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松
讀書如交友。有益有損,或受益良多,或貽害匪淺。尤其在科技迅猛發(fā)展,印刷術相當發(fā)達的今天,很多出版物的質量及所承載的觀點、思想令人堪憂。在這種情形下,讀書之人于書如不擇、不疑、不化,其結果實在讓人汗顏。這里筆者提出“三戒”的觀點,希望與嗜書人或做學問者借鑒。
一戒雜而不擇。遇好書如遇良師益友,臨壞書如陷賊穴盜窠。讀書要擇尤為重要。尤其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當代,拋開為謀私己違法盜版之書不說,拋開急功近利有意炒做的“名人”之說;拋開放棄信仰適合低級趣味的泛黃之書不說,拋開為浮躁心理尋求包裝的快餐之書不說……就當代有良知學者,作家其治學著書的嚴謹風范與前人或古人比之,亦有值得審視反省之處。在這種狀況下,嗜書之人如不警覺,依然以為開卷有益,實則上當不淺。并非前人所語與今不再試用,而是讀書之人應該知道這句話適用是有個前提的,即是所謂開卷有益者,所開之卷應均為好書良卷。如其不然,在雜且多的圖書之中,如不擇其良者而讀之,則是個十分嚴重而首要的問題。希望如己一樣愛書之人慎之又慎。
二戒信而不疑。古人早已有云,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如與人交。不僅要聽其言,更要察其行。書者往往為一家之言,無論其說理敘事皆出于作者個人觀點。而其觀點的形成,必受作者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所限制,亦必有其局限性。如佛經故事中,多個盲人摸象,雖都親歷親為形成的感受、觀點,都難免偏頗,非為全象,不可執(zhí)迷于虛妄。因此讀者在接受作者觀點之前,也一定要質疑、要批判,用發(fā)展的、實證的方法接受并發(fā)展作者的觀點??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嘤腥嗽?,讀書即學問,學應有問,問中求其真。不管怎么說,讀書一定是一個思考、思辨、質疑與批判的過程。然而現實的境況令人擔憂,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總認為寫進書的就一定是對的。無論什么觀點只要書中所述,尤其所謂經典之述均無條件的接受,最終引起自己思維的混亂,害人害己,誤人深甚。鑒于此讀書之人敢于質疑,不盲從迷信書中之觀點,則凸顯出重要之意義。
三戒學而不化。學而不化等于無學。學習的最終極目的是為了運用,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理論學習是為改造世界作必然的準備,將所學轉化為實踐的方法,才是學習最后落點。學而化之,學而用之,理論之“矢”應始終瞄準現實之“的”,正所謂有的放矢。有人把學習的過程概括為“他——你——我”三個階段。即“他”之階段謂學之階段,通過讀他人之書,察他人之言,了解社會、人生、物理,求其所,求其所以然?!澳恪敝A段謂思辨之階段,通過批判與質疑,求其精華,棄其糟粕,去偽存真。“我”之階段謂實證、實踐階段。在實踐中證明理論,發(fā)展理論,形成自我之體系。如毛澤東主席所教導: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的發(fā)展到理論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的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誠如是,學而化之,則為學問而做學問者思之,鑒之。