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華
五、幽蘭
A:“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p>
這是李賀寫的《蘇小小歌》,也是李賀最詭異、最幽冥的詩。
這首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呢?是在他從太常寺奉禮郎這個九品小官的位置上辭職之后寫的。
辭職以后,又能往哪里去呢?
“他離開了太常寺,脫掉那身所謂的官袍,竟覺得一身輕松。
“但身上輕松了,腳步卻沉重起來,洛陽老家本來在東邊,但他卻向西北方向走去,事業(yè)上半途而廢,使他沒臉面回家了。他走啊走啊,從長安出來,向西北走了80里,走到了興平縣,看到漢武帝高大的茂陵矗立在眼前。
“他是第一次到這里??吹矫昱赃叄A⒅羧ゲ〉牧昴?,墓前的石雕,竟比漢武帝陵前的還要多,還要精美,李賀感到疑惑,一個將軍的待遇,難道比皇帝還高嗎?他站在那里思考,最后終于明白,霍去病雖是武將,但他率鐵騎深入匈奴腹地,消滅了匈奴主力,使?jié)h代與匈奴的戰(zhàn)爭格局發(fā)生了徹底轉變,霍去病乃千古名將也!
“霍去病死時才24歲,正是他眼下的年齡。但人家十八九歲時,已令匈奴聞風喪膽——‘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想起自己的詩,深知文舉不如武功。
“罷罷罷!想到這里,李賀扭頭向東,朝著家鄉(xiāng)的方向走去,他要回歸家鄉(xiāng),回到親人當中!于是辭茂陵,過渭城,黯然神傷的李賀,吟出一首詩: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正是秋季,長空有雁陣掠過,李賀也像一只孤雁,哀哀于歸途之中——李賀這次回來,聽母親說他的妻子早在一年前就死了,他聽了,竟然不哭,也不到妻子的墳頭看看,更不為妻子寫一句悼亡詩。他好像麻木了,如被狂風折斷翅膀的荊棘鳥,站在荊棘上,茫然地望著天空。
“李賀在昌谷養(yǎng)病一年,詩歌造詣更深了一步,但思想也愈加痛苦,他找不到出路。最后,李賀決定到南方看看,尋找機會改變處境。此時,他的小弟正好在廬山,同父異母的十四兄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他的好友皇甫湜、沈亞之、陳商也都在南方任職,江南秀美的山川,召喚他前去游歷。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春,詩人出昌谷,走襄陽,經(jīng)江陵、廬山,入洞庭,過長沙,先后到達金陵、嘉興、吳興等地。在這段時間里,他寫了不少吟頌江南風物的詩,如《湘妃》《湖中曲》《莫愁曲》等,還寫了一些追懷前朝往事的作品,如《蘇小小墓》。這些詩篇,都以嶄新的視野,豐富了唐詩畫卷?!盵9]
《蘇小小墓》語言凄美。如果用今天的話說出來,那就成了白開水,一點兒味道也沒有了。幽谷中蘭花上的那些露水,就像美女蘇小小啼哭的眼睛。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與你締結同心,煙中之花已不堪采剪了。生前,你穿得多么華麗,“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盡是些錦茵、華蓋、羅裳、玉佩。你坐在油壁車中,等待情郎,直到夕陽西下。結果等來什么呢?磷火的鬼燭光,白白在那光彩奪目。時隔多年,現(xiàn)在,在西陵之下,任憑風吹雨打。
如果我們真正地走近李賀,就能明白,這詩有多么詭異。
“幽蘭露,如啼眼”,幽蘭上的露水,如蘇小小的淚眼。他寫的不是“眼淚”,是“淚眼”。露水如眼淚,那是常見的比喻,但李賀說是淚眼,這就鬼氣逼人了。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這兩句詩中有典故。古樂府《蘇小小歌》辭曰:“我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边@也是替她的紅顏薄命惋惜。李賀說,蘇小小墓前,欲結同心而滿目冥漠,野草萋迷,草花如煙,剪即萎靡。
“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彼贿B用了四個比喻,把墓地由一個死寂凄冷的物理空間,幻化成空靈如生的情感空間。蘇小小雖死,但她似乎仍活在芊芊綠草、亭亭青松、陣陣清風和泉水叮咚之中,她仍活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之中。
“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睆那暗挠捅谲嚾栽诘群蛩瑓s不見她來,墓地上飄著點點鬼火,如冷翠燭,陰陽相隔,只能徒費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西陵風雨,仿佛仍聽得見渺茫的歌吹。與《九歌·山鬼》頗類,其末二句“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亦凄惻荒涼,似鬼魂離場,消隱于一片風雨聲中。
李賀和賈島一樣,人家是寫詩,他是苦吟,像著魔一般,沒事就騎著破毛驢,背著破錦囊,外出游逛。腦子想的盡是詩,琢磨出一妙句,就當場記下來投入錦囊中,回到家再整理成詩。
B:李賀這樣的“鬼才”卻為一個妓女蘇小小賦詩。這蘇小小到底是個什么人呢?
