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春
長久以來,因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束縛,很多教師思維僵化,在課堂教學中放不開手腳,使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體現,許多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呆板的,毫無生機可言。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構建一個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快樂學習的氛圍,才能讓數學課堂揚起快樂的風帆。
一、營造生動有趣的情境
快樂和諧、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集中精力專注于課堂學習。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極力挖掘教材中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并主動地進行學習。
根據低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指導學習人教版一上“位置”一課時,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在課件中呈現動畫:在大草原上,動物們正在舉行體育比賽,由大象爺爺當裁判。首先進行短跑比賽,參加比賽的有小鹿、老鷹、小牛、百靈鳥、小蛇、蝸牛……隨著大象爺爺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了。誰會得第一名呢?此時學生很想知道比賽結果,筆者抓住這一時機問:“你們難道不想到草原上去看看它們精彩的比賽嗎?”“不用著急,學了這節(jié)課的內容后,你們就會知道結果了?!鳖D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fā)起來了,迫切希望進入新課的學習。筆者趁機出示主題圖,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蝸牛的前面是誰?小鹿的后面是誰?小蛇的左邊是誰?小牛的右邊是誰?小牛的上面是誰?百靈鳥的下面是誰?沖在最前面的是誰?落在最后面的是誰?”讓學生初步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對位置。
二、給予自主選擇的權利
學習應是人們主動探究未知的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不該把學生當作“容器”,自以為是、源源不斷地對其進行知識灌注。教師應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勇于向所謂的“權威”挑戰(zhàn),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是主動的、生動的、富有成效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感受,尊重他們的不同見解,肯定他們的學習感悟,讓他們有更多自主選擇和自主探究的空間。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三下“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帶來6根小棒,然后要求他們試著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分的過程不能把小棒折斷。在學生分的過程中,筆者適時問道:“遇到困難了嗎?”學生紛紛抱怨不能平均分成4份和5份。于是筆者提出建議:“你們同桌或前后桌之間的小棒可以收集在一起用哦!”學生們又興致勃勃地動手操作。不一會兒,大部分同學分好了。筆者問:“你們是怎么平均分成4份呢?”學生踴躍發(fā)言,生:“我自己手上有6根小棒,又向同桌借了6根,那我手上就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剛好3根。”生:“我自己有6根小棒,向同桌借了6根,再向前桌同學借了4根,就有了1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正好4根。”接著,筆者又讓學生表述如何平均分成5份,學生也用借用小棒的方法,把借到組合成的各種數量的小棒平均分成了5份。在此過程中,筆者不去肯定或者否定學生的方法,而是鼓勵更多的學生舉手回答,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最后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自己評價哪些方法是正確的,哪些方法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樂于參與,并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賦予合作交流的空間
實踐證明,合作學習是數學課堂中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溝通交流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筆者針對某一知識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會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待他們對該問題有了粗淺認知之后,筆者會組織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此時,學生踴躍參與、自由表達,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積”時,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課前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四人一組,高中低搭配。在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把自制的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紙片分發(fā)到各小組。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合作交流,出示小組合作學習單:(1)做好組內分工,對三角形的紙片進行測量,并記錄其底和高;(2)組內合作交流,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拼一拼,把三角形轉化為已經學過能計算出面積的圖形;(3)探討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并將小組的探究結果進行班內交流。通過組內合作探究和交流,各小組很快就發(fā)現兩個相同的三角形能夠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且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通過推導得出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三角形面積=1/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1/2×底×高”。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四、體驗運用數學的樂趣
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如果拋開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學生一定會感到枯燥無味、深奧難懂?!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經驗最貼近的因素,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共鳴,讓數學看得見、摸得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1~5的認識”一課時,筆者想讓學生認識“2”這個數字,首先拿出2本數學書、2支鉛筆、2個文具盒、2塊三角板等學生熟知的學習用品,讓學生認真地根據實物數一數。其次用2朵花、2條魚、2輛車等圖片,指導學生再數一數。接著要求學生說說第2朵花,第2條魚,第2輛車分別是什么顏色。最后讓學生從眾多物品中取出2支彩色筆、拿出2本書等。通過這些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各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使他們從直觀事物遷移到抽象學習中,真正理解“2”的現實意義,內化成“2”的基數概念和序數概念。
五、創(chuàng)設成功體驗的機會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學生的這種心理尤為強烈,這是他們心智成長的需求。作為小學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同時更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給予言語和行為上的鼓勵,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有些學生比較靦腆,不敢主動舉手發(fā)言,但在教師的鼓勵和同學的幫助下,他第一次鼓起勇氣主動發(fā)言,他感受到成功,從此舉手發(fā)言成為他的課堂學習常態(tài);有的學生回答某個問題特別完整且條理清晰,得到了教師的贊許,他感受到成功;還有的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具有獨到之處,令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他感受到成功……諸如此類,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設條件,令學生體驗到成功,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為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提供助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第三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