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十里橋,在那片有山有水的“大觀園”里,總是有很多珍貴的記憶在躍動,那份屬于80后,屬于農(nóng)村娃的勞動時光與這個翻天覆地的新時代交織著,散發(fā)出獨特的光芒。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勞動,莫過于放牛,扯豬草。
那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挎著的綠布書包一放,往牛圈里跑,牽著老黃牛往村田走。放牛是有講究的,得選青草茂盛的田埂,還不能老在一處地方,得每天移動著。若是田埂邊或廢田里沒足夠的草,還要把牛往水渠里趕,有水的地方一般草也長得茂密,只是得找到一個合適的入口把牛趕下去。為了防止牛不聽指揮,站在上方的自己還要時時拉緊了牛繩。約莫快天黑了,出門時黃牛還扁扁的肚子,這會兒就像兩個大圓球一樣,左右各一半,走起路來只見兩個大肚子左右擺動。
說是放牛,其實大部分時候要么是自己牽著繩,要么是把牛繩系在樹枝上或者折一根粗壯的樹枝插進土里,把牛繩綁緊。只有去山里放牛才會松了牛繩讓牛自由發(fā)揮。我們只需時不時地看著自家牛的位置,盯防著牛走遠,或者好斗的公牛干架。如果公牛干架,就得第一時間把自家的牛死死地拽出戰(zhàn)斗區(qū),否則大事不妙。
扯豬草也是小時候重要的勞動,那個年代家里種的菜和米糠并不富足,往往需要我們?nèi)ヌ锏乩锍兑恍┴i草混著家里的菜和米糠一并煮開了喂豬,這是放學后我的首要任務(wù)。
所謂的豬草,其實就是一些豬可以吃的野菜,具體叫啥名如今都已經(jīng)忘記。扯豬草一般都是在田里或田埂邊,經(jīng)常得蹲著或者彎著腰。若是看到水渠里有長勢好的豬草,還要做好下水的準備。扯的時候非常講究,但凡在土里的豬草你得握緊外露的草根,然后用力連根拔起,若是扯散了洗起來便不方便。除了講究用力,還得識別什么草可以給豬吃,以免豬吃了會中毒。
扯上一籃子豬草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扯滿了就近在水渠里把籃子先泡一泡,再在水里來回篩動,讓水把泥巴沖洗干凈;然后甩一甩,待豬草上的水少了,便可以提著十來斤的籃子往家里趕。
在那個年代,類似的勞動太多太多,像摘茶籽、插秧、割稻子、拾柴、撿菌子等等,常常又累又餓又渴,卻是苦中有樂,樂中有苦。作為家里的一分子,我們把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做自己的工作,亦享受著那份樂趣。
30余年過去了,每每想到兒時的這些勞動,心中的苦累竟被拋到九霄云外,反而覺得是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jīng)歷,也正是經(jīng)歷過那些貧窮和苦累,日后遇到學習和工作上的困境和挫折時才會迎難而上,亦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美好生活。
(湖南省道縣朝陽學校萬佳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