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后,不少人選擇佩戴防曬帽、搽防曬霜等方式來對抗熱辣辣的大太陽。但也有不少人選擇“勇敢面對”,自詡不怕曬黑,裸著身子迎接陽光的挑戰(zhàn)。不怕曬黑真的對嗎?防曬,我們究竟在防什么?
首先我們得明確,防曬,不只是防曬黑。防曬,防的是藏在陽光里、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UV)。日光中有3種紫外線,一是長波紫外線UVA,不僅能穿透薄衣服,還能穿透玻璃,直達皮膚真皮層,主要引起光老化和皮膚腫瘤;二是中波紫外線UVB,可以穿透輕薄的衣服,到達皮膚表層,主要引起日曬傷;三是短波紫外線UVC,主要被大氣層阻斷,無法到達地面,可忽略不計。
夏季如果長時間待在室外又不注意防曬,就可能使皮膚被曬傷。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皮膚科主任醫(yī)師張江林介紹,皮膚曬傷有3個階段:初期為皮膚發(fā)紅發(fā)熱;中期皮膚則有灼熱和刺痛感,且缺水緊繃的感覺比較明顯;后期,部分人曬傷后立即脫皮,也有經(jīng)過初期、中期后慢慢脫皮的。皮膚曬傷后應進行緊急處理,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是曬黑、留下曬斑,還會使肌膚變得敏感、出現(xiàn)皺紋、過早衰老等。曬傷的次數(shù)越多,造成的損傷越嚴重。有家族遺傳性皮膚病的人,經(jīng)反復曬傷,容易得皮膚癌。
張江林主任醫(yī)師提醒,曬傷后的皮膚能否快速愈合,取決于3個方面,缺一不可:皮膚健康程度與天然愈合能力;曬傷的嚴重程度;曬后護理的方法正確與否。
陽光照射后6~8小時內(nèi)予以肌膚正確保養(yǎng),可大大減少變黑、變干或曬傷的機會。推薦用冷牛奶外敷,牛奶的酸性對皮膚具有消炎收斂的作用,而且不易過敏,緩解初期輕微曬傷效果較好。具體方法是:將牛奶放入4~10℃左右的冷藏室,放涼后,將干凈的小毛巾或紗布浸濕牛奶,擰至不滴水,敷在曬傷的皮膚上。曬傷面積大時,可隔5分鐘浸1次,每次敷30~60分鐘,一天2~3次,持續(xù)3天左右,曬傷的皮膚就會得到修復。
曬后72小時內(nèi)是黃金修復期,可針對暴曬程度予以不同護膚方式,重點是補水、美白或修復,迅速恢復曬前狀況。這段時間需少量多次補充肌膚水分,如使用噴霧補水劑。這是因為紫外線照射皮膚后,水分流失較大,造成皮膚缺水、屏障功能喪失,導致肌膚光敏感。其次是清除紫外線照射產(chǎn)生的氧自由基,因為它會攻擊正常細胞,推薦口服補充維生素E和維生素C。急救期可以將維生素E丸切開,混著常用的潤膚乳液攪拌,讓兩者完全混合,然后直接涂在曬傷處,能幫助發(fā)紅、過敏的肌膚在較短時間內(nèi)恢復正常,還有滋潤、美白效果。
同時還要注意預防光敏性皮膚病,其所致的皮膚損害形態(tài)多樣,可表現(xiàn)為水腫性紅斑、丘疹、斑塊、結節(jié)等,還會有不同程度的癢或灼熱感。導致光敏性皮膚病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體質、紫外線照射、接觸光敏物質。其中,過敏性體質是發(fā)生光敏性接觸性皮炎的根本原因,而紫外線和光敏性物質是刺激光敏性皮炎發(fā)生的誘因。
含光敏物質的食物有香菜、芹菜、菠菜、莧菜、薺菜、芥菜、萵苣、茴香等蔬菜,以及無花果、檸檬、柑橘、芒果、菠蘿等水果。這類食物建議晚上吃,這樣經(jīng)過一夜的代謝和排泄后,等到第二天陽光充足時,也不會給皮膚帶來太大負擔。使用光敏性藥物后也要注意避免長時間暴曬,如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洛美沙星、氯霉素等抗菌藥物,格列苯脲等降糖藥,非諾貝特、阿托伐他汀等調(diào)脂藥,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藥,等等。
我們通常用紫外線指數(shù)(UV指數(shù))來衡量紫外線的強弱,它是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時,到達地球表面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皮膚的可能損傷程度,用數(shù)字0~15來表示,數(shù)字越大,紫外線就越強。
紫外線指數(shù)的大小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
1.時間。
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是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此時太陽在天空中處于最高點。
2.季節(jié)
在北半球紫外線輻射春季和夏季最高,秋季逐漸下降,冬季最低。
