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成 國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王安石生前著述等身,卻未曾如歐陽修、蘇軾等親自編纂個人的詩文作品,而是寄望于門人弟子進行編撰,并有所去取。最早的王安石文集,是徽宗政和年間由薛昂奉敕所編。薛昂是王安石的高足,北宋后期的新黨中堅。薛昂編王安石文集時,黨禁仍嚴,可以想見,在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人物時,他必定多有刪減和篩選。薛昂之后,王安石的文集在南宋屢有刊刻,所收篇目往往參差不齊,多有他人之作羼入;甚者如詹大和所刻《臨川先生文集》所云:“贗本居十之一,而錯謬不可讀。”(1)孫覿著,李祖堯注:《李學士新注孫尚書內簡尺牘》卷七《與蘇守季文》,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第5頁。關于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的刊刻、流傳情況,可見劉成國:《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的編撰、刊刻及流傳再探》,《文史》2021年第3期;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第162-164頁。自南宋開始,關于王安石詩文的辨?zhèn)喂ぷ鞅阋延衫畋?、方回等學者肇其始。經清代錢大昕、姚范、沈欽韓等人的積累考證,王安石詩歌的辨?zhèn)沃两袢藴贫K集大成。(2)湯江浩:《王安石詩歷代之辨?zhèn)闻c輯佚綜論》,載《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第六章,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277-327頁。至于其文的辨?zhèn)?,學界的研究成果則相形見絀。近些年來,隨著各種王安石文集的整理出版,王文各篇的輯佚拾遺層出迭見,然往往真?zhèn)尾⒋妗?3)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臨川先生文集》,將日本學者島田翰,清代學者勞格、陸心源、羅振玉等人的輯佚成果合編為《臨川集補遺》,附于集末。《全宋詩》《全宋文》、李之亮的《王荊公詩注補箋》和《王荊公文注補箋》以及王水照主編的《王安石全集》,均將《臨川集補遺》收入,并另有搜輯補充。整理者有時考辨不謹,多有誤收,附錄在王集之末,反而容易誤導讀者;甚至為王安石的生平研究平添了許多錯誤的信息,貽誤學林。
有鑒于此,以下本文擬對署名“王安石”的三篇文章之真?zhèn)芜M行考辨,以求去偽存真。
近些年來,作為新史料的新出土宋代墓志,日益受到文史學界的重視。與此同時,受利益驅動,市面上新出宋代墓志的作偽現象,特別是一些署有名家大家的墓志(如王安石等)也開始出現。對此,研究者須保持足夠的警省。對新史料的利用與辨?zhèn)?,應當同步進行。下面以《宋故前尚書祠部員外郎宋君夫人俞氏墓志銘》(見圖1)為例,作一簡析。
圖1
宋故前尚書祠部員外郎宋君夫人俞氏墓志銘
朝奉郎、□□郎中、知商州軍州兼管內勸農、提點金場坑冶務公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王安石撰并書
夫人其先家杭之臨安,世仕錢氏。曾祖琉,事文穆、忠獻、忠懿王,積功至歙州刺史;祖遜,納女于忠懿,封秦國夫人,為浙西道營田副使;父仁壽,鄧王府衙內都虞侯,從忠懿朝京師,除左班殿直,娶越州觀察使錢公儀之女,生夫人于大梁。錢氏以忠孝稱,□□赫奕,而俞為盛族。祠部君學贍而行方,為郡國師。故夫人師□□□子曰干,干秀穎絕倫。早年,夫人靜柔博愛,遇族屬無厚□□,愉愉煦煦,常恐不及。祠部之首妃史夫人生子宏,人不知其非□超。宏登進士第,為尚書職方員外郎。夫人封壽安縣太君。嘉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終,享年七十七。先是,職方君終矣。孫仲彥,大理寺丞、簽書枋州軍事判官廳公事,以熙寧五年九月癸酉,葬夫人于京兆藍田縣薛王里之北原,祔祠部君穴。使□□于予,予于仲彥舅也,熟夫人之風跡,為之銘曰:
九德備人之懿, 五福全天之賜。 然令終□問不□□□,其居昌厥后嗣。
這篇墓志,《王文公文集》和《臨川先生文集》不載,《全宋文》和《王安石全集》也未收錄。墓主俞氏,錢忠彥之母,“其先家杭之臨安,世仕錢氏”。墓志撰者署為“朝奉郎、□□郎中、知商州軍州兼管內勸農、提點金場坑冶務公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王安石撰并書”。按,王安石進士及第后的歷官履歷甚為清晰:慶歷二年(1042)進士高第,以校書郎簽書淮南節(jié)度判官,七年(1047)知鄞縣;皇祐三年(1051)通判舒州;至和元年(1054)入京為群牧判官;嘉祐二年(1057)出知常州,三年(1058)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四年(1059)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六年(1061)知制誥,八年(1063)丁憂返江寧;英宗治平四年(1067)知江寧府;神宗熙寧元年(1068)入京任翰林學士,二年(1069)除參知政事,三年(1070)拜相,七年(1074)出知江寧,八年(1075)復拜相,九年(1076)罷相出判江寧,十年(1077)罷判江寧;元豐年間以集禧觀使退居江寧,哲宗元祐元年(1086)卒。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從未“知商州軍州”,甚至一生行跡也未至商州。墓志上的“王安石”三字當誤。
