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芳 文建剛
左圖為宋左文殿修撰張栻像,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右圖為《張栻集》,楊世文點校,中華書局2015年版(文建剛/供圖)
南軒先生張栻,既是湖湘學派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也是蜀學進入洛蜀融合發(fā)展新時期的關鍵人物。時人將張栻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三人共同探求“圣人之道”、共同崇信并闡發(fā)周敦頤、二程等開創(chuàng)的理學,以道相期,相得益彰,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歷來受到學界的關注和研究。在眾多張栻生平記述與研究中,一般將張栻生年作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生地或作閬中、或作綿竹,雖然生年生地的些許爭議并不損及張栻作為理學大家的崇高地位,但撥亂反正、厘清事實仍有一定必要。故筆者略考史料,再作考證于下。
張栻生年并不見于史志碑傳,學界考證張栻生年主要由張栻卒年推衍。對張栻卒年最早的記載當出于朱熹所撰《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淳熙七年(1180)春二月甲申,秘閣修撰、荊湖北路安撫、廣漢張公卒于江陵之府舍?!薄白淠陼r四十有八?!雹伲ㄋ危┲祆渥骸队椅牡钚拮珡埞竦辣?,郭齊、尹波編著:《朱熹文集編年評注》卷八九,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10 冊,第4189、4197頁。楊萬里《張左司傳》②(宋)楊萬里撰:《張左司傳》,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卷一一五,中華書局,2007年,第8冊,第4440頁。和《宋史·張栻傳》③(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二九,中華書局,1977年,第36冊,第12774頁。皆同。若按今人周歲算法,則張栻應是出生于紹興二年(1132),如清人王開琸《南軒公年譜》(張氏后裔改題為《宣公年譜》)所記:“宋高宗紹興二年壬子(1132),宣公生?!薄敖B興三年癸丑(1133),一歲?!雹埽ㄇ澹┩蹰_琸著:《宣公年譜》,鄧洪波輯校:《張栻年譜》,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5頁。則紹興三年(1133)乃是張栻剛滿周歲的“晬盤之期”?!对缆磁f志》亦主此說。王氏還引張栻《生辰謝邵廣文惠仁者壽賦》詩云“左弧念當辰,藐此臥歲晚”,更進一步證得生于十二月,較為詳實。
但古人多以虛歲來計算年紀,如林語堂《蘇東坡傳》所講:“在中國,小兒初生便是一歲,這是由中國人歷代都愿早日達到受人尊敬的高齡的緣故。第一個新年一到,人人都長了一歲,那個嬰兒就是兩歲。”①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第17頁。按此說,紹興三年(1133)張栻出生,是年為虛歲一歲,淳熙七年(1180)張栻卒時虛歲48歲、周歲47歲。故清人胡宗楙《張宣公年譜》載張栻生年為“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癸丑,一歲。是年冬,公生”②(清)胡宗楙著:《張宣公年譜》,鄧洪波點校:《張栻年譜》,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31頁。,當代日本學人高畑常信在其新撰《張南軒年譜》(1974)中亦記為“紹興三年(1133)癸丑,一歲,張南軒生”③[日]高畑常信著:《張南軒年譜》,鄧洪波輯校:《張栻年譜》,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19頁。。
而當代以公元紀年的算法有時又有公歷與農歷的細微區(qū)別,但從蔡方鹿《試論張栻的哲學思想》(1983),《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1991),陳谷嘉《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1991),到楊世文《張栻集》(2015),任仁仁、顧宏義《張栻師友門人往還書札匯編》(2018),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與張栻、呂祖謙互動述略》(2018),王麗梅《張栻的思想世界》(2019)等,國內外學人著錄張栻生年均為宋高宗紹興三年,即1133年。若結合王開琸考證,張栻出生于紹興三年十二月,則應是1134年1月左右。