A:明代文學家張岱在《蘇小小墓》中這樣寫道:“蘇小小者,南齊時錢塘名妓也。貌絕青樓,才空士類,當時莫不艷稱。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塢。芳魂不歿,往往花間出現(xiàn)?!?/p>
南朝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蘇小小就是南朝齊(479年—502年)時的錢塘著名歌妓,“我國古代十大名妓”之一,被當時的風流文人稱為江南一代才女?!稑犯畯V題》記載:“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
蘇小小的生平無從詳考,只知道她的祖先曾是東晉官宦,后遭遇戰(zhàn)亂,家道中落,其祖先便帶著族人從姑蘇(今蘇州)流落到錢塘(今杭州),并在此地經(jīng)商,成為當?shù)乇容^有名的商人。也因此,蘇小小幼年的生活過得比較富裕(生在商賈之家,要是擱到現(xiàn)在,那就是某某集團的千金了)。因為這孩子長得嬌小玲瓏,父母便給她起名為“小小”。
就在蘇小小“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時候,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在蘇小小15歲時,她的父母因忙于生意、勞累過度而相繼離世了。母親臨終前說了一句話:“我的心是干凈的?!比缓?,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睹物思人,總勾起傷心往事。蘇小小干脆變賣了家產(chǎn),和乳娘賈姨一起搬到了西泠橋邊的松柏林里居住。夏日的夜晚,蘇小小和賈姨一起在院子里納涼,遙望星空,想一些少女的心事??档掠忻栽唬骸坝袃煞N東西,我們越是時常反復地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遠新鮮和不斷增長的贊嘆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蘇小小雖然不知道康德這句名言,也沒有讀過西方哲學家的書籍,但是,在仰望星空這一點上,她同樣“在心中灌注了永遠新鮮和不斷增長的贊嘆和敬畏”。
由于沒有人約束她們,倆人在這里過得無拘無束。她們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樓里,每日靠變賣家產(chǎn)換來的錢財生活,欣賞著湖中和周圍優(yōu)美的風景,陶醉在這山水之間。
好景不長,她的錢快用完了。她這樣坐吃山空,即使再多的錢也有用完的一天。錢用完了怎么辦呢?只好想辦法掙了。于是,她就當起了歌伎。
B:江南自古出美女,也出名妓,比如說“我國古代十大名妓”中的李師師、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等,這些有名的美女都出自江南。當然,還有絕代風華的蘇小小。
A :曹雪芹在《姽婳詞》里形容女人打架的說法“叱咤時聞口舌香”“將軍俏影紅燈里”。
“花間鼻祖”溫庭筠有一首描述妓女打架的奇詩《光風亭夜宴妓有醉毆者》,詩曰:
“吳國初成陣,王家欲解圍。拂巾雙雉叫,翻瓦兩鴛飛?!?/p>
甭管多么美麗的女子,一旦打起架來,千載總是一系,招數(shù)無非是抓頭發(fā),擲東西,思路狹窄、技術單調,缺少創(chuàng)新發(fā)展。
B :但“女人打架”這種事情,和蘇小小無關。要不,她怎么叫“小小”呢,就連生氣時,也是溫柔的細語,小小的輕柔聲。
能歌善舞的蘇小小特意讓人定制了一輛油壁車,開始與當?shù)氐奈娜搜趴徒Y交。蘇小小容顏秀麗,聰慧有才思,一時公卿權貴爭奔其門。
蘇小小大膽地自我介紹:
燕引鶯招柳夾途,章臺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訪,家住西泠妾姓蘇。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蘇小小外出游玩,在此期間,她遇到了一位長相英俊的公子,那人便是阮郁。阮郁,他這次是奉命到浙東辦事的,路過杭州,特地來西湖游玩,不曾想會遇到這么動人的“風景”。倆人一見鐘情。阮郁乃宰相之子,長得英俊瀟灑,又見過世面,而且詩詞歌賦也很了得,言談舉止文雅大方,全然不像那些只懂吃喝玩樂的紈绔子弟,讓蘇小小刮目相看。蘇小小覺得,世間千萬人,獨獨遇上他,此生便足矣!蘇小小主動撫琴,為阮郁彈曲。那悠揚纏綿的曲調,傳遞著少女的愛戀之情。
蘇小小的奶娘賈姨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但她又擔心,便當著小小的面,問阮郁會不會變心。阮郁拉著小小的手,走到庭院,指著門前的松柏發(fā)誓:“青松作證,阮郁愿與小小同生死?!?/p>
也許命中注定會有這樣一段姻緣。一場注定沒有結果的愛情就此拉開了帷幕。蘇小小的人生悲劇也從此刻開始了。
郎有情妹有意,私定終身。從此,他們常常一同外出游玩,相擁而眠,讓人好生羨慕。
蘇小小用歌表白自己的心聲: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阮郁不是一般人,是當朝宰相阮道的公子。一位是相國公子,一位是青樓歌伎,宰相哪能讓兒子娶一個青樓女子呢?
A:19世紀80年代,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壟斷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全球首富。功成名就后,他請人為自己作傳,但傳記作者在創(chuàng)作《傳記》時,遇到了巨大難題。洛克菲勒之父老洛克菲勒一生,吃喝嫖賭、坑蒙拐騙、養(yǎng)情人,劣跡斑斑,聲名狼藉。在《傳記》中如何評價老洛克菲勒,既不失實,又要為尊者諱?令傳記作者大傷腦筋。最后,作家在被洛克菲勒逼得要狗急跳墻之際,突然靈光閃現(xiàn)、腦洞大開,給了老洛克菲勒一個“傳統(tǒng)道德挑戰(zhàn)者”的奇異評語。
我說這個故事,意思是說,在當時那個年代,阮郁的父親是不會讓阮郁成為“傳統(tǒng)道德挑戰(zhàn)者”的。無奈之下,阮郁只好聽從父母之命,與蘇小小分開了。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雖然私定了終身,但有情人終未能成眷屬。
雖然如此,但蘇小小依舊堅持在錢塘江畔等待心上人阮郁歸來。偶然聽到一首情歌,是蘇芮的《牽手》。歌詞如下: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我想,蘇小小等待心上人的煎熬,頗像《牽手》中所唱的那樣。
蘇小小在苦苦等待中,病倒了。次日,小小看著院子里的滿目春意,想到了自己坎坷的情路,不由得有些傷心。她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表達對阮郁歸來的期待和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哀怨:
別離情緒,萬里關山如底數(shù)。
遣妾傷悲,未心郎家知不知。
自從君去,數(shù)盡殘冬春又暮。
音信全乖,等到花開不見來。
大意是說,離別之時,心中惆悵不已。郎君可知道我的傷悲?郎君離開以后便失去了所有的音訊,我只好獨自過了數(shù)個殘冬與暮春。如今,花兒再度盛開,郎君終不見身影。
B:說到這里,我想起在疫情防控期間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待無恙,多往來!
