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璟 劉輝文 王美玲 陳碧貞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州 350100;2福州市第二醫(yī)院手外科,福州 350000;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院感染管理處,福州 350003
手外傷是急診骨科的常見病。文獻報道,每年每10 萬中有1 130 人上肢受傷,其中15~54 歲青壯年發(fā)病率89%,最常見受傷部位是手指(占38.4%)[1-2]。斷指對手功能、生活質(zhì)量、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目前顯微鏡下行再植手術是保持手指美觀、功能良好的唯一方法。國外文獻報道再植和血運重建的成功率達到61.6%~96.0%[3],而血管危象是導致再植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確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并提前干預,對降低血管危象發(fā)生率和提高斷指成活率具有重要意義[4-11]。目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但不同研究的結論存在一定差異,如黃飛等[10]認為離斷平面不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劉剛[12]則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危險因素相關研究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血管危象提供參考,以期提高再植指的成活率。
1.1、納入標準 ⑴研究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⑵研究對象為斷指再植手術后的患者,且年齡、性別不限;⑶影響因素:性別、年齡、指別、情緒、缺血時間、吸煙史、受傷原因、離斷平面、動靜脈修復度、血小板數(shù)量、靜脈回流方式、斷指保存方式、是否完全離斷、疼痛、體位、敷料壓迫等;⑷結局指標: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
1.2、排除標準 ⑴重復文獻;⑵綜述、會議論文、病例報道、系統(tǒng)評價;⑶無法獲取全文;⑷結局指標不明確,數(shù)據(jù)無法提取。
以“斷指再植/斷肢再植/再植/組織移植”“血管危象/動脈危象/靜脈危象/血循環(huán)障礙”和“危險因素/原因/相關因素/影響因素/干擾因素/多因素等”為中文檢索詞,搜索數(shù)據(jù)庫萬方、知網(wǎng)(CNKI)、維普(VIP)、中國生物醫(yī)學(CBM)。以“digital replantation/severed finger reunion/reattachment/tissue transplants/severed finger replantation”“vascular-crisis/arterial crisis/vein crisis/blood circulation disorder”和“influence factor/relevant factor/correlative factor/cause/multi-factor/reason”等為英文檢索詞,搜索英文數(shù)據(jù)庫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2年4月30日。
⑴將所有文獻導入Note Express 軟件進行查重后,2 名研究者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分別進行文獻的篩選,而后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如有爭議,則與第3 位評價者討論后決定文獻是否納入。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進行資料提取,建立統(tǒng)一的表格,提取發(fā)表年份、作者、研究類型、總病例數(shù)、發(fā)生血管危象病例數(shù)、未發(fā)生血管危象病例數(shù)、影響因素等。⑵所有文獻由2 名研究者采用文獻質(zhì)量評價標準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對文獻進行評價[4],病例對照研究包含研究人群選擇、組間可比性、暴露因素的測量3 個方面8 個條目進行評價,滿分9分,7~9分評價為高質(zhì)量文獻,5~6分評價為中等質(zhì)量文獻,4 分及以下為低質(zhì)量文獻。2 名研究者獨立進行文獻的評價,而后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爭議,則與第3 位評價者討論決定。對文獻評分低于4分的文獻不予納入。
對危險因素采用Review Manager 5.3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結果用比值比(OR)及95%置信區(qū)間(CI)表示。異質(zhì)性檢驗當P≥0.1 且I2<50%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P<0.1 和/或I2≥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計數(shù)資料meta分析采用OR及其95%CI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選擇均數(shù)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表示,敏感性分析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比較穩(wěn)定性。
共檢索出相關文獻1 438 篇,經(jīng)過查重和初次篩查、再次篩查、文獻評價,最終納入9 篇文獻,均為病例對照研究。文獻篩選流程詳見圖1。