3.云層
厚重的云層可以阻擋紫外線輻射,降低紫外線指數(shù)。
4.緯度
越靠近赤道,紫外線輻射就越強。
5.高度
海拔越高,紫外線越強,海拔每升高100米,紫外線輻射強度就會增加1.3%。
6.環(huán)境
樹木或高大建筑可以降低紫外線輻射水平。另一方面,水和雪這樣的反光表面會加強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指數(shù)在0~2之間,意味著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量很少,被曬傷的風險很小,外出時可以僅佩戴遮陽帽。
紫外線指數(shù)為3~5,這是中等水平的紫外線輻射,如果在戶外沒有防曬措施,可能30~45分鐘就會導致曬傷。因此建議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間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應在裸露的皮膚上使用防曬霜,同時使用遮陽帽、太陽鏡、防曬服阻擋紫外線。
紫外線指數(shù)為6~7,這是高水平的紫外線輻射,如果沒有防曬措施,一般人可能在15~25分鐘就會被曬傷。除了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避免外出,還應每兩小時涂抹一次防曬霜,同時使用遮陽帽、太陽鏡、防曬服或長袖長褲防曬。
紫外線指數(shù)為8~10,是非常高水平的紫外線輻射,有可能在10分鐘之內(nèi)被曬傷,沒有嚴格的保護措施就不要外出。
紫外線指數(shù)>11時盡量不要外出,應該采用各種預防措施防止曬傷,這種紫外線水平下,未受保護的皮膚幾分鐘內(nèi)就會受傷。
目前防曬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帽子、遮陽傘、衣物等物品進行物理防曬;利用防曬霜、防曬噴霧等防曬產(chǎn)品進行化學防曬,以達到阻隔紫外線吸收,防止皮膚被曬黑、曬傷等目的。兩種防曬方式在日常使用中各有優(yōu)缺點,也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其中,防曬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防曬產(chǎn)品,它也有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之分。物理防曬霜是通過反射、散射紫外線來保護皮膚,但需要多涂抹才能有更好的防曬效果,所以一般較為厚重、油膩,會泛白?;瘜W性防曬產(chǎn)品是通過吸收和轉化紫外線來實現(xiàn)防曬,優(yōu)點在于輕薄不油膩,透氣清爽,但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目前市面上80%的產(chǎn)品會同時添加這兩種防曬劑,以達到更好的防曬效果。
一般防曬霜都會標有SPF值和PA值:SPF是防護UVB的能力,簡單講就是防曬紅的,通常有SPF15、SPF20、SPF30、SPF50等;PA是防護UVA的能力,簡單講就是防曬黑的,通常用+、++、+++來表示。一般情況下,SPF值和PA防護等級越高,防曬效果越好,但指數(shù)高的防曬產(chǎn)品會加重肌膚負擔,容易引起毛孔堵塞。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陳少君建議,日常通勤防曬,可以選擇SPF12~15、PA+的防曬霜;光敏感人群防曬,可以選擇SPF15~20、PA++的防曬霜;野外、沙灘玩耍防曬,可以選擇SPF30~50、PA+++的防曬霜。
專家指出,化學防曬霜在出門前半小時使用效果最好,用前建議先涂抹乳液做好保濕工作。關于防曬霜的用量,浙江省榮軍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周宇這樣給大家推薦——
●只涂臉,1克防曬霜,差不多1元硬幣大小的面積;
●“臉+脖子”,2克防曬霜,差不多2個1元硬幣大小的面積;
●“臉+脖子+手臂”,8克防曬霜,差不多8個1元硬幣大小的面積;
●“臉+脖子+手臂+小腿”,14克防曬霜,差不多14個1元硬幣大小的面積。
●如果是穿著比基尼全身涂防曬霜,那差不多就需要一整瓶(30毫升)。
●大部分防曬霜的保護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如果一直在室外,那么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再涂抹一次。
如果需要長時間待在室外,那只涂抹防曬霜是不夠的,還需要搭配物理防曬,如撐遮陽傘、戴墨鏡、穿防曬衣等。疫情期間,宣稱“全臉防曬”“久戴依然清爽”的防曬口罩也受到關注。那它能在防曬的同時兼具防疫功能嗎?
