甘肅省天水市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甘肅 天水 741020;2.甘肅省天水市種子站,甘肅 天水 741020)
為了加快玉米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充分展示優(yōu)質高產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成果,切實做好玉米新品種推廣工作,結合當前玉米種植品種現狀,引進抗旱玉米新品種進行展示示范。
供試玉米品種為登義2 號、興達1 號、長城799、金凱 3 號、大豐 30、隆豐 9 號,以沈單 16 號為對照(CK),參試種子均由天水市種子站提供。
試驗地位于張家川縣龍山鎮(zhèn)西溝村,屬干旱半干旱區(qū)域,海拔1 680 m,地勢平坦,土壤為紅砂土,旱地,無灌溉條件,交通便利,便于觀摩考察。展示田土壤肥力均勻,管理水平一致。播前精細整地,施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60 000 kg/hm2、尿素375 kg/hm2、磷肥600 kg/hm2作基肥。試驗區(qū)域年平均氣溫7.4 ℃,無霜期163 d,全年日照時數2 044 h,年平均降水量568 mm。
展示田于2021 年3 月12 日頂凌鋪膜,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寬窄行種植,株距0.3 m,寬行0.7 m,窄行0.4 m。小區(qū)長13 m、寬7.7 m,面積約100 m2。設計密度60 000 株∕hm2,不設重復。小區(qū)間距0.5 m,四邊過道寬1 m。4 月15 日播種,5 月1日出苗(苗勻、苗壯,無缺苗斷壟現象),5 月25 日定苗,整個生育期除草2 次,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 次。
從表1 可知,6 個展示品種的平均生育期為140~145 d,其中長城 799 和沈單 16 號(CK)2 個品種的生育期最短,均為140 d;登義2 號生育期最長,為 145 d。
表1 不同品種生育期記載
從表2、表3 可知,參試品種的平均株高為273.7~305.0 cm,其中興達 1 號最高,為 305.0 cm;其次是金凱3 號,為297 cm;隆豐9 號最低,為273.7 cm。平均穗位高為107.7~140.0 cm,其中登義2 號最高,為 140 cm;其次是興達 1 號,為 123.3 cm;金凱3 號最低,為107.7 cm。平均果穗長為19.0~21.5 cm,其中登義2 號和長城799 最長,均為21.5 cm;其次是沈單16 號(CK),為20.0 cm;大豐30 最短,為19.0 cm。平均穗行數為14~18 行,其中長城799 最多,為18 行;登義2 號最少為14 行;其余5 個品種均為16 行。平均行粒數為36.2~43.4 粒,其中登義2 號最多,為 43 粒;其次是大豐 30,為 42.1 粒;金凱3 號最少,為36.2 粒。平均千粒重為363.7~405.6 g,其中興達1 號最重,為405.6 g;其次是金凱3 號,為 404.6 g;登義 2 號最低,為 363.7 g。6 個展示品種的平均產量為 10 509.0 ~12 304.6 kg/hm2,其中長城799 產量為12 304.6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 12.85%,居第一位;大豐 30 產量為12 112.5 kg/hm2,較對照沈單 16 號增產 11.09%,居第二位;隆豐9 號平均產量為11 821.5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8.42%,居第三位;興達1 號平均產量為11 463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5.13%,居第四位;金凱3 號平均產量為11 248.5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3.16%,居第五位;登義2 號產量為 10 509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減產3.62%,居第七位。
表2 不同品種生長指標記載
表3 不同品種室內考種及產量統(tǒng)計
從表4 可知,金凱3 號感大斑病,興達1 號、大豐30、隆豐9 號中抗大斑病,登義2 號、長城799、沈單 16(CK)高抗大斑病。登義 2 號、長城 799、大豐30、隆豐9 號感絲黑穗病,興達1 號、金凱3 號中抗絲黑穗病,沈單 16(CK)高抗絲黑穗病。沈單 16(CK)高抗青枯病,其余各品種均中抗青枯病。隆豐9 號高感紅黃葉病,登義2 號中抗紅黃葉病,長城799、金凱 3 號、沈單 16(CK)抗紅黃葉病,興達 1 號、大豐 30高抗紅黃葉病。登義2 號抗倒性較差,其余5 個品種抗倒性好。6 個引進品種抗旱性均強。
表4 不同品種抗病性記載
株高278.3 cm,穗位高111.7 cm,穗長21.5 cm,穗行數18 行,行粒數38.8 粒,千粒重390.9 g,生育期140 d。平均產量12 304.6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12.85%,居第一位。穗長筒型,軸紅色,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穗大粒飽,成熟度好,品質優(yōu)良,持綠性好,綠葉活稈成熟,高抗大斑病,中抗青枯病,抗旱性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
株高278.0 cm,穗位108.3 cm,穗長19.2 cm,穗行數16 行,行粒數42.1 粒,千粒重374.6 g,生育期141 d。平均產量12 112.5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11.09%,居第二位。籽粒黃色、馬齒型,中抗大斑病和青枯病,感絲黑穗病,抗旱性較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
株高273.7 cm,穗位高115.0 cm,穗長19.6 cm,穗行數16 行,行粒數40.4 行,千粒重381.0 g,生育期143 d。平均產量11 821.5 kg/hm2,較沈單16號增產8.42%,居第三位;果穗筒形,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中抗大斑病和青枯病,感絲黑穗病,高感紅黃葉病,抗旱性較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示范種植。
株高305.0 cm,穗位高123.3 cm,穗長19.0 cm,穗行數16 行,行粒數36.8 粒,千粒重405.6 g,生育期142 d。平均產量11 463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5.13%,居第四位。籽粒紅黃色、半馬齒型,粉質,活稈成熟。對絲黑穗病、大斑病、青枯病表現為中抗,對紅黃葉病表現為高抗,抗旱性較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示范種植。
株高297.0 cm,穗位高107.7 cm,穗長19.5 cm,穗行數16 行,穗粒數36.2 粒,千粒重404.6 g,生育期144 d。平均產量11 248.5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增產3.16%,居第五位??辜t葉病,中抗絲黑粉病、青枯病,感大斑病,抗旱性較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示范種植。
株高293.3 cm,穗位高 140 cm,穗長 21.5 cm,穗行數14 行,行粒數43 粒,千粒重404.6 ,生育期145 d。平均產量10 509 kg/hm2,較對照沈單16 號減產3.62%,居第七位;穗軸紅色,籽粒黃色、馬齒型,高抗大斑病,中抗青枯病、紅黃葉病,感絲黑穗病,抗旱性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500 m 左右的干旱山區(qū)搭配種植。
長城799、大豐30 抗旱增產效果顯著,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隆豐9 號、興達1 號、金凱3 號綜合性狀及田間長勢較好,適宜在張家川縣海拔1 750 m 以下的中西部川區(qū)大面積示范種植;登義2 號出苗及成株期生長緩慢,但后期生長較快,抗旱性好,適宜在海拔1 500 m 左右的干旱山區(qū)搭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