當然,此結銜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這篇墓志的墓主于熙寧五年(1072)九月葬于藍田縣薛王里之北,而墓志當撰于稍前。撰者的官銜是:朝奉郎、□□郎中、知商州軍州兼管內勸農、提點金場坑冶務公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商州在北宋中期屬于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前后的知州當為王公儀。王公儀字子嚴,泯州人,《宋史》《東都事略》等無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其元豐四年(1081)知資州(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八“元豐四年十月丁卯”條,中華書局,2004,第7681頁。,哲宗元祐元年(1086)七月為夔州路轉運使(5)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巻三八四“元祐元年八月丁亥”條,第9355頁。。《金石萃編》載王森所撰《宋故左中散大夫知涇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上柱國清源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王公神道碑銘并序》,墓主即王公儀。據此神道碑,王公儀于慶歷六年(1046)登進士第,歷河西縣令,知岐山縣、渝州,通判耀州。英宗朝入為御史臺推直官,階官加屯田外員郎、都官員外郎。神宗即位后,王公儀再遷為屯田郎中。因議謀殺按問自首之法,忤神宗、王安石之意,出知商州?!爸\殺從按問自阿云謀夫始,會公首當詳定,則曰:‘法無許從之文?!鲋讨?。州居山,百貨叢委,往時為吏者或多牟漁于下,且圭田無藝。公則一切蠲減之,官吏亦縮手不敢取。自邑至郡,皆興學校。轉都官郎中,求領南都之御史,改除知池州。轉職方郎中,知興元府?!?6)王昶:《金石萃編》卷一四一,載《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三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第358頁。熙寧元年(1068),因阿云之獄而在朝臣間引發(fā)的“謀殺按問自首減等”律法之爭,一直延續(xù)到翌年五月才平息下來,最終王安石的意見勝出。(7)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卷四,中華書局,2018,第916-917頁。王公儀出知商州,當在此之后,或即因反對按問自首減等。北宋中期的知州通常三年一任,以此推算,熙寧五年(1072)前后,王公儀正在商州任上。“□□郎中”,當為“尚書省屯田郎中”,這是王公儀知商州時的本官官階。所以,《宋故前尚書祠部員外郎宋君夫人俞氏墓志銘》撰者的原本結銜應當是“朝奉郎、尚書省屯田郎中、知商州軍州兼管內勸農、提點金場坑冶務公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王公儀撰并書”。
那么,“王公儀”為何會訛為“王安石”?這極可能因為王安石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又是墓志寫作的大家,好事者于是在原碑上挖改,以此取重于世。另外,王公儀的子嗣中,有孫名“王介夫”(8)黃德裕:《宋故贈金城郡君李氏墓志銘》,轉引自趙逵夫、趙祥延:《補作者不見于全宋文之北宋佚文七篇》,《文學與文化》2018年第3期。,與王安石之字“介甫”相同。不知挖改者是否也受此啟發(fā)?
現存王安石文集主要分為兩個版本系統:一是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初刻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完整流傳至今;一是杭州本《臨川先生文集》,初刻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今有宋刻元明遞修本傳世。這兩種王安石文集,都有一些他人之作羼入,而《王文公文集》誤收情況較為嚴重。如:
回皇親謝及第啟
伏審校藝中程,霈恩移鎮(zhèn)。凡茲有識,皆謂至榮。今國家興學校以養(yǎng)育天下之材,而材猶未能有成;革科舉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士或未盡去故。況于以公子之樂善,而能先儒者以試經。儻非非常之才,孰能出類如此?