A:可惜,蘇小小和她的阮郁,再也無法來往了。唉,也許,詩人的人生總不得意,于是,才會有上下求索的無奈。如果,幸福的人生,可以寫詩,可以做夢,那蘇小小是幸福的。
B:“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崩钯R寫蘇小小的這首詩,同樣“似倩麻姑癢處抓”。這世上有一種苦——求之不得的苦,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A:阮郁走后,蘇小小在家閉門不出,整日仰頭企盼,等待情郎的歸來。一個月過去了,不見情郎的蹤影;一年過去了,一點兒音信也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蘇小小的心態(tài)也由最初的渴望到中途的失望,再從失望到最后的絕望。蘇小小每日只能以吟詩喝酒解愁悶,后來因思念成疾,病倒在床。說到這里,不禁想起了一段歌詞:“世間最毒的仇恨,是有緣卻無份,代替你陪著我的,是年輪。數(shù)著一圈圈年輪,我認真將心事都封存?!卑Γ媸恰芭影V情時,感人最深”。
阮郁回京后,當?shù)貋砹藗€地方官——上江觀察使孟浪。孟浪早就聽說蘇小小的大名,欲納她為妾。孟浪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蘇小小是阮郁的前女友,他一個小小地方官也敢來插一腿。人生有三錯:一錯把損友當知己,二錯把平臺當本事,三錯把脾氣當性格。孟浪起碼犯了第二錯——錯把平臺當本事。
蘇小小心里只有阮郁,不想見,但懾于對方勢力,無奈去了。孟浪指著窗外的梅花,讓蘇小小作詩。
蘇小小脫口而出:
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
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
孟浪想,這女子身材嬌小,志氣卻不小,便打消了納妾的念頭,沒有勉強她。套用《水滸傳》第三回中,金翠蓮向魯達控訴鎮(zhèn)關西的話說:“他家大娘子好生厲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边@是古典小說中常見的戲碼:妒婦驕悍,公子無情,小女子身世凄涼。
后來,蘇小小在路上偶遇一個人,長得很像阮郁,上前一問,才知道這人叫鮑仁,是個窮秀才,正為沒有盤纏去趕考而發(fā)愁呢。蘇小小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動提出為其提供錢物幫助。這讓鮑仁感激不盡。
由于長期牽掛阮郁,導致憂郁在心,蘇小小病逝了,當?shù)厝藢⑺裨嵩诹宋縻鰳蚺稀8鶕?jù)民間傳言,蘇小小死后,由于怨念太深,她的魂魄遲遲不能散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生前的游玩之地。
后來,鮑仁金榜題名,后出任滑州刺史一職,上任后就來找蘇小小,欲報答當年資助之恩,卻聽到了蘇小小逝世的消息(據(jù)說是咯血而死),僅活了20歲。
鮑仁撫棺大哭。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幾年來,蘇小小先是被人陷害入獄,隨后又在獄中染上重疾,這才導致蘇小小的突然離世。是誰把蘇小小誣陷入獄?有人懷疑是宰相阮道。她有什么錯?唯一做錯的,就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蘇小小大病初愈還沒多長時間,身子骨兒本來就比較虛弱,再加上自己因一個荒唐的罪名入獄,氣憤異常。后感染風寒病逝。美貌才情如斯,卻也薄命如斯!
B:天空沒有鳥飛的痕跡,鳥已經(jīng)飛過。
A:鮑仁問:“蘇姑娘臨終前可還有什么遺愿?”賈姨說:“小姐臨終前說她別無所求,只希望死后能埋骨在西泠河畔?!庇谑?,鮑仁就出資在錢塘江畔西泠之下,給自己的恩人蘇小小擇地造墓,然后還在墓前立一石碑,并題字為“錢塘蘇小小之墓”。李紳在《真娘墓》詩序中說:“嘉興縣前有吳妓人蘇小小墓,風雨之夕,或聞其上有歌吹之音?!本褪钦f,每逢風雨之夕,她的墓前便可聽見歌吹之音。
為了悼念蘇小小和供前來吊唁之人休息,后人便在她的墓前修了一座亭子,并命名為“慕才亭”。
香消玉殞。慕才亭下,一抔黃土能埋艷骨。
蘇小小不是一般的煙花女子。她重情重義,至死不渝。在蘇小小的一生中,不管是做歌妓還是做詩妓,她始終銘記著母親的遺言:“我的心是干凈的。”因此,有人稱她為“中國版的茶花女”。你看《茶花女》里面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是一位美麗、聰明而又善良的姑娘,后來雖然淪落風塵,但她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后,又能心甘情愿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去成全他人。
后世有詩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
蘇小小曾留下遺言:“我生于西泠,死于西泠,葬于西泠,才不負我小小山水之癖。”西泠橋畔的埋香之所,了卻了佳人遺愿。
B:后來隨朝代更迭,蘇小小墓的原址已被損毀。至清代康熙南巡時,曾將蘇小小墓重建,民國時期也重建過。學者吳亞卿曾在1959年至1964年間探訪過當時的蘇小小墓,他形容道:“墓呈圓丘形,表面已被人撫摩得烏光油亮,墓在亭中,亭名‘慕才’,平面呈六角形,六根四方形亭柱刻滿十二副楹聯(lián),無論撰句、書法、刻工、款式,均極典雅、規(guī)范,賞心悅目?!?/p>
我們現(xiàn)在西泠橋邊看到的蘇小小墓,修建于2004年,由我國著名園林專家孟兆楨先生根據(jù)老照片反復推敲墓亭的具體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墓的本來面目。
修復后的蘇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聯(lián)的數(shù)量在整個西湖風景區(qū)內首屈一指。新墓上掛了整整12副楹聯(lián),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而來的,由國內12位著名書法家書寫。分別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車何處,才華一代青冢猶存”“燈火疏簾盡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畫舫獨教芳冢占西泠”“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等。
六、彌留
A :彌留時,李賀恍惚看見有人“緋衣駕赤虬騰下”,說是天上新作白玉樓成,召他去作記。李賀叩頭辭謝,說母親年老多病,需要自己照顧。那人說天上像人間一樣快樂,沒有一點兒痛苦。過了一會兒,看見窗外有煙氣,也聽見了馬車離去的轟隆聲,李賀也就去世了。
B:李賀,他有詩鬼之稱,有“雄雞一聲天下白”的才氣,有奇詭幽冷的詩風和獨特的憂郁氣質,才華不輸于李白,卻英年早逝(年僅27歲),令人遺憾。
A:關于李賀的死因,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臆說”:第一,他患上了馬凡氏綜合征。
馬凡氏綜合征(簡稱“馬凡”),這是一種結締組織疾病,因主動脈壁彈力纖維出現(xiàn)缺失、薄弱,再加上血流對血管壁沖擊壓力增大,使主動脈擴張,從而導致主動脈逐漸出現(xiàn)瘤變的一種發(fā)展性疾病。“馬凡”患者的主動脈血管壁薄弱,一般發(fā)病前無明顯癥狀,可一旦發(fā)病就是急癥。
馬凡氏綜合征是臨床一系列疾病表現(xiàn),稱為綜合征。馬凡氏綜合征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可以發(fā)生遺傳,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屬于由自身突變引起。有馬凡氏綜合征的患者,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手指細長,個子高,另外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心血管的病變,肌肉的病變,可能會累及肺部等造成相應的疾病。有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發(fā)熱的狀況。
馬凡氏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結締組織發(fā)生病變,通常表現(xiàn)為手指細長,可能出現(xiàn)脊柱側彎或心血管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主動脈根部瘤,即主動脈根部和心臟連接處,表現(xiàn)為蒜頭樣膨大,引起主動脈根部的主動脈瓣膜被拉長,導致瓣膜無法合并,從而引起主動瓣膜反流。
馬凡氏綜合征患者通常累及以下幾方面:(一)眼睛:眼睛可能會有晶狀體脫位,高度近視;(二)骨骼系統(tǒng)表現(xiàn):病人可能會有脊柱側彎或骨骼畸形,有的病人體型表現(xiàn)是身高很高,體型很瘦;(三)心血管系統(tǒng):可以表現(xiàn)為動脈擴張,發(fā)生動脈瘤,也可能累及心臟瓣膜,造成二尖瓣關閉不全。臨床上如果有眼睛晶狀體脫位、骨骼系統(tǒng)和心臟系統(tǒng)的結締組織異常的表現(xiàn),就稱為馬凡氏綜合征。
第二,他患上了抑郁癥,心理抑郁或為其最大病因。
李賀詩奇,長相也奇。詩人李商隱在《李賀小傳》中這樣描述:“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p>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這等張狂之勢,真是讓人側目。另一方面,李賀更多的卻是透露出一種憂郁、苦悶的氣質,他寫“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長安夜半秋,風前幾人老”“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你聽聽,二十心已朽,這得多么絕望啊。才20歲,就早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倏忽與痛苦。心態(tài)相當焦慮,仿佛一個非常抑郁的藝術家,有點兒神經(jīng)質,有種異常的焦灼感。他是最沉迷于死亡意象的中國詩人。他的詩筆也常在鬼魂的世界游蕩。在他筆下,鬼雖為異類,情猶人也。
李賀寫詩,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方式也奇。據(jù)《李賀小傳》記載,李賀從不先得詩題然后思量牽合為詩,即不落那種“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的窮酸俗套。少年喪父、身體羸弱的李賀,為了覓句寫詩,日夜焦思苦吟。他的詩,總感覺有一股氣在,仿佛他握著拳頭,含著一口真氣,對你說——你看,這首是不是更有精氣神?更有力氣?
