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妮,樊 晶,李 勛,邢彩盈
(1.海南省南海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570203; 2.海南省氣象臺,海口 570203;3.63796 部隊,???571126; 4.海南省氣候中心,???570203)
熱帶氣旋(簡稱TC)是強烈的大氣低壓渦旋系統(tǒng),給所經海域及陸地帶來大范圍大風、暴雨和狂浪等現象[1],可導致我國城市低矮建筑損壞[2]、園林樹木倒伏[3]、橡膠種植損壞[4-5]等各類經濟活動和人員財產損失。認識掌握影響和登陸我國TC路徑分布及強度頻數等規(guī)律,對于預測TC災害損失及開展防臺減災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國南海)是全球TC年生成頻數最多的海域,約占全球總數的1/3[6],平均每年約生成30個TC,其中約9個登陸我國[7-8],主要集中于7—9月登陸,其中8月數量最多[9]。我國沿海各省份均有TC登陸,臺灣東部沿海, 福建至雷州半島沿海以及海南東部沿海是TC登陸最頻繁的地區(qū)[10],TC登陸以后向北移動最遠可達黑龍江省北部,向西可至云南省東部附近[11]。我國幅員遼闊,影響和登陸我國TC因地理位置差異而呈現不同的統(tǒng)計特征。TC登陸后維持時長平均31 h,其中登陸廣西的維持時間最短,為16 h,但從廣西向北至浙江一帶,TC登陸后的維持時間逐漸增加,浙江的TC陸上維持時間可達53 h[11]。當TC接近華東近海北上移動時,強度為強臺風、超強臺風的TC逐漸減弱,而強度較弱的TC如強熱帶風暴及熱帶風暴強度或維持或略有加強[12]。當TC影響華東以北如山東地區(qū)時則多處于強度衰減期[13]。相對于夏季,秋季TC達到強臺風或超強臺風的比例相對更高,登陸我國廣東、海南和臺灣省的比例相對也較高[14]。當TC穿過我國臺灣省或經過臺灣北部海面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登陸,以及在華南沿海登陸或在近?;顒訒r,常造成我國出現極端降水[15]。受TC盛行路徑影響,登陸中國TC頻數呈減少趨勢[16-17],但是登陸我國華南區(qū)域的TC頻數有不顯著的增加趨勢[18]。
海南省是受TC影響最頻繁、最嚴重的省份之一[19],登陸海南的TC頻數僅次于廣東[8,20],TC近海生成后在短時間內即可能登陸[21],登陸時TC強度大小是影響災情的重要因素[22]。因此,有必要針對影響及登陸海南島的TC頻數、強度和路徑特征進行長時間序列的統(tǒng)計分析,以期探索影響登陸海南島TC的基本規(guī)律,為TC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及熱帶高效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統(tǒng)計依據。
1.1 數據來源 TC 資料來自中國氣象局上海臺風研究所的“CMA-STI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集”[23-24],該數據集包含了 1949 年以來年西北太平洋(包含南海,赤道以北,東經180°以西)海域的逐6 h間隔TC中心位置和強度信息。此外,本研究還參考了海南省氣象部門歷年汛期服務和技術總結。