伏維某官世綿瓜瓞,才韡棣華。不以富貴而自驕矜,而為貧賤之所求取。決科異等,有光漢族之文章;進秩重藩,益壯周家之屏翰。非特為榮于宗室,蓋將有激于士風。某限列諫垣,莫趨宮屏。未能馳謝,乃枉賜言。惟荷眷之至深,非多辭之可喻云云。
此啟出自《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二,(9)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257-258頁。而《臨川先生文集》不載。啟即書信,以四六駢體寫就,是下屬用以私自達于屬長、有所候問請謝。謝及第啟,則是啟文中的特殊一類,只適用于科舉及第后的場合。宋代實行科舉取士,士人及第后,通常會致謝啟于本科考官,敘座主門生之誼,(10)如王安石《謝及第啟》,即作于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及第后。《王安石文集》卷八一,中華書局,2021,第856頁。而考官也隨之予以禮節(jié)性的回復。(11)如陸游祖父陸佃元豐五年(1082)為御試詳定官(朱剛:《陸佃年譜》,《新宋學》2020年第9輯),本年狀元黃裳等進士及第后致謝啟,陸佃回復:“伏審祗膺睿澤,榮擢殊科,伏惟慶慰。某官先輩涉道宏深,受材廣博,學該摻桂,思敏然萁。拳拳有愛君之心,亹亹明當世之務。果承清問,遂占上游。騰一代之風聲,聳四方之觀聽。共期遠業(yè),即奮亨途。慶牘未遑,華緘首及。其為感佩,罔既敷陳。”這封書啟的格式、內容,與《回皇親謝及第啟》相似。見陸佃:《陶山集》卷一三《回黃裳狀元以下新進士啟》,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這篇《回皇親謝及第啟》便屬于此種類型。比較特殊的是,這位及第進士是一位宋代宗室,故回啟對此反復措意,所謂“以公子之樂善”,“壯周家之屏翰”。
此啟當為《王文公文集》所誤收。啟曰“某限列諫垣”,則作者當任諫職;然考王安石生平,從未任職諫官或御史。(12)英宗治平四年(1067),有宰臣薦王安石為御史中丞,而為張方平沮止。見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卷三,第756頁。又曰“今國家興學校以養(yǎng)育天下之材”,“革科舉以新美天下之士”,“先儒者以試經”,則此啟當作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科舉改革之后不久。熙寧四年,朝廷頒貢舉新制,以經義取代詩賦取士;(13)“(熙寧四年)二月丁巳朔,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置京東西、陜西、河東、河北路學官,使之教導。”參見脫脫:《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紀二》,中華書局,1977,第278-279頁。同時,推行太學三舍法,實行學校養(yǎng)士。(14)“(熙寧四年十月)戊辰,立太學生內、外、上舍法?!眳⒁娒撁摚骸端问贰肪硪晃濉渡褡诒炯o二》,第280頁。其時,王安石早已拜相,(15)王安石熙寧二年(1069)二月除參知政事,三年(1070)十二月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見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卷四,第840、1187頁。不會有為屬下代筆回啟之理,故此啟當非王安石所作。
然則此啟出自誰手?欲以明此,須先考證啟中及第皇親。此皇親應為趙叔盎。宋代皇室賜進士及第,仁宗朝趙叔韶是第一人;然以經義考試得賜進士出身,則始自趙叔盎。王應麟《玉海》卷一一六“選舉”載:
皇祐元年六月三日乙丑,叔韶進所為文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仁宗曰:“前此未有。”
元豐二年三月丁亥,詔以經義、論試宗室。六月十五日,秘閣考試宗室。七月三日,叔盎賜出身。四年七月,汎之等秘閣試文論。六年十月,令綿等秘書省試經義。初,熙寧五年二月十九日,中書修換官法。九月癸丑,命鑠為職方員外郎。宗室試換文資,自令鑠始也。(16)王應麟:《玉海》卷一一六,廣陵書社,2003,第2152頁。
仁宗朝科舉以詩賦取士,趙叔韶所進之文當為詩賦或策論,決非經義。熙寧四年(1071)頒貢舉新制后,至元豐二年(1079),神宗始詔宗室可于秘閣考試經義?!端螘嫺濉贰斑x舉 三二”載:
元豐二年正月十七日,詔:“宗室大將軍以下愿試者,試本經及《論語》《孟子》大義共六道,論一首。大義以五通,論以辭理通為合格?!彼脑率娜?,知制誥張璪、光祿寺丞陸佃赴秘閣考試宗室。七月三日,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仲芮、右千牛衛(wèi)將軍叔盎、令攝、令優(yōu)、令貫各遷一官,叔盎賜進士出身,并以秘閣考試中等也。(17)徐松輯,劉琳等點校:《宋會要輯稿》“選舉 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5864-5865頁。