作為一位早慧的詩人,他心思細膩,十分敏感,又急于成就功業(yè),卻反累其身。求之而不得,心里的焦灼感就會加重,從而變得更加虛弱、焦躁和失眠,甚至于早生華發(fā)。早在18歲的時候,李賀就說自己“終軍未乘傳,顏子鬢先老”——頭發(fā)已經(jīng)發(fā)白了;不久后他又說“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不止早生華發(fā),還開始掉發(fā)了?!皦涯瓯Яb恨,夢泣生白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惫γ麩o法成就,心里急切躁動,從而影響到身體,而心理承受力更弱。從而生出了“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愁悶心情。他寫鬼怪,寫死亡,寫夢幻,都是表達這種抑郁和苦惱。甚至,他在詩中不得不虛構了一個盡善盡美的仙境,其目的無非是想忘卻現(xiàn)實中的愁苦和恐懼。
這個世界上,恃才而驕不可取,好好做人很重要。其實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你的路就有多寬。
確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做人比才華重要。思維主導一個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一生郁郁不得志、壽命不永,那是因為心理承受力弱。
古代之人往往認為相貌與命運有著微妙聯(lián)系,例如漢代的張良就因面貌過于清秀、男生女相而被人預言命途多顛沛。唐代王勃也曾因相貌而被人預言“終無大貴”,同樣英年早逝的唐代詩人李賀也有一副奇特的相貌。李商隱在《李長吉小傳》中寫道:“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就是說,他身體瘦小孱弱、“一字眉”,手指長度遠遠超過了正常人。如果按照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來看,李賀的長相,五官算不上端正吧,甚至很丑陋。而且這種“丑”幾乎超過了常人的想象。為保孩子平安,李賀的父親李晉肅便為其起名“賀”,字長吉,以求福分。即便有了這樣充滿吉慶意味的名字,李賀的命運之途也算不得順遂。自古以來,“天妒英才”似乎是一句極為“靈驗”的讖言,許多才高的文人往往壽短。
人丑就要多讀書。人丑就要多努力。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在死亡的沉淪與掙扎中,李賀如啼血的杜鵑,嘔心瀝血,日復一日地苦吟、推敲、收集整理。辛苦地寫作,使李賀年紀輕輕就鬢發(fā)蒼白。正是由于他的這種勤奮——追求極致,才使他身心受損,導致英年早逝。
李賀的個人經(jīng)歷也相當不幸:幼年喪父、科舉失意、仕途不順、百疾纏身、嬌妻早逝、缺少知己,尤其是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終年生病。這些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
人的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而不是為了和他人競爭。蘭德在《生與死》一詩中表達類似觀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個,是一位哲學家的豁達與智慧,李賀不是哲學家,他是詩人,是個和命運抗爭的詩人。他的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都虛耗在了潦倒落魄之中,以致疾病、衰老、死亡的陰影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間。李賀生活得極其不幸福,內心異??謶植话?。
由于在“生”這邊受盡了折磨,而且千難萬難都找不到想要的答案,因此李賀將注意力投向了對“死”的思考。在《李賀詩全集》里,“老”字出現(xiàn)了多達五十余次,“死”字也有二十余次。蘇格拉底臨死前說過一句很奇特的話:“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才會知道?!彼劳鍪澜缡窃鯓拥?,誰也不知道。誠然,“生”很痛苦,但是“死”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安寧嗎?李賀對此進行了一番探究,并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詩歌來表達他的觀點。他把所有的才華,所有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都放在了詩詞中。在他看來,死后的世界也未能給蘇小小帶來她生前想要的幸福與安樂。她依然是終日含淚,深陷于相思的苦海之中。盡管“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但仍是“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她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定情信物的,就連墳上那些野草花也凄迷如煙,不堪剪來相贈。生前對死亡世界的希望,在這里可以看見一個終成泡影的結局。
李賀筆下的死亡意象有著陰森靈異、具體可感和情感復雜的特點。比如他寫的《巫山高》: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
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云間。
《巫山高》語言奇峭,正如巫山的鬼斧神工。李賀此詩亦詠神女故事,但辭與意都更為奇詭。起句寫巫山高峻:“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李賀一生從未到過巫山,但沒關系,他在前人的詩中已想象過巫山。他寫出了巫山的可怖,且又添了一層神秘氣息。
“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涼風吹來,這是楚王的鬼魂在巫山尋夢。游魂多是乘著風的,隨風東西,四處飄蕩。曉風飛雨,自然是神女顯靈。神女不但化作朝云暮雨,且“生苔錢”。苔錢就是石上圓圓的苔蘚。曾有學者大膽揣測,說這兩句是情色描寫。也許吧。
“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瑤姬就是巫山神女的名字,相傳為赤帝之女,死后葬于巫山之陽,楚懷王與之夢遇。夢中一別,一去一千年,何時再見?猿聲一代代衰老,山上長滿實心的筇竹,紫丁香寂寥著如夢的哀愁,何處是那牡丹亭上三生路?
