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振,張箭飛,陳 芳,鞏英輝,武 斌
(空間物理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76)
隨著天地往返技術發(fā)展,新型的空間飛行器不斷涌現(xiàn)??臻g飛行器主要負責將載荷進行定點投放,其運行軌跡按照飛行特點可以分為在軌段、離軌段。其中離軌段通過飛行器攜帶的軌控發(fā)動機制動反推進行減速離軌,減速至滿足條件后將載荷投放;高精度離軌制動是確保載荷精準投送的前提,同時在離軌過程中也存在動力、測控等系統(tǒng)方面的各項約束,需通過離軌段制導策略設計進行統(tǒng)籌解決,因此高效可行的離軌制導策略是空間飛行器離軌制動的關鍵。
目前,對于需要按時返回的空間飛行器,例如神舟飛船、航天飛機、返回式衛(wèi)星等,離軌均必須采用主動離軌方式,即經過制動前調姿、制動、過渡段慣性飛行3 個階段,以精確到達再入點,并實施后續(xù)進入大氣層的再入飛行。
基于空間定點投放任務,對離軌段總體設計條件進行分析,對離軌段設計約束進行梳理,針對設計約束開展制導策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仿真分析對制導策略設計的工程可實現(xiàn)性進行評估。
在進入離軌段后,通過飛行器上攜帶的反推軌控發(fā)動機進行制動減速,降低軌道能量進而使軌道高度逐漸下降,滿足離軌條件后,飛行器與載荷分離,完成定點投送任務。
離軌段制導總體方案設計內容以及涉及到的總體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制導設計條件Tab.1 Guidance Design Conditions
經過制動離軌后,飛行器與載荷分離,離軌分離時刻飛行航程精度直接決定載荷再入飛行距離,進而決定載荷飛行的力熱剖面。選擇合適的離軌制動策略,提高飛行器投送精度,可降低載荷再入過程中力熱環(huán)境,確保其后續(xù)飛行安全。
在總體質量確定的情況下,空間飛行器可攜帶推進劑量受運載能力的制約,離軌段的制動力除了要滿足減速需求外,還需要為制動過程中控制飛行高度、彈道傾角提供控制力,同時在軌控發(fā)動機存在天地一致性差異的情況下,還需要考慮有限推力作用弧段的引力損失問題,需結合推進劑約束和靈活離軌策略來實現(xiàn)離軌再入的可靠性。
為減少攜帶載荷,空間飛行器采用反推分離設計方案,利用軌控發(fā)動機提供的制動力取代分離彈簧,滿足分離條件后,在軌控發(fā)動機不關機的情況下進行分離裝置解鎖,利用軌控發(fā)動機產生的制動力,建立起飛行器與載荷的速度差實施分離。受運載器運載能力限制,飛行器自身攜帶推進劑有限,既要保證飛行器與軌控艙分離時盡量減速至滿足再入條件,又要避免分離前軌控發(fā)動機推進劑耗盡,影響最終分離。
天基測控是確保離軌制動任務可靠、安全實施的必要條件。離軌制動前后需完成制動前調姿、制動減速、分離前調姿、分離觸發(fā)等關鍵時序,同時在離軌制動過程中,要監(jiān)視飛行器位置、速度、姿態(tài)、發(fā)動機工作狀態(tài)等遙測參數(shù)。天基測控對飛行器具有姿態(tài)需求,當天基測控的姿態(tài)需求與離軌制動的姿態(tài)需求產生矛盾時,應優(yōu)先滿足離軌制動需求,同時離軌制動需充分考慮測控條件的約束,最大化使用測控支持。
針對上述任務剖面分析、設計條件分析以及設計約束分析,開展制導策略設計,針對再入點精度約束,設計了基于推力辨識的制動開機判據;針對推進劑約束與分離可靠性約束,采用視速度增量對剩余推進劑進行預示;針對天基測控約束,在不改變制動推力方向的前提下,通過選擇中繼星、優(yōu)化天線安裝角度來滿足測控對星需求。
軌控發(fā)動機推力偏差是造成離軌航程偏差的主要因素,為了提高航程精度,需在離軌段前獲取軌控發(fā)動機實際制動加速度,在制動離軌前開啟軌控發(fā)動機進行推力辨識,根據導航加速度計的輸出計算實際推力加速度為
為防止分離前推進劑耗盡,以離軌段軌控發(fā)動機開機為起點,采用視速度增量計算方法對軌控發(fā)動機消耗推進劑進行預示,每個導航周期內的視速度增量進行累加:
a)確定飛行器所在位置。
在地球固連坐標系(原點為地心,軸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線,軸垂直于地球赤道面指向北極,軸由右手定則確定)對飛行器位置進行計算,已知飛行器經度、緯度、高度(,,)信息,轉換至地固系位置:
b)進行覆蓋性分析,篩選可見中繼星。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響,中繼衛(wèi)星對空間的覆蓋區(qū)域受到限制,如圖1 所示。根據中繼衛(wèi)星對地表的最大覆蓋范圍計算方法,單顆中繼衛(wèi)星覆蓋的最大地球區(qū)域對應的半地心角為