首次以經義參與宗室科舉考試的,有仲芮、叔盎、令攝、令優(yōu)、令貫等人,惟叔盎考試中等,得賜進士出身(即所謂“及第”),他人只是各遷一官而已??脊贋橹普a張璪和光祿寺丞陸佃。趙叔盎之父為趙克敦,系趙承幹之子、趙德鈞之孫、秦王廷美之曾孫。(18)黃庭堅:《山谷別集》卷九《宋故宣州觀察使贈太尉和國公趙公行狀》,載《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1659頁。他以宗室身份主動響應神宗詔書考試中等,為經義取士的貢舉新制以及神宗允許宗室參加科舉考試的宗室改革作出表率,(19)關于神宗朝的宗室改革以及允許宗室參與科舉考試等相關論述,可見何兆泉:《選舉之途》,載《兩宋宗室研究》第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第188-197頁。頗具政治象征意義。故《回皇親謝及第啟》曰:“今國家興學校以養(yǎng)育天下之材,而材猶未能有成;革科舉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士或未盡去故。況于以公子之樂善,而能先儒者以試經?!薄胺翘貫闃s于宗室,蓋將有激于士風?!彼救孙@然也以此為榮,所撰《重修廣州凈慧寺塔記》結銜中便凸顯賜進士出身:皇叔、敕賜進士出身、右武衛(wèi)大將軍、持節(jié)康州諸軍事、康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上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伯戶、食實封七百戶叔盎撰書。(20)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金石略十一》,清道光二年刻本。
按照慣例,趙叔盎以經義考試中等得賜進士出身后,會致謝啟于主考官——知制誥張璪或陸佃。陸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及第。他是王安石高足,也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祖父,《宋史》有傳。神宗元豐年間,陸佃“同王子韶修定《說文》,入見……神宗悅,用為詳定郊廟禮文官。時同列皆侍從,佃獨以光祿丞居其間。每有所議,神宗輒曰:‘自王、鄭以來,言禮未有如佃者?!蛹t校理、崇政殿說書,進講《周官》,神宗稱善,始命先一夕進稿。同修起居注。元豐定官制,擢中書舍人、給事中?!?21)脫脫 :《宋史》卷三四三《陸佃傳》,第10918頁。從中可見,元豐四年(1081)神宗改官制之前,陸佃所涖官職差遣均與臺諫無關。因此,啟中“限列諫垣”之作者,并非陸佃,而只能是趙叔盎的另一位考官張璪。張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人?!霸S初,入權度支副使,遂知制誥、知諫院,判國子監(jiān),薦蔡卞可為直講。建增博士弟子員,月書、季考、歲校,以行藝次升,略仿《周官》鄉(xiāng)比之法,立齋舍八十二。學官之盛,近代莫比,其議多自璪發(fā)之?!?22)脫脫:《宋史》卷三二八《張璪傳》,第10569-10570頁。元豐二年(1079)四月十四日,張璪以知制誥之職赴秘閣考試宗室。五月,兼知諫院:“(元豐二年五月戊子)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東院張璪兼知諫院,判國子監(jiān)。”(2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第7249頁。七月三日,趙叔盎以考試入等遷一官,并賜進士出身,遂按慣例致謝啟于張璪。張璪回謝,因此時已兼知諫院,受謁禁之限,(24)《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載仁宗慶歷七年四月:“己巳,詔諫官除朝參外,非公事毋得出入請謁。”詳細論述,可見虞云國:《宋代臺諫制度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第82-85頁。不能登門祝賀,故曰“莫趨宮屏,未能馳謝”。
為何這篇啟文會收錄在《王文公文集》中呢?這或許是因為啟中“興學校以養(yǎng)育天下之才”,“革科舉以新美天下之士”等語句的誤導。眾所周知,熙寧四年(1071)的貢舉新制以及隨后的官學教育,是熙寧變法的重要內容,而王安石正是主要推手?!锻跷墓募返木幷?,可能因此而誤,將此啟編入王安石文集中。
除文集外,尚有多篇署名“王安石”的文章,散見于方志、族譜、總集等文獻中。然其中真?zhèn)螀?,也不可盡信。試舉一例以辨析。
乞廢玄武湖為田疏
熙寧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安石奏:
臣蒙恩特判江寧軍府,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當時集官吏軍民,宣布圣化,啟迪皇風,終成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然臣切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余頃,古跡號為元武之名,前代以為游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于內權開丁字河源,泄去余水,決瀝微波,使貧困饑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榖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無以侵漁聚斂,只隨其田土色高低歲收水面錢,以供公使庫之用,無令豪強大作侵占。車駕巡狩,復為湖面,則公私兩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綏懷貧腐。
