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莉 劉 洋 何 艷 鄧 磊 李澤疆 羅志娟
(空軍預警學院基礎部 湖北 武漢 430019)
大學物理是理工科專業(yè)學生通識教育階段的文化基礎課,其中量子物理是近代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很多的新概念、新觀點和新理論.這些新知識大都與經(jīng)典物理背道而馳,與日常經(jīng)驗和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相差很大,不僅抽象,而且深奧難懂.如果只注重教師的單向知識灌輸,而不對學生啟發(fā)引導,即使學生了解了這些新的概念和理論,但對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內(nèi)涵也很難深刻理解.基于問題引導的教學方法則能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1,2].此外,量子物理是大量的物理學家通過不斷的科學創(chuàng)新而建立起來的,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哲學思想和創(chuàng)新思維,是思政教育的天然沃土[3,4].筆者基于“德布羅意波”課堂教學,以問題為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循著物理學家的足跡,首先通過類比遷移提出假設,然后推導計算進行理論自恰,緊接著巧妙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最后知識拓展引出應用.在問題引導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知識,同時全程融入課程思政,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
創(chuàng)設問題鏈,引入主題.
問題1:德布羅意何許人也?
通過介紹其顯赫家族和由學歷史轉(zhuǎn)為學物理的傳奇經(jīng)歷,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問題2:是什么原因促使德布羅意改學物理?又為什么會取得成功?
圍繞兩次索爾維會議展開講解,如圖1所示.
(a)第一次索爾維會議(1911年)主題:輻射與量子論
(b)第五次索爾維會議(19127年)主題:光子與電子圖1 索爾維會議
通過德布羅意的親身經(jīng)歷,使學生體會到樹立目標,以及堅持努力對于學習的重要性.1911年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德布羅意的兄長擔任會議秘書.德布羅意通過其兄長了解到近代物理發(fā)展的概況以及所遇到的困難,從此改學物理,并立志要解決量子的真正本性.但到了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德布羅意就能因為自身的成就而躋身物理學大師的行列,正式參加會議.1914-1919年,德布羅意經(jīng)歷了第一次世界戰(zhàn)爭,并應征入伍.但是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德布羅意并未忘記最初的夢想,仍然下定決心,繼續(xù)研究物理,跟隨朗之萬攻讀博士學位,并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就.
問題3:德布羅意具體取得了什么成就?
講解1924年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并介紹其核心內(nèi)容德布羅意假設.從而引入本課的主題.
首先提出問題:德布羅意假設是如何提出來的?這個假設是什么?然后循著物理學家的足跡,講解德布羅意提出假設的思維過程.德布羅意認為:自然界在很多方面是對稱的,只有對稱才是和諧的.此外,因為他是學歷史出身,所以他習慣于從歷史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對光的發(fā)展史作了深刻研究后,徳布羅意意識到,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不是過于重視粒子性忽視波動性,就是過于重視波動性而忽視粒子性,但最終卻發(fā)現(xiàn)光既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波動性和粒子性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對立體最終又統(tǒng)一在了一起.通過將實物粒子與光進行類比,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對于人們一直認為只具有粒子性的實物粒子,會不會也是人們忽視了它的波動性?它是不是也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呢?經(jīng)過審慎思考,最終德布羅意在博士論文中指出: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一切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并且粒子性和波動性的關(guān)系,與光的波粒二象性相一致.滿足
在上述環(huán)節(jié),利用展示蝴蝶、建筑物、雪花和八卦圖等圖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中的對稱美.通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思想.同時重點突出將實物粒子與光進行類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家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過程.此外,還可拓展介紹類比在物理學發(fā)展中的重要性[5],比如,靜電學中的庫侖定律就是通過與萬有引力定律的類比得來的,近代物理中“磁單極子”的概念就是通過與單極性的電荷類比提出來的,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如何通過類比的方法來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
提出問題:德布羅意假設是否合理?啟發(fā)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來考慮,一是物理學的整體理論體系必須是和諧統(tǒng)一的,各理論之間不能違反自恰性原則,二是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并培養(yǎng)學生大膽假設,小心論證的科學態(tài)度.
圖2 電子繞核運動駐波模型
介紹德布羅意當時所面臨的困難,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于徳布羅意是非物理專業(yè)出身,實物粒子具有波動性這一假設又匪夷所思,并且沒有實驗的支持,這一假設遭到了普遍質(zhì)疑,其導師朗之萬也難以接受.在德布羅意博士論文答辯時,導師朗之萬向德布羅意提出疑問: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假設?當時德布羅意思考后回答,“晶體衍射實驗應該可以證明這一點”.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德布羅意認為晶體衍射可以證明實物粒子的波動性?這個實物粒子是什么粒子,宏觀粒子可以嗎?
緊接著,讓學生利用德布羅意波理論分別計算宏觀粒子(以400 m/s運動的子彈為例)和微觀粒子(以動能為100 eV的電子為例)的波長,使其通過數(shù)據(jù)來直觀感受微觀粒子波長的大小.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當電子入射到晶體表面,通過觀察衍射現(xiàn)象,可以證明其波動性.讓學生親身參與這一探索過程,加強對微觀粒子波動性的理解.
通過前4部分內(nèi)容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類比已知理論—提出科學假設—驗證科學假設—建立新理論”這一科學的思維方法.
回顧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提出問題:提高儀器分辨本領的方法有哪些?啟發(fā)學生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介紹物質(zhì)波在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上的應用.首先對比可見光的波長和電子的波長,給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為0.2 μm,可觀察到人體內(nèi)的紅細胞,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則可達到0.2 nm,放大倍數(shù)是光學顯微鏡的1 000倍,可以直接觀察到晶格中的原子點陣.然后介紹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分辨率,講解它對單個原子的觀察與操控,以及它在納米技術(shù)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物質(zhì)波給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責任與使命.
本文以“德布羅意波”的課堂教學為例,提出了一種問題引導和課程思政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筆者以問題為牽引,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對德布羅意假設的提出和驗證過程進行了逐步探索.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的提升,課堂參與度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普遍反映學習效果較好.此外,我們根據(jù)本次課的知識內(nèi)容特點,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的科學方法,堅定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使命與擔當.相信這一教學模式對量子物理的其他教學內(nèi)容也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