神女從夢中辭別后,懷王旦朝視之巫山,誠如神女所言,故為立祠廟,號曰“朝云”。神女祠立在極高的山峰上,所以,李賀說“古祠近月蟾桂寒”,近月在這里并不浪漫,卻是十足荒寒。
“椒花墜紅濕云間”,紫紅的花椒子實墜于濕云間。如果花椒的芳香暗寓招魂,那么最后一句的凄冷意象,似乎在說尋夢幻想破滅,唯有死亡。當然,整首詩也只是李賀自己的幻想。李賀的幻想給人感覺不是美,而是怪且晦澀。究其原因,應如杜牧所言,李賀詩的短處在于理之不及,即缺乏人情味。沒有人情味的奇異幻想,或可在文字上給人以新鮮的刺激,但無法真正感動人的內心,因此不耐尋味。
顧隨先生說李賀只是怪,沒有詩情,若不變作風,縱使壽長亦不能成功好詩?!霸娨还直悴唤饲椋娙瞬坏獙懶∥业那?,且要寫他人的和一切事物的一切情,同情。花有花情,馬有馬情。人缺乏詩情即缺乏同情。詩人固須有大的天才,同時亦須有大的同情?!?/p>
《雁門太守行》是李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這樣寫: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首唐詩讀起來非常拗口,尤其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難以理解、難以讀懂詩人究竟在說什么。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敵人從遠處滾滾而來,就像是黑云壓城一般,幾乎就要把城墻摧倒。但是守城的將士們毫不氣餒,毫不畏懼,整齊的鎧甲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爍,和敵人的黑云壓城形成鮮明的對比。
B:古人寫詩填詞,最講究的就是境界二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說”的理論:“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p>
有境界,就能自成名句,這個說法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詩歌的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寫詩的時候,有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評論:香菱笑道:“據(jù)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內一聯(lián)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雭頍熑绾沃??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字,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p>
香菱的論述,用來解釋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同樣是很恰當?shù)模瑹熢趺纯赡苁侵钡??黑云壓城,又哪來的日光?詩歌看起來是無理的,但想起來卻又是那么逼真,是有情有理的。歸根結底,詩歌的妙處,不在有理,而在有情,有境。
正是因為奇特的想象力和天馬行空的筆觸,李賀此篇一出,就成絕唱?!短妻浴酚涊d,李賀帶著詩卷去拜謁韓愈,韓愈困倦之中正躺著休息,就準備讓守門的人將李賀支走,但打開卷軸一看,第一首就是這首《雁門太守行》,驚嘆李賀是個百世難遇的奇才,立即就整肅衣冠出去見他,由此可見此詩的驚艷程度。
李賀之詩,努力探尋前人所未曾道者。其中,用色的綺艷秾麗,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杜牧一語道破了李賀詩色的本質:秾艷之極,雖時花之鮮,美女之俏,均不足與之同日而語。
A:“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兩句寫的是戰(zhàn)爭的場面,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的天邊,本來是萬霞密布,但是因為兩軍交戰(zhàn)而血流成河,鮮血浸透了大地,變成了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繼續(xù)寫戰(zhàn)爭場面。援軍趕到,紅旗半卷帶來了勝利的好消息。隨著寒冷的加重,連進軍的鼓聲都顯得更加低沉。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將士們?yōu)榱藞蟠鹱鎳?,為了報答朝廷,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提寶劍誓死為國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歷史上也有些不是正經(jīng)門道出身,憑著旁門左道而建功立業(yè)的奇人異士,比如那個著名的白袍小將薛仁貴,單騎出陣,一身白袍,直奔敵軍陣營,那是何等的威武,從此戰(zhàn)場上又多了一個神勇的將軍!還有那個高俅,這個街頭小混混居然多才多藝,雖然一身絕活混得個人人喊打,但還是憑著自己的機靈勁兒混出了頭。
正人君子總是要給自己設置重重障礙,凈做些表面文章,求人辦事還拉不下臉,謂之曰,“不為五斗米折腰”,結果總是弄得自己很狼狽。
李賀在仕途上出頭無望,只能把這種想象、這種渴望融入詩篇的創(chuàng)作當中,寫出內心的豪情無比。
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呀。在求功名的路上,遭遇挫折,無法應試,李賀這個曾經(jīng)的“小神童”(7歲能詩)憤恨離開,后來百般爭取,經(jīng)熟人推薦,才以父蔭得了一個叫作“奉禮郎”的九品官職。數(shù)年漂流轉徙,“九州人事皆如此”令他身心疲憊,意欲歸臥又途中蹉跎,終因體弱多病,辭官回鄉(xiāng)。他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光宗耀祖,始終活在這種心理陰影里;再加上本人身體弱多病,導致英年早逝。
第三,李賀死于肺結核。
按照現(xiàn)代醫(yī)學經(jīng)驗分析,肺結核常造成一種很有特征性的形貌:病人體態(tài)纖瘦,甚至骨瘦如柴,臉色蒼白,雙頰下陷,經(jīng)??┭旖浅S幸唤z血跡;由于午后發(fā)熱,病人臉上常會增添一縷紅暈。李商隱描寫李賀“細瘦,通眉,長指爪”,詩鬼的容貌可見一斑。清人李用粹《證治匯補》對結核病的描述也頗具體:“癆瘵外候,睡中盜汗,午后發(fā)熱,煩躁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痰涎帶血,咯唾吐衄,肌肉削瘦?!崩钯R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能由于長期患有肺結核,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患病體會和感官世界糅合,融入那些精雕細琢的字句里。比方說,李賀的詩歌常出現(xiàn)“病、瘦、枯、弱”的意象。比如,“瀉酒木欄椒葉蓋,病容扶起種菱絲”(《南園十三首》)、“咽咽學楚吟,病骨傷幽素”(《傷心行》)、“自言漢劍當飛去,何事還車載病身”(《出城機權璩、楊敬之》)……李賀枯瘦病弱,他用移情的手法觀察、感悟外界的事物,使得客觀的景物也染上了詩人濃厚的主觀感受。
通常,人們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圣”、王維為“詩佛”、劉禹錫為“詩豪”、賈島為“詩囚”,而李賀,則被稱為“詩鬼”。李賀為什么被稱為“詩鬼”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賀的作品反復透露出“死亡”“鬼神”等信息。這樣“不祥”的信息,正好反映了其長期罹患惡疾,對治療失去信心,對即將離開人世早有預感,且充滿了恐懼和憂愁?!跋x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昌谷讀書示巴童》),正是他半夜煎藥的真實寫照。