此篇載《景定建康志》卷十八,(25)《宋元方志叢刊》,第2冊,中華書局,1990,第1586-1587頁?!吨链蠼鹆晷轮尽肪砦逑罗D引曰:“《景定志》云:熙寧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安石奏:‘臣切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密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26)《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第5561頁?!锻跷墓募贰杜R川先生文集》不載,而李之亮《王荊公文注補箋》《全宋文》、復旦大學版《王安石全集》等,均將此篇作為王安石佚文收入附錄中。(27)關于此文真?zhèn)?,見邢致遠、邢國政:《王安石〈湖田疏〉廢湖為田》,《東南文化》2008年第1期。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李貴教授在評議本文時提示,謹此致謝!
按,此文絕非王安石所作。先看此文作年,有三種可能:一是奏于熙寧八年(1075)十一月十一日,二是熙寧九年(1076)某月日,三是熙寧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如為第一種情況,則“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指熙寧七年(1074)之事。然到任、上奏于隔年同月同日,太過巧合。且熙寧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罷相以觀文殿學士出知江寧,而非出判江寧;六月十五日已蒞任,上謝表曰“臣某言:伏奉制命,授臣觀文殿學士、吏部尚書、知江寧軍府事。臣已于六月十五日到任訖”(28)《王安石文集》卷五七,第595頁。,與“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捍格。如為熙寧九年某月日上奏,則本年王安石在京為相,不應越俎代庖,以江寧知府的身份和口吻上疏廢玄武湖為良田。如為熙寧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076)上奏,則《乞廢玄武湖為田疏》(以下簡稱《疏》)中“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指熙寧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而熙寧八年三月、王安石已離任江寧府赴京復相。(29)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卷六,第1775頁。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即此《疏》奏于熙寧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其時王安石再次罷相出判江寧府任上,《疏》中“臣蒙恩特判江寧軍府,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當職事。當時集官吏軍民,宣布圣化,啟迪皇風,終成一載。所幸四郊無壘,天下同文”一段,或為衍文,如《至大金陵新志》即不引此段。然而,熙寧九年十月二十三日,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出判江寧府,月底方蒞任。十一月十三日,他尚在赴任途中,上《謝賜生日表》(30)同上書,第1937頁。,也不會在蒞任之前便奏上廢湖之疏。何況,王安石此次罷相,于政事已意興闌珊。甫至江寧,便屢上表札,乞請辭判江寧而僅領宮觀,(31)同上書,第1943-1950頁。求退乞閑之意甚明:“始,安石罷政,除江寧,懇辭使相,請宮觀。上遣梁從政赍詔敦諭,須其視事乃還。從政留金陵累月,安石請不已?!?3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三“熙寧十年六月壬辰”條,第6924頁。熙寧十年(1077)六月十四日,他罷判江寧府,以使相領集禧觀使。其判江寧府,未及八個月。以常理揆度,他不可能在判江寧任上奏乞大興水利。
另外,《疏》中有“車駕巡狩”之語,尤為捍格不通。終神宗一朝,不僅并無車駕巡狩之事,朝堂上也未見巡狩之建請或議論。此篇或作于北宋末年,車駕巡狩,或指徽宗“靖康元年正月已己,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zhèn)江府”(33)脫脫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四》,第417頁。顧宏義教授認為,“車駕巡狩”或指宋高宗??蓚湟徽f。。其時王安石早已去世多年。
以上對三篇署名“王安石”的文章進行辨?zhèn)慰加?。這三篇文章,一來自新出墓志,一出自王安石的文集,一出自地方志。不同的文獻來源,反映了王安石文章作偽的復雜性,也提醒學人在對王安石的文章進行整理、輯佚、研究時,應當保持清醒、批判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