1.2 處理方法 為了更詳盡地描繪TC移動及對海南島的影響,采用文獻[9]中的方法,基于“CMA-STI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集”的逐6 h間隔TC中心位置等數據,以1 h為統(tǒng)計時長,用線性內插的方法對臨近中心位置等信息進行時空維度加密,TC空間分布頻數根據0.1°空間分辨率進行統(tǒng)計,當TC出現2次登陸情況時,只記錄第1次登陸時的位置和強度信息。根據海南省氣候業(yè)務規(guī)定,當 TC 中心移入 15°~23°N、106°~114°E區(qū)域或在此區(qū)域生成時,統(tǒng)計為對海南島有影響的 TC[25-26]。根據中國氣象局發(fā)布的國家標準《熱帶氣旋等級》,依照TC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將TC強度等級依次劃分為熱帶低壓(TD)、熱帶風暴(TS)、強熱帶風暴(STS)、臺風(TY)、強臺風(STY)和超強臺風(SuperTY)6個等級[1,27],由此進行不同強度等級TC頻數歸類統(tǒng)計。臺風是廣義上表達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中心持續(xù)風速達到17.2 m·s-1及以上的TC慣用稱呼[28]。
2.1 影響和登陸海南島熱帶氣旋的頻數變化 1949—2020年,共有531個TC影響海南島(圖1),平均每年約7.38個TC。其中,1971年影響頻數最多,有 15個(3個 TD、3個 STS、5個 TY、2個STY、2個 SuperTY),其次為 1973年,有 13個(2個 TD、5個 STS、5個 TY、1個 SuperTY)。2004年是1949年以來首個無TC影響海南島的年份,是唯一的“空臺”年。共有142個TC登陸海南島(圖2),平均每年約 1.97個 TC。其中,1971年為年登陸頻數最多的年份(共6個TC登陸海南島,分別為2個TS、3個STS、1個TY),與年影響頻數最多年份一致。登陸海南島的TC頻數以TY和TD強度等級居多,分別有38個和37個,占登陸TC總數的26.76%和26.06%(表1)。只有3個STY和2個SuperTY強度的TC登陸海南島,占登陸TC總數的2.11%和1.41%。2個SuperTY分別是1973年9月登陸的7314號臺風“瑪琪”和2014年7月登陸的1409號臺風“威馬遜”。進入21世紀以來,共有3個STY以上強度的TC登陸海南島,而2000年以前只有2例。共有 7年無 TC登陸海南島,分別是 1959、1969、1982、1997、1999、2004和2012年。
圖1 影響海南島的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逐年頻數(1949—2020年)
圖2 登陸海南島的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逐年頻數(1949—2020年)
表1 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登陸海南島頻數(1949—2020)
按年代統(tǒng)計影響和登陸海南島的TC數量,由圖3-a可見,1990年以前,影響海南島的TC數量每 10 a可達 80~90個,1991年以后,每 10 a的TC數量為60個左右,結果表明,影響海南島的TC數量下降趨勢明顯,平均每10 a下降4.857個,通過了信度0.05的顯著性檢驗。而登陸海南島的TC數量下降趨勢不明顯,每10 a的登陸TC數量為20個左右,未通過信度0.05的顯著性檢驗。進一步分析影響海南島的TC數量下降趨勢主要由哪些強度等級的TC造成。結果表明,TD及TY強度以上類別的TC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圖3-b),而影響海南島的TS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平均每10 a 上升 1.642 9 個。
圖3 影響和登陸海南島的熱帶氣旋總頻數年代際變化(a)及影響海南島不同強度等級熱帶氣旋頻數年代際變化(b)
登陸海南島的TC頻數月際分布如圖4所示。登陸TC最早發(fā)生在 4月(2008-4-18,0801號臺風“浣熊”在文昌市龍樓鎮(zhèn)登陸),最晚是11月 (1950-11-23,5040號臺風“Delilah”在萬寧市登陸)。每年1—3月和12月尚無 TC登陸,6—10月是TC登陸頻發(fā)期,占全年登陸總個數的90.14%, 其中 7—9月尤為集中, 9月達到峰值,多達36個。另外,STY和SuperTY在7月和9月登陸海南島,TD在4—11月均有個例登陸。