李賀似乎知道病死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才有“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如“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公無出門》),幾句話就讓讀者毛骨悚然;又如“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云濕懸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蟲棲雁病蘆筍紅,回風送客吹陰火”(《長平箭頭歌》)——右魄左魂,恐怖瘆人,妖氛密布,鬼影憧憧,真是寫得凄迷恍惚。李賀的多數(shù)詩歌都這般彌漫著陰郁、無常、不安和絕望。
另外,李賀詩歌里出現(xiàn)過不少“濕”的意象,一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如“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憑箜篌引》)、“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還自會稽歌》)、“菊花垂?jié)衤叮瑥脚P干蓬”(《王濬墓下作》)、“粉態(tài)夾羅寒,雁羽鋪煙濕”(《月漉漉篇》)……為什么李賀如此鐘情于“濕”字呢?想想看,肺結核病人常有的癥狀——夜間盜汗。也許正是由于經(jīng)常一覺醒來發(fā)覺渾身濕透,李賀暗暗把這種體會寄托到詩歌的意象中。
還有,李賀詩中也很喜歡用“血”字,比如,“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楊生青花紫石硯歌》)、“撞鐘飲酒行射天,金虎蹙裘噴血斑”(《梁臺古愁》)……讓人覺得李賀生前非常熟悉紅色。紅色本是喜慶吉祥之色,但對李賀而言,卻是不祥之物,很可能就是鮮血的顏色,因患肺結核而經(jīng)常咯出鮮血。在他母親口中似乎也找到了蛛絲馬跡,李母看他廢寢忘食地整理詩歌作品,簡直到了置健康于不顧的癡迷地步,遂埋怨道:“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李商隱《李長吉小傳》)”由此可見,李賀咯血的癥狀很可能深深地印在母親的腦海里,以至于如此脫口而出,因為咯血(經(jīng)氣管)和嘔血(經(jīng)食管)在非醫(yī)學專業(yè)人士看來,都是吐血而已。
正因來日無多,反而讓他不敢懈怠,用盡僅存的精力和才智,把人生這臺戲努力演下去。
詩人內心的死亡焦慮,從其詩中來看,似乎李賀應是知道自己病死的不可抗拒性。所以,他才說“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
第四,李賀死于傷寒。
古代傷寒名詞與現(xiàn)代傷寒名詞完全不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古代,傷寒泛指所有外感病,指人們感受風熱、風寒等外邪侵襲,導致急性傳染性的發(fā)熱性疾病,是以熱病為主的,這是古代傷寒的意義。相當于現(xiàn)代的呼吸道感染。廣義傷寒主要包括狹義傷寒和溫病等病情,所有外熱病都屬于這個范疇。
現(xiàn)在,傷寒指病人受到傷寒桿菌感染,引起腸道傳染病,比如腸傷寒等。大多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部分病患可能會出現(xiàn)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等病情。
劉力紅的《思考中醫(yī)》,將傷寒二字論述得非常清楚?!皞?,是我們討論的這部書的核心,有關它的含義我們應該很清楚。傷寒這個概念,在《素問·熱論》里有很明確的定義:‘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個定義說明了傷寒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發(fā)熱的特征。凡是屬于發(fā)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fā)熱特征的疾病都屬于傷寒的范疇?!秲冉?jīng)》對傷寒的這個定義,是從最基本的點上去定義的,但是,擴展開來卻顯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為此,到了《難經(jīng)》的時候,又給它作了一個更具體的定義。《難經(jīng)·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難經(jīng)》的這個定義說明了這個具有發(fā)熱特征的傷寒常見于五類疾病里,哪五類疾病呢?就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稍稍具有臨床經(jīng)驗的人就能感受到,《難經(jīng)》給傷寒的這個定義確實很具體,臨床所見的發(fā)熱性疾病,大多也就見于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傷寒,就應該著眼于上述這五類疾病。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難經(jīng)》中談到兩個傷寒,第一個傷寒當然是總義的傷寒,也就是《素問·熱論》講的傷寒,現(xiàn)在的教材又叫它為廣義傷寒;后一個傷寒是分義的傷寒,又叫狹義傷寒。而在我們這個論題上,書名上的傷寒,當然是指第一個意義上的傷寒,這一點不容混淆。這個問題弄清了,我們就知道張仲景并不偏重于談寒,他也談濕溫、熱病、溫病?!薄皞恰秱摗坊蛘摺秱s病論》這部書的經(jīng),但,還有一個緯,這就是雜病。雜病與傷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我們從發(fā)熱的角度去認識天下所有的疾病,那么,天下的疾病也無外乎兩個,一個就是具有發(fā)熱特征的疾病,一個就是不具備這個特征的疾病。天下的所有疾病中,要么是發(fā)熱的,要么是不發(fā)熱的?,F(xiàn)在,既然發(fā)熱的疾病讓傷寒占去了,那么,不發(fā)熱的這一類疾病就非雜病莫屬了。所以,一個傷寒,一個雜病,已然將天下的疾病占盡了,這就是傷寒與雜病的真實含義?!盵10]
因為東漢時期戰(zhàn)亂頻仍,導致老百姓的體質下降,而且會產(chǎn)生很多類似這種帶有發(fā)熱性的傳染性的大規(guī)模疾病,類似于目前的瘟疫傳染病的流行狀態(tài),所以死亡率相當高?!秱s病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和雜病治療規(guī)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于公元200年—205年。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和如何進行辨證施治的方法。
全國高等中醫(yī)藥教材《傷寒論》講義第3版上講:漢以前的醫(yī)學界,有“醫(yī)經(jīng)家”和“經(jīng)方家”之分,所謂“醫(yī)經(jīng)家”,是側重于醫(yī)學理論探討,多“有說無方”;“經(jīng)方家”則側重于醫(yī)藥方術研究,多“有方無說”(《韓氏醫(yī)通·序論章》)。而《傷寒論》則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理法方藥一脈貫通,對于能動地認識和治療疾病,意義十分重大。
《傷寒論》辨“六病”脈證并治,蘊含了時空的變化對“六病”發(fā)病特點的影響,“六病辨證”也可以說是“六病時位辨證”。
《傷寒論》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钡?80條:“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p>
