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金吾 郭顯會 李膳利 余彬情 李琳琪 王 杰 宋盛英 劉 燕
(1貴陽學(xué)院環(huán)境與工程學(xué)院,貴州貴陽 550000;2 黔東南州農(nóng)科院,貴州凱里 556000;3 黔東南州林業(yè)種苗與科技推廣站,貴州凱里 556000)
目前竹蓀以畦床栽培為主,主要栽培品種為長裙竹蓀、短裙竹蓀、紅托竹蓀和棘托竹蓀。紅托竹蓀是貴州省特有竹蓀品種,2010 年貴州省“織金竹蓀”實施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保護。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州大力發(fā)展林下經(jīng)濟,林下栽培紅托竹蓀也作為“林菌”產(chǎn)業(yè)被大力推廣。埋棒式栽培紅托竹蓀具有出菇整齊集中的優(yōu)勢,比較適宜在林下栽培。2019—2020 年貴州省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凱里市的杉、松林下栽培紅托竹蓀133 hm2,取得較好效果?,F(xiàn)將該技術(shù)總結(jié)介紹如下。
林下栽培紅托竹蓀的林地要求:①坡度小于25°;②通風(fēng)順暢;③排灌方便;④林地土壤蓬松,富含有機質(zhì),保水透氣,弱酸偏堿性(pH5.5~7.0),此類土層厚10 cm 以上;⑤郁閉度0.5~0.8。郁閉度≤0.5的林地應(yīng)采用遮陽網(wǎng)遮陽,郁閉度≥0.8 的林地應(yīng)修剪樹枝透光。清理雜草、雜柴和矮灌叢,并收集落葉、干枝等備用。
根據(jù)紅托竹蓀菌絲生長、出菇溫度要求和貴州省黔東南州氣候特點,在每年初春溫度回升后林地埋(排)棒。榕江縣、從江縣、黎平縣等海拔低于800 m 的林地,埋棒時間宜在1—3 月,凱里市、雷山縣、臺江縣等海拔在900~1 700 m 的林地,埋棒時間可安排在2—6 月。因此,上年6—8 月培養(yǎng)原種、栽培種,8—10月培養(yǎng)出菇菌棒。
紅托竹蓀母種配方[1]:葡萄糖5 g,果糖25 g,蛋白胨 2.5 g,硫酸銨 2.5 g,竹葉 20 g(煮汁),VB60.16 g,生長素(IAA)1.6 mg,水1 000 mL。紅托竹蓀原種配方1:竹屑98%,石灰粉2%;配方2:竹屑75%,稻草23%,石灰粉2%;配方3:竹屑75%,竹枝葉(豆稈)碎料23%,石灰粉2%;配方4:竹屑50%,雜木屑48%,石灰粉2%。紅托竹蓀栽培料(菌棒)配方1[2]:木屑75%,麩皮15%,玉米面5%,黃豆粉1.5%,白糖1%,輕質(zhì)碳酸鈣(或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pH 7.5~8.2,料含水量60%;配方2:木屑55%,玉米秸稈(或薏仁米秸稈、高粱稈、玉米芯、皇竹草、巨菌草、甘蔗渣等)25%,麩皮10%,玉米面5%,黃豆粉1.5%,白糖1%,輕質(zhì)碳酸鈣(或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pH 7.5~8.2,料含水量60%;配方3:木屑50%,松杉鋸末25%,麩皮15%,玉米面5%,黃豆粉1.5%,白糖1%,輕質(zhì)碳酸鈣(或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3%,pH 7.5~8.2,料含水量60%。
母種按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原種、栽培袋按照3.1 的配方配制培養(yǎng)料,裝袋,滅菌,接種后于20~25 ℃黑暗培養(yǎng)。待菌絲長滿栽培袋或袋三分之二即可入林地埋棒。原種一般可選用17 cm×33 cm 袋,1袋原種可接栽培袋30~40袋(規(guī)格參照原種袋)。
菌棒成熟即可埋棒。菌棒成熟標(biāo)準(zhǔn)為白色菌絲長滿整個菌棒,用手拿捏菌棒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無黃水、無污染,菌齡為3—4月。
先按照用量150~250 kg/666.7 m2均勻?qū)⑹曳廴鋈肓值?,然后用微耕機耕作林地表土,充分拌勻石灰粉與土壤。根據(jù)地塊大小、形狀、坡度和菌棒的規(guī)格合理設(shè)置栽培廂,保證菌棒栽培廂面寬度在30~60 cm,廂與廂之間作業(yè)道寬度在30~60 cm,廂深度為8~15 cm,長度依地形而定。
單排:用消毒后的小刀劃破菌棒外的塑料袋、脫袋,保持菌棒完整,垂直于坡向平放于廂面,菌棒間距8~10 cm(圖1);雙排:順著坡向,廂內(nèi)平放兩排菌棒。排好菌棒,將土壤覆蓋于菌棒上以及菌棒之間的間隙,形成高出地面10~15 cm 的“龜背”栽培畦(圖1),易于排水。覆土要求顆粒直徑≤3 cm,菌棒上覆土厚3~5 cm,廂面?zhèn)冗吅?~6 cm。
