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華, 黃建山, 原丹, 莊森, 鄭澤宇, 李旭薇, 陳芯瑩,邱榮仙, 張靜, 郭建文, 張忠德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20;2.廣東省中醫(yī)院呂英名醫(yī)工作室,廣東廣州 510120;3.廈門市中醫(yī)院,福建廈門 361000;4.福州市中醫(yī)院,福建福州 350001;5.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3;6.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 350004;7.莆田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福建莆田 351100)
2021年9月,福建莆田、廈門發(fā)生新型冠狀病毒Delta 變異株的感染疫情,不同于既往兒童感染率低[1-3],該輪疫情中14歲以下兒童感染者共115例,其中福建莆田87例,廈門28例。本研究對回顧性采集的住院病歷臨床資料進行系統(tǒng)分析,以評價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醫(yī)診治療效,為中醫(yī)藥臨床診治兒童COVID-19提供參考。
1.1 病例來源本研究病例為2021年9月福建莆田、廈門兩地年齡≤14歲且確診新型冠狀病毒(Delta毒株)感染的患兒,共115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修訂版)》[4]的診斷標準,經(jīng)病毒基因測序,確定為Delta毒株。
1.2.2 納入標準 ①于2021年9月在福建莆田、廈門兩地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經(jīng)病毒基因測序,確定為Delta 毒株;②年齡≤14歲;③病歷資料完整的患兒。
1.2.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兒;②病歷資料存在嚴重缺失的患兒。
1.3 資料收集使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數(shù)據(jù)提取表格采集病例住院信息。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一線臨床醫(yī)生進行信息采集,包括患兒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流行病學史、既往史)、臨床癥狀、舌象、疾病分型、入院時間、發(fā)病時間、住院天數(shù)、發(fā)病時體溫、熱程、疾病期、從鼻咽/口腔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到轉為陰性的天數(shù)、中醫(yī)證型、中藥處方、常規(guī)輔助檢查等。數(shù)據(jù)校對正確后,由數(shù)據(jù)管理員、臨床醫(yī)師等共同鎖定數(shù)據(jù)。
“住院天數(shù)”定義為入院當天至出院日的天數(shù);“疾病期”定義為發(fā)病日至出院日的天數(shù)(發(fā)病日:無癥狀感染者的發(fā)病日定義為核酸陽性的日期,有癥狀者定義為最早出現(xiàn)臨床癥狀的日期);“核酸轉陰”定義為連續(xù)兩次鼻咽/口腔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兩次核酸檢測時間間隔大于24 h);“核酸轉陰時間”定義為入院當天到核酸轉陰的第1 次鼻咽/口腔拭子的日期的時間?!盁岢獭倍x為從發(fā)熱(腋溫≥37.3 ℃)開始到腋溫正常的第1天(并且隨后3 d腋溫均<37.3 ℃)。
中醫(yī)癥狀及計分方法:參考《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5]、《中醫(yī)臨床常見癥狀術語規(guī)范》[6]對患兒住院期間的癥狀、體征信息進行采集,并統(tǒng)一采用以下方法計分。(1)舌象計分:舌質淡紅計0 分,舌苔薄白計0 分,舌色異常計1 分,舌體異常計1分,苔色異常計1分,苔少/花剝計1 分,苔厚/苔膩計1 分。(2)發(fā)熱計分:體溫37.3~38.0 ℃計1 分,體溫38.1~39.0 ℃計2 分,體溫大于39.1 ℃計3 分。(3)咳嗽計分:“無咳嗽”計0分,“偶咳/少許咳嗽”計1分,“咳嗽,但不影響睡眠”計2 分,“咳嗽劇烈,影響睡眠”計3 分。(4)神志計分:“正常”計0 分,“煩躁/嗜睡”計1 分。(5)胃納計分:“好/正常/一般”計0 分,“差/欠佳”計1 分。(6)睡眠計分:“睡眠好/一般”計0 分,“睡眠欠佳/不安/差”計1 分。(7)小便計分:“小便正常”計0 分,“小便異?!庇? 分。(8)大便計分:“大便正?!庇? 分,“大便性狀改變”計1 分,“大便頻次改變”計1 分。(9)咳痰、鼻塞/流涕、乏力、惡風寒、頭痛、身痛、汗出、鼻衄、氣促、目赤、咽痛、咽癢、口干/咽干、嗅覺減退/喪失、味覺減退/喪失、腹痛、腹脹、惡心、嘔吐19 項癥狀,“有”則計1 分,“無”計0 分。對入院時、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的中醫(yī)癥狀進行計分并分析。
中醫(yī)證型:根據(j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4]結合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溫病學》,采集入院記錄中的“中醫(yī)證型”,對“辨證不適用”者進行保留。
1.4 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均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 標準差(Mean ±SD)表示。一般資料、癥狀、治療情況等采用描述性分析;對入院時、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的中醫(yī)癥狀積分采用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Oneway Repeated Measures ANOVA),整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進行兩兩比較分析,以觀察各個時間點的差異,檢驗水準為α=0.05(雙側檢驗)。
