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喜
摘 要 教師在立足學情的基礎上,可將教學設計權下放給學生,這樣才會真正體現(xiàn)以“學”為主的設計理念。預設適切的情境,使之聚焦文本,凸顯學科特點;預設一組注重能力提升的活動任務,使之成為牽引學生思維進階的動力。
關鍵詞 情境 適切 活動 提升
在一次以“真實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主題教學研討活動中,筆者執(zhí)教了統(tǒng)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曹操的《短歌行》一詩。從46個學生和26個聽課教師反饋的情況來看,那節(jié)課雖不十分完美,但所幸仍有可圈點之處。活動結束后,作為教者,筆者回看了錄像,溯本探源,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反思。其中,對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筆者的反思可概括為:情境設計應適切,活動任務重提升。
有教者在執(zhí)教《短歌行》時,給學生預設的情境是:為曹操設計一尊雕像。筆者認為這個情境任務不適切。其理由至少有四:其一,缺乏自主性,貌似除了雕像,其余方案皆不可,具有較強的指令性,屬于硬性預設;其二,缺乏普適性,雕像屬于美術學范疇,有些專業(yè)思考,學生無法用精準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其三,缺乏靈動性,雕像是凝固的藝術品,詩人兼政治家的曹操,在本詩中的情感變化無法得到動態(tài)展示;其四,缺乏語文味,語文課堂要充分發(fā)揮漢語言文字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價值,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不是以非語文性元素充塞課堂,甚至出現(xiàn)反客為主的現(xiàn)象,這樣的操作會沖淡“語文味”。
有鑒于此,筆者聚焦本單元“生命的詩意”這一人文主題,秉持“文本講析不求面面俱到,讀寫實踐務求全面落實”這一設計原則,并突出以“任務驅(qū)動”為架構這一特點,立足學情,一開始就思考將《短歌行》這一單篇教學的設計權下放給學生。
請看筆者為同學們預設的情境任務:
高一(1)班王明月同學準備參加學校組織的經(jīng)典詩歌朗誦比賽,他自選了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為達到適切的朗誦效果,請你為他設計一個理想的伴誦PPT方案,并說明設計的理由。
(提示:伴誦PPT方案設計包括背景音樂、背景畫面、朗誦節(jié)律、肢體動作等。)
筆者認為這個情境任務的適切性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情境普適,經(jīng)典詩歌朗誦比賽,學生都曾參與過,有切身體驗;其二,任務明確,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理想的伴誦PPT方案,同時,給出了任務提示,不存在理解歧義;其三,設計自主,背景音樂、背景畫面、肢體動作等方案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個性化色彩,自主創(chuàng)作空間充足;其四,語文味濃,因要強調(diào)設計理由,故而必須借助語言文字來完成,因此,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會內(nèi)蘊于問題情境的始終;其五,激趣先行,該情境任務選準了學生的興趣點,加之,給予了充分的自主權限,因而,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濃厚,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正因為如此,其創(chuàng)新性明顯,從設計成果可見,學生的知識視野得到了拓展,居然學會了對聲色、視聽、節(jié)律、言情等元素進行綜合考量;同時,其生成性顯著,通過方案的展示,同學們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多元交匯,大部分學生對原先的成果進行了必要的增減修繕,重新建構了認知體系,于是也就收獲了生成的種子。
然而,預設的情境是否適切,需要通過課堂活動效果來檢驗,因為課堂活動是學生思維外化的重要體現(xiàn)。如此看來,課堂活動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內(nèi)驅(qū)動力。
上文提到的那位教者為學生設置了“從整體上把握雕像設計的表情”這一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對照筆者質(zhì)疑其不適切的理由之三,可見,此處確實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陷入困境:是借助眼神,抑或是眉宇,抑或是手勢,抑或是嘴巴,抑或是雕像的其他部位來設計表情?即便如此,雕像的某一部位如何恰當?shù)卣故驹娙瞬懿賱討B(tài)的情感,對學生來說,也絕非易事。
而筆者則考慮到了課堂活動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影響,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幾個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活動一,方案論證;活動二,比較鑒賞;活動三,修繕方案;活動四,質(zhì)疑探究;活動五,品評拓展。其中,活動五屬于課后練筆,嚴格意義上講,不屬于課堂活動,但屬于課堂活動的延伸。這幾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助推了學生不斷驚喜闖關,使其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在活動一環(huán)節(jié),即方案論證環(huán)節(jié),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論證評價表。
仔細辨析這張論證評價表,不難發(fā)現(xiàn):這四個評價項目之間,筆者考慮到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因而,項目分值漸次增加,這主要是其思維活動的難度在漸增。
活動二環(huán)節(jié),筆者剪輯了新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吟誦《短歌行》的微視頻,讓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比較鑒賞。三分多鐘的視頻鑒賞,與學生原先的設計思想不斷擦碰,靈感的火花迅速點燃了他們再創(chuàng)作的那片原野,思維活動空前活躍,學生感觸良多,大受啟發(fā)。
活動三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對原先的方案進行修繕,并要求給出修繕的理由。這不僅促使學生知其然,更促使他們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級。同時,提供方案修繕理由的要求,也使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升。
活動四環(huán)節(jié),筆者將白話文《楊修之死》自主改為淺顯的文言文《主簿楊修》,并讓學生結合《短歌行》思考: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層的曹操,其人才觀有什么特點?這個思維活動看似跳出了文本,其實,又始終讓學生立足文本,借助先前的拓展性閱讀,全面地剖析曹操的人才觀。這樣的探究活動,也使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升。
而在活動五環(huán)節(jié),即課后練筆環(huán)節(jié),筆者為同學們布置了如下一個活動任務:
古人評《三國演義》人物時有“三絕”之論,分別是“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與“奸絕”曹操。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惜才”與“奸絕”的?
這樣的活動任務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有學生參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文,寫下了簡短的品評文字;有學生要筆者提供閱讀《三國演義》整本書的建議;有學生準備對比兩個電視劇版本《三國演義》間的差別……,而筆者則趁機建議他們再閱讀《三國志》這本書,將史書與小說進行比較閱讀。
說實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委實是筆者不曾預料到的,但一切卻真正地發(fā)生了。而筆者認為這一切都緣于“情境設計應適切,活動任務重提升”的教學思考。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鹽城市時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