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棟 張淼
【摘要】 本文探究非局部平面中線長的最值.這類最值問題往往以求a+kb,或a+b+…(其中a,b,…是線段,k是系數(shù))長的最值的形式出現(xiàn).而a+b+…可視作a+kb當k=1時的推廣.所以研究這類幾何最值可以從研究不同的k值涉及何種最值入手.本文通過對k=0這種情況的深入研究,探得相應的解題策略.
【關鍵詞】 幾何;最值;求解;規(guī)律
平面幾何最值,既有線長的最值.也有面積的最值.就最值所在平面來說,因整體與局部也會影響最值.本文僅涉及非局部平面中線長的最值.這類最值,本質上都是點與點間連線的最值,基本依據(jù)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垂線段最短.但由于點有定點和動點之分,點的個數(shù)有不同,動點的軌跡有顯或隱,有直線或圓,使之變化萬千,造成解題困惑.為此,找出這類最值問題解題的一般規(guī)律,就顯得十分必要.
通過對這類平面幾何最值問題的綜合思考.作者認為所有這類平面幾何最值問題,皆是求a+kb或a+b+…(其中a,b,…是線段,k是系數(shù))長的最值,而a+b+…可視作a+kb,當k=1時的推廣.因此,只要就a+kb中不同的k,研究不同解題方法即可.本文僅就k=0作探究.
當k=0時,即求一條線段的最值.這類問題,解題的關鍵是先求得動點運動的軌跡,或借助旋轉變換、位似變換,轉換點的位置求解;當動點軌跡已知時,往往要把幾何最值結合代數(shù)方法或轉化為代數(shù)最值求解.
例1 如圖1,AB為⊙O的直徑,C,D為半圓上的動點,且∠COD=90°.連接AC,BD交于點E,F(xiàn)為OB的中點.若AB=4,求EF的最小值.
分析 本題F為定點,E為動點,關鍵是尋找動點運動的軌跡.
由∠COD=90°,得∠CAB+∠DBA=45°,
所以∠AEB=135°.
點E在對AB張角為135°的一條圓弧上.設弧的圓心為P,則當P,F(xiàn),E三點共線時,EF有最小值.(EF最小=22-5)
例2 如圖2,在Rt△ABC中,∠ACB=90°,AC=8,BC=6,點D是半徑為4的⊙A上一點,連接BD,點M是BD的中點,求線段CM的最大值.
分析 點M隨點D在⊙A上運動而運動.設AB的中點為O,連OM,
則OM=12AD=2,
所以隨著點D在⊙A上運動,點M在半徑為2的⊙O上運動,當C,O,M共線,且點M在CO的延長線上時,CM有最大值.(CM最大=7)
例3 (1)如圖3,在Rt△ABC中,∠B=90°,AB=BC,且A,B在半徑為3的⊙O上,當點A在⊙O上運動時,求OC的最小值.
(2)改(1)中的條件AB=AC為∠A=30°,如圖4,其他不變,求OC的最小值.
分析 (1)本題中,C隨A動而動,動點C的軌跡是什么?有一個公共頂點的一組相似三角形,當它的一組對應點在直線(或圓)上運動時,它的另一組對應點也必在直線(或圓)上運動,所以點C的運動軌跡也是圓.當AB是⊙O直徑時,由于BC=AB,AB丄BC,所以只要作直徑A′B,過B作BC′⊥A′B,且BC′=A′B.設BC′中點為P,則點C必在以BC′為直徑的⊙P上運動,如圖5,當點C在OP上時,OC有最小值.(OC最小=32-3)
(2)如圖6,解法與(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因為∠A=30°,所以BC=3AB3,從而⊙P直徑為23,OC的最小值為3.
值得指出的是,本題還有一種解法:鑒于OC在圓內(nèi),若能把它移到一點在圓上,另一點在圓外,也是一種方法.但這時就要用到旋轉變換.對于(1)來說,連OB,把△OCB繞點B按順時針旋轉90°,即能達到目的,此時點C與點A重合.設O落在點O′的位置(圖7),則當點A在OO′上時,O′A最小,即OC最小;但對(2)來說,如此旋轉,點C不與點A重合,為此還要借助于位似變換(位似比3),使點C與點A重合(圖8).但用這種方法求解,增加了難度,也不容易理解.
例4 如圖9,邊長為3的等邊三角形ABC的頂點A在x軸的正半軸上移動.∠AOD=30°,頂點B在射線OD上隨之移動,求頂點C到原點O的最大距離.
分析 本題有兩種解題方法.
方法1 正△ABC在運動過程中只改變位置關系,而不改變其數(shù)量關系.故其AB邊上的中線(設為CM)長不變,而OC≤OM+MC.
當OC=OM+MC時有最大值.(此時OC過點M,又OC⊥AB,所以△OAB為等腰三角形,OM=3+332,MC=332,OC最大=33+3,圖略)
0
方法2 為了解題方便,不妨動靜互換,即△ABC不動,而∠AOB運動.這時,點O在對AB的張角為30°的圓弧上運動.設圓弧的圓心為P,連接CP并延長交圓弧于點O′,則O′C即為原點O到點C的最大距離.(如圖10)
上述4例,動點的軌跡都是圓弧,但也有動點的軌跡是直線(射線、線段)的.
1
例5 如圖11,在直角坐標系中,有等腰△ABC,∠CAB=120°,B(0,3),點C與原點O重合.當點C在x軸負半軸上運動時,點A隨之運動,求OA的最小值.
分析 點C在x軸負半軸上運動,點A運動的軌跡必
為射線.
2
如圖12,連接AA′,即有
△A′BA∽△C′OB(△C′CB),
所以∠BAA′=∠BOC′=90°,
從而知道點A運動的軌跡是過點A與AB垂直的射線AA′.所以又歸結為點線最值問題,由此OA的最小值即是點O到射線AA′的垂線段的長OH.
(OH=32,即OA最小=32)
3
例6 如圖1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A,B在反比例函數(shù)y=2x(x>0)的圖象上運動,且AB=42,M為AB的中點,連接OM,求線段OM的最小值.
分析 當動點軌跡已知時,往往要把幾何最值結合代數(shù)方法或轉化為代數(shù)最值求解.
方法1 設Aa,2a,Bb,2b,
Ma+b2,1a+1b,
所以(a-b)2+2a-2b2=32,
所以OM2=a+b22+1a+1b2
=ab+4ab+8≥2ab·4ab+8
=12.
(當a,b均為非負實數(shù)時,a+b≥2ab)
所以OMmin=23.
4
方法2 當OM⊥AB時,OM最小,此時OA=OB,點A,B關于直線y=x對稱,設Aa,2a,B2a,a,
M1a+a2,1a+a2,
所以2a-2a2=32,
則a2+4a2=20,
所以OM2=21a+a22
=21a2+a24+1
=12,
所以OMmin=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