圖4 登陸海南島的熱帶氣旋逐月頻數(1949—2020 年)
2.2 影響海南島熱帶氣旋的路徑和強度等級的空間分布 圖5為影響海南島TC路徑分布頻數圖。影響及登陸海南島TC主要途經17°~19°N、110°~112°E的矩形區(qū)域接近海南島東南部,穿過海南島南半部以后進入北部灣海面。此外,海南島東北角、瓊州海峽和雷州半島一帶也有TC路徑分布高頻區(qū),表明部分TC在海南文昌市一帶登陸并西北行進入瓊州海峽。
影響海南島不同強度等級的TC地理分布頻數如圖6所示。TD、TS和STS強度等級的TC地理分布較為相似,高頻區(qū)位于海南島東南部至西沙群島,以及北部灣一帶海面(圖6-a、b、c),與影響TC路徑分布頻數(圖5)相似,說明這 3類TC通常以西北行路徑登陸海南島東南部并穿越,隨后進入北部灣TY強度等級的的TC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和海南島南部(圖6-d)。STY和SuperTY等級的TC主要活動于海南島東部海面至海南島東北部陸地(圖6-e、f),如7314號臺風“瑪琪”和1409號臺風“威馬遜”以SuperTY強度登陸海南島東北半部,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
圖5 影響海南島的熱帶氣旋路徑頻數空間分布(1949—2020年)
圖6 影響和登陸海南島的不同等級熱帶氣旋空間分布(1949—2020年)a.熱帶低壓;b.熱帶風暴;c.強熱帶風暴;d.臺風;e.強臺風;f.超強臺風。
2.3 登陸海南島熱帶氣旋歷時和強度等級變化 不同強度等級TC登陸海南島以后,穿越島嶼所經歷的時間有所區(qū)別。圖7為登陸強度等級的TC穿越海南島歷時分布圖,結果表明,較弱的TC,如TD和TS強度的平均歷時最長,分別為13.1、13.5 h,STS、TY和 STY以上強度的 TC登陸歷時明顯減少,平均歷時分別為8.9、7.4、9.7 h,總體平均歷時10.8 h。其中,2010-10-07凌晨于海南島東方市登陸的一次熱帶低壓在海南島上逗留時間最長(歷時達 72 h),2010-10-10 凌晨從海南島東北部重新入海,引發(fā)海南島大范圍持續(xù)性強降水[29]。其次是以TD等級2次登陸海南島的7619號臺風“艾利斯”和0114號臺風“菲特”,前后歷時59 h。其中“菲特”為1949年以來影響海南島時間最長的南海土臺風,2001-08-27在南海生成后即開始影響海南島,2001-08-29 17:00 登陸海南省文昌市,向西北方向移動進入北部灣,2001-08-31 11:00登陸廣西北海,而后向東移動穿越雷州半島,再向南折,繞海南島迴旋運動,2001-09-10 05:00 再次登陸海南省三亞市,隨后緩慢減弱消亡,2001-09-12結束,影響時間長達16 d。7705號、8415號、8934號、9033號、9612號和0016號等臺風在海南島僅駐留了1~3 h。
圖7 登陸海南島熱帶氣旋歷時分布(1949—2020 年)
TC登陸后重新入海以前時次與登陸時次的強度等級差值見表2。結果表明,TC登陸時強度越弱(強),越有可能在穿越海南島時強度維持(衰減)。TC在穿越海南島出現強度等級衰減時,TD級別的比率為23%,而TY強度和STY強度的比率為47%和89%,其中,部分TC的強度等級衰減速率較大,如6024號、6313號、7017號、7129號和0320號臺風,登陸前后強度變化值達到15 m·s-1。該結果與影響TC強度等級分布(圖6)一致,說明登陸海南島時強度較弱的TC易于穿越海南島進入北部灣海面。
表2 熱帶氣旋登陸海南島后的強度等級變化比率(1949—2020年)
2.4 影響海南島熱帶氣旋的生成源地 圖8-a 為影響海南島TC的生成源地總體分布頻數圖。結果表明,源地主要集中在2個海區(qū):一是南海東北部海面,高發(fā)中心位于 14°~20°N、112°~119°E區(qū)域之間;二是菲律賓以東至加羅林群島之間洋面,高發(fā)中心位于 10°~14°N、127°~132°E 區(qū)域之間。