圖1 單顆導航衛(wèi)星對地覆蓋區(qū)域Fig.1 Ground Coverage Area
式中為地球軌道平均半徑;為中繼衛(wèi)星高度。
中繼衛(wèi)星為地球同步衛(wèi)星,軌道高度為36 000 km,地球平均半徑為6371 km,代入式(6)計算得到中繼衛(wèi)星覆蓋的半地心角約為81°。
式中為飛行器位置在地球固連坐標系下的表示。
當小于中繼衛(wèi)星覆蓋半地心角時,認為中繼衛(wèi)星對飛行器是可見的,根據離軌段沿飛行軌跡計算結果選取可見的中繼衛(wèi)星。
c)根據仿真包絡,計算天線安裝角。
已知地固系下飛行器俯仰、偏航、滾轉角為、、,建立地固系到彈體系轉換矩陣如式(8)所示。
中繼衛(wèi)星在彈體坐標系下的位置矢量如式(9)所示。
矢量在彈體系的視線俯仰角、偏航角分別為
彈體系的視線俯仰、偏航角定義見圖2,根據中繼衛(wèi)星及偏差組合下的飛行包絡,計算視線角包絡,以此為參考開展天線安裝角設計,為測控方案提供支撐。
圖2 彈體系下視線角定義Fig.2 Sight Angle Definition in Projectile System
a)仿真參數(shù)。
離軌初始點軌道根數(shù)如表2 所示,中繼衛(wèi)星軌道根數(shù)如表3 所示。
表2 離軌初始點軌道根數(shù)Tab.2 Track Parameters of Initial Departure Point
表3 中繼衛(wèi)星軌道根數(shù)Tab.3 Track Parameters of Relay Satellite
b)推力辨識制動開機策略仿真分析。
仿真工況中加入+10%的發(fā)動機推力偏差,對比有無推力辨識策略情況下的離軌段仿真見圖3,3 種工況下的仿真具體指標見表4。通過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在發(fā)動機推力偏差+10%的情況下,通過推理辨識策略修正制動起始時間,可以將航程偏差從216.8 km 縮小至69 km,大幅度提高再入點航程精度。
圖3 各工況下的離軌段飛行距離Fig.3 Flight Distance of Deorbit Trajectory
表4 離軌段飛行距離Tab.4 Flight Distance of Deorbit Trajectory
c)視速度增量判據設計。
通過大規(guī)模仿真對Δ進行設計,在不考慮推進劑消耗上限并采取速度關機的情況下,通過大規(guī)模仿真得到視速度增量與推進劑消耗的對應關系見圖4。
圖4 視速度增量與推進劑消耗之間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leration Increment and Propellant Consumption
根據總體方案,在排除用于反推分離、姿態(tài)控制所需的推進劑后,留給軌控發(fā)動機的可用推進劑最大值為592 kg。根據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選擇軌控消耗到達592 kg 對應的最小視速度增量754.195 m/s,根據式(4)計算后,將視速度增量判據Δ設計為752.324 8 m/s,仿真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將Δ設計為該指標時,打靶仿真情況下約3.5%的偏差組合狀態(tài)將會觸發(fā)視速度增量判據引發(fā)器艙分離,飛行器的最大再入速度偏差約為33 m/s。
d)測控覆蓋性仿真分析
根據中繼衛(wèi)星位置,沿離軌段彈道首先進行衛(wèi)星覆蓋性分析,仿真結果見圖5,可看出離軌段飛行器與2 號中繼衛(wèi)星的地心矢徑夾角小于中繼星覆蓋半地心角,與1 號中繼衛(wèi)星和3 號中繼衛(wèi)星的地心矢徑夾角大于中繼星覆蓋半地心角,因此在離軌段飛行器與2 號中繼衛(wèi)星相互可見,與1 號、3 號中繼衛(wèi)星不可見。
圖5 離軌段衛(wèi)星覆蓋性分析Fig.5 Satellite Coverage Analysis of Deorbit Trajectory
進行離軌段偏差組合仿真,得到偏差組合下的2 號中繼衛(wèi)星在彈體系下的視線角包絡如圖6 所示,可據此設計測控天線的安裝角度以及天線波束角范圍。
圖6 彈體系下視線俯仰角、偏航角仿真包絡Fig.6 Simulation Envelope of Sight Angle in Projectile System
基于空間定點投放任務,對離軌段總體設計條件進行分析,對離軌段設計約束進行梳理,針對約束條件進行制導策略研究,通過仿真分析驗證了制導策略的正確性與工程可實現(xiàn)性,提高了空間定點投放精度,優(yōu)化了離軌過程中推進劑使用效率,提升了離軌過程中天基測控的可靠性,為未來空間飛行器定點投送任務制導總體設計提供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