從下表可推知,按古人虛歲算法,張栻應出生于紹興三年十二月(1134年1 月),是年虛歲一歲,卒于淳熙七年二月(1180 年3 月),是年虛歲48 歲,實際活了46年多一點,周歲不足47歲。
此外,我們從張栻出生地的考證中也可間接得到其生年的答案。
關于張栻出生地,有二說:一是閬中,一是綿竹。學界一般認為張栻出生在閬中,如王開琸《宣公年譜》載“母宇文氏,封蜀國夫人,生宣公于閬州”④(清)王開琸著:《宣公年譜》,鄧洪波輯校:《張栻年譜》,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5頁。、王麗梅《張栻的思想世界》載“宋紹興三年(1133)冬,張栻出生于四川閬中”⑤王麗梅著:《張栻的思想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13頁。等。主張綿竹之說者較少,較早者如陳谷嘉《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1991)載“張栻,字敬夫(又作欽夫),號南軒,一字樂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縣)人。綿竹位于四川北部,地處沱江上游,為西蜀名邑,益州重輔。此地雖為僻邑,但兩漢以還,英烈名賢彪炳于漢青者頗多。宋高宗紹興二年(1133)即距今八百多年前,張栻便誕生于此,即誕生在南宋‘中興’名相張浚的家庭,為張浚之長子”①陳谷嘉著:《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頁。文案:此處“紹興二年(1133)”所記有誤,但查陳氏主編《岳麓書院名人傳》(湖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7頁)中張栻“生于紹興三年(1133)歲末”,則其本欲作紹興三年。。近年來,謝桃坊《張栻籍屬考》(2020)、寧志奇《張栻籍屬補考》(2021)二文又重新論證了張栻出生于綿竹之說,使得這個問題有必要再討論一下。
張栻周歲虛歲推算表
謝、寧二氏主綿竹之說的主要根據(jù)為:紹興元年(1131)三月,張浚因富平戰(zhàn)敗,退保閬中。十二月,樂氏夫人病逝。紹興二年(1132)三月,張浚再婚,娶宇文氏,但“在此正當戎馬倥傯之際,絕不可能帶家屬隨軍,其夫人是在故家侍奉太夫人”。紹興二年(1132)六月下旬,張浚已向宋高宗請求歸田。張浚《天寧萬壽祥寺置田記》里也說:“歲在癸丑(1132),予解使事,歸省庭圍。”謝氏認為,“這時期張浚在故家休閑待命?!薄敖B興二年(1132)九月,張浚自興元回到閬中川陜宣撫司官署時,暫得休息。其故家綿竹距閬中150余千米。張浚事母親至孝,此時一定回家省親,得與妻子相聚?!惫实贸鼋Y論:“十個月之后,其子張栻在綿竹老家出生了”,“張栻之籍貫與出生地均在綿竹”。
按此推斷,張栻生于紹興三年(1133)年底本是無誤,但細考張浚生平資料,張栻生于綿竹之說仍有幾個疑點。
首先,據(jù)朱熹《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魏國公致仕贈太保張公行狀》(簡稱《張浚行狀》),紹興元年(1131),“公念靖康中召赴京師,更歷變故,出身為國,違去太夫人色養(yǎng)于茲七年,乃奏迎太夫人自廣漢來閬中版輿就養(yǎng)。又思所以悅母意,遂乞以通奉恩命特封外祖父母,優(yōu)詔許焉”②(宋)朱熹撰:《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郭齊、尹波編著:《朱熹文集編年評注》卷九五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11冊,第4419頁。。張浚在紹興之初就請旨迎接母親計氏夫人到閬中就養(yǎng),而閬中亦屬川東北較為安全之地,謝氏“在此正當戎馬倥傯之際,絕不可能帶家屬隨軍”的推論并不一定成立。而張浚夫人宇文氏事母至孝,“雞初鳴,已冠帔立寢前,俟太夫人寢覺,夜則俟太夫人寢,至息勻寐安乃去。食飲湯藥,一一親之”③(清)張謙等修:《姚江歷山張氏宗譜》,清光緒十年(1884)敦倫堂刻本。,故隨侍計夫人身邊、奉旨前往閬中、長期居住在閬中是有可能的。
其次,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張浚上《使還乞祠疏》的具體時間在紹興三年(1133)七月甲子日。在七月之前,張栻還沒有“赴行在”,但一定是長駐故鄉(xiāng)綿竹嗎?張浚曾講“臣荷陛下恩德深隆,不敢以家室宗族為念”,且對后來岳飛把部隊交給張憲打理、自己回廬山為母親守墓的“逃兵”行為予以嚴詞批評,張浚自己又怎會因私廢公,長期脫離幕府重鎮(zhèn)?況且這次上疏的政治博弈事件中,朝廷雖疑忌張浚,派王似為川陜宣撫處置副使,但張浚并未沉默接受,而是直接以王似完全沒有才能擔任此職等緣由,請求解除王似兵權。如此種種,張浚既忠于高宗,對于政事又是極用心盡責,不大可能長期離開閬中,高宗詔張?;爻?,張浚也只是短暫地離開了閬中一段時間而已。