圖8 影響海南島熱帶氣旋生成源地總體分布頻數和總體空間分布(1949—2020)
對TC影響海南島期間所達到的最大強度等級進行類別劃分,分別統(tǒng)計不同類別TC的生成源地空間分布。結果表明,影響海南期間強度越弱(強)的TC,其生成源地分布越接近(遠離)海南島陸地。其中,影響海南的TD和TS強度等級TC主要源于海南島東部至西沙群島之間海域(圖8-b、c),較強的TC往往源自西北太平洋(圖8-d、e)。
已有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登陸TC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9],影響海南島TC的數量也在減少[30],本研究結果表明,影響海南島的TC數量有明顯下降趨勢,平均每 10 a下降 4.857個,其中 TD及TY強度以上類別的TC下降趨勢最明顯,而影響海南島的TS數量則呈明顯上升趨勢。
登陸海南島TC數量下降趨勢不顯著,其原因可能是呈2 a振蕩周期的西北太平洋西部熱力狀態(tài)影響了登陸我國的TC生成源地分布,進而影響了TC登陸我國的時空分布;相對而言,南海海表溫度通常較高,未呈現明顯的時空分布變化,使得登陸海南島TC生成源地分布變化不明顯,因此導致登陸海南島TC數量下降趨勢不顯著[9,21,31]。6—10月是TC登陸海南島的頻發(fā)期,9月達到峰值,多達36個TC,而我國登陸TC頻數的峰值月份是8月[9]。上述結果表明,影響和登陸我國TC存在區(qū)域化特征和規(guī)律。盡管影響海南島的TY強度以上類別TC數量下降趨勢明顯,但進入21世紀以來,共有3個STY以上強度的TC登陸海南島,而2000年以前只有2例,該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指出的登陸我國的高強度TC數量呈增加趨勢一致[9,32]。
TC登陸海南島后重新入海,總體平均歷時10.8 h,明顯少于廣西和廣東省的TC陸上維持時間(16 h 和 26 h),該結果可能與海南島陸地面積較小且四周環(huán)海有關。與TC登陸我國時越強、衰減得越明顯的結論一致[11],TC登陸海南島時強度越弱(強),越有可能在穿越海南島時強度維持(衰減)。因此,強度較弱的TC常以西北行路徑穿越海南島進入北部灣海面。
影響海南的強度較強TC往往源自西北太平洋,說明廣闊的海洋熱力作用對于TC發(fā)展至關重要[33]。強度較弱的TC主要源于海南島東部至西沙群島之間海域,南?!巴僚_風”生成源地距離陸地較近,較短的生命史不利于其自身強度發(fā)展。
(1)影響海南島TC的數量下降趨勢明顯,平均每10 a下降4.857個,其中TD及TY強度以上類別的TC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影響海南島的TS數量則呈明顯上升趨勢,登陸海南島TC數量下降趨勢不顯著。
(2)6—10月是TC登陸海南島的頻發(fā)期,占全年登陸總個數的 90.14%, 其中 7—9月尤為集中, 9月達到峰值,多達36個TC。
(3)影響及登陸海南島TC主要途經17°~19°N、110°~112°E 的矩形區(qū)域接近海南島東南部。另一高頻區(qū)位于海南東北部與瓊州海峽。TD、TS和STS強度等級的TC主要活動于海南島東南部至西沙群島一帶海面,TY以上強度的TC主要分布于海南島東部至南海北部一帶海面。
(4)TC登陸海南島后重新入海,總體平均歷時10.8 h。其中,強度較弱的TC,如TD和TS平均歷時最長,可達13 h以上,而STS強度以上的TC平均歷時為8~9 h。TC登陸海南島時強度越弱(強),越有可能在穿越海南島時強度維持(衰減)。
(5)影響海南島的較弱強度TC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南海東北部海面,較強TC主要源自菲律賓以東至加羅林群島之間的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