圖1 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文獻篩選流程圖
納入的9 篇文獻,均為中文;共納入研究對象共1 728例,其中血管危象303例,非血管危象1 425例,血管危象發(fā)生率為21.26%,見表1;對納入的文獻進行質(zhì)量評價,其中2篇評分為6分,7篇為7分,見表2。
表1 納入的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文獻的基本資料和文獻評價
表2 納入的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文獻的質(zhì)量評價
3.1、性別 共7 篇文獻報道了性別對斷指再植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影響[5-7,9,11-13],對 1 525 例患者進行了 meta 分析,異質(zhì)性高(P=0.002,I2=7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女性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3.73,95%CI2.04~6.82,P<0.000 01);異質(zhì)性高,進行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文獻后異質(zhì)性為P=0.140,I2=39%,分析原因可能與胡振業(yè)[13]文獻中研究組女性人數(shù)較少有關,影響血管危象發(fā)生率。見圖2。
圖2 性別對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3.2、年齡 共5 篇文獻報道了年齡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影響[5,9,11-13],對 1 393 例患者進行了 meta 分析,異質(zhì)性低(P=0.210,I2=3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年齡<12 歲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4.71,95%CI3.41~6.50,P<0.000 01)。見圖3。
圖3 年齡對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3.3、吸煙史 共9 篇文獻報道了吸煙史對斷指再植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影響[5-13],對 1 740 例患者進行了 meta 分析,異質(zhì)性低(P=0.900,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吸煙史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4.06,95%CI3.08~5.35,P<0.000 01)。見圖4。
圖4 吸煙史對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3.4、缺血時間 共7 篇文獻報道了缺血時間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影響[[5-7,9,11-13],對 1 525 例患者進行了meta 分析,異質(zhì)性高(P=0.003,I2=7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缺血時間>10 h 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3.04,95%CI1.52~6.07,P=0.002);異質(zhì)性高,進行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文獻后異質(zhì)性為P=0.450,I2=0,考慮與溫文星等[7]文獻中的暴露因素缺血時間有關,缺血時間越長,組織越容易發(fā)生變性。見圖5。
圖5 缺血時間對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3.5、受傷原因 共9 篇文獻報道受傷原因?qū)嘀冈僦残g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影響[5-13],對1 620 例患者進行了meta分析,異質(zhì)性低(P=0.200,I2=2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擠壓撕脫傷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4.09,95%CI2.89~5.78,P<0.000 01)。見圖6。
圖6 受傷原因?qū)嘀僦残g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3.6、離斷平面 共6 篇文獻報道離斷平面對斷指再植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影響[6-7,9,11-13],對 1 425 例患者進行了meta 分析,異質(zhì)性低(P=0.830,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末節(jié)離斷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OR=4.10,95%CI3.03~5.54,P<0.00001)。見圖7。
圖7 離斷平面對斷肢再植術后血管危象影響的meta分析森林圖
本研究納入的9 篇文獻均為病例對照研究,使用NOS對文獻進行質(zhì)量評價,其中2 篇評分為6 分,7 篇為7 分,總體質(zhì)量中等偏上;所有文獻均明確了研究對象的來源、結果的診斷標準。
