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芳,高廣勇,高海燕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醫(yī)院 江蘇蘇州215000)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膽囊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具有出血量少、微創(chuàng)、康復快、疼痛輕等優(yōu)勢,受到臨床青睞[1-2]。隨著腹腔鏡操作和外科手術流程的日益規(guī)范,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感染率得到控制,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仍有約9%的患者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延遲,加重患者經(jīng)濟負擔的同時影響了術后康復進程[3-4]。為降低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術后切口感染風險,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將術后切口感染患者和未發(fā)生感染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危險因素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1日~2020年12月31日91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且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為感染組,選取同期91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但未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指征;②經(jīng)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囊息肉、膽囊結石等疾?。虎叟R床資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目的及內(nèi)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嚴重肝、腎、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將感染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45例和護理組46例。常規(guī)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32~69(59.06±2.88)歲;護理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5~72(59.89±2.70)歲。常規(guī)組和護理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記錄感染組和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美國麻醉協(xié)會(ASA)評分、體質量指數(shù)(BMI)等一般資料和急癥手術、手術時間、中轉開腹、附加手術、術后血腫、住院時間等病歷資料,分析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1.2.2 護理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護理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切口感染護理,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基礎護理:強調(diào)基礎護理和細節(jié)干預,加強對感染較嚴重患者的術后巡視,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身體和切口恢復情況。觀察患者切口疼痛程度、持續(xù)時間及皮膚紅腫情況,保持敷料干凈、整潔,囑患者禁止劇烈活動,以免出現(xiàn)化膿等不良后果。②營養(yǎng)支持護理:由于患者術后食欲差且能量攝入不足,采取適當措施保持其腸道通暢,給予充分的能量攝入。遵循清淡飲食的原則,結合患者情況制訂針對性的飲食方案,鼓勵其多進食高蛋白質、易消化、高纖維、高鈣食物(如魚類、低脂牛奶、果蔬等),避免患者攝取易產(chǎn)氣類食物。③心理護理: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易出現(xiàn)消極行為和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通過成功病例的講解提高患者康復信心和護理依從性。④完善護理質量監(jiān)督體系:護士長監(jiān)督各項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護士間形成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圍,建立不斷完善、互相激勵的良性工作機制,確保各項護理和治療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切口康復情況:以術后切口感染診斷標準為依據(jù)判斷患者切口康復情況,統(tǒng)計兩組康復例數(shù)并比較康復率??祻吐?%)=康復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2.1 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例)
2.2 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2。
表2 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兩組切口康復率比較 護理組康復43例,切口康復率為93.48%;常規(guī)組康復35例,切口康復率為77.78%。兩組切口康復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79,P=0.032)。
2.4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和微創(chuàng)技術的廣泛應用,腹腔鏡以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更易被患者接受,但仍無法杜絕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5]。因此,探討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因素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對促進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康復意義重大。朱銳昌等[6]研究表明,手術時間、ASA評分、肥胖等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55歲、手術時間>60 min、術后血腫為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中老年患者抵抗力較差且體質較弱,抗感染能力差,更易發(fā)生感染等炎性反應[7]。手術時間過長時,患者暴露的切口易因機械力導致脂肪層氧化分解,產(chǎn)生無菌性炎性反應,繼而感染影響切口愈合。同時手術臺附近人員流動會降低操作室無菌條件下的空氣潔凈度,增加了切口污染的風險,從而降低機體組織抵御力并加重損傷。術后血腫等因素均加大了手術難度,阻礙切口處的血液循環(huán),繼而阻止患者自身抗體和吞噬細胞進入致病源部位,降低局部組織防御能力和機體自身修復能力,增加感染率[8]。本研究感染組和對照組ASA評分、肥胖等因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本研究樣本數(shù)量有限,無法斷定術后切口感染與該因素無相關性,待將來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患者加強針對性護理,主要從基礎護理、營養(yǎng)支持、心理干預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及效果。術前對病史的了解和感染因素分析是術后感染護理工作的前提,基于上述分析有利于對患者實施重點監(jiān)督,從而改善預后效果及感染康復率。王軍[9]研究指出,由于對手術治療效果、身體疼痛和感染后果等方面的擔憂,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多伴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不良情緒與患者康復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且護理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1),表明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并促進康復進程。同時,基礎護理不到位也會導致切口感染進一步惡化,因此強化基礎護理的落實和細節(jié)也是處理感染的重要措施[10]。本研究將基礎護理貫穿整個護理過程,加強對抗菌藥物和切口敷料的使用和更換情況的巡視,以提高護理質量。此外,多數(shù)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和切口感染導致食欲缺乏,無法有效攝取所需能量,機體免疫力和合成代謝能力減弱,影響切口處肉芽生長。本研究強調(diào)營養(yǎng)支持,采用各種護理手段支持,護理組切口康復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與年齡、手術時間、術后血腫等因素相關,實施針對性干預可促進患者切口愈合并緩解其負性情緒,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