“太陽病”和“太陽為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太陽病”之太陽,是指太陽時辰;“太陽為病”之太陽,是指太陽病證。如《傷寒論》第220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苯?jīng)文為什么說“太陽證罷”?而不說“太陽病罷”?就是因為太陽病和太陽證的概念不同。太陽病之太陽,是指太陽時辰;太陽證之太陽,是指太陽病位。太陽時辰從巳至未上,如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p>
人體之氣的變化,必然受天體之氣的變化的影響。例如,巳午未上,太陽時辰,天之太陽為氣盛在天頂,人之太陽為氣盛在頭頂。此乃天人相應,人之氣,法天之道。故太陽為病,法當頭項強痛。申酉戌上,天之陽明為日行西下,人之陽明為氣下腹中。如《傷寒論》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彼任缥磿r辰上,風寒襲人,人體表部受邪,則胃氣必然向表部沖擊,人體氣血向表部集中,以抵御表邪入里。這是本能。因為胃氣是后天奉養(yǎng)生命之本,也是抗病之本。胃氣不弱者,就有能力抵御表邪入里,以防邪氣入里傷胃,而導致不能食。不能食則氣血化生無源,人體必虛,虛則無力抗邪,病必加重。故人體抵御邪氣傷胃也是本能。
《傷寒論》第240條曰:“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薄叭贞嗡钡臅r間范圍在申酉戌上,即傷寒之申酉戌發(fā)熱者屬陽明。
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除了保胃氣、存津液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處處以顧護陽氣為要,六經(jīng)方證不少是虛寒證,不少應用附子、桂枝、干姜等的方子,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附子湯、真武湯、理中湯、桂枝湯及其衍生方,和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以扶陽氣(正氣)而祛邪。質疑扶陽學術思想和流派者,其觀點歸納起來主要就是認為“火神派”的理論偏頗,重陽而忽視陰;用藥偏激,過用、濫用姜桂附。
有個患者久病成良醫(yī)。他說,我發(fā)現(xiàn)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有一個錯誤,他誤以為環(huán)跳穴在人的胳膊上。我自己也在自學中醫(yī),一直在看倪海廈、徐文兵的講座,也上網(wǎng)看一些老中醫(yī)的視頻,不知道這個方式好不好,擔心自己被豬油蒙了心,喜歡上平庸的人。
我以為,不少人初學中醫(yī)時都曾經(jīng)癡迷過倪海廈、徐文兵,后來見識了更廣大的天地,就不單單迷他們倆了,等你覺得他們教的不夠用,自然就該換癡迷對象了。他問我:徐文兵講得究竟怎么樣?我說,挺好的,他是北京中醫(yī)本科畢業(yè),受過正規(guī)教育。如果一定要說缺點的話,應該在于:過于偏向傳統(tǒng)中醫(yī)了。業(yè)余學醫(yī)一定要如履薄冰,萬不可自以為是。
喜歡追中醫(yī)的“星”沒什么壞處。這就好像流行的追星一樣,你不能罵追星的人腦殘,人家又沒有犯法,只是喜歡一個明星而已。
中醫(yī)界那些有學識的教授,多在中醫(yī)藥大學里任教。每天都很忙的。本職工作肯定要給學生上課,每天還要備課。他們還要帶研究生,研究課題,非常忙。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醫(yī)生,每周還要去醫(yī)院坐診,帶規(guī)培生,給人看病。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本身往往兼著一半官職,每天也要忙各種復雜、瑣碎的事情,哪里有時間出閑書呢,他們多忙著編寫教材,怎么可能有時間到網(wǎng)上錄制視頻?怎么可能去當“網(wǎng)紅”?他們根本沒時間上熱搜。
對于中醫(yī)初學者來說,“四大經(jīng)典”還看不懂的時候,通過學習一些正統(tǒng)老師的課程是挺好的方法,這類課程信息量不大,內容又比較基礎全面。當然,頂好的中醫(yī)老師不一定是頂好的中醫(yī)大夫,好的中醫(yī)大夫也不一定是好的中醫(yī)老師。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yī)”,這是唐代著名醫(yī)家孫思邈說的。中國哲學也叫“易”?!耙住庇腥齻€含義:“變易”“簡易”“不易”。中醫(yī)學,就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思維方法。《易經(jīng)》又名《周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作為從幾千年實踐經(jīng)驗發(fā)展而來的中醫(yī)學,不可避免地深受其思想的影響,而《周易》與中醫(yī)密不可分的文化關聯(lián),也體現(xiàn)在后世醫(yī)家的各種著作中?!秱摗肪褪蔷哂兄袊軐W思維的經(jīng)典醫(yī)學著作?!秱摗分械囊恍┓絼┟谝欢ǔ潭壬象w現(xiàn)了《易經(jīng)》的思想。如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玄武湯(真武湯)、四逆湯等,便是依據(jù)四個方位所對應的四種藏象對相對應內臟進行治療。《易經(jīng)》中有記載:“甲乙寅卯青龍木,庚辛申酉白虎金,丙丁巳午朱雀火,壬癸亥子玄武水?!?/p>
你去看看民國名醫(yī)張錫純所著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大有“相見恨晚,意猶未盡”之感。那才是真材實料。他不像有些“流量中醫(yī)”“網(wǎng)紅中醫(yī)”——他們講起來,口若懸河,但他們藏私,一般沒有具體的劑量,只是說理。太過空虛。他們是有水平的,但不輕易告訴別人??此麄兊臅鸵曨l,學不到太多東西,甚至可能被帶到溝里去。還有的“流量中醫(yī)”“網(wǎng)紅中醫(yī)”,他們都不能算中醫(yī)師,撐死是個中醫(yī)愛好者。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多看自然能分辨真假高低。當然,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總比打網(wǎng)游、看直播好些。個人以為,學習中醫(yī),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切忌冒險急進,切忌自我陶醉、固步自封,切忌一葉障目、不見天下。佛家有云:依經(jīng)不依論,依法不依人。愚以為醫(yī)家也當如此。中醫(yī)自古源遠流長,其中派別林立,當今尤甚。初學者以一家之言切入,當然非常好,但如果從此就自我設限,那就是典型的所知障,輕則醫(yī)術再無寸進,重則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你看看古人是怎么學醫(yī)的?張仲景,家里200多個人得病死了,快被滅族了,所以憤而學醫(yī);繆希雍,17歲得病,自己看書治好了,從此學醫(yī);皇普謐,30多歲得了風濕,自己扎自己玩,寫了一本針灸傳世經(jīng)典;徐靈胎,神童,后來家里兄弟得病死了,憤而學醫(yī);李杲(李東恒),20歲親媽死了,從此憤而學醫(yī);朱丹溪,40歲媳婦病死了,從此憤而學醫(yī)……
個人愚見,學中醫(yī)是一輩子的事??v然天才如徐靈胎,仍然是一輩子學中醫(yī),一輩子都在自我檢討之前的不足:余弱冠時,家多疾病,先世所藏醫(yī)書頗多,因隨時翻閱,不過欲稍識方藥而已。循習漸久,乃上追《靈樞》《素問》根源,下沿漢、唐支派。如是者十余年,乃注《難經(jīng)》;又十余年,而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又十余年,而作《醫(yī)學源流論》;又五年而作《傷寒類方》。五十年中,批閱之書千余卷,泛覽之書約萬余卷,每過幾時,必悔從前疏漏,蓋學以年進也。我工作的門診部,負責人姓梁,出身醫(yī)學世家。她跟我說,“我媽媽講的幾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當時,我剛上衛(wèi)校,媽媽就說:丫頭,你學醫(yī)了,我告訴你:你一輩子都別想出名,一輩子都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樣,等你老了,一輩子沒出過差錯,你也就出名了?!?/p>