血管危象是指斷指再植或再造手指手術吻合的血管發(fā)生血液通路受阻,從而危及再植或再造指體成活的一種現(xiàn)象[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發(fā)生率為21.26%,處于較高水平;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患者自身因素、吸煙、受傷情況、手術情況、情緒、術后治療等都可能會影響術后血管危象的發(fā)生,因此需要明確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為臨床工作提供借鑒。
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年齡<12歲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女性指動脈管徑較男性細,管壁薄,重建難度較大,重建后通暢率較低;且女性創(chuàng)傷后更易發(fā)生焦慮和抑郁情緒,會影響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致內(nèi)皮細胞功能紊亂,血管舒張收縮因子、凝血功能等紊亂[15],故術后更易發(fā)生血管危象。本研究與王劍華和王伊夫[16]的研究結果相似,有文獻報道再植前的焦慮水平與再植術后存活率呈負相關[17],因此針對女性患者,可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評估術前抑郁和焦慮癥狀,并根據(jù)焦慮和抑郁評分的不同對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術后還需加強巡視,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提高斷指成活率。本研究還顯示:年齡越小,血管管徑越小,管壁越薄,血管韌性較差,血管重建技術難度越高,血管吻合術后越容易痙攣,更易發(fā)生危象[18]。斷指屬于意外事件,加上醫(yī)院環(huán)境陌生、手術創(chuàng)傷,容易使小兒害怕恐懼、躁動,不能很好地配合檢查、治療;再植術后需要絕對臥床休息7~10 d,并進行患肢制動,患兒好動往往不能配合制動。因此,圍術期應為患兒提供溫馨、愉悅的住院環(huán)境,減輕其焦慮和恐懼,可以將小兒喜歡的玩具放置在身邊來達到安撫作用,也可以觀看電視來轉(zhuǎn)移注意力,以便小兒配合治療,降低術后血管危象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顯示:吸煙是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這與香煙燃燒時會產(chǎn)生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氰化氫等有害物質(zhì)有關,其中尼古丁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內(nèi)皮壁損傷的主要刺激因素,尼古丁通過抑制一氧化氮合成減少以及其活性降低來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舒張功能,使血管收縮[19],造成血管痙攣和血栓形成。抽煙后指動脈最大血流速度會快速降低,1 min 后即可降低11.1%[20]。陳淑琴等[21]報道抽煙數(shù)量越多,血管危象發(fā)生率越高,且救治難度大;術前2 個月內(nèi)有吸煙史的再植者,80%~90%因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導致再植失敗。因此病房應絕對禁煙,包括二手煙;術前應認真詢問吸煙史,有吸煙者應勸其術后戒煙,告知其吸煙的危害。
缺血時間是影響再植術后血管危象重要影響因素。本meta 分析顯示缺血時間>10 h 是其主要的危險因素。于斷指而言,缺血10 h 內(nèi)呈輕度變性,>10 h 成中、重度變性;因此缺血時間越短,修復成功率越高[22]。傷后斷指應立即用干燥的紗布包裹(禁止浸泡在任何溶液中),放置在4 ℃的環(huán)境中冷藏并盡快手術。受傷原因會影響術后血管危象的發(fā)生率。有文獻報道,銳器切傷、鈍器切割和撕脫傷的成功率分別為96.43%、85.00%和64.00%[23]。擠壓撕脫傷和切割傷相比,需要重建的血管更多,手術難度較大,且血管內(nèi)皮損傷度更大,術后更容易出現(xiàn)血管危象和再植失敗。離斷平面也會影響術后血管危象的發(fā)生率。近端手指血管管徑較粗,易于吻合,重建血管多,較易成活;末節(jié)手指血管細,重建難度大,術后通暢率低,且末節(jié)手指離斷后,手指外觀相對較完整,對手功能影響較小,患者術后重視度不夠,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術后易出現(xiàn)危象。對于缺血時間>10 h、擠壓撕脫傷、末節(jié)離斷傷的患者,應盡快行手術治療,術中應盡可能行血管重建,術后應盡早使用抗凝藥物。因此,盡可能縮短缺血時間是降低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發(fā)生的一項有效措施。
本文不足與局限性:檢索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查,納入文獻只有中文文獻,沒有英文文獻,國外研究的影響因素不能確定;有2 篇文獻報道了情緒對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影響,因2 篇文獻的數(shù)據(jù)不能進一步提取,因此無法進行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指別、斷離情況、動脈修復度、靜脈修復度、血小板數(shù)量、靜脈回流方式、斷指保存方式、是否完全離斷,這些因素納入的文獻中分別只有1 篇文獻進行報道,不能進行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
綜上所述,女性、低齡(<12 歲)、吸煙史、缺血時間>10 h、擠壓撕脫傷、離斷平面(末節(jié)離斷)均是斷指再植術后發(fā)生血管危象的危險因素。臨床醫(yī)護人員針對這些危險因素,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提高斷指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