南京雨花臺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符合防疫要求的口罩標準有5種,包括醫(yī)用防護口罩(GB19083-2010)、醫(yī)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醫(yī)用口罩(YY/T 0969-2013)、日常防護型口罩(GB/T 32610-2016)、兒童口罩(GB/ T38880-2020)。
“冰絲類防曬口罩在紫外線強烈的地方佩戴可起到一定的防曬效果,但這種口罩材料的孔隙率較大,不能防御病毒。”相關執(zhí)法人員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裝飾類口罩,“有的口罩印了五顏六色的圖案,如果固色不好,彩色油墨可能會刺激皮膚,造成過敏?!?/p>
另外,防曬帽、太陽鏡、防曬口罩、防曬服……從頭到腳、全副武裝的“養(yǎng)蜂人”式防曬也不可取。
此前,30歲的林女士因老是腰酸背痛懷疑腰椎間盤突出到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yī)院骨科就診,看著她一件件摘掉太陽鏡、防曬口罩、防曬袖套,褪去“養(yǎng)蜂人”的裝備,露出真容。負責接診的陸慧杰副主任醫(yī)師建議她檢查腰部,同時做一下骨密度檢查。經(jīng)過系列檢查,排除了相關特殊疾病,結果顯示林女士的腰酸背痛與她的骨質疏松有關。
結合林女士平時不愛出門、出門必做好足夠的防曬、經(jīng)常熬夜、愛喝咖啡等情況,陸醫(yī)生表示,“很多女性都擔心會被曬黑,所以不愿意主動曬太陽,甚至過度防曬,再加上長期缺乏運動,加速了骨流失;同時又過量攝入咖啡因,這些都是骨質疏松的誘因。像小林這樣的年輕女性骨質疏松患者,臨床正越來越多見?!彼M一步解釋,“一方面女性本身骨架的骨含量就低,另一方面,因為宅家,曬太陽的時間相對變少,維生素D的有效合成減少,導致鈣的吸收也少了?!?/p>
我們知道,補充維生素D是預防骨質疏松的重要方法,通常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口服含有維生素D成分的藥物,另一種就是是曬太陽。
“通過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是最實惠又最好的方法?!标戓t(yī)生表示,過往研究顯示,人體獲得的維生素D中,80%~90% 都來源于曬太陽,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jīng)非酶光解反應轉化為維生素D,由皮膚進入血液循環(huán),經(jīng)肝臟和腎臟作用,形成活性維生素D,從而為身體所用。而剩余的10%~20%維生素D則主要是從少量含維生素D的食物中獲得的。所以對不少人來說,硬防曬、化學防曬做得越好,皮膚接收到的紫外線相對越少,合成的維生素D自然也就越少,就越容易缺乏維生素D了。
陸醫(yī)生建議,不要完全把自己隔絕在陽光之外,要在有保護的情況下有意識地接觸陽光。炎熱的夏天,不主張大家在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出去曬太陽,可以選擇早晚光線相對比較柔和的時候,每天花20~30分鐘,讓身體15%的皮膚面積接觸太陽光就可以了。
當然,該防曬還得防,重要的是科學防曬。浙江省榮軍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周宇推薦“ABC”原則:
A即avoid,避免被曬到。不被曬到是最好的防曬,盡可能減少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尤其減少夏季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的戶外活動時間。
B即block,遮擋。撐傘戴帽、穿長袖長褲都是比較有效的防曬措施,可以遮擋掉大部分的紫外線,一般情況下,防曬靠“全副‘捂’裝”就夠了。
C即cream,防曬霜。夏季的紫外線比其他三季更強,如果需要長時間在日光下作業(yè),除了“全副‘捂’裝”,可涂抹防曬霜,做進一步保護。
長時間的紫外線照射可以引起眼睛流淚、視物模糊等不適,而日積月累的紫外線照射,則可能導致翼狀胬肉、瞼裂斑、白內(nèi)障、黃斑變性等一系列眼部疾病。因此,夏季做好眼睛防曬也格外重要。
首先要避免直視太陽。夏季光線強烈,直視太陽時,陽光會經(jīng)過晶狀體和玻璃體匯聚,成為一個光能量很強的小點落在眼球的視網(wǎng)膜上,從而易燒傷視網(wǎng)膜,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
其次,盡量避免在紫外線照射最為強烈的時間段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則需要戴寬沿的遮陽帽,打遮陽傘,戴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鏡,并盡量縮短在烈日下暴露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青光眼、視神經(jīng)網(wǎng)膜炎、部分色盲和夜盲癥的患者不建議用此方法護目,青光眼、視神經(jīng)網(wǎng)膜炎患者佩戴太陽鏡會導致康復減緩甚至病情加重,而色盲、夜盲癥患者則可能因此視覺受影響。
最后,戶外活動時應注意遠離水面、沙灘表面等反射光強烈的地方,避免反射光給眼睛帶來紫外線傷害。
要提醒的是,不是隨便一對黑乎乎的墨鏡都能防紫外線。通常來說,標注了這些字眼的太陽鏡才靠譜——“UV400”“UV”“防紫外”“100%UV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