一個人為什么會迷戀一個“喜歡上熱搜的偶像”?為什么會沉迷于各種神醫(yī)的理論?可能是因為眼光不夠高,不夠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沒看見更好、更優(yōu)秀的偶像。一個中醫(yī)愛好者,是喜歡任應秋、劉渡舟、郝萬山,還是喜歡倪、徐二師,那是自己的選擇。學習中醫(yī)也是有鄙視鏈的,人以二十笑我,我以五十笑百罷了。
當然,在不違反道德法律的情況下,不危害別人的情況下,要尊重對方的選擇。開心就好。你喜歡吃辣,他喜歡吃甜,他不干涉你的口味,你也不要干涉他的口味。生活中最讓人討厭的其實是各種習氣:做生意的滿臉錢氣,宗教家滿臉神氣,學中醫(yī)的滿臉醫(yī)氣,這些都讓人覺得不舒服。所謂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學懂中醫(yī)其實并不需要時刻把名詞術語掛在嘴邊。沒學通,縱使把《內經(jīng)》倒背如流,治不好仍然治不好,整天念叨名詞沒大用。
當然,唐代人對張仲景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醫(yī)界人物被尊崇和圣化幾乎都是宋代以后之事。就張仲景而言,在宋以前,由于正史無傳,其少量事跡散見于部分醫(yī)書,少聞于世。其著作雖經(jīng)晉太醫(yī)令王叔和編次,但仍散亂零落,往往以“張仲景方”之名流傳,影響有限。
不過這種情況在宋代出現(xiàn)了關鍵性的轉折,宋朝廷對醫(yī)學相對重視,對醫(yī)書的整理刊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平二年(1065年),由孫奇、林億等校訂的《傷寒論》刊刻出版。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當時學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傷寒學日漸興起,張仲景也開始不斷地被尊崇。
B: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感覺李賀的詩少了那么一點兒煙火氣,或者說炊煙味。
A:顧隨先生說,李賀的詩缺少詩情。天才就是這樣,對于李賀來說,二十七載春秋,絕非一個輪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從剛誕生的那一刻起,注定了他不甘心過草草了事的一生。
說到炊煙味,你還記得童年時代的炊煙嗎?就是自家屋頂?shù)拇稛煟邳S昏的屋頂一柱一柱地升起來,又如絲如縷地飄散在空氣中。炊煙,溫暖過我們的童年。佛家說,境由心造。人們在生活中都會有這種經(jīng)驗:同樣的時間,在高興時會覺得很短暫,憂愁時會覺得很漫長,所謂“歡愉嫌時短,憂愁覺日長”。因為想一個人而寂寞,因為愛一個人而溫柔;因為有一個夢而執(zhí)著,因為等一個人而折磨;因為想一個人而解脫,因為愛一個人而寬容;因為有一個夢而放縱,因為等一個人而漂泊。這種濃了淡、淡了濃的感覺,就像炊煙。
放學回來,看著炊煙濃了淡,淡了濃,消散在那片橘紅色霞光里,那么愜意。陸游有詩云:“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日昳方炊飯,秋深始采茶。”多么美好的黃昏風景啊。黃昏,即十二時辰的戌時,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屈原在《離騷》中初次使用黃昏一詞:“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笔r辰,不只是周而復始地輪回,更像是祖先留給生活的平仄,把韻腳壓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里,演繹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轉化出欣欣向榮的詩意。
歲月不饒人,我自己也到了“黃昏”的年紀啊。年輕時的很多夢想,有些早已凋敝。幾多名利,歸于平淡;幾多榮辱,歸于平淡;幾多往來,歸于平淡。晚年惟好靜,如安靜的丁香,幽幽而芳發(fā),采采而葉舒,從恬淡中來,最終又回到恬淡,這,才是本色與本真。姑且用李商隱的詩自我安慰一下:“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p>
B:這就是平淡之美,平淡最為真。我們讀古詩,能慢慢地把心沉下來,做到真切,回歸平淡,不墮名利之淵,不執(zhí)虛妄之念。只計耕耘,莫問收獲。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宣州團練判官任上作了一首詩《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開古今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六朝的繁華已成空,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自古至今,沒什么變化。飛鳥來去出沒在山色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和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好掠過樹木凝望太湖東。
這首詩是杜牧游開元寺登水閣時,觸景而作。這位與李商隱被時人幷稱為“小李杜”的晚唐著名詩人,少有大志,讀書時“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一心想挽唐王朝這座百年大廈于既倒。但是,事與愿違,到了34歲僅在州里擔任一個低微的團練判官,內心的傷感惆悵可想而知。但宣州是個江南大郡,物產(chǎn)富庶,景色優(yōu)美,尤其是宛溪兩岸,人煙稠密,風光綺麗,李白就曾經(jīng)稱贊宣城是“江城如畫里”。所以,杜牧在詩中一方面贊嘆宣州的秀美富庶,一方面又生發(fā)人生的傷感和惆悵。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事成后游于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又改名陶朱公,以經(jīng)商致富?!秴窃酱呵铩分姓f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p>
A :時間是人類詩歌中永恒的話題。屈原在《離騷》中感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古詩十九首》中也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喟嘆。而衰朽多病之人對于時間更是異常敏感,這一點在李賀的詩中有著特別鮮明的展現(xiàn)。
抑郁多病,英年早逝的李賀,對死亡和人生短促極為憂慮,使之刻骨銘心,構成其始終排解不開的生命情結,他對短暫的生命和無限的時間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寫上天和自然法則的無情,堪稱絕唱,引得后世人紛紛續(xù)寫下聯(lián),辭意和格律能對得工整的,唯有宋初石延年的“月如無恨月常圓”,但意境和氣象卻無法相提并論。李賀在詩中常有“今日……,明朝……”的句子,如:“今日葛蒲花,明朝楓樹老”“今日?;?,明朝桐樹秋”,一朝一夕之間,時間便飛速流逝,今日的春花春樹到明朝已是枯枝敗葉,連天衰草?!帮w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來煎人壽”是說人老得太快,并不是說生活艱難,也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參考文獻:
[9] 孫欽良.李賀故事:李賀死昌谷 魂歸白玉樓[N].洛陽晚報,2009-09-07.
[10] 劉力紅.思考中醫(yī)[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