圖1 林下埋棒式栽培紅托竹蓀(左,埋棒;右,已覆土)
若當(dāng)年初春氣溫≤15 ℃,廂上可覆蓋塑料薄膜,每隔1 m 用土塊壓住,保溫保濕;當(dāng)溫度回升至15 ℃以上后,撤去薄膜,改為覆蓋落葉干枝,最好采用松針,厚5~7 cm 為宜,如果有條件可搭建小拱棚保濕避雨。
出蓀期間的管理主要包括催蕾期、竹蓀生長期、轉(zhuǎn)潮期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4.4.1 促菌絲爬土
①光照:保證林間散射光,采取覆蓋落葉或遮陽網(wǎng)調(diào)節(jié);②溫度:保證地表10 cm 高度處溫度為21~26 ℃,晝夜溫差5 ℃以上,可通過覆、揭膜或者建(撤)小拱棚調(diào)節(jié);③濕度:空氣相對濕度80%~85%,土壤含水量為40%~50%(表土濕潤,但不見水);④通風(fēng):清除廂面雜草保證栽培區(qū)域通風(fēng)順暢,翻松覆蓋雜草,提高廂面空氣流通性,2~3 d 揭開薄膜邊緣通風(fēng)1 次,每次通風(fēng)時間為60 min。如發(fā)現(xiàn)接近半數(shù)廂面菌絲爬上土面,撤掉所有薄膜。
4.4.2 促原基長成竹蓀蛋
菌絲形成菌索后,受到光、溫、水、氣的刺激形成原基,這時僅需要保證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溫度在20~25 ℃,直到原基逐漸長成竹蓀蛋。
4.4.3 竹蓀蛋生長期管理
①光:避免光線直射竹蓀蛋;②溫:地面10 cm處溫度在20~26 ℃;③水:廂表土濕度60%左右,地面10 cm 處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可以在菌棒周圍澆水增濕保濕,但切忌直接澆水到竹蓀蛋上;④氣:避免大風(fēng)直吹,但要保證通風(fēng),以免出現(xiàn)高溫高濕導(dǎo)致竹蓀蛋黃水爛蛋。
4.4.4 轉(zhuǎn)潮管理
第1潮竹蓀或者竹蓀蛋采摘后,清除殘留菌托,“菌窩”回填土壤,整理畦面,用三元復(fù)合肥500倍液均勻噴施廂面,再用草、松針等覆蓋物覆蓋廂面。光、溫、水、氣等管理與初潮竹蓀管理一致。轉(zhuǎn)潮期一般為(20±5)d。
4.4.5 病蟲害防治[3-4]
圖2 黔東南林下竹蓀出菇場景
根據(jù)“預(yù)防為主,綜合防控”原則,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嚴(yán)格控制化學(xué)防治。黔東南州林下栽培紅托竹蓀病害主要是黃水病,主要采用預(yù)防措施,保持林地通風(fēng)透氣,然后采摘竹蓀蛋在室內(nèi)集中撒裙(當(dāng)竹蓀蛋頂部變硬后,用刀割下竹蓀蛋,置于特定的竹蓀“孵化”中異位“孵化”,該方法已申請專利)。對于蟲害防治,主要采用有色黏蟲板,香甜食物、誘餌毒殺等。①糖醋液:糖∶醋∶酒∶水=4∶4∶2∶90的糖醋液,加入3 mL敵百蟲,竹蛋期每10 m2放置一個誘殺盤,每盤盛300 mL 藥液,每隔2 d 換液1次,可殺滅大量害蟲。紗布浸藥液誘殺地下害蟲:將紗布蘸滿藥液,放在害蟲為害嚴(yán)重的廂上,2 m2放1 塊藥布,每隔3~4 h 取藥布放在開水鍋中煮2 min,取出擰干后再浸泡在藥液中,重復(fù)誘殺3~5 d,消滅成蟲,間隔3 d后再誘殺1次,殺滅幼蟲。②殺蟲板:出蓀期間,在廂面高1 m 處掛黃色或藍(lán)色殺蟲板1張,殺蟲板規(guī)格為30 cm×20 cm,每10 m2掛1 張。③毒餌:砷酸鈣∶麩皮∶水=1∶50∶50,或者敵百蟲∶糖∶多聚乙醛∶黃豆粉=1∶2∶6∶8 制成毒餌誘殺。④食鹽水或石灰水:對于蛞蝓、蝸牛等害蟲,可在夜間人工捕捉,集中殺滅,也可以用3%石灰水或者5%食鹽水噴灑廂面。
當(dāng)竹蓀菌裙長到菌柄一半長度時采收。采收時,左手握住菌裙和菌柄,右手旋開菌蓋,保證菌蓋上的黑褐色孢子不沾在菌裙和菌柄上;然后,左手按住菌托的下部,右手握菌柄和菌裙輕輕旋出;最后用小刀從菌托底部將菌索割斷。菌蓋、菌裙+菌柄、菌托分開存放。采摘時也可以3 人1 組,第1 人脫菌蓋并收集,第2 人摘取菌裙+菌柄并收集,第3人割菌托并收集。
①菌蓋:采摘收集的菌蓋用70 ℃溫水浸泡60 min,用清水緩慢沖洗至潔白,瀝干備用;②竹蓀花(菌裙+菌托):竹蓀花采后攤晾于烘干盤上,并把適宜的菌蓋蓋在相應(yīng)的竹花上,然后于55~65 ℃烘1~1.5 h,轉(zhuǎn)至45 ℃烘6~10 h,烘至含水量≤13%,按照大小分級密封保存,并于陰涼低溫干燥處貯藏待售。竹蓀采后必須3 h內(nèi)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