第三,張?!妒惯€乞祠疏》自謂志大才疏等可能僅是自謙之詞,且似亦有以退為進之意,并不是真的要放棄權利、離開閬中。因為關陜雖失,但并不是沒有勝績(打敗撒離曷之戰(zhàn)等)。而展開富平之戰(zhàn)以拱衛(wèi)東南、保護高宗的戰(zhàn)略,與之前同高宗所定“中興當自關陜始”“守江必守淮”的國策一致,其戰(zhàn)略重心是江淮地區(qū),一切以拱衛(wèi)高宗為目的。故關陜之失,雖然可能存在軍事上的失誤,但其初衷與戰(zhàn)略意圖是實現(xiàn)了的。因此,即使退保秦川、閬中,張浚仍是受高宗器重的肱股之臣。張浚極可能知道高宗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不然也不會“聞王似來,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做出據(jù)理力爭的樣子。張浚上《使還乞祠疏》之后,高宗“詔不允,令浚疾速赴行在”①(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中華書局,2013年,第3冊,第1307頁。另見于傅增湘輯、吳洪澤補輯:《宋代蜀文輯存校補》,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冊,第1358頁,文末考此文時間為“紹興三年七月”。亦是明證。
左圖為魏國公忠獻公像,載《山陰張氏宗譜》,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孝友堂木活字本;右圖為《張宣公年譜》,胡宗楙編,民國二十一年(1932)胡氏夢選樓刻本(文建剛/供圖)
第四,據(jù)朱熹《張浚行狀》,張?!俺跞顕蛉藰肥稀偃⑹駠蛉擞钗氖稀?,明人周復俊《全蜀藝文志》卷五四錄宋人元費著《氏族譜》:“宇文氏,望河南……子孫又分六院,曰成都,曰雙流,曰廣都,曰綿竹,曰嚴道,曰閬中?!雹冢鳎钌骶帲瑒⒘?、王曉波點校:《全蜀藝文志》卷五三,線裝書局,2003年,第1637頁。可見,閬中亦有張栻表親,其母宇文夫人侍計氏太夫人在閬中即使不住軍營,亦有閬中宇文氏等親屬可造訪借宿,較為方便。
另外,謝文中,“當張浚奉詔赴行在③“赴行在”,《張浚行狀》原文為“公被命即行”。時,‘自夫人以下皆留侍,獨絜子侄往。太夫人送之,曰:‘汝無愧矣,勉讀圣人書,無以家為念?!酃临H所,月]一(至)[再]遣人至太夫人所’。張浚此次離家時仍留下夫人奉事母親,以幼小的兒子張栻和侄子張(桿)[梲]隨行。這時張栻尚未滿周歲?!薄皳?jù)此可證張栻確實自幼隨父出蜀,此后便未再回到故鄉(xiāng)了。”“未滿周歲”大約亦可證張栻生于紹興三年(1133),但以如此幼小而隨父遠行,舟車勞頓,實在不人性、不合理!查《張浚行狀》及《張宣公年譜》,有異文,張浚落職被貶連州,在紹興十六年(1146),是年張栻14歲,可行。
由上,張栻當于紹興三年十二月(1134年1 月)出生于四川閬中。生于綿竹之說仍有待具體史料考證。
總之,無論出生于紹興三年(1133)還是四年(1134)、閬中還是綿竹,張栻都是四川人民的驕傲。雖然張栻短暫一生中在四川的時間更為短暫,但其對于故鄉(xiāng)的眷念之情、歸屬之感是顯而易見的,如其自謂“某自幼侍親來南,周旋三十余年間……是以雖為蜀人,而不獲與蜀之士處,以親友其仁賢,每以是念?!雹埽ㄋ危垨蛑骸缎驴宪幭壬募肪矶洞痍惼礁Α罚瑮钍牢狞c校:《張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155頁??蓢@張氏滿門忠義,而張栻父子卻不能落葉歸根、張栻之后再無嫡嗣!張栻一代學者宗師、傳道濟民,有立德、立功、立言之實,卻又天不假年,以致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曾感嘆“向使南軒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⑤(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五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冊,第1605頁。!好在南軒之學返傳回蜀,促進了蜀學與洛學的融合,“二江九先生”相繼而起,蜀人宵衣旰食,讀南軒之書,講南軒之學,于是有魏了翁等后學、私淑傳其學術,蜀學為之興盛,理學因之光大??梢哉f,張栻不僅是四川文化名人,也是中國文化名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