2.1 一般資料莆田、廈門共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115例,其中莆田87例,廈門28例,所有患兒均納入本研究。115例患兒中,男66例(占57.39%),女49例(占42.61%),男童多于女童。患兒平均年齡(8.44±2.65)歲,年齡最小3歲,最大14歲,其中3~5+歲者23例(占20.00%),6~9+歲者56例(占48.70%),10~14歲者36例(31.30%)。有基礎疾病者10例(手術史4例,粒細胞缺乏/粒細胞減少病史2例,鼻炎/鼻竇炎、濕疹、G-6-PD缺乏、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慢性胃炎病史各1例);接受疫苗接種共7例,其中2例完成1 劑疫苗接種,5例完成2 劑疫苗接種。按西醫(yī)臨床診斷標準,輕型61例,普通型54例,有83例出現(xiàn)肺部影像改變(占72.20%)。
2.2 流行病學史調查明確家庭聚集病例暴露史者21例(占18.26%),社區(qū)接觸確診病例暴露史者13例(占11.31%),學校聚集病例暴露史者62例(占53.91%),流行病學史記錄不詳者19例(占16.52%)。
2.3 主要癥狀115例患兒中,2/3以上兒童有首發(fā)癥狀,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按頻率從高到低排列)是發(fā)熱、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其占比分別為39.13%、24.35%、10.43%、7.83%。病程中有76例患兒出現(xiàn)發(fā)熱(76/115,66.09%,具體見表1),其中8例患兒在熱退3 d后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其中2例合并細菌感染、2例合并支原體感染,4例考慮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程相關。除了上述四大癥狀以外,部分患兒還有頭暈頭痛、咽干咽痛、惡心嘔吐、腹瀉、腹部不適、納差、聲音嘶啞、眼痛、肌肉酸痛、舌痛、胸悶等癥狀。
表1 11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發(fā)熱情況Table 1 Fever condition in 115 childre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2.4 中醫(yī)證型分布及治療情況115例患兒均全程使用中藥治療,其中單純用中醫(yī)中藥治療69例(占60.00%),中西醫(yī)結合治療46例(占40.00%),西藥主要使用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益生菌、抗組胺藥等。
2.4.1 中醫(yī)證型分布 入院時明確辨證為濕熱蘊肺證67例(58.26%),肺衛(wèi)郁熱證10例(8.70%),寒濕郁肺證15例(13.04%),其他少見證型有風熱犯肺、肺胃熱盛;后期、康復期辨證為肺脾氣虛證33例(28.70%),氣陰兩虛證58例(50.43%)。
2.4.2 中藥使用情況 所有115例患兒均使用中藥,98%患兒全程服用中藥,最短服用中藥天數(shù)為6 d,最長服用中藥天數(shù)為39 d。辨證論治方面,整體上以宣表化濕、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參考“三藥三方”進行處方調整。疾病早期(病程1周左右)使用協(xié)定處方者51例(占44.35%),協(xié)定處方的主要組成為:藿香9 g,厚樸6 g,姜半夏9 g,茯苓10 g,蒼術9 g,陳皮9 g,柴胡9 g,黃芩6 g,連翹10 g,桔梗6 g,青蒿6 g,紫蘇葉6 g;麻杏石甘湯加減12例(占10.43%);清肺排毒湯加減12例(占10.43%)。入院10 d 左右,部分患兒仍舌紅苔黃膩者,改用“上焦宣痹湯”(《溫病條辨》)加減者56例(占48.70%)。后期、康復期患兒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濕解毒為主要治法者58例(占50.43%),其中,使用沙參麥冬湯加減者10例,生脈散加減(太子參15 g,麥冬15 g,神曲6 g,炒麥芽10 g,焦山楂10 g,生甘草5 g,烏梅3 g)者34例,沙參麥冬湯合黃芪生脈飲加減者14例;以健脾益氣為主要治法者33例(占28.70%),其中以陳夏六君子湯加減者18例,參苓白術散加減者15例。
2.5 療效評價
2.5.1 病情變化情況 115例患兒均預后良好,均未轉重癥。
2.5.2 住院天數(shù)、核酸轉陰時間、疾病期 115例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9.75±6.70)d,核酸轉陰時間為(16.41 ± 7.33)d,疾病期為(21.30 ± 6.97)d。結果見表2。
表2 11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住院天數(shù)、核酸轉陰時間和疾病期情況Table 2 Hospitalization days,negative-conversion time of nucleic acid and illness period of 115 childre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2.5.3 主要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后,癥狀改善最快的是“發(fā)熱”和“乏力”,其次是“鼻塞流涕”和“咳嗽”,結果見表3。
表3 11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主要癥狀改善情況Table 3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ymptoms in 115 childre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2.5.4 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前后比較 采用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球形檢驗(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結果顯示,χ2=9.30,P=0.01,不滿足球 形 假 設; 且epsilon(ε)=0.94, 故 使 用Greenhouse-Geisser 方法進行校正后的總體判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85,211.31)=67.08,P<0.001]。Bonferroni 多重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而治療第14天與治療第7天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也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果見表4。
表4 11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情況Table 4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in 115 childre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6 安全性評價治療后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者3例。第一例為8歲男性患兒,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合并肺炎支原體感染,入院查肝功能正常,中藥擬薏苡竹葉散合升降散加黃芪、重樓等治療,入院5 d后復查肝功能,提示谷丙轉氨酶(ALT)為478.8 U/L,谷草轉氨酶(AST)為228.5 U/L,停藥后肝功能指標改善。第二例為9歲男性患兒,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單心室術后、大動脈轉位、單心房待排、重度營養(yǎng)不良,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入院時肝功能正常,中藥擬麻杏甘石湯加烏梅、黃芩等治療,治療10 d 后復查肝功能,提示ALT 為318 U/L,AST 為186 U/L,停用中藥及口服谷胱甘肽護肝治療后好轉。第三為例13歲女性患兒,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型),入院時ALT 為44.4 U/L,入院后補充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服用中藥的同時口服甲巰咪唑,治療10 d后ALT為64.0 U/L。
此外,有7例患兒入院時檢測尿酸升高,治療后尿酸較前稍有升高者2例,下降者5例;有1例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入睡困難、心胸煩悶,1 d 后癥狀消失;其余患兒均未出現(xiàn)消化道不適、胸悶心悸、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事件。
本研究中福建莆田、廈門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fā)病集中,在歷次局部疫情中,涉疫兒童的規(guī)模大、占比高,首先在小學、幼兒園爆發(fā),其中明確學校聚集病例暴露史者62例,占53.91%。病情較輕,臨床分型為輕型、普通型,無重型及危重型患兒。發(fā)熱為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他主要癥狀有干咳、乏力、鼻塞流涕等。
廈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為典型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此次疫情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氣候炎熱,雨熱同期。本組兒童病例表現(xiàn)出濕熱并重的證候特點,說明此次疫毒性質以濕熱為主,與當?shù)氐臍夂蛱攸c相關。其核心病機為濕熱疫毒郁遏衛(wèi)氣,主要病位在肺、脾,早期辨證以濕熱蘊肺證為主,后期、康復期以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為主。
中藥在“三藥三方”基礎上,結合小兒稚陰稚陽、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以及當?shù)氐臍夂蛱攸c進行化裁,制方選藥遵循了早期“輕以去實”的原則[7],以宣表化濕、清熱透邪為法,中后期扶正以祛邪為原則,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濕為主要治法。本組患兒中藥使用率達100%,且絕大部分全程使用中藥。經(jīng)過治療,所有患兒預后良好,無一例轉重癥。發(fā)熱、乏力癥狀很快獲得改善,平均熱程為(2.34 ± 1.77)d,乏力消失時間為(2.56 ± 1.36)d;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逐漸下降,說明中藥在改善Delta 變異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癥狀方面有一定作用。本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19.75±6.70)d,最長住院時間為39 d,平均核酸轉陰時間(16.41±7.33)d,最長36 d。與既往文獻報道[8-9]比較,核酸仍持續(xù)陽性較長時間,導致平均住院吋間延長,與已報道的成人Delta 變異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情況相似[10]。
本研究對中藥的安全性進行了較完整的記錄,總體安全性良好,有個別患兒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雖不能確定是否與中藥有關,但提示有必要關注中藥治療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安全性,定期監(jiān)測肝腎功能非常重要。
本研究為多中心回顧性分析,未進行相應的平行對照研究,對客觀評價中醫(yī)藥治療Delta 變異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療效帶來局限性。就目前的分析結果來看,中藥能夠促進中醫(yī)證候好轉,對穩(wěn)定病情有一定作用。根據(jù)對福建Delta 毒株感染患兒的辨證及處方分析,國家方案對兒童患者的整體辨證論治具有指導價值,同時還要三因制宜,以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的作用。福建兒童Delta 變異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呈現(xiàn)一些特殊的臨床特征,發(fā)熱比例相對較高,核酸轉陰時間較長。而核酸轉陰時間長給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帶來挑戰(zhàn),因此積極尋找核酸轉陰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機制,探索中醫(yī)藥在促進核酸轉陰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未來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